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密闭式吸痰对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方法从我科2015年2月至2017年9月收治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儿中抽取76例,随机分成两组:开放式吸痰对照组38例,密闭式吸痰试验组38例,比对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试验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0%(0/38),低于对照组的5.2%(2/38),有统计差异(P0.05);试验组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均少于对照组,有统计差异(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能降低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减轻呼吸黏膜损伤,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中应用密闭式吸痰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实施机械通气治疗的新生儿70例,其中贵州航天医院21例,其他医院49例,以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试验组实施密闭式吸痰,对照组实施开放式吸痰。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心率、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心率、平均动脉压低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中应用密闭式吸痰,可改善患儿生命体征,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值得临床应用并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密闭式吸痰和开放式吸痰对降低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儿6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开放式吸痰进行治疗,治疗组患儿采用密闭式吸痰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相关情况。结果:治疗组患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均比对照组低,住院时间也比对照组短(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方法降低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优于开放式吸痰法,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不同气管内吸痰方式对降低ICU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3年5月该院ICU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共计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2例,采用密闭式气管内吸痰,对照组42例,采用开放式气管内吸痰,观察并比较两组不同气管内吸痰方式通气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细菌检出率及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通气后48 h、通气后72 h及停止通气时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分别为9.52%、16.67%及21.43%,相比于对照组同时段的发生率19.05%、28.57%、3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4、48 h及停止通气时痰培养细菌检出率分别为4.76%、9.52%及23.80%,对照组24 h、48 h及停止通气时痰培养细菌检出率分别为11.90%、21.43%及38.10%,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痰液培养细菌检出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机械通气时间为(60.32±21.23)h,对照组总机械通气时间为(79.15±31.23)h,两组患者总机械通气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ICU内行机械通气的患者进行密闭式气管内吸痰可有效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减少通气时间,值得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5.
李洪 《吉林医学》2013,(32):6802-6803
目的:研究密闭式吸痰管在R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60例机械通气治疗患者,分为密闭式吸痰管内吸痰组(试验组)和开放式气管内吸痰组(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吸痰中以及吸痰后0.5 min,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SpO2、心率、呼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P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RICU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时使用密闭式吸痰管可减少SpO2、心率、呼吸变化,降低V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密闭式吸痰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效果。方法将2013年9月~2014年3月急诊ICU和综合ICU收治的机械通气患者90例作为对照组,实施开放式吸痰;将2014年4月~2014年10月收治机械通气患者90例使用密闭式吸痰做为观察组,观察对比2组患者VAP发生率。结果观察组VAP发生率13.3%显著低于对照组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7.5±4.3)d、治疗6d后CPIS评分(4.9±1.2)分、VAP发生时间(8.9±3.8)d,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10.8±5.6)d、治疗6 d后CPIS评分(8.8±1.3)分、VAP发生时间(4.3±2.0)d,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可避免外源性感染及交叉感染,降低V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密闭式吸痰管不同更换时间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使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的机械通气患者80例,随机分为A组26例、B组27例、C组27例,每次密闭式吸痰管更换时间分别为24 h、72 h、120 h,对比三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吸痰管前端培养的菌落计数、定植率。结果 A、B、C三组患者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11.54%、7.41%、3.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菌落计数分别为(6100±610)cfu/mL、(9 920±1 440)cfu/mL、(273 000±1 670)cfu/mL,定植率分别为57.69%、70.37%、100.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管的不同更换时间对机械通气患者费用与安全具有差异性,每72小时更换一次的应用价值最高,值得临床推广与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综合性干预措施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方法将住院期间机械通气患者10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通过人工鼻、密闭式吸痰、声门下吸引、优化营养供给、加强口腔护理等综合性干预措施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结果总VAP的发生率为34.9%,实验组(24.3%)低于对照组(75.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VAP患者病死率为43.2%,实验组为43.8%,对照组为56.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平均住ICU时间短于对照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引起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可通过使用人工鼻、密闭式吸痰、声门下吸引、优化营养供给、加强口腔护理等综合性干预措施降低其发生,提高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热湿交换细菌过滤器联合密闭式吸痰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2011年在本院ICU进行机械通气的158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试验组80例和对照组78例。试验组采用热湿交换细菌过滤器联合密闭式吸痰,对照组采用加热湿化器联合开放吸痰。两组患者均给予化痰止咳、解痉平喘、纠正内环境紊乱、抗感染、每日2次口腔护理和床头抬高30°及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VAP发病率、28 d死亡率、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试验组的VAP发病率28.7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6.15%,且28 d死亡率18.7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4.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机械通气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CU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湿交换细菌过滤器联合密闭式吸痰可以降低VAP发病率、28 d死亡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对ICU住院时间无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密闭式与开放式吸痰在急诊重症监护室(ICU)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该院ICU收治的76例机械通气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同吸痰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开放式气管内吸痰,研究组采用密闭式气管内吸痰。