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艾灸大椎穴对慢性应激大鼠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目的:试图发现艾灸大椎穴对慢性应激状态下大鼠海马神经元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erived neurotrohic factor,BDNF)的影响。方法:SD雄性大鼠1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艾灸组。应用孤养和长期不可预见性的中等强度刺激造成慢性应激失调模型,观察各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变化。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尼氏体染色的方法光镜下观察海马神经元形态的改变,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海马BDNF阳性神经元进行染色,并用图像分析仪定量分析。结果:慢性应激可致大鼠海马神经元明显受损,BDNF阳性神经元数量亦显著减少,形态以空泡为主。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穴对此有明显改善作用。艾灸组海马BDNF阳性神经元的平均光密度CA2,CA3,CA3区面积百分比:(16.98&;#177;1.34)%,(32.77&;#177;2.38)%,(2.48&;#177;0.25)%;模型组相应指标分别为(12.21&;#177;1.58)%,(19.89&;#177;3.82)%,(1.04&;#177;0.38)%(F=6.25。P&;lt;0.05;F=12.27,11.45,P&;lt;0.01)。结论:艾灸大椎穴对慢性应激大鼠BDNF有良性调节作用,并对海马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背景绞股蓝对实验性脑缺血大鼠具有脑保护功能,血管性痴呆大鼠同样具有海马神经元的缺血缺氧性损伤,绞股蓝对此是否也有保护作用 ? 目的观察绞股蓝总皂苷( gypenosides, GP)对血管性痴呆( vascular dementia, VD)大鼠海马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 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nNOS)阳性神经元及核酸的保护作用. 设计随机对照研究. 地点和对象研究在武警医学院中心实验室进行 ,二级雄性 wistar大鼠 30只,体质量 240~ 260 g,由天津市医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干预采用随机数字法将 30只雄性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给药组.模型组用改进的 Pulsinelli 4-血管阻断方法建立大鼠 VD模型.给药组灌胃给药 GP 200 mg/kg,按照大鼠 VD模型的制备方法进行手术.对照组同样进行手术但不灼烧颈动脉,不夹闭颈总动脉. 主要观察指标①大鼠海马 nNOS表达.②大鼠海马 DNA和 RNA荧光染色强度. 结果模型组大鼠海马 CA1区和 CA3区 nNOS阳性神经元数分别为( 20.47± 4.22)个和( 25.47± 3.52)个,明显少于对照组 [(24.73± 5.72)和( 37.13± 5.10)个 ]( P< 0.05), DNA和 RNA吖啶橙染色后的荧光强度(反映 DNA和 RNA含量)也明显减弱.给药组海马 CA1区和 CA3区 nNOS阳性神经元数分别为( 30.00± 3.63)个和( 38.00± 5.00)个,比模型组明显增多( P< 0.001);给药组海马 DNA和 RNA吖啶橙染色后的荧光强度强于模型组,且与对照组相似. 结论 GP可明显增强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 nNOS阳性神经元的表达,对海马神经元 DNA和 RNA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复方中药脑尔康对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的保护作用及其对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及保护神经元的抗痴呆作用机制. 方法 健康昆明种雄性小鼠 6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6组 ,除空白组外,连续造模 50 d后,每组随机取 3只,用苏木精-伊红( HE)染色法,观察小鼠海马 CA1区细胞数量及形态,其余动物迅速断头取脑,冰台分离海马及皮质,检测各自的胆碱酯酶活性. 结果 模型组胆碱酯酶活性明显增高 [脑皮质、海马模型组( 3.0± 0.1) ,(2.7± 0.1) mol/s;空白组( 2.2± 0.1) ,(2.2± 0.1)mol/s]( q=16.7,48.2,P< 0.01),用药各组与模型组比较,除小剂量组外胆碱酯酶活性均明显低于模型组( q=7.9~ 37.9,P< 0.01);模型组 [(47± 4)个 /200 μ m]海马 CA1区神经元数量明显少于空白组 [(101± 11)个 /200 μ m]( q=5.39,P< 0.01),可见神经元脱失 ,并有胶质细胞增生.用药各组与模型组比较,仅有中药大、中剂量组神经元数量显著多于模型组( q=3.4,P< 0.05或 q=4.3,P< 0.01). 结论 脑尔康能明显降低老年痴呆模型小鼠皮层及海马胆碱酯酶活性,并有保护海马 CA1区神经元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电针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及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电针治疗抑郁的机制。 方法将SD大鼠40只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氟西汀组,除正常组不造模外,其它3组采用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配合孤养复制抑郁模型。通过敞箱试验、糖水消耗量观察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改变情况,并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电针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BDNF表达的影响。 结果抑郁模型大鼠敞箱试验中水平穿越格数、竖立次数、理毛时间、24 h糖水消耗量均明显减少,体重增加缓慢,中央格停留时间明显增加,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电针组及氟西汀组大鼠的水平穿越格数、竖立次数、理毛时间、24 h糖水消耗量、体重均有明显增加,中央格停留时间明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0.05)。