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动态观察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在抑制黄曲霉毒素B1(AFB1)诱发大鼠肝癌(HCO)过程中对肝组织相关基因IGF-Ⅱ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揭示银杏叶抗癌的机制及其效果。方法:将70只4周龄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AFB1组(25只)、AFB1+EGb761组(25只)及对照组(20只)。在诱发大鼠HCC过程中,分别于第13周、33周及53周对大鼠进行肝组织活检;实验至第73周处死全部动物取肝组织。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动态检测肝组织中IGF-ⅡmRNA及相应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AFB1组原发性HCC发生率为58.8%(10/17);AFB1+EGb761组发生率为29.4%(5/17);对照组为0(o/16)。AFBl+EGb761组HCC发生率显著低于AFB1组(P〈0.05)。AFBl+EGb761组肝组织IGF_2mRNA及相应蛋白表达扮平在第53周及73周较AFB1组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具有抑制AFBl致大鼠HCC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肝细胞增殖基因IGF-Ⅱ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动态观察银杏叶提取物(ginkgo biloba extract, EGb761)在抑制黄曲霉毒素B1(AFB1)诱发大鼠肝癌过程中对肝组织相关基因P161nk4a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进一步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揭示银杏叶提取物抗癌的机制及其效果。  方法  将70只4周龄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 AFB1组(25只), AFB1+EGb761组(25只)及对照组(20只)。在诱发肝癌过程中, 分别于第13、33及53周对大鼠进行肝组织活检; 至第73周处死全部动物取肝组织。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blot技术动态检测肝组织中P16Ink4a mRNA及相应蛋白的表达情况。  结果  AFB1组原发性肝癌发生率为58.8%(10/17);AFB1+EGb761组为29.4%(5/17);对照组为0(0/16) AFB1+EGb761组肝癌发生率显著低于AFB1组(P < 0.05)。AFB1+EGb761组的肝组织P16Ink4amRNA及相应蛋白表达水平在第53周及第73周时均明显高于AFB1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具有抑制AFB1致大鼠肝癌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肝细胞抑癌基因P16Ink4a mRNA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extract761 from Ginkgo giloba,EGb761)对黄曲霉毒素B1(aflatox B1,AFB1)致大鼠肝癌后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71只大鼠随机分为AFB1组(28只),AFB1+EGb761组(29只),空白对照组(14只)。第64周观察大鼠肝癌发生率,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硫酸乙酰肝素类蛋白聚糖(MXR7)、环氧化酶(COX-2)以及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蛋白(p16)的表达情况。结果:AFB1组肝癌发生率明显高于AFB1+EGb761组(76%vs28%),χ2=10.602,P<0.05,对照组无肿瘤发生。AFB1+EGb761组MXR7蛋白含量明显低于AFB1组〔(1.488±1.178)vs(5.133±2.725)〕,F=18.638,P<0.001;AFB1+EGb761组p16蛋白含量明显高于AFB1组〔(2.456±1.014)vs(1.533±0.856)〕,F=24.091,P=0.03,AFB1组COX-2蛋白含量为3.305±0.566;AFB1+EGb761组为2.704±0.431,F=9.352,P=0.783。结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extract 761 from Ginkgo biloba,EGb761)对黄曲霉毒素B_1(aflatoxin B_1,AFB_1)在大鼠体内代谢的影响.方法:经AFB_1和EGb761不同处理,获得AFB_1组、AFB_1+EGb761组和空白对照组3组大鼠,分别于实验第14、28及42周给予抽血及肝活检,并于第64周全部处死.观察大鼠肝癌发生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肝组织Ⅰ相酶CYP450和Ⅱ相酶GST活性,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清AFB_1-赖氨酸加合物水平,以及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8-羟基脱氧鸟嘌呤核苷(8-hydroxydeoxyguanosine,8-OHdG)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肝癌诱发率在AFB_1+EGb761组明显低于AFB_1组(P<0.001),而对照组无肿瘤发生;EGb761对Ⅰ相代谢酶CYP450及Ⅱ相代谢酶GST活性无明显影响.