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掌握心肌肌钙蛋白I(cTnI)定量测定的意义及方法,提高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早期诊断率。方法 对怀疑ACS患者在发病〈6h、6~72h、〉72h于床边采静脉血进行cTnI、肌红蛋白(Mb)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测定。结果 发病≤72hcTnI阳性率低于和显著低于Mb、CK—MB(P〈0.05,P〈0.01),〉72h高于和显著高于Mb、CK—MB(P〈0、05)。结论 cTnI为ACS特异性指标,床边cTnI定量测定有利于提高ACS诊断率,行cTnI检测的同时应积极采取有效的护理手段配合治疗救治患者。  相似文献   

2.
邢爱民  张媛  李立宇 《河北医药》2010,32(9):1073-1074
目的探讨测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AECOPD)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186例AECOPD患者血清中天门冬氨酸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及肌钙蛋白T(cTnT)水平,并与148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AECOPD患者血清AST、LDH、CK、CK-MB及cTnT水平均明显高于缓解期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且缓解期组cTnT水平也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缓解期组AST、LDH、CK及CK—MB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ECOPD患者血清中心肌酶及肌钙蛋白明显增高,对及时了解COPD患者心肌损害程度、改善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杜占申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5):2055-2056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TnT)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48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入院时及治疗2周后的cTnT及CK—MB并与同期45例非心肌炎小儿检测结果对比分析。结果人院时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血清cTnT及CK-MB水平和阳性率均明显高于非心肌炎小儿(均P〈0.05);治疗2周后血清cTnT及CK.MB水平和阳性率均明显下降(均P〈0.05)。结论心肌肌钙蛋白T(cTnT)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联合检测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发病6h内溶栓治疗与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发病6h内予溶栓治疗,观察组发病6h内予介入治疗。观察2组灌注成功率、病死率,以及治疗后肌钙蛋白(cTnT)水平、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结果观察组灌注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TnT水平及CK—MB峰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发病6h内介入治疗疗效显著,优于溶栓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魏威  唐元旭  杨聪 《云南医药》2010,(2):150-152
目的通过监测脓毒症患者血清肌钙蛋白I(cTnI)的变化,研究cTnI在脓毒症患者诊治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收治的脓毒症患者85例,按照cTnI的水平分为cTnI升高组(cTnI〉0.16ng/m1)57例和cTnI正常组(cTnI〈0.16ng/m1)28例。观察2组患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II)、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机械通气使用率、EICU人住时间、总住院时间和住院病死率。结果85例脓毒症患者中有57例患者肌钙蛋白I升高,升高率达到67.06%。2组患者CK—M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nI升高组APACHEⅡ评分、MODS发生率、机械通气使用率、ICU入住时间、总住院时间及住院病死率均高于cTnI正常组(P〈0.05,P〈0.01)。结论脓毒症患者肌钙蛋白I的测定可以有助于临床医生早期进行病情判断,并且对疾病的预后也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缪丙荣 《中国医药》2012,7(12):1500-1502
目的观察丹参多酚酸盐在体外循环心瓣膜置换术中对心肌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及其在手术中的安全性。方法将需要进行心瓣膜置换术的42例患者完全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1例。试验组术前丹参多酚酸盐200mg静脉给药。对照组:5%葡萄糖液250ml术前静脉滴注。2组均行胸骨正中切口,全身进行肝素化,建立体外循环通道,上下腔静脉插管,降低心脏表面的温度并阻断主动脉后,灌注心脏停搏液,主动脉阻断问隔时间超过30min后再次灌注心脏停搏液,术中均采用间断缝合置换瓣膜。记录主动脉阻断前、阻断后4、12、24h患者的血气分析结果和血流动力学指标、心脏恢复搏动情况、多巴胺用量、术后辅助呼吸的时间、在ICU中恢复的时间、24h胸腔引流量,记录麻醉诱导完成时、开放主动脉时、停止辅助循环时、手术结束和术后1d采血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eTnI)、丙二醛的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结果主动脉阻断后12h这个时间点,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血氧分压分别为(97±4)mmHg(1mmHg=0.133kPa)、(924-4)mmHg,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血乳酸含量分别为(5.324-1.46)mmol/L、(8.334-1.85)mmol/L,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辅助呼吸时间和ICU内恢复时间为(9.34-2.3)h、(404-7)h,短于对照组(14.24-6.7)h、(504-11)h,2组ICU内恢复时间和术后辅助呼吸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从麻醉诱导到术后1d的各时间点,试验组的CK—MB、eTnI、丙二醛含量、SOD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或提高,开放主动脉及术后1d时,CK—MB及eTnI降低比较明显(P〈0.05);在停止辅助循环及手术截止时丙二醛含量明显降低,SOD活性明显提高(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盐在体外循环心瓣膜置换术中对心肌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并未发现其他危险情况。  相似文献   

7.
