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阐明后循环梗死常见临床症状、体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分析2008年10月-2011年10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后循环梗死患者61例资料。结果患者常见的症状头晕(54.1%)、偏侧肢体无力(45.9%)、恶心及呕吐(39.3%)和言语不清(31.1%);少见症状为视物成双(4.9%)、抽搐(4.9%)及记忆障碍(4.9%)。常见的体征为单侧或双侧肢体运动障碍(45.9%)、共济失调(29.5%)、交叉性瘫痪(3.3%)和眼球活动障碍(4.9%)。在所调查的危险因素中,高血压(72.1%)、高脂血症(63.9%)、糖尿病(36.1%)、既往卒中史(31.2%)及心脏病(27.9%)。结论后循环梗死临床表现复杂,常见的症状为头晕、偏侧肢体无力、恶心及呕吐、言语不清,常见体征为肢体运动障碍,高血压为后循环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特征性临床表现及体征有助于后循环梗死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后循环脑梗死的影像学表现、病因、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责任病灶及预后的特点。方法 收集自2007年9月至2010年3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53例后循环脑梗死病例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病因和危险因素,根据Caplan使用的后循环供血区分段标准,将患者分为近段组、中段组、远段组、混合组四组。所有患者的预后均进行改良Rankin残障量表(mRS)评估,了解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 后循环梗死最常见的症状为眩晕28例(52.8%),恶心、呕吐23例(43.4%),肢体瘫痪21例(39.6%),言语不利17例(32.1%);最常见的体征是中枢性面舌瘫31例(58.5%),运动障碍21例(39.6%),感觉障碍17例(32.1%)及共济失调15例(28.3%);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心脏病变、脂代谢异常。其中中段组发病率最高21例(39.6%),其次为远段组13例(24.5%),混合组10例(18.9%),近段组9例(17.0%)。根据mRS评估,34.0%的患者预后不良。结论 后循环梗死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最常见的病变部位在中段,特征性临床表现和临床综合征有助于后循环脑梗死的诊断,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后循环进展性脑梗死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后循环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及MRI、MRA、DSA特征。方法对我院2003年1月~2004年12月住院的42例后循环进展性脑梗死的患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急性后循环脑梗死中约25%为进展性,发病3~5天内进展多见。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疾病、高脂血症、吸烟。眩晕为最常见(85.7%),以及构音障碍50.0%,意识障碍47.6%,共济失调42.9%,肢体瘫痪66.7%(偏瘫52.4%、四肢瘫14.3%)。多部位梗死多于单部位梗死,后循环近段、远段同时梗死或远段梗死,预后不良,基底动脉主干阻塞预后差。结论应提高对后循环进展性脑梗死的认识,及时识别,尽早治疗。  相似文献   

4.
对2004-01~2006-12入院的46例脑干梗死的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干预,取得较满意的效果,体会如下。1临床资料我科自2004-01~2006-12共收治脑干梗死病人46例,平均(62±5)岁,其中吞咽障碍13例,中枢性偏瘫26例,步态不稳7例。临床表现为中枢性偏瘫、步态不稳、恶心呕吐、吞咽障碍、偏身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后循环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脑血管造影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2008-01—2013-06诊治的60例后循环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临床特点及脑血管造影对临床诊断、治疗方法选择的意义。结果 60例患者中脑血管造影发现血管病变者37例(61.7%),最常见的血管病变部位为椎动脉起始处。常见的梗死部位依次为远段、中段及近段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41.7%、38.3%和20.0%。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主要为头晕、肢体无力、言语含糊及偏身感觉障碍、饮水呛咳等。根据脑血管造影结果提示,8例重度狭窄患者进行支架成形术治疗者随访1a未发生死亡及重度残疾病例,4例重度狭窄未进行支架成形术治疗者有2例残废,2例重度残疾。结论脑血管造影对后循环梗死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根据造影结果选择治疗方案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干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急性脑干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2例患者均为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交叉性瘫痪18例;非交叉性瘫痪如中枢性面舌瘫、偏瘫14例,单瘫、脑神经瘫痪等10例.所有患者头颅MRI检查均发现病灶,8例发病<6h的患者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均发现新鲜责任病灶.结论 脑干梗死临床表现有交叉性瘫痪和非交叉性瘫痪,且瘫痪程度较轻;DWI有助于早期确诊.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34例外侧延髓梗死(LM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头颅MRI/MRA特征。方法 选取2017-01—2021-12青岛市市立医院收治的34例LMI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结果 34例患者临床表现以头晕/头痛(29例,85.29%)、恶心呕吐(24例,70.59%)、浅感觉障碍例(20例,58.82%)、共济失调(24例,70.59%)、运动无力(15例,44.12%)为主,符合典型外侧延髓梗死临床特征。MRI检查均可见外侧延髓梗死,其中在水平层面,病灶部位在左侧20例(58.82%),右侧14例(41.18%);自头端至尾端,病灶位于上段5例(14.71%),中段12例(35.29%),下段15例(44.12%),中下段2例(5.88%)。颅脑和颈动脉MRA检查可见脑动脉硬化14例(41.18%)。结论 LMI临床表现多不典型,以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浅感觉障碍及共济失调为主,病灶多集中在中、下段,动脉粥样硬化是其常见病因,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特征及MRI检查。  相似文献   

