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梅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及其与家庭教养行为的关系。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利用《幼儿心理卫生问题筛查问卷》《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和一般情况调查表对梅州市10所幼儿园的924例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学龄前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为15.9%。独生子女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非独生子女(P0.05)。无心理行为问题的学龄前儿童家庭教养行为总得分高于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儿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在不同的语言/认知信息、情感温暖/自我表达、社会适应/自理、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环境气氛5个家庭教养行为因子上存在差异(P0.001)。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在家庭教养行为因素中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庭教养行为中语言/认知信息、情感温暖/自我表达、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是影响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儿童行为问题较为突出;儿童家庭教养行为与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密切相关,家庭教养行为中语言/认知信息、情感温暖/自我表达、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是影响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展,以及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教育制度、价值观念等均在迅速变化,儿童心理发育和行为的形成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在儿童行为问题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国外有报道15%~20%的学龄前儿童有行为问题,国内使用中文版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LL对学前儿童行为问题进行调查,报道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近期有人提出幼儿可能出现的17项情绪问题,即任性、自私、固执等行为问题检出率超过20%。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儿童心理行为预防干预模式的应用措施及效果.方法 收集2~3岁儿童3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60例,观察组儿童实行儿童心理行为预防干预模式,对照组行常规健康教育,对比分析两组的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智力以及社会适应力.结果 观察组的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智力以及社会适应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儿童实施心理行为预防干预模式,需由家长、教师、社会以及儿童保健工作者充分配合,全面预防并且治疗儿童心理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昆明市城区4~6岁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现状,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方法 应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KMBU),随机抽取昆明市五华区城区5所幼儿园中年龄为4~6岁的儿童500名进行调查。结果 儿童行为问题总阳性检出率为46.5%。(男孩为52.5%,女孩为40.3%),男女行为问题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通过儿童行为和父母养育方式互动模型的构建分析发现,影响儿童行为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父亲的情感温暖和过度保护、母亲的情感温暖和拒绝否认,母亲的养育方式对于儿童的影响力更大于父亲。结论 妥善的养育方式对儿童的成长更为有利,为降低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应加强儿童心理卫生保健和监测,采取积极的综合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5.
弱智儿童除学习能力明显落后于正常儿童外,普遍还伴有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自卑、孤僻、依赖性强、退缩、恐惧、敌意等.有些儿童还会出现破坏、自残或攻击行为。由于弱智儿童中不良心理和行为的发生率远远高于正常儿童,所以容易被误认为是智力因素导致的结果。因此,许多能有效运用于成人或正常儿童心理治疗的方法,对弱智儿童并不见效。结论:游戏在弱智儿童心理康复和行为矫正中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游戏能帮助治疗者正确诊断弱智儿童的心理问题;游戏能满足弱智儿童的安全需要;游戏能使弱智儿童对他人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游戏调节了弱智儿童认识和情感之间的矛话;游戏能使弱智儿童郁积的不良情感得到宣泄;游戏能使弱智儿童获得快乐并体验成功。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和分析南通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并比较不同等级幼儿园儿童在心理行为发育方面有无差异.方法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ek List,CBCL)中国标准化版对南通市随机抽取四所不同等级幼儿园1 102例4~7岁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南通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分布情况为:优良26.95%,正常63.88%,不正常9.17%,与国内外报道的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5%~20%)基本一致[1-2].各幼儿园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省示范3.47%,一类1.87%,二类16.10%,三类23,81%,省示范、一类、二类幼儿园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明显低于三类幼儿园,不同等级幼儿园中,学龄前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差异有显著性(P<0.05).多因素分析认为影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的主要因素为:幼儿园、家庭是否重视儿童心理教育,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情况,是否参加早教等.