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HBx蛋白对人T细胞抗炎性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构建HBx蛋白的绿色荧光蛋白真核表达载体HBx-pEGFP-C1,双酶切(HindⅢ和KpnⅠ)、DNA测序鉴定。利用脂质体转染技术将质粒HBx-pEGFP-C1瞬时转染人T细胞系Jurkat细胞株,荧光显微镜检测报告基因表达产物EGFP,RT-PCR方法检测X基因的表达情况。PHA(10μg/ml)刺激活化预转染的Jurkat细胞6h、24h和48h后,采用RT-PCR技术在mRNA水平检测Jurkat细胞分泌IL-4、IL-10、IL-13和IL-14等抗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成功构建HBx-pEGFP-C1真核表达载体,并成功转染Jurkat细胞;与对照组相比,转染HBx蛋白组Jurkat细胞分泌IL-4、IL-10、IL-13和IL-14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 HBx蛋白即时高表达可降低人T细胞抗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T辅助细胞17 (Th17)是一种由CD4+T淋巴分化而来的T细胞亚群,主要分泌由白细胞介素(IL)-23介导的IL-17族细胞因子,具有独立的分化和发育调节机制.许多研究证实,Th17细胞是重要的促炎症细胞,在哮喘、类风湿关节炎、炎症肠病、银屑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多种慢性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1-2].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一个调节细胞因子,包括TGF-β1、TGF-β2、TGF-β3和TGF-β1β2 4个类型,在T细胞发展、稳定、耐受方面有多种功能.最近有报道Th17细胞的免疫反应在过敏性肺泡炎和肺纤维化(PF)的小鼠模型中起重要作用[3].TGF-β1在Th17细胞的分化中有重要作用,且TGF-β是主要的致纤维化细胞因子,在PF的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Th17和TGF-β1是否有一定的联系,在PF的发展中有相互的作用,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詹茜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6):2173-2175
白细胞介素-10(IL-10)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它能抑制T helper1细胞(Th1细胞)产生γ-干扰素(IFN-γ),故最初被定义为细胞因子合成抑制因子(CSIF),主要由T helper 2细胞(Th2细胞)合成。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机体免疫效应细胞或免疫效应分子针对自身组织或细胞产生免疫应答,最终导致组织损伤或器官功能障碍的炎症性疾病,发病率占世界人口  相似文献   

4.
IL-10与病理妊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妊娠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母体内多种激素及细胞因子参与妊娠全过程,其中细胞因子白介素-10(IL-10)在妊娠中的作用受到关注.IL-10于1989年由Fiorentino等在小鼠Ⅱ型辅助性T细胞(Th2)分泌产物中发现的一种独特的细胞因子,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和抗炎作用,因其能抑制Ⅰ型辅助性T细胞(Th1)功能和细胞因子的合成而被称为细胞因子合成抑制因子,1990年统一命名为IL-10.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F-box蛋白3(F-box protein 3,FBXO3)抑制剂BC-1215对三硝基苯磺酸(trinitrobenzene sulfonic acid,TNBS)诱导的小鼠肠黏膜炎症反应的作用。方法: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2组给予TNBS灌肠诱导结肠炎(实验组),其中1组给予BC-1215腹腔注射,另1组给予磷酸缓冲盐溶液(PBS)腹腔注射;另外2组给予等体积50%乙醇灌肠作为阴性对照组,亦分别给予BC-1215或PBS腹腔注射。5d后收集结肠组织,通过对比体重、结肠缩短程度、结肠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及髓过氧化物酶活性评估BC-1215对肠黏膜炎症影响,使用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肠黏膜组织中炎症细胞因子IL-6,TNF-α,IL-1β,IL-23及Th1细胞和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FN-γ和IL-17A)和转录因子(T-bet和RORγt)表达。结果:BC-1215抑制TNBS诱导的小鼠体重下降、减轻小鼠结肠缩短程度和炎症细胞浸润,并且抑制小鼠结肠组织中炎症细胞因子表达。结论:BC-1215对TNB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具有保护作用,对结肠炎具有潜在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白细胞介素10(IL-10)是由Th2细胞活化的B细胞、单核一巨噬细胞、Kupffer细胞等产生的细胞因子,IL—10参与抑制细胞合成炎性因子、集落刺激因子(CSF)等主要负反馈调节机制,能广谱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炎性介质IL-1、IL-6、IL-8、TNFa的合成及表达。为了解IL-10细胞因子在肝损伤患者中的表达水平,明确其在肝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我们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期因子对实验性脑脊髓膜炎小鼠自身反应性Th17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利用RT-PCR方法检测小胶质细胞系6-3细胞前炎症细胞因子IL-1β、IL-6和TNF-α及炎性介质i NOS m RNA表达,ELISA方法检测培养上清中上述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Greiss方法检测6-3细胞培养上清中NO水平;使用C57BL/6小鼠建立实验性脑脊髓膜炎小鼠动物模型,免疫磁珠纯化CD4+T细胞,与6-3细胞共培养,ELISA方法检测培养体系中培养上清IL-17的水平。结果与生理盐水对照相比,中期因子以剂量依赖方式促进6-3细胞表达IL-1β、IL-6和TNF-α及分泌NO的水平(P<0.05),中期因子适体抑制上述细胞因子及NO的表达(P<0.05)。体内实验结果表明中期因子适体抑制实验性脑脊髓膜炎小鼠MOG35-55特异性Th17细胞产生IL-17的水平(P<0.05)。结论中期因子通过活化小胶质细胞促进自身反应性Th17细胞活化。中期因子适体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及实验性脑脊髓膜炎小鼠MOG35-55特异性Th17细胞活化。  相似文献   

