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小儿肾母细胞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松  尹传高  胡俊  李旭 《安徽医学》2010,31(11):1296-1298
目的探讨CT在小儿肾母细胞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小儿肾母细胞瘤20例,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肾母细胞瘤发生于左肾9例,右肾9例,双肾2例,22个病灶表现为实质性肿块20个,囊实性肿块2个,未见完全囊性肿块。出现坏死液化20例,斑点状、条状钙化3例,片状出血2例。肿块直径5~16cm,15个病例直径〉10cm。肿块呈类圆形15例,分叶状5例,包膜完整或大部分完整18例,包膜不清2例。结论儿童肾母细胞瘤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对定性诊断、鉴别诊断、病变分期以及临床治疗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小儿肾母细胞瘤的CT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健  许承志  毛健强 《广西医学》2008,30(5):651-653
目的探讨CT对儿童肾母细胞瘤诊断与分期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母细胞瘤的CT表现,全部病例均行CT平扫与增强检查。结果肿瘤发生于右肾者16例,左肾9例,均为单侧发病,上极多于下极,也可全肾受累(6例)。病灶呈不均匀强化的实质性肿块19例(76%),囊实性4例(16%),囊性2例(8%),伴坏死15例(60%),出血7例(28%),钙化2例(8%);残存肾呈新月形强化为典型CT表现。本组术前定性诊断准确率为90.5%。结论儿童肾母细胞瘤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可准确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侵犯范围及转移情况,CT平扫加增强对定性诊断及病变分期有较大帮助,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估计预后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1病例报告例1:患者,男,59岁,因右腰部酸胀1年,于2007年1月入院,因发热及肉眼血尿,体检未见明显异常。彩超示:右肾上极一约5cm×4cm大小实性肿块,包膜完整。CT示:右肾上极见一约4cm×4cm大小肿块,突向肾轮廓之外,局部可见钙化灶,平均CT值28Hu,增强后病灶均匀强化,诊断右肾癌,行右肾癌根治性切除术,术中见肿瘤大小约4cm×4cm×3.5cm,位于右肾上极,类圆形,分界清,包膜完整,质中偏软,周围无黏连。例2:患者,女,50岁,因查体发现左肾占位4天,于2007年12月收入院。体检无阳性体征。彩超示右肾上极偏内侧可见一实性略低回声,大小约4.0cm×2.4cm,边界清,局部向外突出,内有少许血流。CT示:左肾体积增大,上极表面不规则隆起,可见一类圆形占位病变,边界欠清,病灶尚规则,平扫密度均匀,呈略高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明显强化高于肾实质强化,左肾上极病灶大小3.6cm×4.7cm,与正常肾脏分界清,呈相对密度;诊断为左肾癌,行左肾癌根治性切除术,术中发现左肾上极一肿物,边界清,包膜完整剖面质地均匀,呈红褐色。肾切除标本肿瘤切面表现为棕色或褐色,似肾实质颜色,境界清楚,未见明显出血坏死灶...  相似文献   

4.
蒋光仲  吴桂城 《重庆医学》2012,41(29):3092-3094
目的探讨儿童肾母细胞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活检和病理检查证实为儿童肾母细胞瘤的CT表现。全部病例均行CT平扫与增强检查。结果 19例共检出肿瘤22个,单肾16例(84.21%),双肾3例(15.79%),发生在肾上极多见;瘤体大小约4cm×4cm×3cm~17cm×14cm×11cm,其中跨越中线生长1例;肿瘤形状以圆形或类圆形居多,分叶少见;平扫多呈低于正常肾脏的混杂密度肿块,其内常见坏死、囊变区,增强扫描肿瘤呈轻、中度不均匀性强化,坏死、囊变区无强化,少数伴出血、钙化等;残存肾实质呈新月形或肾的正常结构消失。结论 CT检查可准确显示肾母细胞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边缘结构、侵犯范围、转移情况以及是否累及大血管与邻近的组织器官等;对肿瘤的诊断、鉴别、分期、制订治疗方案、预后及随访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刘长卿 《中外医疗》2012,31(12):174-175
目的 探讨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肿瘤平扫呈等密度者3例,肿块周边呈等密度,中间呈略低密度或低密度者12例.增强扫描,病灶中度或明显强化者3例,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多个小囊状坏死者7例;病灶中央坏死、液化周边强化者5例.15例GISTs中,良性4例,肿块直径多<5cm,边界清楚,多均匀强化;恶性12例,肿块直径>5cm,边界多不清楚,12例肿块内均有坏死,2例出现转移灶.结论 CT检查对于GISTs良恶性的判断很有价值,但CT表现无特异性,确诊仍有赖于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在小儿肾母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肾母细胞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7例,女15例,全部病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肾母细胞瘤单侧多见,双侧少见。起源于肾脏一侧,上极多于下极,常表现为不明显的强化实质性肿瘤伴坏死与出血。压迫后残存肾实质呈“新月型”强化。