刘艳彬 《河北医药》2011,33(12):1808-1809
目的 比较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对病毒性心肌炎(VMC)的诊断及在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对68例急性VMC患者进行入院后1、2、3周及3个月cTnI和CK—MB检测。结果急性VMC患者在同一时间点cTnI阳性率及敏感性显著高于CK.MB(P〈0.05)。结论cTnI的测定可作为继在CK—MB之后又一诊断VMC的重要指标,同时cTnI的监测对VMC病情发展及预后评估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冷温血停搏液联合灌注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CHD)手术中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探讨更有效的心肌保护方法。方法 将24例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温血组(A组,n=12),采用温血诱导心脏停搏、冷血维持与终末温血灌注进行心肌保护;冷血组(B组,n=12),采用冷氧合血停搏液进行心肌保护。两组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无明显差异;体外循环前(T1)、主动脉开放1h(T2)、主动脉开放6h(T3)、主动脉开放12h(T4)、主动脉开放24h(T5)分别抽血测定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T(cTnT)。结果 体外循环前两组间含量无差异。主动脉开放后LDH、CK—MB、cTnT含量较体外循环前明显升高(P<0.01),T4、T5时点B组,LDH、CK—MB含量较A组明显升高(P<0.05),T3~T5时点B组cTnT含量较A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冷温血停搏液联合灌注对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病人的心肌保护作用优于冷血心脏停搏液。  相似文献   

9.
缺血预适应对体外循环血流动力学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冷停搏液与缺血预适应(IPC)加冷停搏液联合应用对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先天性心脏病病人20例,随机分为缺血预适应组(IPC,n=10)和对照组(n=10)。IPC组在阻断升主动脉前实施缺血预适应(即3分钟缺血5分钟再灌注),阻断升主动脉,灌注(4℃)St Thomas‘停搏液,心脏完全停跳后开始心内手术;对照组则不进行缺血预适应方案。两组均于并循前、开放升主动脉心脏复跳后300min、60min时经Swan-Ganz漂浮导管测定各项备流动力学指标,并观察心肌功能恢复情况、动脉血气及电解质变化。结果:CPB后IPC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恢复快(P<0.05),心肌收缩有力,血压维持良好,需辅用多巴胺等强心药维持血压的病例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动脉血气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缺血预适应加冷停搏液联合应用能促进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血流动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磷酸肌酸钠对不停跳冠脉搭桥术患者心肌保护的作用。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在麻醉诱导后、手术结束后即刻、术后6、24、48h共5个时点测定心肌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含量。结果2组术后6、24、48h时间点CK—MB、cTnI水平比麻醉诱导时明显升高(P〈0.05),且在术后24h均达高峰。术后48h开始回落。但试验组在各时间段比对照组升高更为缓慢(P〈0.05)。结论磷酸肌酸钠减轻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心肌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Ⅰ(cardiac troponin Ⅰ,cTnⅠ)和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 T,cTn T)的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cy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溶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6例AMI患者(AMI溶栓再通组44例、溶栓未通组42例)进行血清cTnt、cTnl、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检测.结果:不同时间点,血清cTnT、cTnⅠ的阳性检出率均高于同时期CK和CK-MB的阳性检出率;溶栓再通组cTnⅠ、cTnT峰值较未通组显著增高,且峰值时间提前(P<0.05).再通组cTn Ⅰ、cTn T 恢复正常的时间均提前于未通组(P<0.05,P<0.05).结论:cTn Ⅰ、cTn T检测AM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高于CK、CK-MB;溶栓后动态监测血清cTn Ⅰ、cTn T浓度、峰值时间,对于正确判断AMI患者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是否再通及进一步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啶对体外循环(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择期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40例,性别不限,年龄40~65岁,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n=20):对照组(C组)和右美托咪啶组(D组)。