血清AFB_1-赖氨酸加合物的最高水平(4 356.01 pg/mg albumin)发生于实验第14周的AFB_1组.在实验第14、42周时EGB761显著抑制了血清AFB_1-赖氨酸加合物的形成,抑制率分别为13.07% (P=0.033)、73.63% (P=0.002).在各检测点的8-OHdG蛋白表达强度显示,AFB_1+Egb 761组均显著低于AFB_1组(P<0.05).结论:EGb761阻断AFB_1致肝癌发生的主要机制可能不完全是通过影响肝脏Ⅰ、Ⅱ相代谢酶活性的途径实现的.EGb761能够抑制AFB_1-赖氨酸加合物的形成,降低8-OHdG蛋白的表达,减轻DNA的氧化损伤,这可能是其最终抑制或延缓AFB_1诱发肝癌发生、发展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 regulated kinase, ERK)信号转导通路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及其作用.方法:以SD大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实验组, 实验组腹腔注射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分别于实验第12、20、36和46周进行肝活检,58周时处死大鼠并剖腹获取肝组织及肿瘤组织,对所有标本均进行常规病理组织学检测后,采用RT-PCR和Western 印迹法分别检测所获取组织中ERK1和ERK2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实验组46周时发现首只罹患HCC的大鼠,实验结束时实验组共有30只大鼠存活,其中24只大鼠发生HCC,6只大鼠无任何肿瘤发生;空白对照组11只大鼠均无肿瘤发生.RT-PCR检测发现,发生肿瘤、未发生肿瘤及空白对照组大鼠肝组织在实验不同时期的ERK1和ERK2 mRNA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但发生肿瘤大鼠的HCC组织ERK1和ERK2 mRNA表达水平较发生肿瘤前各时间点活检肝组织有明显上升(P<0.01),且较癌旁肝组织、同期无癌大鼠及空白对照组大鼠肝组织的表达明显上调(P<0.05).Western 印迹法检测结果发现,HCC组织p-ERK1及p-ERK2蛋白的表达较癌旁肝组织、发生肿瘤前各时期肝组织及无癌大鼠肝组织明显上升(P<0.01).结论:在HCC发生早期ERK1和ERK2处于相对正常的状态,而在癌变期ERK1和ERK2信号转导通路表现出异常激活状态,提示ERK1和ERK2信号转导通路可能参与了HCC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对黄曲霉毒素B1(AFB1)诱发的大鼠肝癌前病变的影响。方法:71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AFB1组、银杏叶提取物干预组、正常对照组。前2组予AFB1造模,银杏叶提取物干预组在造模的期间给予银杏叶提取物喂食大鼠。于实验第14、28、42及55周给予留取静脉血并予肝活检并于第64周全部处死大鼠,观察大鼠AFP的变化及肝脏γ-GT灶发生情况。结果:银杏叶提取物干预组大鼠血清AFP以及肝组织γ-GT灶的数量和大小均显著低于AFB1模型组(P=0.000)。结论:银杏叶提取物可减少AFB1诱发大鼠肝脏γ-GT灶的数量和大小以及延缓延缓血清AFP的升高,具有明显抑制AFB1诱发大鼠肝癌前病变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肝细胞癌(HOC)组织GPC-3 mRNA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Ⅱ,IGF-Ⅱ)mRNA的表达夏其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RT-PCR法检测70例HCC组织、癌旁肝组织和18例正常肝组织中GPC-3 mRNA和IGF-ⅡmRNA的表达.结果:HOE组织GPC-3阳性率(82.85%)及其mRNA表达水平(0.596±0.205)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34.28%,0.428±0.137),P<0.01;HOC组织IGF-Ⅱ阳性率(92.86%)及其mRNA表达水平(0.750±0.309)也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81.43%,0.648±0.237),P<0.05,GPC-3 mRNA和IGF-Ⅱ mRNA在HO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均与肿瘤直径、肿瘤分化程度和肝外转移等明显相关,而与临床分期、门静脉癌栓、肿瘤个数、血清AFP水平及术后复发等无明显关系.GPC-3 mRNA和IGF-Ⅱ mRNA在HOC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281,P=0.038;而两者在癌旁肝组织的表达不相关.结论:HCC组织中GPC-3及IGF-Ⅱ高表达,可促使HCC细胞增殖,与H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Feng ZB  Chen G  Su JJ  Cao J 《中华肿瘤杂志》2007,29(9):662-665
