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用二甲肼诱发Wistar大鼠大肠癌,观察促胆汁酸分泌的利胆药物-利胆醇、利胆片对大肠癌发病的影响,结果二甲肼组大鼠大肠癌发病率和癌肿数量分别为72.43%、58只,显著低于二甲肼加利胆醇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用二甲肼诱发Wistar大鼠大肠癌,观察促胆汁酸分泌的利胆药物—利胆醇、利胆片对大肠癌发病的影响,结果二甲肼组大鼠大肠癌发病率和癌肿数量分别为72.43%、58只,显著低于二甲肼加利胆醇  相似文献   

3.
端粒酶反义寡核苷酸对二甲肼诱导大鼠大肠癌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成秋  陈雯  张桥  吴大伟  魏青  万德森 《癌症》1999,18(6):639-641
目的:探讨端粒酶反义寡核苷酸对二甲肼诱导大鼠大肠癌的预防作用。方法:1,2-二甲肼(1,2-DMH)诱导SD大鼠肠癌发生的模型,观察端粒酶反义寡核苷酸对端粒 活性及二甲肼癌率的影响。结果:本研究使用二甲肼成功地诱导了大鼠大肠癌发生模型,阴性对照组未见肿瘤发生,阳性诱癌组诱癌率为57.69%,反义寡核苷酸保护组诱癌率为26.92%,明显低于阳性诱癌组(p<0.01);同时反义寡核苷酸保护组端粒酶活性低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二甲肼诱发大肠癌过程中小鼠大肠粘膜细胞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活性变化及人直肠癌、直肠息肉、正常直肠粘膜中β-G活性的测定值。结果表明二甲肼诱癌小鼠大肠粘膜β-G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二甲肼诱发大肠癌过程中小鼠大肠粘膜细胞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活性变化及人直肠癌、直肠息肉、正常直肠粘膜中β—G活性的测定值。结果表明二甲肼诱癌小鼠大肠粘膜β-G明显高于对照动物。人直肠腺瘤性息肉β-G  相似文献   

6.
一般认为膳食对大肠癌发生起重要作用。据推测膳食成分为底物由肠道菌从代谢活动,而产生内源性致癌物。Ames试验发现西方饮食居民的粪便提取物有诱变性,大肠癌高发人群粪便诱变性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低发人群。我们用二甲基肼(DMH)诱发昆明种小鼠大肠癌,在27周末处死动物,发现饲以发酵奶动物大肠癌的发生率显著低于DMH组及牛奶组,且肿瘤数亦低。本研究应用蚕豆根尖细胞微核试验检测各组小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二甲肼(DMH)诱发的大肠癌癌前病变模型大鼠的肠道内双歧杆菌数量与大肠癌癌前病变的关系。方法:应用双歧杆菌属特异性引物实时定量PCR,对实验第3与第9周8只模型组大鼠以及同年龄的7只正常对照组大鼠肠道中的双歧杆菌数量进行检测。结果:第9周的正常对照组大鼠未见明显异常隐窝灶(aberrant crypts foci,ACF),同年龄的模型组平均每只大鼠大肠可形成(37.7±2.6)个ACF。第3周正常对照组与同年龄的模型组大鼠肠道双歧杆菌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2;第9周模型组大鼠肠道双歧杆菌数量低于同年龄的正常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0。结论:肠道内双歧杆菌的数量与大鼠大肠癌癌前病变没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应用二甲肼诱发Wistar大鼠大肠癌,观察了肠道相关淋巴组织(LP)与大肠癌发生的相互关系,结果:(1)299只大肠癌肿中有34只位于LP内或旁;(2)224只管状腺癌中有14只与LP相关(6.17%),74只粘液癌中有20只与LP相关(27.03%),前者与LP相关的比例显著低于后者  相似文献   

9.
宋卫生  陈正清 《癌症》1994,13(4):356-357
中华麦饭石防治大鼠大肠癌时矿物质元素的作用宋卫生,周殿元,续正慧广州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510282)陈正清,黎广州测试分析中心矿物质元素与癌症关系的研究是当前引人注目的课题。中华麦饭石富含矿物质元素,我们用中华麦饭石防治二甲肼诱发大鼠大肠癌研究中...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应用二甲肼诱发Wistar大鼠大肠癌,观察了肠道相关淋巴组织(LP)与大肠癌发生的相互关系,结果:(1)299只大肠癌肿中有34只位于LP内或旁;(2)224只管状腺癌中有14只与LP相关(6.17%),74只粘液癌中有20只与LP相关(27.03%),前者与LP相关的比例显著低于后者(P<0.005);提示粘液癌易于逃避LP的免疫作  相似文献   

