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离鉴定三列凹顶藻Laurencia tristicha中的化学成分,供药理活性筛选。方法:采用正相和反相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应用包括一维和二维NMR等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用MTT法对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细胞毒活性评价。结果:分离得到5个倍半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gossonorol(1),7,10-epoxy-arbisabol-11-ol(2),10-epi-7,10-epoxy-arbisabol-11-ol(3),3β-hydroxy-5α,6α-epoxy-β-ionone(4),3β-hydroxy-5β,6β-epoxy-β-ionone(5);对所有化合物在人肿瘤细胞株HCT-8,Bel-7402,BGc-823,A549和HELA模型上进行了细胞毒活性测定,IC50均大于10.0 μg·mL-1。结论:化合物1~5均为首次从三列凹顶藻中得到,其中化合物1为首次从海洋生物中分离得到;所有化合物对人肿瘤细胞HCT-8,Bel-7402,BGc-823,A549和HELA均无明显活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三列凹顶藻Laurenciatristicha中寻找具有多样性结构的倍半萜化学成分,供药理活性筛选。方法采用凝胶柱色谱、硅胶柱色谱、重结晶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借助包括一维和二维NMR等波谱方法和X-单晶衍射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用MTT法对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细胞毒活性评价。结果分离得到5个倍半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海兔阿普里素(aplysin,)、海兔阿普里醇(aplysinol,)、去溴海兔阿普里醇(debro-moaplysinol,)、凹顶藻联苯(laurebiphenyl,)、约翰斯顿醇(johnstonol,);在人肿瘤细胞株HCT-8、Bel-7402、BGc-823、A549和HeLa模型上,化合物对所有细胞株均显示毒性,化合物对HeLa细胞显示中等强度的细胞毒活性,其他化合物对所有细胞株均无明显毒性,IC50均大于10.0μg/mL。结论化合物~均为首次从三列凹顶藻中得到,化合物对HeLa细胞具有中等强度的选择性细胞毒活性,化合物对所有细胞株均显示毒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齐藤凹顶藻Laurencia saitoi化学成分,并对单体化合物进行细胞毒活性筛选.方法: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应用MS,1D和2D NMR等波谱学方法鉴定结构;通过MTY法对单体化合物进行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从齐藤凹顶藻中分离并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aplysistatin(1),5-acetoxy-palisadin B(2),palisadin B(3),palisadin A(4),pacifigorgiol(S),豆甾4-烯-3α,6β-二醇(6),2,3,5,6-四溴-吲哚(7),其中化合物1~5为倍半萜类化合物,化合物6为甾醇类化合物,化合物7为四溴取代的吲哚类化合物.对化合物在人肿瘤细胞株Bel-7402,BGc-823模型上进行了细胞毒活性测定,IC_(50)均大于10μg·mL~(-1).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海藻中分离得到,但对人肿瘤细胞株Bel-7402,BGc-823均无明显活性.  相似文献   

4.
海藻基根硬毛藻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对绿藻基根硬毛藻Chaetomorpha basiretorsa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并对单体化合物进行细胞毒活性筛选。方法利用正相和反相色谱、SephadexLH20色谱以及反相HPLC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应用MS,IR,NMR和Xray单晶衍射等方法鉴定结构,通过MTT法对单体化合物进行细胞毒活性筛选。结果从基根硬毛藻中分离并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N苯基2萘胺(Ⅰ),邻苯二甲酸二丁酯(Ⅱ),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Ⅲ),苯乙二醇(Ⅳ),邻羟基苯甲醛(Ⅴ),二甘醇单苯甲酸酯(Ⅵ),尿嘧啶(Ⅶ),胸腺嘧啶(Ⅷ),胸腺嘧啶脱氧核苷(Ⅸ)。化合物Ⅰ对KB细胞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毒性(IC50,10.15μg·mL-1);尿嘧啶(Ⅶ)对KB细胞(IC50,3.79μg·mL-1)和MCF7细胞(IC50,3.24μg·mL-1)也具有选择性毒性。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本属海藻中分离得到,其中N苯基2萘胺(Ⅰ)和二甘醇单苯甲酸酯(Ⅳ)为首次从海洋生物中分离得到;N苯基2萘胺(Ⅰ)和尿嘧啶(Ⅶ)具有一定选择性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5.