目的动态观察大鼠实验性肝细胞肝癌(HCC)不同发生发展阶段中存活素(survivin)基因的表达状态。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大鼠HCC不同时期survivin的表达。结果黄曲霉毒素(AFB1)诱发大鼠HCC形成的最早时间在第46周,46周后,实验组存活的大鼠HCC发生率为54.9%(28/51),58周存活的大鼠HCC发生率为64.9%(24/37)。实验组HCC、癌旁肝组织survivin蛋白阳性率分别为41.7%和54.2%,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相应的大鼠,在46周之前及无肿瘤形成的大鼠和正常对照组无survivin蛋白表达。58周时,大鼠HCC中survivin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同期无肿瘤形成大鼠和正常对照肝组织(P均<0.01);相应癌旁肝组织亦明显高于同期无肿瘤形成大鼠和对照肝组织(P均<0.01);HCC与癌前活检肝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2、20、36和46周时,有肿瘤形成大鼠活检肝组织与正常对照组大鼠同期活检肝组织比较,survivin mRNA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1)。结论survivin基因在HCC组织中高表达,提示该基因对HCC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检测HCC组织中survivin基因的表达,可能对HCC诊断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黄曲霉毒素诱导大鼠肝细胞癌变过程中JNK的变化,进一步了解JNK1信号转导通路在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取雄性4周龄SD大鼠77只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66只,空白对照组11只。实验组应用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诱发大鼠肝细胞癌,空白对照组大鼠,按正常饲养方法饲养,两组大鼠分别于实验第12、20、36、46周进行肝组织活检,58周时处死取肝。所有标本均进行常规病理组织学检测,并应用RT-PCR、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癌组织及肝组织JNK1 mRNA及JNK1活性蛋白质水平。结果 实验组大鼠46周时发现首例肝癌,存活至实验结束并发生肝癌的大鼠共24只,6只无任何肿瘤发生,空白对照组大鼠11例均未发生肿瘤。实验组及空白对照组大鼠均可检出不同程度的JNK1 mRNA表达,其中肝癌组织较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明显增强(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实验组中无癌大鼠20周、出癌大鼠36周始即有不同程度p-JNK1活性表达,并随着AFB1作用时间延长阳性率明显增加,且无癌大鼠p-JNK1检出的时间较出癌大鼠早;半定量分析表明无癌大鼠肝组织p-JNK1活性较同期出癌大鼠肝组织及肝癌组织增强,在实验第46周及58周时尤其明显(P<0.01)。结论 在AFB1诱导肝细胞癌的过程中JNK信号通路处于激活状态,JNK信号通路的激活可能起到抑制HCC的作用,如JNK信号通路激活时间较早、强度较大可阻止HCC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AFB1诱发肝癌过程中CCT亚基γ基因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4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AFB1组和对照组,AFB1组以200μg/kg体重腹腔注射AFB1,第13周、第33周和第53周对大鼠进行肝活检,第73周处死全部动物并取肝组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AFB1诱发肝癌过程中不同时期CCT亚基γ基因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在第73周AFB1组CCT亚基γ基因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一组不同时段比较,随着诱癌的进行,CCT亚基γ基因蛋白表达上调,第73周AFB1组CCT亚基γ基因蛋白的表达水平不仅明显高于第13周,而且亦高于第33周(P<0.01)。其余各组和同组不同时段之间CCT亚基γ基因蛋白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FB1组中发生肝癌的动物肝组织CCT亚基γ基因蛋白表达率为100%(10/10),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CCT亚基γ基因蛋白的表达率30%(3/10)(P<0.05)。结论 AFB1诱癌过程中CCT亚基γ基因蛋白表达上调,CCT亚基γ基因蛋白有可能参与了肝细胞癌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银杏叶提取物对AFB1致HepG2细胞毒性保护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对AFB1致HepG2细胞毒性的保护作用。方法:以MTT实验检测AFB1对HepG2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再以MTT、FCM等实验,观察EGb761预处理后对AFB1诱导HepG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然后通过硫代巴比妥酸(TBA)法及二氛荧光素双乙酸(DCFH-DA)法检测细胞内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及氧化代谢产物活性氧簇(ROS)水平,以观察EGb761对AFB1毒性引起的HepG2细胞活性保护作用及对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结果:AFB1显著降低HepG2细胞活力,IC50为15μg/mL。