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病人,男,72岁。1996年因肠梗阻行剖腹探查发现小肠肠系膜肿瘤,大小约4.5 cm,行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恶性间质瘤。2004年出现大便性状改变,粪便隐血阳性,行肠镜检查发现乙状结肠肿物,病理示中分化腺癌,行根治性切除。2010年9月肠镜检查发现结肠多发性息肉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性26岁,未婚。自幼两个肛门、10岁时曾去医院检查,诊断为直肠阴道瘘,建议手术治疗,至止26岁时来院检查治疗,行肠镜检查,结肠在26cm内均未发现异常,即给予钡剂灌肠,其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及升结肠均未发现异常。  相似文献   

3.
该病人临床初诊急性阑尾炎,入院治疗观察,尔后病情不稳,出现肠梗阻症状。经先后两次钡剂灌肠检查,均诊断为乙状结肠癌并肠瘘,而行剖腹探查手术(术前未做内窥镜检查)。术中发现乙状结肠中段与回肠系膜广泛粘连成团,阑尾包埋其中,乙状结肠局部穿孔,周围炎性粘连,故行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送检肠段病理报告:慢性炎症,符合肠粘连,肠穿孔改变。讨论:重温该病例的病变过程,有以下几点认识:一是从影像学的角度分析,病人所拍的X光照片提示,病变形态主要表现为局限性管腔狭窄,管壁僵硬并形成肠瘘。所以,首先给人的印象是癌肿并…  相似文献   

4.
直肠海绵状血管瘤二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直肠海绵状血管瘤二例左长京周寒松吕桃珍段承祥王敏杰薛宏例1女,16岁。1岁时开始大便带血,局部不痛。3岁行“外痔切除”,术后仍反复便血伴贫血。肠镜:齿状线上25cm范围的肠粘膜血管怒张,诊断为直肠及乙状结肠血管瘤。影像学检查:腹平片可见盆腔多个静脉石...  相似文献   

5.
患者 男 ,6 4岁。因腹痛、发热 2天入院。查体 :体温38.4℃ ,急性病容 ,左下腹压痛、反跳痛。腹部透视提示双膈下游离气体 ,疑消化道穿孔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乙状结肠多发性憩室并一憩室穿孔 ,修补后行肠外置术。治疗 1个月后 ,腹痛等症状消失。外置伤口无红肿 ,无压痛 ,大便正常。拟行肠外置术复位 ,术前行结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X线表现 :乙状结肠迂曲 ,位置固定于左前腹壁 (手术所致 ) ,肠管通畅 ,未见狭窄。乙状结肠两侧排列多个突出于肠腔外的窄颈圆形囊袋影 ,大小不一 ,直径在 0 .2~ 1cm之间 (图 1)。升结肠、盲肠及阑尾体部也…  相似文献   

6.
张宝贺  宋畅 《西南国防医药》2009,19(11):1080-1080
病例 男性,20岁,战士,无明显诱因反复血便半年余,便血鲜红色或暗红色,附着于大便表面或掺杂其中,大便稍稀烂,伴轻度腹部胀痛。患者家族史中,其父亲有结肠息肉病手术史。结肠镜检查显示:乙状结肠见布满大小不等的息肉,直径0.4~0.8cm。左半结肠切除术中见:乙状结肠弥漫布满大小不等息肉,米粒至花生米大。标本经4%中性甲醛液固定,  相似文献   

7.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73岁,因"甲胎蛋白(AFP)增高1个月余"入院。既往无胃病、肝病病史。患者入院前1个月余体检发现AFP升高(247 ng/ml),无明显不适。外院CT、MRI检查排除肝脏、泌尿系肿瘤,提示有肝周少量腹水、胃窦部局限性增厚、腹腔软组织影,肠镜、消化道钡餐未见明显异常。1个月后复查AFP 532 ng/ml,且体重减轻5 kg,入我科进一步检查治疗,查体:左锁骨上淋巴结不大,腹平软,无包块,肝脏不大,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性 ,81岁 ,因反复胸闷胸痛 2 0年 ,加重 2d ,发现大便隐血 1个月入院。患者原有高血压病史 30余年 ,血压最高 180 12 0mmHg,于 2 0余年前出现反复胸痛胸闷 ,未引起重视 ,9年前症状加重 ,在外院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 ,长期服用麝香保心丸、丹参片等治疗 ,因胸闷胸痛症状再次发作入院。之前在门诊查Hb 78g L ,大便隐血试验 (++)。入院后经腹部B超发现“肝右叶 2 3mm× 15mm占位” ,钡灌肠示“乙状结肠降结肠交界处可见一段长约 6cm肠管向心性狭窄 ,充气后未扩张 ,黏膜紊乱 ,袋形消失。提示乙状结肠后占位” ,诊断为“结肠癌晚期…  相似文献   

