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研究分叉病变放置指引钢丝对分支血管开口处保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冠状动脉分叉病变26例,分为治疗组17例,对照组9例。治疗组采用分支血管放置指引钢丝保护分支血管开口,对照组采用双支架技术或球囊扩张分支血管开口,复查冠脉造影观察分支血管开口狭窄改变及血流情况,随访疗效和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经皮冠状脉成形术(PCI)术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较对照组开口狭窄减轻不明显,治疗组术前、术后TIMI血流无明显差别,随访12±6个月,Q波心肌梗死及心绞痛发生率并不高于对照组。结论:分叉病变主支放置支架时放置指引钢丝对分支血管开口处保护是一种简单和有效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
滕军  尹作民 《河北医学》2004,10(6):487-489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病人 ,在无球囊预扩张情况下 ,直接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治疗的疗效及其再狭窄的探讨。方法 :对 30例AMI病人在发病 12h内 ,未经球囊预扩张采用直接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观察梗死相关血管开通成功率、TIMI血流Ⅲ级发生率、出院时左心室功能、住院死亡率 ,术后 6个月再狭窄率、死亡率、左心室功能情况。结果 :直接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 30个 ,梗死相关血管开通成功率为 10 0 % ,TIMI血流Ⅲ级 2 9例 (96 .7% ) ,TIMI血流II级者 1例 (3.3% ) ,术后残余狭窄为 4 .5± 3.0 %。出院时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为 5 6 .5 %± 11.2 % ,住院死亡率 3.3% (1例 )。术后 6个月再狭窄率为 12 .5 % ,无 1例死亡、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为 5 8.2 %± 9.8%。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 (AMI)时 ,在无球囊预扩张情况下 ,直接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治疗 ,梗死相关血管开通成功率较高 ,TIMI血流Ⅲ级发生率高 ,能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在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PCI) 术时, 比较应用拘禁球囊主动与被动扩张技术对边支保护的效果.方法 78例冠脉真性分叉病变患者使用拘禁球囊技术对边支进行保护, 分为边支球囊主动扩张组 (n=41) 和边支球囊补救性扩张组 (n=37) 2组, 观察分析边支血流的TIMI分级、心肌灌注分级 (MBG) 、TIMI心肌灌注分级 (TMP) 和边支血管夹层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完成主支支架置入后, 边支TIMI、MBG及TMP分级达到3级的边支球囊主动扩张组患者比例达到93%, 边支球囊补救性扩张组为84%,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主动扩张组边支血管夹层发生率为24%, 边支球囊补救性扩张组为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使用拘禁球囊技术对边支进行保护时, 边支球囊主动扩张与边支球囊补救性扩张均能够很好的降低主支支架置入后边支血管血流明显减慢甚至阻断的风险, 但边支球囊补救性扩张组地边支血管夹层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后扩张球囊在心脏冠状动脉内支架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于我院行心脏冠状动脉内支架术的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42例患者术后行高压球囊后扩张为观察组,其余42例为对照组。术后查看支架情况,测量患者的最小管腔面积(MSA),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支架膨胀程度和支架内是否血栓。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膨胀程度差异不大。治疗后,行球囊后扩张术的观察组患者的膨胀程度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的血栓发生率为4.76%,远低于对照组的2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扩张球囊用于心脏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可以增大支架的膨胀程度,减少支架内再狭窄,对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本项研究主要探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时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联合或不联合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术对院内病死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77例(男性67例,女性10例)2006年1月~2012年10月期间置入IABP的AMI并发CS病例,分成两组,A组(n=47)为行支架术组,B组(n=30)由于血栓负荷重、复杂多支或严重狭窄病变未行支架术组.观察指标为狭窄血管数目,术后罪犯血管远端血流TIMI分级,在院死亡.结果 冠脉造影结果:3支病变发生率:A组31.9%,B组63.3%,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术后罪犯血管远端血流TIMI<3级:A组10.6%,B组26.7%,无统计学差异(P=0.20).在院病死率:A组44.7%,B组56.7%,总病死率49.3%,无统计学差异(P=0.39).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术后罪犯血管远端血流TIMI<3级(OR =2.14,95% CI:1.76~41.40)可作为AMI合并CS病人在院死亡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急诊介入治疗AMI合并CS,支架术或未行支架术的预后可能取决于术后冠状动脉的再灌注,术后罪犯血管远端血流TIMI<3级可作为AMI合并CS病人在院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中应用高压球囊后扩张对患者无复流或慢血流发生影响。方法 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8月-2020年8月收治的STEMI行急诊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242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121例。