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食管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食管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 ,重新认识食管间叶源性肿瘤的组成。方法 用CD117、CD34、vimentin、SMA、S 10 0蛋白 5种抗体对 4 4例食管间叶源性肿瘤进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结果确诊食管胃肠道间质瘤 9例 ,平滑肌瘤 34例 ,神经纤维瘤 1例。结果 食管内胃肠道间质瘤少见 ,仅占同期间叶源性肿瘤的 2 0 .5 % (9 4 4 ) ,其中良性 6例 ,恶性 3例。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与其他肿瘤的鉴别诊断需要依靠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CD117、CD34是诊断间质瘤的特异性抗体。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临床表现、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提高GIST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1996年1月至2006年1月我院外科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20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资料,并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对标本行CD117、CD34、SMA、S-100进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 本组均手术切除,其中GIST发生部位胃占45%(9/20),小肠45%(9/20),结直肠10%(2/20)。良性12例,潜在恶性3例,恶性5例,CD117阳性表达率97%(19/20)、CD34阳性率72.2%(13/18)、平滑肌肌动蛋白(SMA)37.5%(6/16)、S-100 23.5%(4/17)。结论 CD117标记阳性是确诊GIST最重要的诊断依据,手术仍是GIST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和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对1999年7月至2006年6月收治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GIST22例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22例中,恶性18例,交界性4例;CD117阳性21例(占96.2%)。22例均行手术治疗。本组无手术死亡。术后1年内死于复发2例,3例术后未满1年仍健在;术后1年5例、术后2年3例、术后3年4例、术后4年2例,术后5年2例,术后6年1例,现均健在。结论GIST术前不易确诊,确诊仍依靠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外科治疗是治疗GIST的最佳方法。肿瘤完全切除可减少术后复发转移和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及预后特点。方法对58例手术切除的胃肠道间质瘤复习其临床特点及病理形态,运用CD117、CD34、PDGFR-α等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并随访35例。结果GIST58例中,发生于胃部35例,小肠10例,结肠5例,肠系膜3例,网膜2例,食管2例,直肠1例。主要症状有腹胀、腹痛、腹部包块、便血。镜下观察:分梭形细胞型,上皮细胞型,混合细胞型。免疫组化:CD117标记91%(53/58)阳性,CD34标记68.9%(40/58)阳性,PDGFR-α60.3%(35/58)。随访35例,良性10例,1例复发;恶性潜能未定9例,2例复发;恶性16例,4例复发,4例死亡。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好发于中老年人,组织形态多变,结构多样。CD117联合CD34、PDGFR-α等有诊断及鉴别诊断作用,预后与组织学分级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45例GIST复习其病理形态学,应用CD117、CD34、SMA、S-100等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类似平滑肌肿瘤。免疫组化有其特征性,CD117、CD34呈阳性表达。结论: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临床病理形态类似于平滑肌肿瘤,CD117和CD34阳性表达对诊断有决定性作用。治疗预后不同于平滑肌肿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与诊治体会。方法对51例经手术治疗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应用3种抗体(CD117、CD34、SMA)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GIST主要发生于胃及小肠,在所有患者中CD117均呈阳性表达,胞质弥漫强阳性染色;CD34阳性表达率为86.3%(44/51);SMA阳性表达率为41.2%(21/51)。结论 GIST的临床表现和组织学检查无特异性,CD117和CD34标记阳性是确诊GIST最有价值的诊断依据,手术切除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 (GIM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表型 ,从而对该类肿瘤进行更准确的病理诊断。方法 对我院原病理诊断为胃肠道、肠系膜、腹膜后的平滑肌肉瘤、平滑肌瘤、神经鞘瘤、胃肠道间质瘤 (GIST)的病例作回顾性分析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 5种抗体 (CD117、CD34、S 10 0、desmin、Ki- 6 7)的表达 ,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结果  4 5例GIMT中GIST 33例占 73. 