8.
脑桥基底部梗死9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脑桥基底部梗死的临床表现及影像改变。方法回顾性地分析95例脑桥基底部梗死的原始资料。结果脑桥基底部梗死是后循环常见的梗死,据其是否涉及基底部表面分为基底动脉分支病(BABD)及小动脉病变。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病变对侧中枢性面瘫及肢体瘫痪,常伴构音障碍、头晕、共济失调、偏身感觉障碍等。根据临床表现往往不易与内囊梗死区别。结论脑桥基底部梗死比我们所认识到的更为常见,临床表现与内囊梗死相似,罕见有经典的脑桥综合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后循环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后循环梗死219例,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12例)、中年组(105例)、老年组(102例).对比分析后循环梗死各年龄组临床症状、体征、梗死部位、责任血管、并发症.结果 后循环梗死各年龄组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头晕/眩晕,其后依次为行走不稳、言语不清、肢体无力等,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最常见的临床体征为肢体共济失调,其后依次为肢体瘫痪、延髓性麻痹、脑神经麻痹,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最常见的梗死部位为桥脑,次为小脑、中脑、延髓、枕叶、丘脑、颞叶内侧,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PCI责任血管发生动脉硬化狭窄、闭塞显著高于中、青年组(P<0.05~0.01);老年PCI肺炎发生率最高,显著高于中、青年组(P<0.01).结论 老年后循环梗死时责任血管更易硬化狭窄、闭塞,同时也更易并发肺炎,应针对性治疗、护理与康复措施.  相似文献   

10.
后循环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后循环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16例急性后循环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头颅MRI的表现,将患者分为近段组、中段组、远端组、混合组以及单灶组、多灶组、单侧病灶组、双侧病灶组、腔隙性梗死(腔梗)组与非腔梗组;分析各组的危险因素.同时与同期住院的前循环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对比.结果 216例后循环梗死患者中,有高血压为76.9%、糖尿病为36.6%、高脂血症为30.1%、既往有卒中史为26%、心脏疾病为22.2%;近段病变为6%,中段病变为24.5%,远段病变最高为49%;近端组的平均年龄[(57.92±12.81)岁]显著低于其他组(P<0.01),高脂血症发生率(61.5%)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既往卒中史在多病灶组、双侧病灶组及腔梗组中明显高于单病灶、单侧病灶及非腔梗组(均P<0.01),而高脂血症在单病灶组中高于多病灶组,单侧病灶组高于双侧病灶组(均P<0.05).后循环梗死组平均年龄[(69.42±11.25)岁]大于前循环梗死组[(65.93±11.22)岁](P<0.01);高脂血症、糖尿病、既往卒中史发生率高于前循环梗死组(分别为20.7%、16.9%、14.6%)(P<0.05~0.01),而吸烟率(18.5%)低于前循环梗死组(38.5%)(P<0.01).结论 后循环梗死常见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与既往卒中史.与前循环梗死组相比,后循环梗死组年龄较大、血管危险因素患病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