试验组术中给予高压球囊后扩张,对照组不予后扩张。测定两组PCI术前后冠状动脉校正TIMI帧数(CTFC)、超敏C反应蛋白。记录两组患者支架内残余狭窄、无复流或慢血流、支架再狭窄、血栓复发等发生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术后1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比较两组支架置入理想达标率。结果 高压球囊后扩张后,试验组CTFC显著低于PCI术后即刻,且试验组CTFC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均显著低于PCI术后即刻,且试验组超敏C反应蛋白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对比拘禁球囊技术(JBT)与双导丝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对分支开口保护的优劣.方法 选择2010年9月至2016年5月在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总医院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81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双导丝技术组(40例),采用双导丝技术治疗,根据单支架释放后边支血流情况,决定是否Rewire导丝;拘禁球囊技术组(41例),采用小内径球囊保护分支开口,主支单支架释放,同时边支球囊压力扩张保护,支架植入后,观察分支血流情况.对比两组患者在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间、边支闭塞、曝光时间、对比剂用量、手术费用、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冠脉造影定量分析(QCA)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双导丝技术组有10例发生边支闭塞,拘禁球囊技术组有2例发生边支闭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双导丝技术组比较,拘禁球囊技术组PCI实施时间及曝光时间更短、对比剂用量更少、手术费用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随访,MACE发生率及Q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绪论拘禁球囊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可有效保护分支开口,降低边支闭塞率及手术费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术前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患者冠状动脉血流灌注、短期心血管不良事件( MACE)以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择ACS患者92例,根据是否直接行PCI术前应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和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分为联合治疗组(A组)、单纯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B组)、术前无药物预处理组( C组)。主要观察终点为术后即刻冠状动脉血流情况。次要观察终点为术后30 d MACE。安全性终点为出院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肌酸激酶( CK)、肌酐( CR)水平、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及对血小板的影响。结果:A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3级获得率高于C组(P〈0.05);A组和B组TIMI血流帧数均低于C组(P〈0.01和P〈0.05);A组和B组TIMI心肌灌注分级均高于C组(P〈0.01),且A组高于B组(P〈0.05)。次要终点中,3组主要MACE和出院前ALT、CK、CR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及对PLT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替罗非班可以改善ACS患者PCI术后的冠状动脉TIMI血流及心肌灌注,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9.
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过程中应用抽吸导管的即刻及近期疗效。方法选择AMI患者21例,对其中10例急诊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梗死相关血管近中段完全闭塞并可见血栓影的患者进行冠状动脉内血栓抽吸,然后行直接或传统支架植入治疗。未抽吸组按常规行PCI术。比较其即刻及近期临床疗效。结果抽吸组应用抽吸导管抽吸血栓后,5例即刻恢复TIMI3级血流,5例为TIMI2级血流,均存在60%~90%的残余狭窄。6例采用直接支架置入术,4例行冠脉球囊预扩张后再行支架置入术,前向血流均达TIMI3级,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血管开通率达100%。观察一月内未出现亚急性血栓形成,心功能均在原基础上有改善。未抽吸组有9例行冠状动脉球囊预扩张后再行支架置入术,2例直接行支架置入术,发生慢血流2例,术后并发心力衰竭2例。两组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在AMI患者行急诊PCI过程中应用抽吸导管可提高直接支架置入的机会,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近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普通球囊与切割球囊预扩张治疗前降支开口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51例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CBA组(22例)和POBA组(29例),2组间临床资料无显著性差异;CBA组用切割球囊预扩张,POBA组应用普通球囊预扩张,对其进行分析,并短期随访。结果:2组手术成功率均达到100%。2组间均无冠状动脉穿孔、心包填塞发生;无急性血栓事件发生。支架术前、术后2组MLD无显著差异。但CBA组球囊扩张峰压显著低于POBA组(P=0.001),随访造影的MLD在CBA组明显大于POBA组(P<0.05);支架内再狭窄CBA组为4.55%(1/22),POBA组6.90%(2/29),CBA组的再狭窄率较POBA组低(P<0.05)。随访期间无死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Q波心肌梗死及急诊介入病例。