比较两组吸痰总量和机械通气时间,血气分析指标[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呼吸频率、心率]水平,以及黏膜损伤发生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吸痰总量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aO2、PaO2水平均高于吸痰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两组PaCO2水平均低于吸痰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两组呼吸频率、心率均高于吸痰前,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气道黏膜损伤发生率和VAP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密闭式气管内吸痰应用于ICU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护理中,可提高吸痰总量,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使用密闭式吸痰的优势,总结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5月期间住院治疗的机械通气新生儿1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密闭式吸痰,对照组给予开放性吸痰,比较吸痰后新生儿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吸痰后对照组心率明显上升,血氧饱和度显著下降,而观察组则相对稳定,对照组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高达46.2%远高于观察组的23.1%,颅内出血发生率为36.9%高于观察组的16.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使用密闭式吸痰,安全有效,可行性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密闭式吸痰在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对32例需要采取机械通气治疗的新生儿实施密闭式吸痰,观察患儿吸痰前后的血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的变化,同时观察吸痰前后呼吸音的变化、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并加强病情观察护理、密闭式吸痰系统管理及基础护理。结果密闭式吸痰前后患儿HR、MAP、SpO2均有不同程度的波动,但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6.25%。结论密闭式吸痰过程中患儿生命体征平稳,吸痰效果满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吸痰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密闭式吸痰法与开放式吸痰法在重型颅脑损伤行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严格按照纳入标准,选择2015年2月-2017年11月亳州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救治的60名重型颅脑损伤行机械通气的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进行相应的编号,然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划分成2组,观察组28名,对照组32名,观察组及对照组分别利用密闭式吸痰法及开放式吸痰法,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在吸痰前后脉搏氧饱和度(SPO2)及心率(HR)的波动幅度,1周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例数,呼吸机使用时间,28 d内死亡人数。 结果 2组患者年龄分布、性别比例、昏迷严重程度(格拉斯评分)、入院24 h内急性生理健康评分(APACHE Ⅱ评分)最差值等一般资料基线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吸痰后,2组患者的SPO2均有下降,心率均会增加,但观察组患者的氧饱和度及心率波动幅度更小,2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1周内VAP发生的例数、呼吸机使用的时间、28 d内死亡的人数进行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条件允许时,建议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使用密闭式吸痰法,因为此法在吸痰前后氧饱和度及心率的波动幅度更小,可能更有利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不同吸痰方法对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于本院进行气管插管治疗的64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密闭式吸痰法组)32例和B组(开放式吸痰法组)32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病死率、住院时间、家属满意率、吸痰前后心率、血压、气道压力和PaO2、SpO2、血清IL-6、TNF-α.结果 A组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病死率均低于B组,住院时间短于B组,家属满意率高于B组,PaO2、SpO2高于B组,气道压力、血清IL-6、TNF-α低于B组,心率、血压变化幅度小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密闭式吸痰方法在降低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效果优于开放式吸痰法,且对患者的机体多项指标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联合益生菌对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价值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5年9月收治机械通气患者98例,研究组采用早期肠内营养联合益生菌,对照组仅用早期肠内营养,两组各49例,对两组VAP发生率、30 d病死率、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研究组患者VAP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6.078,P<0.05);撤机后对照组再次发生VAP多于研究组(χ2=4.436,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住院时间(8.90±2.43) d少于对照组(12.09±3.67)d;研究组机械通气时间(53.8±3.90)h也少于对照组(62.90±4.90) 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联合益生菌可以显著减少VAP发生,缩短ICU病房住院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减少患者住院费用,值得临床上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不同吸痰方法对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于本院进行气管插管治疗的64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密闭式吸痰法组)32例和B组(开放式吸痰法组)32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病死率、住院时间、家属满意率、吸痰前后心率、血压、气道压力和PaO2、SpO2、血清IL-6、TNF-α。结果 A组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病死率均低于B组,住院时间短于B组,家属满意率高于B组,PaO2、SpO2高于B组,气道压力、血清IL-6、TNF-α低于B组,心率、血压变化幅度小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方法在降低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效果优于开放式吸痰法,且对患者的机体多项指标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方法:对168例机械通气≥48h的新生儿资料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新生儿VAP发生率为26.8%.41.89/1000机械通气日;VAP组与对照组患儿死亡率分别为7%和5%,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占83%.结论:新生儿VAP的发生是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提倡按需适时吸痰,尽量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采取综合措施预防VAP.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密闭吸痰管在新生儿肺出血中的应用与护理。方法将2009年1月-2010年12月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的新生儿肺出血64例,随机分为密闭式吸痰(CSS)与开放式吸痰(OSS)各32例,观察两组在每次吸痰前后经皮氧饱和度(TcSO2)、心率(HR)及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结果 CSS组在吸痰前后1 min患儿TcSO2、HR及MAP无显著变化,OSS组患儿TcSO2明显下降,HR增快,MAP显著增高。CSS组肺出血停止时间及呼吸机使用时间与OSS组相比明显缩短,CSS组治愈率81.2%,OSS组治愈率6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新生儿肺出血机械通气时应用密闭式气管内吸痰能缩短肺出血停止时间及呼吸机使用时间,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减轻缺氧程度,减少由吸痰导致的其他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密闭式吸痰管(CTSC)和开放式吸痰管(OTSC)应用于重症监护室(RICU)采用机械通气(MV)患者的吸痰效果,探讨CTSC的应用优势及原因。方法:抽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来我院进行RICU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64名,随机分为密闭组和开放组两组各32名,分别用CTSC和OTSC对其进行吸痰,并对两组的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在吸痰进行过程中和结束后1min内,密闭组的患者的末梢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心率(HR)与开放组比均有明显的差异(P0.05),而与吸痰前2min比,密闭组SpO2、RR和HR均无显著差异(P0.05),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开放组(P0.05)。结论:CTSC的应用能够明显减少患者在吸痰时SpO2、RR和HR指标的变化,并能够有效减少患者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密闭式吸痰法和开放式吸痰法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机械通气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密闭式吸痰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放式吸痰法,对两组患者吸痰前中后血氧饱和度(SpO2)及血性痰出现的次数、肺部感染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吸痰中SpO2比吸痰前低,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吸痰前和吸痰中SpO2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吸痰后SpO2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血性痰发生次数明显多于观察组(P〈0.05),机械通气48 h后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法更适合ICU机械通气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