8.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是当今外科领域研究的热点,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1]。近年来细胞因子与急性胰腺炎的关系逐渐受到重视,随着这个领域研究的深入,发现在急性胰腺炎病程中促炎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作用失衡可以导致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response syndrome,SIRS)、多器官功能障碍(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甚至死亡的发生[2]。本实验选择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这两个重要促炎和抗炎因子进行研究,探讨了…  相似文献   

9.
Th1和Th2细胞的分化调节机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未致敏(naive)CD4^ T细胞经抗原刺激后分化为Th0细胞,既可分泌Th1样细胞因子(如IL-2、IFN-γ等),也可分泌Th2样细胞因子(如IL-4、IL-10等),是Th1、Th2细胞的前体细胞,在不同条件下功能性分化为Th1或Th2细胞而发挥作用。我们就Th1和Th2细胞的分化调节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益气清热养阴中药对肺癌恶病质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益气清热养阴中药时晚期肺癌恶病质小鼠Th1/Th2相关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方法:建立小鼠Lewis肺癌胸腔移植恶病质模型,以甲羟孕酮(MPA)作为对照药物,观察益气清热养阴中药(TCM)治疗后,恶病质小鼠脾淋巴细胞悬液中相关细胞因子IL-2、IL-4及IL-10等水平的变化.结果:TCM能够提高恶病质小鼠IL-2的表达水平,降低L-4、IL-10的表达水平(P<0.05).结论:TCM可能通过调节反映免疫平衡状态的Th1/Th2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改善晚期肺癌恶病质的免疫功能紊乱状况.  相似文献   

11.
支气管哮喘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且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目前病因还不十分清楚,随着对哮喘气道慢性炎症机制的深入研究,免疫学机制在哮喘的发生、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Th1/Th2免疫失衡(Th1功能相对抑制,Th2功能相对亢进)是哮喘发病主要免疫学机制.Th1主要分泌IFN-γ、IL-2、IL-12等,介导细胞免疫并辅助B细胞产生有吞噬作用的IgM、IgA,抑制IgE生成;Th2主要分泌IL-4、IL-5、IL-6、IL-10、IL-13,介导体液免疫,辅助B细胞合成IgE.正常情况下,Th0细胞按一定比例分化成Th1和Th2细胞,维持机体正常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若Th2细胞功能相对亢进,将导致哮喘和其他过敏性疾病发生.通过抑制一些细胞因子的合成、合成一些细胞因子或受体拮抗剂,为哮喘治疗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白细胞介素10(IL-10)是一种多细胞源、多功能的细胞因子,调节细胞的生长与分化,参与炎性反应和免疫反应;主要是能够抑制活化的T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因此曾称为细胞因子合成抑制因子(CSIF),从而抑制细胞免疫应答,是目前公认的炎症与免疫抑制因子。近年来,对IL-10免疫抑制作用在肿瘤方面的研究已成为抗癌热点;特别是对膀胱肿瘤发病机制的探索已经为膀胱癌的治疗提供了较好的研究前景。本文就IL-10在膀胱肿瘤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Th1、Th2漂移与脑胶质瘤细胞的发生发展及治疗诊断中作用。方法:采用RT-PCR技术对10株脑胶质瘤细胞进行了IL-4、IL-6、IL-10和TNF-α检测。结果:在脑胶质瘤细胞株中Th2类细胞因子mRNA强势表达,IL-4、IL-5、IL-10和TNF-α的表达率分别为90%(9/10),70%(70/10),90%(9/10),0%(0/10)。结论:肿瘤细胞发生明显的Th2/Tn1漂移现象,造成机体的免疫抑制,有利于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  相似文献   

14.
过度训练诱导的细胞因子反应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剧烈运动,尤其是长距离跑可以导致肌肉酸痛和损伤,这种运动后对组织损伤的应答类似于由感染所导致的炎症的急性应答阶段。剧烈运动可以诱导出炎症急性期反应中的一些细胞因子,例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α/β(IL-1α/β)、白介素-6(IL-6)。这些细胞因子具有协同效应。同时.剧烈运动诱导出的炎症过程是有限的或可以通过几种产生抗炎性细胞因子如IL-1-receptor antagonist(IL-1ar)、IL-4、IL-10]和前列腺素E2而得到逆转。  相似文献   