结论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是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各类幼儿园尤其是三类幼儿园的家长和老师要重视学龄前儿童的心理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减少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青岛市学龄前儿童心理卫生问题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青岛市学龄前儿童心理卫生问题发生、分布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参照国内有关研究,采用自制“儿童心理卫生问题调查表”,以问卷方式对青岛市2所幼儿园344名3--6岁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儿童心理卫生问题单项检出率为6.1%--63.4%;20项单项检出率平均为29.2%,超过30%的7项;3岁儿童心理问题出现率为19.6%、4岁为15.6%、5岁为14.0%、6岁为13.6%,随年龄增长心理卫生问题有减少的趋势;儿童心理卫生问题在不同性别、不同家庭结构、父母受教育程度高低及家庭不同教育方式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卫生问题存在着广泛性和严重性,且在某些问题上存在性别的差异;家庭环境对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不同家庭结构、父母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及家庭不同教育方式对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腺样体肥大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及自拟腺样体方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0例腺样体肥大的患儿为观察组,随机选取40例本市健康儿童为对照组;观察组给予自拟腺样体方"祛邪理气汤"进行治疗,总疗程为30d。采用徐韬园制定的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进行心理行为评估,比较两组治疗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总粗分和检出率;评估观察组中药治疗后6个月与治疗前心理行为问题总粗分和检出率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行为异常总粗分及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停药6个月后,复查行为异常总粗分及检出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腺样体肥大的儿童存在心理行为的异常,应尽早干预;自拟腺样体方对腺样体肥大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沙井街道学龄前期的儿童心理行为特征,以便对儿童心理咨询提供科学根据。方法:编制儿童心理行为调查表,通过整群抽样对4024名学龄前儿童(其中男童2024名,女童2000名)进行儿童心理行为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结果:学龄前期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2.52%,男童行为发生率(14.62%)高于女童(10.40%),男女心理行为发生在性别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行为问题前三位因素男童依次为攻击、多动、抑郁,女生依次为攻击、分裂、体诉。儿童行为问题主要与家庭状况、父母教养方式等因素有关。结论:学龄前期儿童心理行为问题高发生率现状与多因素有关,家庭、学校、医院、社会等应共同关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据22个城市协作调查,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而且此检出率呈明显上升趋势[1]。因此,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当今社会儿童保健工作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山东省农村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和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儿童基本情况调查表与长处和困难问卷(SDQ)家长版对699名3~5岁农村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被调查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9.76%,各因子异常检出率分别为:情绪症状,4.33%;品行问题,9.76%;多动注意力不集中,11.12%;同伴交往问题,6.16%;亲社会行为,12.85%。男童品行问题检出率高于女童(χ2=14.38,P<0.05),留守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非留守儿童(χ2=4.07,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监护人不知晓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抚养孩子感到有负担和精力不足、在批评孩子前不给其申诉的机会以及孩子边吃饭边看电视是儿童出现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结论农村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应当引起重视并进行有效的干预。  相似文献   

12.
西安市小学生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儿童心理发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应用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测查了西安市862名小学生。结果显示小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4.7%。多因素分析表明,影响小学生行为发育的因素主要有父母婚姻状况不佳、父母健康状况差、不良的教育方式及不适当的期望等。提示小学生中存在的行为问题较为严重,在儿保及学校隆重工作中应重视加强精神卫生保健。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与性别、年龄、不同户籍之间的关系.方法2004年9~10月使用Rutter儿童行为量表(分父母问卷和教师问卷)对浙江省2156名学龄期儿童进行测评,结果按父母和教师评估,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13.5%和13.8%,且男童高于女童(父母问卷:1.79;教师问卷;2.82);年级分别以2年级(16.3%)和4年级(15.1%)检出最高,户籍分别以农村儿童(16.3%)和城市儿童(19.5%)检出最多。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父母问卷中男童、城市与A行为,男童与N行为分别显著相关;教师问卷中男童、城市与所有行为问题类型显著相关,4、5年级与A行为,5年级与M行为分别显著相关.结论浙江省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国内其它研究.男性、城市户籍儿童应成为学龄期儿童心理卫生指导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4.
儿童游戏治疗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戏治疗已成为治疗儿童心理行为障碍的主要方法,是利用游戏作为平台将心理技术运用在儿童身上的心理治疗方法。游戏治疗不仅对心理行为障碍儿童具有治疗性,且对正常儿童的普遍发展问题也具有一定的预防性作用。本文将对游戏治疗的概念、准备、应用及展望情况作一回顾,为进一步研究游戏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农村地区儿童行为问题现况及影响因素,为农村儿童行为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贵州省黔西县定新乡4所小学和1所中学914例儿童为调查对象,应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中国标准化版家长用表进行儿童行为问题调查.结果: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30.85%,6~11岁与12 ~ 16岁2个年龄段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亲受教育程度、母亲性格是否开朗、婚姻关系是否融洽、是否了解孩子、孩子是否长时间看电视、孩子性格、对孩子学习状况是否满意、是否积极参加家长会与行为问题有关(P<0.05);不同年龄段留守与非留守儿童行为问题表现不同,12~16岁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行为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农村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家长对待孩子态度及教育方式等有关,关注农村青春期儿童及留守儿童心理行为卫生状况并予以早期干预措施是降低农村儿童行为问题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6.