徐石海  杨晓燕  廖小建  郭书好 《中药材》2005,28(12):1067-1069
从中国南海西沙群岛永兴岛软骨凹顶藻Laurencia cartilaginea乙醇浸提物的乙酸乙酯相分离得到了一个化合物,通过1H NMR、13C NMR、EI-MS、FAB-MS等波谱技术,确定该化合物为结构少见的新神经酰胺.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采自中国东海的红藻冈村凹顶藻 Laurencia okamurai 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 从中寻找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方法:运用硅胶柱层析和凝胶柱层析对冈村凹顶藻的乙醚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 根据其理化性质, 结合现代波谱分析技术(MS, NMR 等)并与文献报道的化合物数据相比较, 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冈村凹顶藻中分离并鉴定了 9 个倍半萜类化合物, 分别为 laurokamurene C (1), debromoaplysinol (2), aplysinol acetate (3), debromoisolaurinterol (4), iso-laurinterol (5), filiformin (6), α-isobromocuparene (7), cuparene-type ether (8) 和 deoxyprepacifenol (9)。结论:化合物 1 为新化合物, 是天然界中发现的第三个重排的月桂烷型倍半萜, 3 系首次从天然界分离得到, 化合物 2-9 对真菌 Cladosporium cucumerinum 均无明显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7.
绿藻基根硬毛藻的化学成分及其活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对绿藻基根硬毛藻Chaetomorpha basiretorsa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并对单体化合物进行细胞毒活性筛选以及抗动脉硬化活性筛选。方法:利用正相和反相色谱、SephadexLH20色谱以及反相HPLC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应用MS,IR和1D,2DNMR等方法鉴定结构;通过MTT法对单体化合物进行细胞毒活性筛选;通过MTT法对单体化合物在犬血管平滑肌细胞模型上进行增殖抑制活性测试。结果:从基根硬毛藻中分离并鉴定了5个化合物,分别为euphol(Ⅰ),loloilide(Ⅱ),4cumylphenol(Ⅲ),zeaxanthin(Ⅳ),lactucaxanthin(Ⅴ)。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本属海藻中分离得到,其中4cumylphenol(Ⅲ)为新天然产物。细胞毒活性试验结果显示所有化合物均无明显活性(IC50>10μg·mL-1);犬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抑制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Ⅰ具有一定的增殖抑制活性,其细胞成活率为(0.32±0.056)%。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南海大型经济海藻带形蜈蚣藻(Grateloupia turuturu)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色谱、 红外、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等方法对带型蜈蚣藻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并进行抗病毒活性研究.结果 从中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棕榈酸(I)、3-β-5-烯-胆甾醇(Ⅱ)、胆甾-4-烯-6-酮(Ⅲ)、胆甾-4-烯-3-酮(Ⅳ)、胆甾-4,6-二烯-3-醇(Ⅴ)和胆甾-4,6-二烯-3-酮(Ⅵ),化合物Ⅱ抗HSV-1病毒效果较好,其IC50达到7.81μg/ml.结论 以上均为首次从该海藻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Ⅱ具有较好的抗病毒活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系统研究蜈蚣藻的活性成分。方法:使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 和 HPLC 分离、纯化, 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 15 个化合物, 分别为 4-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1), 4-羟基-3, 5-二甲氧基苯甲醛(2)、3-溴-4, 5-二羟基苯甲醛(3)、2-溴-4, 5-二羟基苯甲醛(4)、3-溴-5-羟基-4-甲氧基苯乙酸(5)、24-羟基-乙烯基-胆甾醇(6)、3-吲哚甲酸(7)、尿嘧啶(8)、尿嘧啶核苷(9)、岩藻甾醇(10)、植醇(11)、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12)、硬脂酸(13)、软脂酸(14)和甘露醇(15)。结论:1~15 均为首次从蜈蚣藻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红藻小珊瑚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红藻小珊瑚藻Corallina pilulifera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方法:利用正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反相HPLC及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用MS,1H-NMR,13C-NMR,DEPT等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通过MTT法对单体化合物进行细胞毒活性筛选。结果:从红藻小珊瑚藻中分离并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E)-phytol epoxide(1),phytenal(2),phytol(3),dehydrovomifoliol(4),loliolide(5),3β-hydroxy-5α,6α-epoxy-7-megastigmene-9-one(6),4-hydroxybenzaldehyde(7)。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本种海藻中分离得到。细胞毒活性试验结果显示所有化合物在质量浓度为10 μg·mL-1均无明显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11.