模型组BDNF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目明显减少,平均灰度值较正常组明显增加(P<0.05或0.01);而电针组和氟西汀组大鼠海马BDNF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目明显增加,平均灰度值明显减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 结论电针能明显改善抑郁大鼠模型的各项行为学指标,增加海马BDNF的表达,与氟西汀同样具有抗抑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及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树突形态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将造模成功后符合标准的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rTMS组,每组12只。采用两血管阻断法制作血管性痴呆模型。rTMS组于制模成功后给予rTMS治疗。对照组及模型组不给予任何治疗。于造模后第30天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3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学习记忆能力测试结束后取大鼠海马组织行Golgi-Cox染色,光镜下观察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树突的分支、长度及树突棘密度的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海马CA1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 结果rTMS组在测试的第1、2、3、4天水迷宫逃避潜伏期分别为(47.32±15.44)s、(37.20±14.76)s、(25.16±11.55)s和(21.48±9.90)s,与模型组同时间点相比明显缩短(P<0.05),rTMS组在原平台象限跨越相应平台次数达(8.25±1.75)次,较模型组明显增多(P<0.05);和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及rTMS组海马锥体细胞一级树突的分支数、树突总长度及树突棘密度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TMS组海马锥体细胞树突的分支数、树突总长度及单位长度树突棘密度分别为(6.9±1.8)个、(935±108)μm和(0.72±0.19)个/μm,和模型组相比均有显著增加(P<0.05)。rTMS组BDNF阳性表达细胞数为(23.17±1.17)个/200倍视野,较模型组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rTMS能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机制可能与rTMS治疗能促进海马CA1区BDNF的表达,从而改善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树突形态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丰富环境对抑郁大鼠行为学、海马CA1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大鼠30只,通过基线行为学测试剔除异常行为学指标的大鼠后,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及丰富环境组,每组8只。采用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建立抑郁模型,空白组及模型组不予干预,丰富环境组在应激21天后给予丰富环境干预。干预21天后采用糖水偏爱实验、旷场实验、强迫游泳实验检测大鼠抑郁样行为;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法、免疫蛋白印迹法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及BDNF、TrkB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慢性应激可导致大鼠体重增长缓慢,糖水偏爱率下降,旷场内运动总距离、中心区活动距离及停留时间降低,游泳不动时间增加(P<0.01),海马CA1区BDNF、TrkB表达下降(P<0.05),提示抑郁模型建立。与模型组相比,丰富环境组大鼠糖水偏爱率升高,游泳不动时间下降(P<0.01),旷场内运动总距离、中心区活动距离及停留时间(P<0.05)均增加,海马CA1区神经元数量减少、胞体固缩破碎明显改善,BDNF、TrkB含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丰富环境能够改善慢性应激导致的抑郁样行为,其机制可能与促进海马区BDNF、TrkB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预先针刺是否能诱导脑缺血耐受而具有脑保护作用及对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实验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神经解剖教研室进行。取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脑缺血组、针刺预处理组各10只。针刺预处理组脑缺血前给予针刺,采用“4-动脉阻断”方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模型。神经元内氏体亚甲兰特殊染色法观察大鼠脑缺血后海马CA1区神经元内氏体变化;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法TUNEL染色)及(电镜观察脑缺血后大脑皮质、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情况。结果:脑缺血组皮质、海马CA1区可见大量棕色TUNEL染色阳性细胞核,皮质为(65.36±10.18)个/视野,海马CA1区(58.34±9.64)个/视野,针刺预处理组阳性细胞核皮质(10.63±5.39)个/视野,海马CA1区为(12.16±5.69)个/视野,较脑缺血组明显减少(q=6.55,8.73,P<0.05),内氏体染色阳性细胞数脑缺血组皮质为(16.16±8.31)个/视野,海马CA1区(21.66±9.39)个/视野,针刺预处理组阳性细胞核皮质(55.36±12.19)个/视野,海马CA1区为(79.36±10.69)个/视野,较脑缺血组明显增多(q=7.65,9.23,P<0.05)。结论:针刺预处理可以诱导脑缺血耐受,减轻缺血后神经元损伤,抑制神经元凋亡可能是预先针刺发挥脑保护作用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大豆磷脂酰胆碱 (phosphatidylcholine from soybean lecithin,SB pc)对幼年大鼠空间辨别性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 CA3区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探讨海马突触可塑性机制及 SB pc作用机制. 方法 5周龄雄性 Wistar大鼠 33只,随机分为 SB pc添加喂养组( 11只),迷宫对照组( 11只),正常对照组( 11只).