11.
大肠癌与日本血吸虫病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并从临床、病理及流行病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结论不一,为了进一步探讨此问题,我们采用动物实验的方法,从生化及病理学两个方面观察日本血吸虫感染对化学诱癌剂二甲肼(DMH)诱发大肠癌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应用DNA-纤维素柱层析分离小鼠血清中的DNA结合蛋白(DBP),观察了1.2—二甲肼(DMH)诱发小鼠大肠癌过程中不同时期的血清DBP含量的改变和日本血吸虫感染对DMH处理后血清DBP含量改变的影响。结果显示DMH诱发小鼠大肠癌过程中,在注射DMH后,16周以前,血清DBP含量无明显改变;但19周以后,血清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应用DNA-纤维素柱层析分离小鼠血清中的DNA结合蛋白(DBP),观察了1.2-二甲肼(DMH)诱发小鼠大肠癌过程中不同时期的血清DBP含量的改变和日本血吸虫感染对DMH处理后血清DBP含量改变的影响。结果显示DMH诱发小鼠大肠癌过程中,在注射DMH后,16周以前,血清DBP含量无明显改变;但19周以后,血清  相似文献   

14.
 在二甲肼致癌过程中观察了小鼠大肠粘膜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的动态变化,实验历时21周,酶活性在二甲肼处理7周后开始显著升高,以后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病理切片直至第16周才见到大肠粘膜Ⅰ级不典型增生,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组织该酶活性有60%升高。β-G活性在大肠癌变前期就开始升高提示它可作为大肠癌早期诊断的一种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5.
实验性大肠癌淋巴结转移过程的冷冻割断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卓垣  张亚历 《癌症》1993,12(4):282-283,287,T000
作者对二甲肼诱发的大鼠大肠癌自发性淋巴结转移模型首次用冷冻割断技术进行研究,探讨大肠癌淋巴结转移过程及其与血道转移的关系。结果表明:冷冻割断电镜技术较易观察癌细胞与血管的关系,大肠癌向淋巴结转移时,首先出现于被膜下窦,并在淋巴窦形成癌栓向周围组织浸润,而且淋巴结转移灶内存在瘤细胞淋巴与血道转移的双重途径,其中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除毒河豚肝油是由虫纹东方鲀(Fugu-vermicularis)肝脏原油除去河豚毒素的制品,简称除毒肝油,经实验研究表明具有一定镇痛和免疫增强作用,临床应用于晚期癌患者,亦取得镇痛、缓解症状、改善生存质量的疗效。作者应用二甲肼诱发小鼠大肠癌,同时给予除毒肝油,观察该药对小鼠大肠癌发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除毒河豚肝油是由虫纹东方鲀(Fugu-vermicularis)肝脏原油除去河豚毒素的制品,简称除毒肝油,经实验研究表明具有一定镇痛和免疫增强作用,临床应用于晚期癌患者,亦取得镇痛、缓解症状、改善生存质量的疗效。作者应用二甲肼诱发小鼠大肠癌,同时给予除毒肝油,观察该药对小鼠大肠癌发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螺旋藻对二甲肼诱导SD大鼠肠癌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螺旋藻对二甲肼诱导SD大鼠肠癌的保护作用陈锋,钟小明,杨杏芬,冯坚持,张桥(广州中山医科大学劳卫教研室510089)目前,在西方国家大肠癌已成为第二位最常见的肿瘤死因。世界结肠癌发病率每年递增2%,我国大肠癌发病率也在逐年增长,故肠癌防治已成为刻不容...  相似文献   

19.
作者曾研究大肠癌的手术标本,发现在表面上“正常”粘膜区内粘液分泌形式异常,杯状细胞主要产生涎粘蛋白(sialomu-cins),而真正正常的结肠粘膜主要产生硫粘蛋白(sulphomucins)。现给予大鼠盐酸二甲肼(D(?)methylhydrazine,DMH)引起大肠癌,以研究结肠上皮癌变时发生一系列的组织学异常和分泌异常,并与人体类似病变进行对比。应用 DMH 引起的大  相似文献   

20.
硒抗癌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近几年来,硒抗癌研究报道较多,其抗癌机理概括如下.1 降低致癌物质的诱癌性硒通过影响乙酰氨基芴(AAF)和N—羟基AAF的代谢使其大量转化为非致癌性AAF代谢物从尿中排出.Harbach等用硒预防处理大鼠可使化学致癌物二甲肼代谢为最终致癌物的中间代谢物偶氮甲氧烷,使其从肺呼出增加(31%~69%),使二甲肼掺入腺嘌呤和鸟嘌呤减少69%~72%.作者认为,硒通过减少1,2—二甲基肼(DMH)在肝脏中的代谢及结肠组织DNA的合成,而抵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