紫穗槐细胞毒活性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泓  白丽萍  康廷国 《中草药》2005,36(10):1469-1471
紫穗槐Am orpha f ruticosa L.为豆科紫穗槐属多年生落叶灌木。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的分布。全世界有紫穗槐属植物约25种,原产北美,我国引入栽培的只有紫穗槐1种,南北均有栽植[1]。紫穗槐在我国又称绵槐、油条、椒条、穗花槐、紫翠槐、苕条[2],多作为水土保持树种。其叶微苦、凉,具有祛湿消肿T el:(024)31207121-52051功效,主治痈肿、湿疹、烧烫伤。临床上单方应用,“治烧烫伤,痈疮,湿疹[”3]。国外已经对紫穗槐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国内在化学方面仅从叶中分离得到4个黄酮类化合物[4],笔者对紫穗槐叶75%乙醇提取物的…  相似文献   

12.
列精海鞘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列精海鞘Amaroucium sp.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分离技术对列精海鞘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部位分离纯化,根据其理化数据和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结构鉴定为尿嘧啶、胸腺嘧啶、尿嘧啶核苷、尿嘧啶脱氧核苷和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结论以上5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海洋动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海洋绿藻盾叶蕨藻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凡  周媛  吴军  邹坤 《时珍国医国药》2008,19(4):856-857
目的 研究海洋绿藻盾叶蕨藻Caulerpa peltata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多种色谱、核磁共振波谱方法对盾叶蕨藻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分离和结构鉴定.结果 从盾叶蕨藻中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蕨藻红素(Ⅰ)、蕨藻红素单甲酯(Ⅱ)、β-谷甾醇(Ⅲ)、β-谷甾醇-3-O-硫酸酯(Ⅳ)、尿嘧啶(Ⅴ)和胸腺嘧啶(Ⅵ).结论 化合物Ⅳ,Ⅴ,Ⅵ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苏海国  杨槐  蒙春旺  彭成  郭力  戴鸥 《中国中药杂志》2016,41(19):3620-3623
综合运用硅胶、MCI、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制备薄层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巴豆Croton tiglium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采用波谱学手段鉴定化合物结构。从巴豆中分离并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壬二酸二甘油酯(1)、12-O-(α-甲基丁酰基)佛波醇-13-癸酸酯(2)、12-O-(α-甲基巴豆酰基)佛波醇-13-癸酸酯(3)、(9S,10R,11E,13R)-9,10,13-三羟基十八碳-11-烯酸(4)、(9S,10R,11E,13R)-9,10,13-三羟基十八碳-11-烯酸甲酯(5)、4(1H)-喹啉酮(6)、5-羟基-2-羟甲基吡啶(7)。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4~7均为首次从大戟科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和3对人肺癌细胞A549和人肝癌细胞Hep G2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抑制人肺癌细胞A549增值的IC50分别为47.8,7.0μmol·L-1,抑制人肝癌细胞Hep G2增值的IC50分别为71.4,44.0μmol·L-1。  相似文献   

15.
干宁  杨欣  李天华  何平 《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8):2077-2080
目的:对毛排钱草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和所得化合物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活性进行研究。方法:将干燥的毛排钱草地上部分用甲醇在50 ℃下萃取浓缩,用水溶解后过滤,得水可溶和不可溶2部分,水可溶部分用正丁醇萃取、柱色谱分离,得化合物。通过波谱解析鉴定化合物结构。并进行了细胞毒活性研究。结果:从正丁醇萃取物分离纯化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N,N-二甲基色胺(1),5-甲氧基-N,N-二甲基色胺(2),柠檬酚(3),异柠檬酚(4),(Z)-1-(4-羟基-2,3-二甲氧苯基)-3-(4-羟基苯)丙烯(5),(Z)-1-(3-羟基-2,4-二甲氧苯基)-3-(4-羟基-3-甲氧基苯基)丙烯(6),原儿茶酸甲酯(7),(2R,3R)-2,3-二氢-3,5,7-三羟基-2-(4-羟基苯基)- 4H-1-苯骈吡喃-4-酮(8)。结论:化合物6为毛排钱草中发现的新化合物。在肿瘤细胞生长抑制活性试验(MTT test)中,化合物2,3,6均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16.