喂养 8周, SB pc添加喂养组和迷宫对照组大鼠在 Morris水迷宫中进行连续 4 d的空间辨别性学习记忆能力检测,计算机分析系统自动记录逃避潜伏期( escape latency,EL)等相关参数,分析大鼠行为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SB pc添加喂养组、迷宫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 3组大鼠海马结构 CA3区突触素( synaptophysin, SYN)的免疫表达.用电镜观察海马 CA3区突触结构的变化. 结果 SB pc添加喂养组 4 d的 EL分别小于迷宫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5). SB pc添加喂养组海马结构 CA3区 SYN免疫反应阳性产物的吸光度( 0.540 0± 0.024 5)高于迷宫对照组( 0.467 9± 0.024 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5);迷宫对照组吸光度大于正常对照组( 0.358 1± 0.013 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5). SB pc添加喂养组海马 CA3区突触数密度 [(104.51± 9.68) 个 /μ m3]和突触活性区膜面积 [(0.067± 0.009) μ m2/μ m3]分别大于迷宫对照组 [(84.97± 6.53) 个 /μ m3, (0.047± 0.005) μ m2/μ m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5);迷宫对照组的突触数密度和突触活性区膜面积大于正常对照组 [(29.48± 2.81) 个 /μ m3,( 0.020± 0.001) μ m2/μ m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5). 结论添加 SB pc喂养幼年大鼠,可促进其海马 CA3区突触的增长和突触活性区膜面积增加,突触素的免疫表达增强,提高了突触的可塑性,从而提高幼年大鼠的空间辨别性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9.
背景短暂全脑缺血再灌流早期海马各区域小白蛋白(parvalbumin,PV)阳性神经元的变化程度以及变化时间是否存在敏感性差异?目的研究缺血敏感脑区海马的PV阳性神经元的改变以及缺血性脑损伤的细胞分子机制.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设计.地点和对象实验在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完成.40只成年健康雄性大鼠,由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干预建立4管阻塞缺血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流0,6,12,24 h共5组,每组8只.全脑缺血20 min后再分别灌流0~24 h.PV免疫组织化学反应观察海马各区域PV阳性神经元表达水平及定量PV阳性神经元数目.主要观察指标海马各区域PV阳性神经元表达水平及定量PV阳性神经元数目.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海马各区域(CAl,CA2,CA3)的始层、锥体层、放射层和腔隙分子层,齿状回的颗粒层、分子层及多形层(门区)的切片观察均出现PV阳性反应.再灌流6~12 h内见PV阳性神经元出现胞体肿胀、胞浆染色变淡等变化.放射层突起密度减少;PV阳性终末的颗粒密度稀疏,以锥体细胞胞体周围的变化为明显.PV阳性神经元数目缺血再灌流0 h时,海马CA2区从(20.67±1.16)个减少为(11.66±3.06)个,CA3区从(12.33±2.52)个减少为(4.33±1.53)个;再灌流6 h时,海马CA2区从(20.67±1.16)个减少为(11.33±3.51)个,CA3区从(12.33±2.52)个减少为(5.00±1.73)个;再灌流24 h时,海马CA1区从(0.33±1.53)个减少为(2.33±4.93)个,门区从(1.67±1.53)个减少为(3.33±4.51)个;上述缺血再灌流组PV阳性神经元数目减少与缺血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4.4505~9.2258.P<0.05).结论海马PV阳性神经元对全脑缺血存在区域敏感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刺激Meynert基底核(NBM)对血管性痴呆(V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以及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和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的影响,并初步探讨电刺激NBM对VaD大鼠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及可能作用机制。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只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VaD组及电刺激组,选用双侧颈动脉永久性结扎术将VaD组及电刺激组大鼠制成VaD大鼠模型,假手术组大鼠仅分离双侧颈动脉。电刺激组大鼠于制模后埋入颅内电极并给予NBM电刺激,电刺激每次持续30min,共治疗14d。于电刺激治疗结束后1~3d期间每天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各组大鼠制模后学习记忆能力,于最后1次水迷宫检测结束后分别采用尼氏染色及NGF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各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变化情况。 结果实验进行1,2及3d时,发现假手术组、电刺激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均较VaD组明显缩短(P<0.05),并且上述时间点均以假手术组逃避潜伏期缩短幅度较显著,与电刺激组间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刺激组尼氏染色结果与假手术组相似,可见神经元排列较整齐,存活神经元数量较多,且细胞体积较大,尼氏小体丰富,但数量不及假手术组。另外电刺激组NGF阳性细胞百分比[(15.133±2.735)%]及假手术组阳性细胞百分比[(19.964±4.065)%]均较VaD组[(6.592±2.970)%]明显增大(P<0.05)。 结论电刺激NBM可改善VaD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其治疗机制可能与上调海马CA1区尼氏小体与NGF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艾灸预处理百会和肾俞两穴对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大鼠脑组织海马CA1区中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蛋白表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SD雄性成年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预艾灸组各10只。