EGb761能显著增加AFB1处理后的细胞活力,以219μg/mLEGb761预处理在24、48和72h均提高了AFB1(15μg/mL)处理的细胞存活率,分别提高了28%、47%及47%,P值均<0.01;在3个时间点都明显抑制了AFB1诱导的MDA的形成及ROS的水平,P值均<0.01。结论:EGb761对AFB1致HepG2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清除氧自由基、对抗脂质过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对神经胶质瘤U87细胞的生长与侵袭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EGb761对U87细胞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神经胶质瘤U87细胞,给予不同浓度(0、100、200、400mg/L)银杏叶提取物干预(24h、48h、72h)后,采用CCK-8技术检测EGb761对U87细胞增殖的影响。Transwell小室和流式细胞凋亡技术分析EGb761对U87细胞侵袭和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EGb761处理后U87细胞内NF-κB与cyclin D1、 iNOS和COX-2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银杏叶提取物可有效抑制神经胶质瘤U87细胞的增殖和侵袭,促进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提示EGb761干预的U87细胞内NF-κB与cyclin D1、 iNOS、COX-2蛋白的表达均明显下调。[结论] EGb761抑制神经胶质瘤U87细胞的生长增殖和侵袭能力,其可能是通过NF-κB信号通路而发挥抗肿瘤作用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4g讨MCM7基因在黄曲霉毒素B1(AFB1)实验诱发大鼠肝癌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将70只雄性4周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AFB1组(50只)和对照组(20只),AFB1组腹腔注射AFB1,对照纽则给予溶媒二甲基亚砜。在诱发肝癌过程中,分别于第13、33和53周对大鼠进行肝活检;实验至第73周处死全部大鼠取肝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组织中MCM7rn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AFB1组肝细胞癌发生率为44.1%(15/a4),对照组为0(0/16),AFB1组显著高于对照组,χ^2=8.093,P〈0.001。随着大鼠肝癌的形成,MCM7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逐步升高,AFB1组第53和73周显著高于第13和33周,F值分别为55.632和207.253,P值均〈0.001;对照组各时间点的表达较低且变化不大。免疫组化结果显示,AFB1组第53周McM7蛋白阳性表达率为26.7%且以弱阳性为主,第73周MCM7蛋白阳性表达率为100%且多为强阳性,阳性表达率和表达强度均比其他时间点的高,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结论:MCM7表达水平随着肝癌的形成逐渐上升,且在肝癌组织中表达最高,MCM7有可能是参与肝癌形成的关键基因,但其详细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肝细胞癌组织中β-Catenin的表达与第三外显子突变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Jiao Y  Ban KC  Cao J  Yue HY  Luo Y  Su JJ 《癌症》2007,26(10):1085-1089
背景与目的:广西南部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高发地区,也是粮食受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污染较重的地区.β-Catenin 的异常表达与多种肿瘤有关.而AFB1是诱发HCC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讨AFB1高暴露地区HCC患者癌组织中β-Catenin基因突变及表达情况.方法:用基因直接测序、RT-PCR、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52例来自广西南部AFB高暴露地区HCC患者癌、癌旁组织和18例非肝癌肝组织中β-Catenin基因的表达.结果:癌组织中未见β-Catenin基因第三外显子的突变.β-Catenin mRNA 在癌、癌旁和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为0.42±0.24、0.20±0.16和0.23±0.12,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或正常肝组织(P<0.01);免疫组化染色癌组织中阳性率为55.8%(29/52),显著高于癌旁组织[36.5%(19/52)](P<0.05).