瓜馥木化学成分的研究(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瓜馥木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运用波谱法进行了结构解析,并进行了体外细胞毒活性评价。结果:从瓜馥木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经理化常数和波谱(EI-MS、1H-NMR、13C-NMR)分析,鉴定为马兜铃内酰胺AⅡ(Ⅰ)、马兜铃内酰胺BⅡ(Ⅱ)、大黄素甲醚(Ⅲ)、β-谷甾醇(Ⅳ)及豆甾烷-7-酮(Ⅴ);化合物Ⅰ对肺腺癌GLC-82及HL60白血病细胞株均具有细胞毒作用。结论:化合物Ⅲ~Ⅴ为首次从瓜馥木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Ⅰ对肺腺癌GLC-82、白血病细胞株HL60的细胞株的IC50分别为:234.45、101.17μM。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圆叶大黄(Rheum Tataricum L.F.)的化学成分及主要成分的细胞毒活性。方法:采用silica gel、Sephadex LH-20、HPLC等色谱法对圆叶大黄80﹪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LC/MS,1H-NMR,13C-NMR,2D-NMR和薄层色谱检识等技术,结合相关文献确定化合物的结构;运用SRB法对分离得到的主要成分进行Hela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筛选。结果:从圆叶大黄中分离鉴定出11个化合物,分别为大黄酚(1),大黄素(2),大黄素甲醚(3),芦荟大黄素(4),Rheosmin(5),1,3,8-trihydroxyanthraquinone(6),β-谷甾醇(7),胡萝卜苷(8),大黄素-1-O-β(6-O-acety)glucopyranoside(9),大黄素甲醚-8-O-β(6-O-acety)glucopyranoside(10),大黄酚-1-O-β(6-O-acety)glucopyranoside(11);对化合物4、5、6、9、10、11进行了细胞毒活性筛选,其中化合物4、6、9、10、11均对Hela细胞具有细胞毒活性,化合物5对Hela细胞无细胞毒活性。结论:8个化合物(化合物4-11)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对Hela细胞有细胞毒活性,且化合物5,6,9,10,11均为首次对Hela细胞进行细胞毒活性筛选。  相似文献   

18.
研究泰国大风子Hydnocarpus anthelminthica干燥成熟种仁中的化学成分。通过正相硅胶、Sephadex LH-20以及反相HPLC等柱色谱对泰国大风子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应用谱学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并采用MTT法检测化合物的体外细胞毒活性。从泰国大风子的干燥成熟种仁中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2-(4-hydroxy-3,5-dimethoxyphenyl)-3-(2-hydroxy-5-methoxyphenyl)-3-oxo-1-propanol(1)、threo-1,2-bis-(4-hydroxy-3-methoxyphenyl)-propane-1,3-diol(2)、erythro-1,2-bis-(4-hydroxy-3-methoxyphenyl)-propane-1,3-diol(3)、2-(4-hydroxy-3-methoxyphenyl)-3-(2-hydroxy-5-methoxyphenyl)-3-oxo-1-propanol(4)、3-hydroxy-2-(4-hydroxy-3-methoxyphenyl)-1-(4-hydroxyphenyl)-propan-1-one(5)、3′-甲氧基木犀草素(6)、楝叶吴萸素B(7)、芹菜素-3′-甲氧基-7-O-芸香糖苷(8)、木犀草素(9)、牡荆素(10)。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4、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所有化合物均无明显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蝙蝠葛Menispermum dauricum DC.根茎中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方法:运用各种正、反相色谱技术对蝙蝠葛根茎的醇提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各种波谱学手段鉴定化合物结构,并对其进行细胞毒活性测试和抗炎活性评价。结果:从蝙蝠葛根茎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生物碱,分别鉴定为:6-acetyl-5,6-dihydro-1,2-dimethoxy-4H-dibenzo[de,g]-quinoline(1)、sinotumine G(2)、齐兰西夫林碱(3)、amurolin(4)、木兰花碱(5)、N-demethyl-N-formyldehydronuciferine(6)、thalifoline(7)、O-甲基黄堇碱(8)、pecrassipine B(9)、O-甲基蝙蝠葛碱(10)。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化合物1、4、7有一定活性。结论:化合物1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2、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对MCF-7细胞、SMMC-7721细胞有抑制作用,化合物7对5种人癌细胞有抑制作用。化合物1一定程度上可抑制LPS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释放NO,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20.
苦红菇化学成分的研究(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苦红菇Russula rosacea的甲醇提取物中首次分得2个甾醇类化合物,经光谱分析分别鉴定为(22E,24S)-24-甲基-5α-胆甾-,22-二烯-3β,5,6β-三醇[(22E,24S)-24-me-thyl-5α-cholesta-7,22-diene-3β,5,6β-triol,Ⅰ]和(22E,24S)-24-甲基-5α-胆甾-7,22-二烯-3β,9-四醇[(22E,24S)-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