麻醉诱导前D组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啶0.6μg /kg(15min内),随后以0.2μg?kg-1?h-1速率输注至术毕,C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主动脉开放后30min(T1)、6h(T2)、12h(T3)、24h(T4)、48h(T5)时采集静脉血样,测定血浆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浓度,以及血清TNF-?和IL-6的浓度。记录手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主动脉开放后自动复跳率、CPB时间、术后气管拔管时间、ICU停留时间。结果:与T0时比较,T1~4时C、D两组血浆cTnI和CK-MB浓度及血清TNF-?和IL-6浓度升高(P〈0.05);与C组比较,T1~4时D组血浆cTnI和CK-MB浓度及血清TNF-?和IL-6浓度降低(P〈0.05);与C组比较,D组术后气管拔管时间和ICU停留时间缩短(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能减轻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外源性磷酸肌酸(CP)对风湿性心脏病心瓣膜替换术患者在体外循环期间心肌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6例风湿性心脏病体外循环心瓣膜替换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3例。治疗组在开放主动脉前30min,在圣·托马斯(STH2)液中加入外源性磷酸肌酸终末温血半钾灌注,对照组应用常规圣·托马斯液。分别测定所有患者术前、主动脉开放2h、6h、24h、48h各时点中心静脉血中的红细胞压积(HCT)、乳酸脱氢酶(LDH)、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心脏肌钙蛋白T(cTnT)。记录术毕心脏自动复跳率和术后多巴胺用量。结果治疗组术后多巴胺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术后6h、24h、48h的LDH、CK、CK-MB及cTnT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患者术毕心脏自动复跳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磷酸肌酸加入心停搏液中能显著提高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艾司洛尔对常温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期间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择48例择期二尖瓣置换术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艾司洛尔组(E组),每组各24例,常规建立心肺转流(CPB),平行循环后不降温及不主动复温,阻断腔静脉,不阻断主动脉,平均动脉压(MAP)维持在50~70mmHg,在心脏跳动下进行手术。E组在心内直视手术开始前予艾司洛尔1~2mg/kg静脉注射后,以0.3%的浓度静滴维持心率在30~50次/分。分别于手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48小时取动脉血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CR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cTnT)和肌钙蛋白I(cTnI)浓度变化。结果 两组病人性别、年龄、心功能、心胸比值(C/T)差异无显著意义;术前两组间CRP、CK—MB、cTnT、cTnI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CRP、CK—MB、cTnT、cTnI浓度在CPB后即刻显著升高(P<0.01),E组于术后6小时达峰值,术后24小时降至正常水平,C组于术后12小时达峰值,术后48小时降至正常值,同一时点比较,E组明显低于C组(P<0.05 or 0.01)。结论 艾司洛尔用于常温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中可显著降低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程度,使酶峰提前,促进术后心功能恢复,具有良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丙泊酚联合依托咪酯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应用。方法:60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丙泊酚组(P组)、依托咪酯组(E组)、依托咪酯+丙泊酚组(M组)。P组患者给予丙泊酚静脉麻醉;E组患者给予依托咪酯静脉麻醉;M组患者给予依托咪酯+丙泊酚静脉麻醉。观察3组患者诱导前2 min、诱导后2 min及插管后2 min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中心静脉压(CVP)和血氧饱和度(SPO2),麻醉诱导前(T1)、主动脉阻断前(T2)、主动脉阻断30 min(T3)、主动脉开放30 min(T4)、主动脉开放2 h(T5)、主动脉开放24 h(T6)时的血清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P组患者诱导后2 min、插管后2 min SBP、DBP、HR、CVP均显著低于诱导前2 min以及E组和M组(P<0.05);插管后2 min SBP、DBP、HR均显著高于诱导后2 min(P<0.05)。E组患者诱导后2 min、插管后2 min HR均显著低于诱导前2 min,插管后2 min DBP显著高于诱导后2 min(P<0.05),HR显著低于M组(P<0.05);M组患者诱导后2 min DBP、HR显著低于诱导前2 min(P<0.05)。3组患者T3、T4、T5、T6时cTnI、CK-MB、CK均显著高于T1、T2时(P<0.05);E组患者T3、T4、T5、T6时cTnI、CK-MB、CK均显著高于P组和M组(P<0.05)。3组患者麻醉期间SPO2无明显变化且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丙泊酚联合依托咪酯可用于心脏瓣膜置换术,具有较好的心肌保护作用,且诱导时更加平稳。  相似文献   

16.