β-Catenin蛋白表达与肝外转移、术后复发、门静脉癌栓和临床分期有关(P<0.05),而mRNA的表达与上述临床参数均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β-Catenin在HCC组织中高表达,但其异常表达不是由基因第三外显子上GSK-3β磷酸化位点的突变引起.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研究广西地区肝癌患者中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DNA加合物的表达和p53第249密码子突变情况及其关系,探讨AFB1长期暴露与人群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生的关系.方法 实验组为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63例HCC患者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肝肿瘤组织.按肿瘤大小分为小肝癌组(≤5cm)和大肝癌组(>5cm),同时小肝癌组包括两个亚组Ⅰ组(≤3cm)和Ⅱ组(>3cm).另取10例来自肝移植供肝及肝外伤切除的正常肝组织作为正常对照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法检测各组样本AFB1-DNA加合物的表达,并以PCR结合直接测序的方法 检测其p53第249密码子的突变情况.结果 小肝癌组的AFB1-DNA加合物阳性率最高(73.8%),显著高于大肝癌组(P=0.016).而小肝癌组p53第249密码子的突变率(35.7%)却显著低于大肝癌组(P=0.007).正常对照组AFB1-DNA加合物阳性率为50.0%,但未发现p53第249密码子存在突变.Ⅰ组与Ⅱ组之间无论是AFB1-DNA加合物阳性率还是p53第249密码子的突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1=0.676,P2=1.000).实验组中,33.3%的样本为AFB1-DNA加合物和p53第249密码子突变双阳性,22.2%的样本为AFB1-DNA加合物和第249密码子突变双阴性.结论 广西为AFB1高污染地区,正常人群普遍存在AFB1的暴露.AFB1的暴露可增加HCC的发病概率.p53第249密码子突变可能是影响AFB1相关HCC发生、发展的因素.结合AFB1-DNA加合物表达和第249密码子突变的情况,可有效地了解肝癌患者长期持续性或非持续性的AFB1暴露下DNA的累积损伤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AFB1诱发肝癌过程中CCT亚基γ基因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4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AFB。组和对照组,AFB1组以200ug/kg体重腹腔注射AFB1,第13周、第33周和第53周对大鼠进行肝活检,第73周处死全部动物并取肝组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AFB1诱发肝癌过程中不同时期CCT亚基γ基因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在第73周AFB1组CCT亚基γ基因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一组不同时段比较,随着诱癌的进行,CCT亚基γ基因蛋白表达上调,第73周AFB1组CCT亚基γ基因蛋白的表达水平不仅明显高于第13周,而且亦高于第33周(P〈0.01)。其余各组和同组不同时段之间CCT亚基γ基因蛋白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FB。组中发生肝癌的动物肝组织CCT亚基γ基因蛋白表达率为100%(10/10),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CCT亚基γ基因蛋白的表达率30%(3/10)(P〈0.05)。结论AFB,诱癌过程中CCT亚基γ基因蛋白表达上调,CCT亚基γ基因蛋白有可能参与了肝细胞癌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对TNF-α诱导HeLa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初步研究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对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 α(rhTNF- α)诱导HeLa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MTT法观察EGb761对HeLa细胞生长的影响;细胞凋亡实验分5组,即空白对照组,rhTNF -α对照组(10 0 μg/L ) ,EGb761低浓度组[rhTNF- α(10 0 μg/L) +EGb761(10mg/L) ] ,EGb761中浓度组[rhTNF -α(10 0 μg/L ) +EGb761(2 0mg/L ) ] ,EGb761高浓度组[rhTNF -α(10 0 μg/L) +EGb761(4 0mg/L) ] ,采用流式细胞术和Hoechst3 3 2 5 8荧光染色检测凋亡。结果 EGb761在5 .0~80 .0mg/L终浓度范围内对HeLa细胞生长无明显影响;流式细胞术测定各组亚倍体细胞峰积分百分率(% )为:空白对照组(5 .3 5±2 .2 ) ,rhTNF- α对照组(3 7.8±6.1) ,EGb761低浓度组(19.2±3 .4) ,EGb761中浓度组(16.5±5 .7)和EGb761高浓度组(11.3±3 .9) ;荧光染色检测各组凋亡百分率(% ) :对照组(4 .2 3±2 .0 )、rhTNF α对照组(2 7.8±4.3 )、EGb761低浓度组(14 .9±3 .4)、EGb761中浓度组(12 .1±3 .7)和EGb761高浓度组(9.61±2 .3 ) ;结果显示,EGb761在10~40mg/L终浓度范围内对rhTNF α诱导的HeLa细胞凋亡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 <0 .0 1) ,且呈剂量依赖关系。