15.
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 in-18,IL-18)是一种分布广泛的细胞因子,具有诱导γ-干扰素(IFNγ)等细胞因子的产生、增强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及促进T辅助(Th1)细胞的分化、增强Th1类反应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在介导炎症、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人IL-18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的长臂上(11q22.2~q22.3),由6个外显子和5个内含子组成。其中转录起始区位于第2外显子上,2个启动子分别位于第2外显子上游6.7 kb的区域和5′端非编码区。目前发现IL-18基因启动子区和编码区存在突变位点,而且启动子-137和-607位点多态性与IL-18的转录和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高渗盐水(HS)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时促炎与抗炎细胞因子和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及其在急性肺损伤(ALI)防治中的作用。方法新西兰白兔30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组)、生理盐水处理组(NS组)、高渗盐水治疗组(HS组)。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休克前、休克末及复苏后2、4h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0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浓度;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肺组织各细胞因子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mRNA表达水平;显微镜观察肺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与NS组比较,HS组复苏后4hTNF-α、IL-6、ICAM-1血清浓度及肺组织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而IL-10的浓度及mRNA水平明显增高(P<0·05,P<0·01),肺组织的病理学损伤显著减轻。结论HS治疗可抑制创伤失血性休克时促炎细胞因子及黏附分子的合成、分泌或表达,同时增加抗炎细胞因子的释放与表达,减轻肺部的炎症反应,发挥对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白介素10与冠心病、PTCA术后再狭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介素 10是一种多细胞源、多功能的细胞因子 ,调节细胞的生长与分化 ,参与炎性反应和免疫反应 ,是目前公认的炎症与免疫抑制因子。在肿瘤、感染、器官移植、造血系统及心血管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与血液、消化、尤其是心血管系统疾病密切相关。1 白介素 10 (IL 10 )1991年Pvirira等克隆出人的IL 10cDNA(hIL 10 ) ,其基因定位于第一号染色体上 ,为 4 .7KD的DNA基因片段 ,编码 178个氨基酸 ,其中含 18个氨基酸疏水信号序列。成熟蛋白含 16 0个氨基酸 ,其中的四个半胱氯本形成两个分子内二硫键。hIL 10分子由两个…  相似文献   

18.
正白细胞介素21(Interleukin 21,IL-21)是近年来发现的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新型细胞因子,人IL-21基因定位于4q26-q27(ID:59067),包含5个外显子,是由133个氨基酸组的多肽类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由活化的CD4+T(主要是Th2)细胞、NKT细胞及树突状细胞分泌。IL-21与IL-2,IL-4,IL-7,IL-9,和IL-15等具有高度同源性,同属于I型细胞因子超家族[1]。这些细胞因子各自具有相应特异的受体,IL-21受体(Interleukin 21 receptor,IL-21R)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GLP-1类药物利拉鲁肽对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和抗炎因子水平影响。方法 LADA患者40例随机分为利拉鲁肽组(n=20)和胰岛素组(n=20),并纳入性别和年龄相符的非糖尿病健康志愿者20例作为对照组。综合分析入组时和治疗后1个月时促炎因子(TNF-α、IL-1β以及IL-6)和抗炎因子(IL-10、TGFβ以及IL-4)等指标的改变情况。结果LADA患者治疗前血清促炎因子(TNF-α、IL-1β以及IL-6)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利拉鲁肽组患者TNF-α、IL-1β和IL-6水平下降最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岛素组仅见IL-6水平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ADA患者治疗前血清抗炎因子(IL-10、TGFβ以及IL-4)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拉鲁肽组IL-4和TGFβ水平上升最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岛素组未见明显上升(P0.05)。利拉鲁肽与促炎因子△TNF-α、△IL-1β和△IL-6呈明显负相关(P0.05),与抗炎因子△IL-10和△TGFβ呈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利拉鲁肽可以有效调节LADA患者体内促炎-抗炎系统平衡的作用,改善体内慢性炎性因子损伤状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早期应用健脾通里中药芪黄煎剂对血清促炎细胞因子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41例需要外科手术胃癌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21例)和对照组(20例)。研究组术后第1天开始,采用肠内滴注能全素联合中药芪黄煎剂;对照组同样方法只滴注能全素。疗程均为7d。手术前后分别观察:①血清促炎细胞因子(IL-1α、IL-6、TNF-α)水平;②血清促炎细胞因子(IL-1α、IL-6、TNF-α)mRNA表达水平。结果:术后1d,2组血清IL-1α、IL-6、TNF-α均有所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7d,研究组血清IL-1α、IL-6、TNF-α均显著下降,与本组术后1d比较,以及与对照组术后第7天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术后1d,2组血清IL-1α、IL-6、TNF-αmRNA表达水平下降不明显(P>0.05)。术后7d,研究组血清IL-1α、IL-6、TNF-α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与本组术后1d比较,以及与对照组术后第7天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胃癌术后早期小肠内滴注健脾通里中药芪黄煎剂,通过促进促炎细胞因子(IL-2、IL-4、IL-10)mRNA的表达,调节血清抗炎细胞因子(IL-2、IL-4、IL-10)恢复正常,对胃癌术后机体免疫功能的恢复和炎症反应的控制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