预艾灸组采用艾灸百会及肾俞穴40次后,于模型组同时采用双侧海马一次性注射凝聚态Aβ1-42制备AD大鼠模型。以Morris水迷宫试验评价4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化法观察海马CA1区NGF和BDNF的阳性细胞计数。结果: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比较,预艾灸组和模型组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CA1区NGF、BDNF阳性细胞数均明显降低(P〈0.05,0.01);与模型组比较,预艾灸组则表现为明显升高(P〈0.01)。结论:预艾灸处理百会、肾俞两穴能显著改善AD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AD大鼠海马CA1区NGF、BDNF的阳性表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电针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及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电针治疗抑郁的机制.方法 将SD大鼠40只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氟西汀组,除正常组不造模外,其它3组采用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配合孤养复制抑郁模型.通过敞箱试验、糖水消耗量观察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改变情况,并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电针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BDNF表达的影响.结果 抑郁模型大鼠敞箱试验中水平穿越格数、竖立次数、理毛时间、24h糖水消耗量均明显减少,体重增加缓慢,中央格停留时间明显增加,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电针组及氟西汀组大鼠的水平穿越格数、竖立次数、理毛时间、24h糖水消耗量、体重均有明显增加,中央格停留时间明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模型组BDNF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目明显减少,平均灰度值较正常组明显增加(P<0.05或0.01);而电针组和氟西汀组大鼠海马BDNF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目明显增加,平均灰度值明显减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电针能明显改善抑郁大鼠模型的各项行为学指标,增加海马BDNF的表达,与氟西汀同样具有抗抑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电针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及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电针治疗抑郁的机制.方法 将SD大鼠40只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氟西汀组,除正常组不造模外,其它3组采用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配合孤养复制抑郁模型.通过敞箱试验、糖水消耗量观察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改变情况,并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电针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BDNF表达的影响.结果 抑郁模型大鼠敞箱试验中水平穿越格数、竖立次数、理毛时间、24h糖水消耗量均明显减少,体重增加缓慢,中央格停留时间明显增加,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电针组及氟西汀组大鼠的水平穿越格数、竖立次数、理毛时间、24h糖水消耗量、体重均有明显增加,中央格停留时间明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模型组BDNF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目明显减少,平均灰度值较正常组明显增加(P<0.05或0.01);而电针组和氟西汀组大鼠海马BDNF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目明显增加,平均灰度值明显减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电针能明显改善抑郁大鼠模型的各项行为学指标,增加海马BDNF的表达,与氟西汀同样具有抗抑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抑郁行为及海马神经元再生的影响,并探讨rTMS治疗抑郁症的可能机制.方法 共选取36只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rTMS组.采用长期、不可预见性、中等强度应激将模型组及rTMS组大鼠制成抑郁动物模型,对照组大鼠未给予特殊处理.rTMS组于制模成功后给予rTMS治疗.各组大鼠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采用Open-field试验检测行为学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海马齿状回区(DG)神经前体细胞标记物-巢蛋白(Nestin)表达,并通过检测5-溴脱氧尿苷(BrdU)水平观察DG区神经前体细胞增殖情况,选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结果 对照组大鼠DG区存在神经前体细胞,并且其中一些细胞处于分裂增殖状态;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DG区神经前体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增殖功能明显减弱,同时海马区BDNF表达亦显著降低;与模型组比较,rTMS组行为学评分明显改善,DG区神经前体细胞数量及增殖功能均明显提高,海马区BDNF表达亦显著增强.结论 rTMS能改善抑郁症大鼠抑郁行为,其治疗机制可能与rTMS增强海马BDNF表达,从而提高DG区神经前体细胞数量、促进其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抑郁行为及海马神经元再生的影响,并探讨rTMS治疗抑郁症的可能机制.方法 共选取36只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rTMS组.采用长期、不可预见性、中等强度应激将模型组及rTMS组大鼠制成抑郁动物模型,对照组大鼠未给予特殊处理.rTMS组于制模成功后给予rTMS治疗.