3%、平滑肌肿瘤 7例占15 . 6 %、神经鞘瘤 1例占 2 . 2 %、4例各种免疫表型均阴性 ,为不能分类者。在GIST中CD117阳性率为6 0 . 6 %、CD34阳性率 90. 9%、CD117和CD34共同阳性 17例 ,占 5 1 .5 3%。结论 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以GIST最多见 ,平滑肌肿瘤和神经鞘瘤非常少见 ,光镜下鉴别十分困难。CD117、CD34、S 10 0、desmin联合检测 ,能对其进行更准确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 ,Ki- 6 7可作为判断其良恶性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2年10月到2005年12月收治的31例的GIST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全部患者均行手术治疗,31例胃肠道间质瘤良性者为11例,潜在恶性2例,恶性者18例.[结论]CD117及CD34等免疫标记物配合使用可以提高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诊断准确率.治疗以局部切除为主,恶性者应扩大切除范围.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MSCT)和MRI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手术病理学资料,提高术前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免疫组化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特征和病理学资料。结果 21例胃肠道间质瘤中,极低危险性3例,低危险性4例,中度危险性6例,高度危险性8例。肿瘤位于胃11例,小肠9例,会阴部1例。所有患者均无淋巴结肿大。免疫组化CD34阳性率90%,CD117阳性率100%。结论检测CD34,CD117是确诊胃肠道间质瘤的金标准;肿瘤的大小和核分裂计数的多少是GIST的危险程度的重要指标;CT影像学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危险程度的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方法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化SP染色,观察25例原发胃肠道及胃肠道以外间质瘤临床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对CD117、CD34、Vimenfin、S-100、Actin抗体染色表达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本组25例间质瘤胃部8例(22%)、小肠5例(20%)、食道2例(8%)、大肠6例(24%)、肠系膜2例(8%)、大网膜2例(8%)。肿瘤镜下主要由梭形和上皮样细胞组成,有栅栏状、交叉束状、漩涡状及巢状等多种排列。CD117、CD34、Vimentin均阳性表达。结论该瘤病理组织形态多样,容易误诊为其它肿瘤,应与消化道其它梭形细胞肿瘤鉴别。CD117、CD34阳性表达是确诊GIST最有诊断价值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合并消化系统恶性上皮性肿瘤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方法以19例合并消化系统恶性上皮性肿瘤的GIST为观察组,回顾分析其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补充完善CD117、CD34、S100、SMA、Ki-67、Cyclin D1和bcl-2免疫表型检测,以同期57例单纯GIST、20例单纯消化系统恶性上皮性肿瘤作对照。结果观察组19例无特异症状,术前GIST均漏诊或误诊;恶性度10例为极低,6例低度,2例中度,1例高度;免疫表型CD117阳性率100%,CD34阳性率84.2%,2例SMA、1例S100灶区阳性,Ki-67指数〈1%、1%~5%和〉5%分别为14例、4例和1例;Cyclin D1阳性5例,bcl-2阳性12例。随访16个月~8年,18例GIST无复发转移,1例胃GIST14个月肝脏转移后2个月死亡。与单纯GIST对照组比较,发病部位、病灶大小、Ki-67指数、核分裂数、危险度及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免疫表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癌对照组比较,临床症状、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系统恶性上皮性肿瘤伴发的GIST大部分在手术探查时发现,危险度以极低度、低度为主,比单发的GIST恶性程度低,预后主要与消化系统恶性上皮性肿瘤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1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胃肠间质瘤28例临床资料。结果肿瘤部位以胃肠为主,本组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8例良性,20例为潜在恶性和恶性;免疫组化CD34阳性19例(67.9%),CD117阳性28例(100%),抗平滑肌抗体(SMA)和S-100均(-)。复发12例,再切除6例。结论对于腹部隐痛不适、反复消化道出血的中老年病人,如胃结肠内镜无阳性发现应高度怀疑本病。CT检查对术前确诊帮助较大,GIST的诊断依靠免疫组化分析。完整的局部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肠胃肠道间质瘤血管造影(DSA)表现与病理特点。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小肠胃肠道间质瘤血管造影资料,并与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做对照。结果:肿瘤发生于空肠6例,回肠5例,其中良性6例,潜在恶性2例,恶性3例。DSA造影表现11例肿瘤供血动脉增粗,2例可见静脉提前显影。良性肿瘤周围血管呈抱球状;恶性间质瘤:可见异常血管、呈乱发状,失去正常的血管分布规则,周围部分血管边缘模糊。病理及免疫组化:肿瘤多为梭形和上皮细胞,CD117(+)100%,CD34(+)72.7%。