9.
1病例报告 患者男性,44岁,因腹痛、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4天入院诊治。患者于4天前吞服大量异物,3天前出现腹痛、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并逐渐出现头昏、全身乏力、出冷汗,无寒颤高热。查体:T 36.0℃, P 124次/分,R 26次/分,BP 75/50mmHg,精神差,全身湿冷,面色苍白,腹部饱满,未见明显胃肠型及蠕动波,全腹压痛,以中腹部及左侧腹部明显,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肠鸣音10~12次/分,无明显气过水声。门诊腹部立位片:中上腹部见多个液气平面,最大液气平面长约4cm,左侧降结肠区肠腔内见明显异物影。影像学诊断:(1)考虑体内藏毒;(2)肠梗阻,建议短期复查。经门诊胃肠减压,反复结肠灌洗后症状无减轻,遂于静脉补液同时急诊行肠镜检查。进镜见:降、乙状结肠、直肠有30余粒2cm×5cm的条柱状异物,肠镜下经圈套器取出,肠腔内剩余异物由患者自行排除体外。经肠镜下异物取出术后,患者腹痛、腹胀症状明显减轻,第二日复查腹部立位片示:与前片比较,未见明显肠梗阻。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性,21岁。以"左背部疼痛不适伴胸闷、呼吸困难2 d"于2011-01-05入院。患者于10年前左肩部外伤后,未行任何检查及治疗,随时间推移,患者发现左背部逐渐隆起,有轻微疼痛,未在意,未行诊治。近2日患者感呼吸困难、胸闷来诊。体查:全身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11.
患者 女,31岁.以发现右侧腹股沟区进行性增大包块2月余,B超发现肝脏多发占位10余天为主诉入院.查体:右腹股沟区可触及鸡蛋大小质硬包块,肝、脾触诊不满意.胸部CT检查双肺多发结节影,考虑为转移瘤,行肝脏、盆腔MRI检查,肝内多发结节,考虑为转移瘤,直肠下段不规则肿块,考虑恶性肿瘤,行肠镜下活检诊断为恶性黑色素瘤.追问病史,患者自述有便血痔疮史.  相似文献   

12.
陈晓光  王寰  唐红卫 《武警医学》2013,24(8):723-724
 患者,男,45岁,因“间断腹胀、腹痛5年”于2012-02-26来我院门诊就诊。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腹痛,症状轻微,呈间断性,常于劳累及饮酒后诱发。2007-01于当地医院行肠镜检查,操作时间2.5 h仍未能达到回盲部。后多次在外院行肠镜检查,都未能达回盲部,使其心理负担加重。外院腹部CT检查示:间位结肠(图1、图2)。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2012-02-28在我院行肠镜检查,示横结肠弯曲度大,进镜困难;经有效钩拉及按压,成功达回盲部,于升结肠处发现1枚1.5 cm×1.5 cm息肉(图3、图4),并行内镜下电切治疗。病理诊断:绒毛状管状腺瘤。6个月后复查无异常。  相似文献   

13.
张有春 《航空航天医药》2014,(10):1380-1381
目的:分析胃肠镜在消化内科中的临床疗效,以供参考。方法对胃肠镜诊疗的患者322例纳入研究,根据是否接受麻醉分组。对照组接受常规胃肠镜诊疗,实验组接受无痛胃肠镜诊疗。对比两组在检查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差异性。结果与对照组对比,实验组检查时间明显较短,检查成功率明显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较低,组间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有意义( P<0.05)。结论胃肠镜是消化内科临床常用的一种治疗手段,其中无痛胃肠镜诊疗效果更好,患者痛苦小。  相似文献   