结论:前降支开口病变支架置入前使用CBA预扩张较POBA预扩张能够减少再狭窄发生,同时使用切割球囊预扩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无球囊预扩张直接置入国产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将100例ST段抬高型AMI患者随机分为无球囊预扩张直接置入国产药物洗脱支架组(直接支架组)和球囊预扩张后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组(预扩张组),应用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 血流分级、心肌呈色分级(myocardial blush grading,MBG)两种方法评价AMI患者的心肌灌注情况,并对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及冠脉造影随访6个月.结果 虽然两组术后即刻TIMI 3级血流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4% vs 90%,P>0.05),但直接支架组与预扩张组比较,术后即刻MBG分级2~3级明显增高(90% vs 74%,P<0.05),无复流(no-reflow,NR)发生率明显降低(10% vs 26%,P<0.05).两组6个月MAC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 vs 10%,P>0.05),冠脉造影再狭窄发生率及支架内最小管腔直径、节段内最小管腔直径、支架内晚期管腔丢失、节段内晚期管腔丢失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5.5% vs 7.7%,(2.91±0.25) mm vs(2.94±0.35) mm、(2.87±0.18) mm vs(2.84±0.25) mm、(0.12±0.09) mm vs(0.12±0.08) mm、(0.14±0.12) mm vs(0.13±0.10)mm,P值均>0.05].结论 无球囊预扩张直接置入国产药物洗脱支架治疗AMI安全可行,可降低AMI血管再通后心肌无复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后扩张在老年患者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PCI血管造影成功的老年钙化病变患者124例,随机分为后扩张组62例和常规置入对照组62例,观察两组患者PCI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期间及术后1 a支架内血栓、再狭窄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后扩张组和常规植入组患者PCI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6.5%、4.8%,P>0.05);1 a时的随访结果显示,后扩张组的主要不良心血管(MACE)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4.8%、12.9%,P<0.05);支架内血栓和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较常规置入组均明显减少(1.6%、4.8%;4.4%、14.3%,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在老年钙化病变患者PCI术中应用后扩张治疗安全、有效,能够降低支架内血栓、再狭窄和MACE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选择性靶血管内注射小剂量替罗非班和尿激酶对梗死相关血管冠脉血流(TIMI)和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行STEMI急诊PCI术患者125例,根据PCI术中是否选择性靶冠脉内注射小剂量替罗非班和尿激酶分为A组(非注药组,60例)和B组(注药组,65例).比较两组患者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的TIMI分级、出血并发症发生率、1个月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6个月时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MACE).结果 B组患者PCI术后TIMI 3级血流获得率明显高于A组(96.9%vs 9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B组患者LVEF高于A组[(56.3±8.6)vs(51.2±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个月后MACE低于A组(3.1%vs 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度出血并发症发生率高于A组(9.2%vs 8.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EMI急诊介入治疗中选择性靶血管内注射小剂量替罗非班和尿激酶明显改善PCI术后的冠脉血流、LVEF及近期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药物洗脱支架(DES)内再狭窄患者中根据再狭窄模式选择介入治疗的远期预后。方法选择2006年6月—2009年12月因DES内再狭窄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行再次介入治疗的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根据再狭窄部位及类型选择介入治疗方案。对于累及DES节段的再狭窄者行再次植入DES术;对于狭窄部位局限于DES内的Ⅰ型病变者行高压球囊扩张术;对于狭窄部位局限于DES内的Ⅱ~Ⅳ型病变者先行球囊扩张,再根据扩张后的结果由术者决定是否再次植入DES。所有患者均前瞻性随访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包括死亡、靶病变重建(TLR)和心肌梗死(MI)。结果共88例行介入治疗,其中42例行单纯球囊血管成形(POBA)术(POBA组),46例行再次植入DES(DES组)。两组间各靶病变部位及各种原植入DES的涂层药物类型构成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间再狭窄病变部位及类型构成比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OBA组、DES组的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发生率分别为(72.5±11.9)%、(76.2±9.1)%,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时间为(2.2±1.0)年,两组间MACE、TLR、MI的发生率及病死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根据DES内再狭窄部位及类型选择介入治疗方案是有效的。对于局灶型ISR可行POBA术,而对于非局灶型或节段内ISR病变则需要再次植入DES。  相似文献   

15.