各组大鼠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采用Open-field试验检测行为学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海马齿状回区(DG)神经前体细胞标记物-巢蛋白(Nestin)表达,并通过检测5-溴脱氧尿苷(BrdU)水平观察DG区神经前体细胞增殖情况,选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结果 对照组大鼠DG区存在神经前体细胞,并且其中一些细胞处于分裂增殖状态;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DG区神经前体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增殖功能明显减弱,同时海马区BDNF表达亦显著降低;与模型组比较,rTMS组行为学评分明显改善,DG区神经前体细胞数量及增殖功能均明显提高,海马区BDNF表达亦显著增强.结论 rTMS能改善抑郁症大鼠抑郁行为,其治疗机制可能与rTMS增强海马BDNF表达,从而提高DG区神经前体细胞数量、促进其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米帮塔仙人掌多糖(MAPs)对小鼠慢性应激所致认知功能损伤的改善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雄性昆明小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各组10只):正常对照组,慢性应激模型组,应激加MAPs低、中、高剂量组(100 mg/kg、200 mg/kg、400 mg/kg)处理,持续给药20 d。末次给药后采用新事物认知实验评价小鼠认知功能。行为学实验结束后,处死小鼠取脑,取5只用于测定海马CA1区长时程增强(LTP),另取5只采用western blot检测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慢性应激模型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显著减退,海马CA1区LTP幅度降低,BDNF蛋白表达减少(均P0.05);MAPs中、高剂量组小鼠认知功能明显改善,LTP幅度值增加,海马BDNF蛋白表达上调,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APs对慢性应激所致的小鼠认知功能损伤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海马BDNF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甘麦大枣汤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行为活动、学习记忆及海马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空白组、抑郁模型组、氟西汀组(5.4 mg/kg)、甘麦大枣汤组(3.84 g/kg),采用慢性温和不可预见性应激加孤养的方式建立抑郁模型,造模同时灌胃(ig)给药,连续21 d,观察甘麦大枣汤对模型大鼠水迷宫测试的影响,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Blotting的方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突触素I(SYNⅠ)、突触素(SYNA)、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水平并比较.[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水平及垂直活动的得分明显下降(P<0.01),逃避潜伏期(EL)、目标象限潜伏时间显著增长(P<0.05),SYNⅠ、SYNA、BDNF的表达显著下降;与模型组的结果比较,甘麦大枣汤能缩短模型大鼠的EL(P<0.05),并能缩短目标象限潜伏时间(P<0.05),增加模型大鼠海马SYNⅠ和SYNA的表达(P<0.01或P<0.05),促进BDNF的含量增加.[结论]甘麦大枣汤能显著改善抑郁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提升其海马突触可塑性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蛋白表达与神经元凋亡的关系,探讨脑脉康的干预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应用脑脉康进行干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和凋亡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观察脑缺血3 h及再灌注7、24、96和168 h的BDNF、bFGF蛋白分布、表达的动态变化与凋亡细胞分布与时相关系以及脑脉康的干预作用.结果:模型组大鼠缺血3 h、再灌注7 h半暗区皮质及新纹状体区BDNF、bFGF表达即明显升高,再灌注24 h达到高峰;缺血侧海马CA1~CA3区及丘脑则于再灌注96 h达到高峰.缺血侧半暗区神经元凋亡于24~96 h达到高峰;海马CA1~CA3区及丘脑、纹状体区于再灌注168 h仍有相当数量的凋亡细胞.与对照组比较,中药组于再灌注24~168 h BDNF、bFGF表达显著升高(P<0.05或P<0.01),凋亡细胞数则明显减少(P<0.05或P<0.01).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BDNF、bFGF的表达升高,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神经元凋亡,促进神经功能状态的恢复,对脑缺血损伤有重要的保护作用.脑脉康可能通过促进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BDNF、bFGF表达,激活内源性神经保护机制,发挥其抗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注后电针对大鼠海马Fos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18只,体质量250~280g,雌雄不限。动物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采用夹闭大鼠双侧颈总动脉造成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电针百会、风池、大钟及足三里穴,频率2~20Hz,强度2.0A,持续30min,4h后观察海马Fos蛋白的表达。结果:电针能明显加强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各区Fos蛋白的表达。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海马各区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加,CA1区(236±26,126±19,P<0.05);CA3(328±80,212±55,P<0.05);CA4(594±104,381±92,P<0.01);DG(621±111,341±89,P<0.01)。结论:缺血再灌注可诱导海马Fos蛋白的显著表达,电针可增强Fos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