289例广州城区儿童行为问题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德业  梁丽芬  李立群  龙英  颜辉 《广东医学》2004,25(12):1455-1456
目的 了解广州新旧城区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及其特点 ,为广州市青少年教育提供临床资料及重要线索。方法 采用英国学者Rutter设计的儿童行为问卷对广州市越秀及白云两个行政区的在校中小学生 30 0例进行调查。结果 广州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为 9 7% ,男 10 3% ,女 9 1%。其A行为 5 7% ,N行为 1 8% ,M行为 2 5 %。与国内相比 ,广州市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 9 7% ,略低于北京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 10 9% ,与省内相比 ,明显低于深圳 13 9% ,高于江门 8 7%。但是与 1982年全国 2 2省市协作组作儿童行为问题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得出平均检出率 3 6 %有显著上升趋势。结论 广州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与国内各省市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有差异。因此 ,必须加强儿童心理卫生保健和监测 ,及时进行教育引导、纠正 ,预防儿童发展为个性偏离 ,甚至出现反社会行为和情绪障碍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上海市杨浦区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现况,以便更好地进行儿童心理卫生保健工作。方法:使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适用于4~16周岁,家长用)对上海市杨浦区五角场街道572名4~6岁儿童行为问题现况进行调查并分析。结果: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0.10%,其中男童为22.41%,女童为17.58%,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7,P>0.05);男童前3位行为问题因子依次为性问题、分裂样及社会退缩,女童前3位行为问题因子依次为性问题、肥胖及多动。结论:本次调查发现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高,且行为问题因子以性问题等为主。应针对学龄前儿童早期行为问题进行干预,加强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8.
民族地区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当地少数民族、汉族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少数民族、汉族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Rutter行为儿童行为量表对少数民族598名,汉族542名学龄前儿童家长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少数民族为32.11%;汉族为30.26%,无显著性;单因素分析结果,影响少数民族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因素是年龄、母亲文化程度、父亲职业、妊娠时间等;汉族是年龄、性格、家庭对子女教育方式等;多因素分析结果,主要影响因素,少数民族为:年龄、生活环境、教育方式等;汉族为:年龄、性格、教育方式等。结论: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31.23%,少数民族为32.11%,汉族为30.26%,少数民族略高于汉族,但少数民族、汉族学龄前儿童在生活环境、性格、家庭结构功能和生源地方面不相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阶段恶性肿瘤儿童心理和行为特点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心理行为干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Rutter行为问题父母问卷,对120名恶性肿瘤儿童分别实施问卷调查,同时采用临床观察、深入访谈等方式确定影响恶性肿瘤儿童行为问题的主要因素。结果:120名恶性肿瘤儿童中,行为问题检出率:0~3岁54.6%,≤7岁61.5%,≤14岁24.3%,显著高于对照组(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家长的教养方式、家庭关系、父母及儿童的应对方式、主要照护人的选择等是恶性肿瘤儿童行为问题形成的主要因素。医护人员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和治疗,以预防和矫治不良行为,提高心理应对能力,培养良好性格,促进恶性肿瘤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王丽  王念蓉  赵妍  樊欣 《重庆医学》2021,50(7):1205-1207
目的 对重庆市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进行现状调查,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儿童心理卫生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重庆市主城6个城区及5个区县幼儿园5 135名4~6岁儿童家长及带养人采用Conners父母用症状问卷(PSQ)进行行为问题调查.结果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3.30%,主城区检出率(14.47%o)高于区县(12.04%),男童检出率(15.81%)高于女童(10.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因子按检出率高低排序依次为学习问题(8.24%)、心身问题(4.67%)、多动指数(2.49%)、品行问题(2.32%)、冲动-多动(1.07%)、焦虑(0.43%).男童在心身问题、冲动-多动及多动指数方面检出率较女童高,男童在品行问题、冲动-多动及多动指数方面得分较女童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庆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男童外向性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女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