我院自1986年至今共完成冠脉造影术1000例,自1987年12月至今共开展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PTCA)165例,扩张血管198支及病变224处。成功率分别为92.7%、93.9%及93.7%。其中复杂 PTCA 52例(31.5%),成功率86.5%。扩张单支血管134例(81%),扩张2支以上血管31例(19%)。5例血管分叉处病变用双球囊技术均获成功。12例完全阻塞病变PTCA成功10例。多支血管PTCA57例,达到完全再通 31例,部分再通 26例。急性心肌梗塞行急诊 PTCA 4例,溶栓后 PTCA47例。3例高危PTCA用自灌注球囊或冠脉血流灌注泵获成功。15例术后复发经造影示再狭窄(RS)14 例,10例再次PTCA成功。此外还有冠脉旋切术5例和支架术1例。并对RS进行临床和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拘禁半充气球囊在降低冠脉支架术中侧支丢失风险的价值。方法纳入本院2020年11月-2021年5月期间收治的80例明显的冠状动脉复杂分叉病变且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分为拘禁半充气球囊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拘禁半充气球囊组行拘禁半充气球囊术,对照组行双导丝术,记录手术耗材、曝光时间以及造影剂用量,手术成功率、住院期间到随访6月期间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以及术前,术后,随访6个月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结果。结果拘禁半充气球囊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六个月,两组患者主支最小管腔直径,狭窄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拘禁半充气球囊组的边支最小管腔直径明显大于对照组,狭窄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住院期间以及随访1-6个月,拘禁半充气球囊组无MACE发生,对照组住院期间以及随访1个月无MACE发生,但随访3个月以及6个月时有患者出现MACE,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耗材、曝光时间以及造影剂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拘禁半充气球囊技术具有较高的手术成功率,在PCI支架置入术中有良好的侧支保护,且有良好的即刻临床效果,能够降低冠脉支架术中侧支丢失的风险,临床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分支血管病变程度变化,探讨分叉病变PCI中较简单的边支血管处理策略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病例入选条件:①各类分叉病变;②主支植入支架,边支不植入支架,除非≥2 mm血管在主支PCI后发生闭塞:③分支血管开口在主支支架后受压≥50%且直径≥2 mm者则采用球囊对吻,否则不行球囊对吻:④所有患者均使用药物洗脱支架(包括CYPHER、TAXUS、FIREBIRD及PARTNER)。符合上述条件的患者98例,男性67例、女性31例,平均年龄63.3岁。对上述患者进行定期临床随访及冠状动脉造影,以QCA测量分支开口直径狭窄率(DSR)、最小血管内径(uLD),并进行TIMl分级。结果本组采用和不用球囊对吻者分别为29例(30%)和69例(70%);主支支架植入后7例(7%)发生分支血管闭塞,3例经球囊对吻后恢复TIMI3级血流,其余4例因分支血管较小未做进一步处理。6个月和12个月随访期间MACE(均为心绞痛)累计发生率分别10%和25%。PCI术前(n=98)、术后即刻(n=98)、术后6个月(n=76)和术后12个月(17=45)分支血管开口MLD分别为(1.91±0.5)、(1.3±0.6)、(1.2±0.6)和(1.4±0.6)mm;DSR分别为45.1.3%、66.8%±16.5%、67.2%±16.1%和67.6%±13.8%;TIMI血流分别为2.8±0.4、2.5±0.6、2.5±0.3和2.4±0.6。统计分析显示,MLD、DSR和TIMI血流分级在PCI术前与术后各随访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术后即刻与术后6个月及12个月随访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分叉病变PCI时不必对边支血管尤其直径小于2 mm者采取激进的处理策略:简单处理策略可降低PCI的难度.确保主支血管PCI术顺利完成,增加治疗效果-费用比。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指导的冠状动脉分叉临界病变边支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主支支架植入后行边支治疗的冠状动脉分叉临界病变患者80例,分为FFR指导边支介入组(FFR组)和常规介入组,每组40例。其中FFR组对FFR测值<0.75的边支血管行介入治疗,包括双球囊对吻及必要时的支架植入。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果以及术后随访的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结果:两组在边支支架的植入、双球囊对吻、术后边支残余狭窄>50%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26,0.021,0.043)。两组随访6个月,18个月时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3年MACE中FFR组的发生率比常规介入组低(P<0.05)。结论:FFR指导分叉病变边支治疗会更少地使用球囊与支架,3年的随访中FFR指导组MACE发生率比常规冠状动脉造影组要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安全性 ,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2 0 0 1年 12月 1日至 2 0 0 2年7月 3 1日对 2 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 12小时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男 2 0例 ,女 4例。年龄 48-81岁 (65± 8)。 14例直接行冠脉腔内成行术 (PTCA)和支架术 ,7例系静脉溶栓失败后行PTCA和支架术 ,3例冠脉造影发现不适合行PTCA和支架术而行冠脉内溶栓。 2 4例中有 1例心肺复苏后及 2例心源性休克患者。梗死相关血管 :左前降支 (LAD) 15例 ,旋支 (LCX) 2例 ,右冠脉 7例。TIMI血流 0级 17例 ,1级 7例。结果 :2 4例中 2 1例PTCA后植入支架 2 3枚 ,TIMI血流均达到 3级 ,其中有 2例支架植入时TIMI血流 2级经冠脉内注射异搏定 2 0 0微克及尿激酶(UK) 2 5万单位后达到 3级。发病到梗死相关血管再灌注时间为 2 -13小时 (5 .2± 1.2 )。有 1例用球囊扩张后发现有很多血拴不宜植入支架 ,有 1例进导引导丝时发现血栓向近端增长不宜继续PTCA及支架术 ,有 1例冠脉造影发现LAD起始 10 0 %堵塞与左主干之间无断端也不宜行PTCA和支架术 ,上述 3例均改为冠脉溶栓 ,7天后再造影相关血管均已再通。住院期间 2例心源性休克患者均死亡 ,1例死于PTCA和支架术后无再流 ,推测为远端血栓堵塞 ,1例死于顽固性心力衰竭 ,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后扩张应用于老年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e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临床疗效.方法:血管造影成功的老年钙化病变冠心病患者107例随机分组,对照组52例行常规支架球囊释放支架术,后扩张组55例于支架常规释放后以非顺应性球囊行高压后扩张,观察两组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