结论肿瘤与残肾交界面的“锯齿”、“蟹足”或“怀抱”征以及残余肾的“新月形”强化是肾母细胞瘤CT最具有特征性的表现,借此可与肾周围非肾源性肿瘤相鉴别,非常有助于肾母细胞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对儿童肾母细胞瘤诊断及分期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母细胞瘤的CT表现。全部病例均进行了平扫与增强检查。肿瘤大部分源于一侧肾脏,也可双侧,上极多于下极。不均匀强化的实质性肿块伴坏死、出血、囊变,少数有钙化;肿瘤侵犯、压迫后残存肾呈新月形强化为典型CT表现。结果:本组术前定性诊断准确率为96.8%。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最多见。结论:CT检查可准确显示肾母细胞瘤侵犯的范围,及时发现转移瘤,对肿瘤分期、制订治疗方案、估计预后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特征,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64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图像,分析其影像特点,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15例中,病灶位于左肾8例,右肾7例,双肾多发2例;直径2~9 cm,平均3.8 cm.其中9例表现为圆形及类圆形肿块,呈现以低密度为主的混杂密度影,边界清晰,内见脂肪密度区,增强扫描无强化表现.肿瘤中乏脂肪成分病灶3例,肿瘤软组织成分表现为低密度区内出现形态不规则稍高密度影.肿瘤伴出血5例,平扫肿块内见片状高密度影及包膜下见弧形高密度影,增强扫描未见强化;肾周脂肪间隙周围模糊2例,肾周筋膜增厚3例,肿瘤与肾上腺分界不清楚1例.结论:多脂肪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征象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作诊断;乏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缺乏特征性,易与其他肾脏肿瘤性病变混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pithelioid angiomyolpoma,EAML)的CT影像学特征及病理基础。资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分析其临床及CT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O例均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的病灶,突出肾轮廓之外,CT平扫呈等或稍高于肾皮质。5例位于右肾,4例位于左肾,1例双肾多发。10例密度均不均匀,2例其内见大片囊变坏死,1例见点片状出血灶,3例含脂肪成分。6例边界清楚,4例边界不清,肾包膜受侵;4例直径大于6cm。增强扫描8例病灶实性部分均呈“快进快出”,2例富含脂肪成分病灶实质期见多发迂曲的血管。结论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熟悉其影像学表现有助于诊断对该病。  相似文献   

10.
蔡雅丽  黄永础 《中外医疗》2012,31(7):181+183-181,183
目的分析肾透明细胞癌的螺旋CT和MRI表现,以提高术前正确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肾透明细胞癌的螺旋CT和MRI表现,20例均行CT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肾透明细胞癌20例,6例病灶直径〈3cm,14例病灶直径≥3cm。7例病灶突出于肾轮廓外,8例病灶表现为边界不清。CT平扫病灶呈等或低密度,增强扫描均可见不同程度强化。20例病灶MRI检查均有异常表现,与CT表现大致相符,能更加清晰显示出血、囊变及假包膜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结论 CT对于肾透明癌的发现率较高,MRI则能更好显示肿瘤内出血、囊变、假包膜,肾透明细胞癌的CT、MRI表现均有一定特征,两者结合有助于肾透明细胞癌的诊断,对于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敖锋  邹文远  石思李 《西部医学》2012,24(5):972-973,976
目的探讨MSCT增强扫描在儿童肾母细胞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肾母细胞瘤的MSCT表现。所有病例均采用GE公司Lightspeed 16排MSCT机行常规平扫与增强扫描。结果发生于左肾25例,右肾18例,双肾1例。MSCT平扫多表现为肾实质内混杂密度肿块,增强后常表现为强化不均匀的肿块,瘤内常有坏死、囊变,少数有出血、钙化,典型表现为残存肾实质呈"新月形"强化。结论 MSCT增强扫描可以清晰地显示儿童肾母细胞瘤的大小、形态、密度、侵犯的范围及转移情况,并对肿瘤的诊断、制定临床治疗方案及估计预后有重要的意义,可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小儿肾母细胞瘤的CT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经病理证实为肾母细胞瘤的小儿患者68例,所有病例均行CT平行扫加增强扫描,分析小儿肾母细胞瘤的CT表现特点,并分析CT征象与手术病理特征关系。结果患儿病灶大小为74mm×73mm×98mm-146mm×142mm×117mm,分布主要以单侧多见,多发于上极,病灶多为圆形或类圆形;平扫显示密度不均匀肿块,在行增强扫描后病灶部位呈现轻度至中度的不均匀延迟强化,残存的受推压的肾实质呈"新月形"或"环形"强化;CT诊断邻近组织结构侵犯准确率为90.91%,CT诊断有淋巴结转移准确度为87.50%。