结论:小肠间质瘤的血管造影征象具有一定的特征性,DSA定位较准确,对肿块诊断及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32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例中,22例(68.8%)为胃间质瘤,其他为小肠,结肠和直肠间质瘤。CD117阳性率96.9%,vimentin阳性率100%,CD34阳性率76.5%。32例均行手术治疗。肿瘤根治性切除25例,包括近端或远端胃大部切除,胃楔形切除,病变肠段切除,腹会阴联合切除及肿块切除或扩大切除,因肿瘤广泛粘连,无法完整切除7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CD117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重要标记物,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无法切除或有肿瘤残余及术后复发的患者可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胃肠道间质瘤(GIST)影像学表现和病理特点的认识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胃肠道双对比造影(DC)15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9例,DSA检查2例。结果肿瘤位于胃10例,十二脂肠1例,空肠4例,回肠1例。良性5例,潜在恶性1例,恶性10例。良性直径多<5·0cm,边界清楚,DC主要表现黏膜皱襞受压推移改变,CT平扫密度均匀,增强均匀强化,恶性直径多>5·0cm,边缘分叶,DC黏膜皱襞有破坏,表面可见不规则溃疡,CT平扫密度不均匀,瘤体内有多发状和块状低密度区,增强不均匀强化。DSA发现2例小于3·0cm小肠间质瘤,显示血管丰富。病理,肿瘤多为梭形和上皮细胞,CD117( )100%,CD34( )87.5%。结论DC易于发现GIST腔内瘤体,CT定位准确,良恶性判断价值高,DSA显示小体积GIST能我强,GIST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形态学特点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GIST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情况。结果 12例患者中小肠间质瘤5例,胃间质瘤5例,十二指肠间质瘤1例,腹膜间质瘤1例。患者临床表现以腹痛与消化道出血较多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者5例,腹痛5例,腹部肿块就诊者2例。肿块平均直径为5.5 cm。术后病理学诊断:3例良性,8例交界性,1例恶性。免疫组化检测:CD117阳性率为75.0%,CD34阳性率为58.3%。1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5~40月,均存活,2例复发。结论肿瘤大小、位置、核分裂像、免疫组化是判断GIST良、恶性的重要指标;对GIST患者必须进行包括手术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GIST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特征,用GIST Fletcher风险分级对原发GIST进行分析诊断。结果50例GIST平均年龄47岁,40岁以上者占80%。发生于胃13例,十二指肠5例,小肠17例,结肠5例,直肠及肛门2例,胃肠道外8例;其中1例有淋巴结转移。肿瘤组织中CD117、CD34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和50%,显著高于SMA、S-100蛋白、Vimentin、Desmin的表达;GIST中Desmin的阳性表达率为12%,显著低于CD117和CD34。本组恶性程度为高度风险18例(36%),中度风险12例(24%),低度风险17例(34%),极低度风险3例(6%)。结论CD117阳性、CD34阳性对GIST有确诊意义。GIST Fletcher风险分级诊断对临床治疗及预后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至2009年10月本院58例GIST患者临床资料。【结果]GIST好发胃和小肠,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CD117阳性率为94.8%。全组均行手术治疗,54例获完整切除。术后14例接受伊马替尼治疗。全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6.2%、82.4%、72.2%。【结论】GIST的确诊依靠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CD117对诊断有重要作用。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术后辅助伊马替尼治疗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消化道出血(65%)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梭形细胞型35例(67%),上皮样细胞型7例(13%),混合型10例(1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11794%、CD3479%、SMA48%、desmin44%、S-100蛋白9.6%;良性9例(17%),交界性20例(38%),恶性23例(44%);CD117、CD34在良性、交界性、恶性间质瘤中的表达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误诊率高;免疫组织化学标记CD117对胃肠道间质瘤有确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4例GIST的CT表现,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14例GIST中.肿瘤发生于胃3例.空肠1例,回肠4例,直肠l例。起源于胃肠道外问质瘤5例。其中良性3例,肿瘤直径均≤5.0cm.病灶在CT图像上表现为密度均匀,与周围组织结构界限清楚等特征;恶性ll例,肿瘤直径均≥6.0cm,病灶在CT图像上表现为边缘有分叶,内部有坏死,常常伴有深大的溃疡等特征。结论CT对胃肠道间质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