黄祥  马骏  李娟  康芳  柴小青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2):1821-1822
目的 观察体外循环下七氟醚预处理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肌酶的影响.方法 择期全麻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患者4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Ⅲ级,随机分为七氟醚预处理组(S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S组于手术开始后持续吸入1.0MAC七氟醚,至体外循环开姑时结束;C组不用任何吸入性麻醉药.分别于麻醉前(T0),主动脉阻断即刻(T1),主动脉开放后0.5 h(T2)和1 h(T3),术后8 h(T4)和24 h(T5)采集桡动脉血,检测血浆心肌肌钙蛋白1(cTnl)的浓度、肌酸磷酸激酶(CK)和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活性.结果 两组患者麻醉前cTnl水平、CK和CK-MB活性均在正常范围,在主动脉开放后各时间点明显升高(P<0.05);S组血清中cTnl水平、CK和CK-MB活性在各时间点均明显低于C组.结论 七氟醚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左卡尼汀(L-C)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冠心病患者的心肌保护和抗氧化作用。方法:符合入选标准拟行PCI术治疗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40例,按随机表分为对照组(20例)和L-C治疗组(20例),2组患者均在入院后48h内采用股动脉途径,按标准进行PCI。检测术前及术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血清超氧化物岐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总抗氧化能力(T-AOC)浓度。结果:PCI术后CK-MB、cTnI水平在2组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与对照组相比,L-C治疗组的CK-MB、cTnI水平明显降低(P<0.05)。在2组PCI术后MDA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升高,L-C治疗组MD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2组PCI术后SOD、CAT、GSH-Px、T-AOC水平均有不同程度降低,L-C治疗组的SOD、CAT、GSH-Px、T-AO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NSTE-ACS患者PCI术前和术后大剂量(10g·d-1)补充外源性L-C注射液对心肌具有有效地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显著提高机体抗氧化酶活性、组织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减轻心肌细胞受氧自由基攻击的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异氟醚对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患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CK—MB)以及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的影响,探讨其心肌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42例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患者随机分为异氟醚组和丙泊酚组,每组各21例。分别于术前、术后6h、术后12h和术后24h抽取静脉血,测定CK、CK—MB和cTnI。结果:两组术前CK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异氟醚组CK于术后6h、术后12h和术后24h分别低于丙泊酚组(P〈0.01)。两组术前CK—M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异氟醚组CK-MB于术后6h、术后12h和术后24h分别低于丙泊酚组(P〈0.01)。两组术前cTn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异氟醚组cTnI于术后6h、术后12h和术后24h均低于丙泊酚组(P〈0.01)。结论:异氟醚可降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患者CK、CK—MB和cTnI的释放。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药物。  相似文献   

19.
腺苷与双嘧达莫预适应在心肺转流中的心肌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腺苷与核苷转运抑制剂双嘧达莫药理性预适应在心脏直视术心肺转流(CPB)中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53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四组:腺苷组转流前微量泵入腺苷;联合组术前口服双嘧达莫,余同腺苷组;双嘧达莫组仅口服双嘧达莫;对照组泵入同体积生理盐水.分别于转流前、主动脉开放后2、6、16 h采集患者桡动脉血,测血清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肌钙蛋白I(cTn I)、丙二醛(MDA);观察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及术后正性肌力药物的应用.结果 腺苷组术后多巴胺用量少,开放后2 h CK-MB、6 h MDA,开放后cTn I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联合组开放后CK-MB、cTn I、MDA均降低.结论 外源性腺苷预适应有显著心肌保护作用,核苷转运抑制可增强这一作用,内源性腺苷对心肌保护的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心肌损伤标记物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动态观察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 I(c Tn I)及肌酸激酶同功酶 (CK- MB)的变化 ,部分病例测定血清心肌肌钙蛋白 T(c Tn T)及肌红蛋白 (Mb)浓度 ,以评价该手术对心肌的可能影响。方法 对 10 2例行 PTCA的冠心病患者 ,分别测定其术前 ,术后 6、12、2 4、48、72 h的血清c Tn I及 CK- MB水平 ,并进行分组比较相关因素 ,2 2例患者同时测定血清 c Tn T及 Mb浓度。结果  2 6例患者术前 c Tn I正常 ,术后 6 h升高 ,12~ 2 4h达峰值 ,48~ 72 h渐降至正常 ;48例术前术后 c Tn I均正常 ;2 0例术前术后c Tn I均高于正常值。 7例 CK- MB增高。 16例 c Tn I阳性者中 c Tn T增高 11例 ,Mb变化无规律。 c Tn I升高与球囊扩张总时间、扩张压力和扩张次数以及支架植入数有关。 16例血清 c Tn I阳性者中 11例检出阳性。结论 PTCA术可能会造成心肌微小损伤 ,c Tn I监测心肌损伤比 CK- MB更敏感 ,特异性更高 ,c Tn T与 c Tn I有相似的作用 ,但敏感性稍差。而用 Mb监测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