结论肾母细胞瘤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经CT诊断能准确的显示出肾母细胞瘤的大小、形态、分布、密度以及侵犯与转移情况,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肿瘤分期、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预后判断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童肾母细胞瘤的MSCT表现特点,以期提高影像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肾母细胞瘤的患儿资料,男23例,女22例,最小年儿童肾母细胞瘤多见于4岁以下儿童,最小年龄为3个月,最大年龄为11岁,平均2.9岁;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16,先予平扫,再使用2ml/kg造影剂欧乃派克静脉团注后立即扫描,并行多平面重建(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结果全部为密度不均匀肿块,单侧多见,上极多于下极,肿瘤不均匀强化,常伴坏死、出血,少数有钙化;残存肾呈新月形强化为典型CT表现,肿块可跨过中线,但不包绕腹膜后大血管;腹膜后、膈脚后淋巴结转移最多见。MPR、MIP重建可清晰显示血管受累情况。结论儿童肾母细胞瘤多见于4岁以下儿童,MSCT表现有一定的特点,肿瘤呈不均匀强化,残存肾呈新月形强化为其典型表现,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对肾癌患者的临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期间接收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4例肾癌疾病患者的临床及螺旋CT检查资料,观察其影像学特征,并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本组84例肾癌患者经螺旋CT平扫,肿瘤位于肾上极38例、位于肾下极34例、位于肾窦附近处7例、占据全肾5例;肿瘤的直径在1.2cm-13cm之间,平均直径为(8.2±2.4)cm;肿瘤的形态主要为圆形或类圆形、不规则形;CT分型与手术病理分型的符合率为83.3%;CT平扫表现为肾实质占位病变,瘤体与肾实质分界不清,CT增强扫描瘤体各时期强化程度不同,均低于正常肾实质。结论螺旋CT尤其是增强扫描能够清楚地显示出肾癌患者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范围,并能够准确测定肿瘤的密度和进行分型,在肾癌的临床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小儿肾母细胞瘤的诊断价值,便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分析8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母细胞瘤的CT表现。结果:肾母细胞瘤单侧多见,双侧少见,多发于肾脏上极,也可全部,常表现为强化不明显的实性肿块,瘤内常有坏死、囊变、出血,少数有钙化,典型CT表现为残存肾实质呈新月形强化。本组术前定性诊断准确率为93%。结论:螺旋CT检查能准确显示肾母细胞瘤的大小、形态、密度、侵犯的范围及转移情况,很好地评价对侧肾脏的情况,对肿瘤分期、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及估计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膜后恶性间质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恶性腹膜后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8例均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均是单发肿块,肿块直径平均12cm;直径〉10cm者6例,比例为75%。CT平扫肿块呈囊实性密度影,周围为软组织密度影,中央为不同程度低密度影(坏死或囊变),增强后呈轻中度不均匀性强化,增强后实性部分动脉期轻度强化,静脉期继续强化,囊变、坏死无明显强化。8例病理诊断恶性腹膜后间质瘤高度恶性6例,低度恶性1例,潜在恶性l例。结论腹膜后恶性间质瘤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对临床诊治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主要探讨CT对儿童肾母细胞瘤诊断价值.方法:分析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66例儿童肾母细胞瘤的CT表现,并与手术和病理进行观察.结果:66例均起自于肾皮质,呈膨胀性生长.肾上极43例,肾体部14例,下极9例.实质性45例(68%),囊实性16例(24%),囊性5例(8%).58例呈球形或椭圆形,其中56例包膜完整,边界清楚,2例不同程度的包膜破坏,8例形态不规则.均有不同程度突破肾包膜,肿瘤边界不清.结论:CT是目前诊断肾母细胞瘤的首选检查方法,它对肿瘤的定位、定性均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小于1岁婴儿肾母细胞瘤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婴儿肾母细胞瘤CT表现特征,提高术前诊断水平。方法回顾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肾母细胞瘤病例资料,年龄均小于1岁,全部采用64排CT平扫和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强扫描,分别观察肿瘤的大小、边缘性状、密度、囊性病、残肾形态、下腔静脉、双侧肾静脉异常变化。结果 6例中单肾病变4例、双侧2例,平扫2例显示点状钙化,直径大小7.2~11.3cm,平均8.83cm。肿瘤边缘均清楚、包膜完整、囊变明显,其中囊性区平均CT值21HU;增强后肿瘤实实质部分均显著强化,动脉期瘤体与正常残肾组织分界清楚呈"新月形"特征。下腔静脉、肾静脉均未见异常。结论婴儿肾母细胞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一般术前不难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