结论 EGb761能有效抑制rhTNF- α诱导的HeLa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HCC)及癌前病变中细胞周期负性调控因子p27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法和原位分子杂交法检测正常肝组织、慢性肝炎、肝硬化、癌周肝硬化和肝癌组织中p27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并对结果进行计算机图像定量分析.[结果]p27蛋白在正常肝组织和慢性肝炎中呈低表达,在肝硬化和癌周肝硬化中表达明显增强,而在肝癌中表达明显下降,与前4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27mRNA在非肝癌组织中表达均较强,在肝癌中表达明显减弱,与前4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正常肝组织、慢性肝炎和肝硬化中p27蛋白阳性信号主要定位于胞核,而癌周肝硬化和HCC中主要定位于胞浆.随着HCC的分化程度降低,p27蛋白和p27mRNA的表达减弱,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p27表达下降可能参与了HCC的发生,且与HCC的分化有关.p27的胞浆定位可能与HCC的早期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以及CD34抗体标记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在人原发性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水平、临床意义及其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0例HCC患者手术切除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标本中IGF-Ⅱ、VEGF和CD34的表达,分别对IGF-Ⅱ和VEGF表达进行积分光密度值(IOD)测定,对CD34阳性组织进行MVD计数,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IGF-Ⅱ在HCC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的IOD值分别为55940.00±44570.41、83688.81±64460.15和0;VEGF的IOD值分别为37315.79±27315.09、38181.70±33391.02和2528.96±1445.21。肝癌组织、癌旁组织与正常肝组织相比,IGF-Ⅱ和VEGF的IO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肝癌组织与癌旁组织比较,IGF-Ⅱ的IO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VEGF的IO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C肝癌组织MVD值为42.10±20.63,癌旁组织MVD值为28.96±8.55,正常肝组织MVD值为17.70±9.67,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GF-Ⅱ、VEGF和MVD的表达都与淋巴结或肝内转移、病理分化程度有关(P<0.05),而与其他因素无关(P>0.05);且IGF-Ⅱ与肿瘤大小有关(P<0.05)。IGF-Ⅱ和VEGF共阳性表达组MVD值为44.24±21.22,高于IGF-Ⅱ和VEGF共阴性表达组MVD值(19.25±14.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IGF-Ⅱ在HCC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VEGF呈明显正相关(P<0.01),随着IGF-Ⅱ强度的增加,VEGF表达增强。结论 IGF-Ⅱ在HCC中表达显著增加,并可能诱导VEGF和MVD的过表达,且与HCC的侵袭性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Survivin在AFB1高暴露地区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Survivin在黄曲霉毒素B1(AFB1)高暴露地区肝细胞癌(H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来自广西南部黄曲霉毒素B1高暴露地区患者手术切除肝癌及其癌旁组织中Survivin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Survivin mRNA在55例HCC及其癌旁组织中的检出率分别为85.5%(47/55)及40.0%(22/55),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Survivin mRNA在HCC组织中的表达率与临床分期(P<0.05)和肿瘤直径(P<0.05)相关.结论:Survivin在HCC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HCC组织中的Survivin mRNA可作为AFB1高暴露地区HCC预后不良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