14.
患者 男,77岁。因反复解黑便3年,再发1次于2004年1月8日入院。患者自诉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解少量稀软黑便。无黏液血便,无其他消化道不适症状。曾在外院行胃镜和电子肠镜检查未发现异常,经保守治疗(具体治疗不详)后好转出院。以后上述症状反复发作3次,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于今晨6时上述症状再次发作,解稀软黑便,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丙泊酚静脉全麻辅助老年患者肠镜检查效果。方法:将行肠镜检查老年患者1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82例和对照组76例,观察组鼻导管低流量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缓慢静脉推注丙泊酚,达到镇静效果后进镜;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行肠镜检查。观察比较两组血压、心率、呼吸、氧饱和度、感受、操作时间、丙泊酚总用量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感受、操作时间和检查成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血压、心率、呼吸和血氧饱和度有一过性降低,1~1.5min内可自行恢复。结论:丙泊酚静脉全麻辅助老年患者肠镜检查舒适和安全。  相似文献   

16.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60岁,主因“直肠乙状结肠交界癌三线解救化疗1周期”于2013年3月11日入院。患者于2011年11月诊断为直肠癌,并行直肠癌根治术,术后1个月发现肝转移,先后行“化疗、肝内占位射频消融术及巩固化疗”等治疗,疗效评价:病情稳定( SD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年,无药物、食物及其他药物过敏史。入院诊断:①直肠乙状结肠交界癌:肝、卵巢及子宫转移;②高血压病(高危)。  相似文献   

17.
患者 男,17岁.因反复血便就诊.患者自2009年7月反复鲜血便,于当地医院诊断为"消化道出血".行结肠镜、胃镜、小肠镜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每次便血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入院体检未见特殊. 腹部CT平扫加增强及小肠重建显示:中腹部回肠半圆形含气体腔影,局部肠壁增厚伴异常强化,边界清楚(图1、2).  相似文献   

18.
病例男性,75岁。因“左侧肢体无力伴麻木15d”入院。有高血压病史12年,入院拟诊为脑血栓形成、高血压病,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术时先行右侧股动脉穿刺,因血管扭曲穿刺未能成功,后行左侧股动脉穿刺手术获得成功。术后第2d患者下床解大便时,突感右侧大腿穿刺处疼痛、肿胀,伴头晕、恶心。发现后置患者于床上,局部检查见:右侧股动脉穿刺点远端肿胀明显,压痛,肿块表面能扪及膨胀性搏动,听诊有收缩期震颤和杂音。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提示为“假性动脉瘤”。经积极抢救治疗后,患者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19.
1 病例介绍患者 ,男性 ,2 7岁。因胸骨后疼痛 ,吞咽时加重 3个月于1995 - 0 4- 13收入院。 3月前患者无明显原因的出现胸骨后持续性锐痛 ,进食加重并牵涉到两侧肋部 ,伴频繁吐出一些粘膜 ,但无吞咽阻挡感 ,在当地医院行 3次胃镜检查 ,病理均为炎性肉芽组织 ,经口服 1%普鲁卡因、胃仙U、庆大霉素等治疗 ,症状无改善 ,且疼痛加重 ,体重减轻。患者自述曾于 1年前因“乙状结肠溃疡并穿孔”在当地行手术治疗。X线检查 :食管中上段和食管中下 1/3至贲门处两段食管粘膜破坏 ,管腔呈不规则狭窄 ,并散在不规则结节样充盈缺损及小的毛刺样龛影 ,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结肠肿瘤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病理证实的结肠肿瘤患者的临床、MSCT和肠镜检查资料,全部病例术前均经16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依据需要行薄层重组和多平面重组(MPR)。对肠道准备良好者行CT仿真内镜(CTVE)、表面遮盖成像(SSD)及透明化处理,将MSCT图像与肠镜检查所见进行对照。采用Borrman法对MSCT所见病变进行分型。结果36例术前MSCT全部诊断为恶性肿瘤,其中隆起型(BorrmanⅠ)25例,溃疡型(BorrmanⅡ-Ⅲ)8例,浸润型(BorrmanⅣ)3例。28例结肠镜检查有效,其余病例因肠梗阻、深度不到位、进镜困难导致肠镜检查失败。病理诊断:中分化腺癌27例,低分化腺癌2例,高分化腺癌2例,黏液腺癌1例,未分化癌1例,多灶性中低分化腺癌及腺瘤并存3例。结论MSCT可快速、无创、敏感地发现结肠肿块性病变,并可对病变的定位、定性、术前分期及预后提供准确的信息,可弥补常规钡剂灌肠和纤维结肠镜检查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