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了解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发生率及高危因素.方法 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采用RetCamⅡ数字视网膜照相机对入住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2185例胎龄≤34周或出生体重≤2000 g的早产儿进行眼底筛查,根据筛查结果分成ROP组和非ROP组,计算ROP的发生率,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ROP的危险因素.结果 接受眼底筛查的2185例早产儿中,共发生ROP287例,发生率为13.1%.按国际ROP分类标准,Ⅰ区病变34例、Ⅱ区病变147例、Ⅲ区病变106例,分别占11.9%、51.2%和36.9%.1、2、3期病变分别为11 7例、142例和28例,分别占40.8%、49.5%和9.7%,未发现4、5期病变.其中36例患儿发现附加病变,占12.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小(OR=0.859,95% CI:0.770~0.958,P=0.006)、出生体重低(OR=0.729,95%CI:0.634~0.838,P=0.000)、吸氧时间长(OR=2.221,95%CI:1.904~2.592,P=0.000)、辅助通气(OR=3.104,95% CI:2.096~4.956,P=0.000)、呼吸暂停(OR=1.767,95% CI:1.103~2.831,P=0.018)和贫血(OR=2.242,95%CI:1.641~3.604,P=0.000)是早产儿发生RO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早产儿ROP发生率较高,低胎龄、低出生体重、吸氧时间长、辅助通气、呼吸暂停和贫血是其主要危险因素,临床上应针对以上因素采取相关措施,从而降低ROP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阈值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临床特征,并评价眼底激光凝固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549例符合筛查指征的早产儿进行眼底筛查,共发现ROP患儿108例,1、2期及3期非阈值病变ROP患儿74例,阈值病变ROP患儿34例;对阈值病变ROP患儿进行眼底激光凝固术治疗,术后眼科医师定期检查眼底.结果 ROP总发生率为8.6%(108/1255),占筛查数的19.7%(108/549),阈值病变ROP占早产儿的2.7%(34/1255),占筛查数的6.2%(34/549).1、2期及3期非阈值病变ROP患儿的胎龄、出生体重均较阈值病变ROP患儿大,而吸氧时间较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4例1、2期及3期非阈值病变患儿未治疗,定期随访至眼底恢复正常.34例阈值病变ROP患儿的68只眼接受眼底激光凝固术治疗,成功率为94.1%,2例(4只眼)治疗后发生部分视网膜脱离,经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病变控制.结论 早产儿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吸氧时间越长,ROP阈值病变的发生率越高;预防的关键是早期筛查;眼底激光凝固术治疗是阻止阈值期ROP发展的有效方法;术后处理重点是呼吸管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冷凝治疗效果,探讨围手术期管理模式。方法 对370例符合筛查指征的早产儿进行眼底筛查,对25例阈值或Ⅰ型阈值前期病变ROP患儿进行冷凝治疗,术前术后在新生儿病房管理,新生儿科医师负责处理围手术期全身并发症,眼科医师术后定期随访检查眼底。结果 ROP的发生率为22%,阈值和Ⅰ型阈值前期病变发生率为6.8%。56例1期、2期病变未治疗,定期随访眼底恢复正常。25例50只眼阈值、Ⅰ型阈值前病变冷凝治疗成功率为92%,2例4只眼冷凝治疗后发生部分视网膜脱离,经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病变控制。随访9个月病变控制眼底正常的有44只眼(88%),出现视网膜脱离或后极部视网膜皱褶的有6只眼(12%)。6例术后12h内发生呼吸暂停,3例术后第1天出现窦性心动过速。结论 冷凝治疗可以作为治疗ROP阈值病变的选择,近期疗效较好。ROP围手术期处理的重点是呼吸管理。ROP患儿围手术期处理需要眼科医师和新生儿科医师密切合作共同管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激光治疗效果及该病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以35例因各种疾病住院治疗的早产儿为观察对象。对性别、胎龄、出生体重、Apgar评分、出生时及出生后缺氧、贫血、黄疸、感染、母亲年龄及孕期情况进行观察并进行头颅B超检查。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t检验以及Logistic回归做统计分析,评价激光治疗的疗效,分析早产儿视网膜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35例患病早产儿中有27例发生早产儿视网膜病,发生率77.1%。25例患儿接受激光治疗,并分别于术后7~14d及3个月进行随访,治愈率分别为74.1%和92.6%。ROP组出生体重(1144.81±284.83)g,明显小于未发病组(8例)出生体重(1743.75±423.79)g,P<0.01;ROP组胎龄(29.04±2.70)周,明显小于未发病组胎龄(32.50±1.85)周,P<0.01。且出生体重越低,胎龄越小,ROP发生率越高,P<0.01。经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显示出生后缺氧、贫血等因素在ROP发病组与未发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视网膜病在伴随各种疾病的早产儿中发生率较常见患病率高,其发病与缺氧、贫血、胎龄和出生体重有关。对患病早产儿进行激光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疗效,采取早监测、早发现、早治疗,则可获得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早产儿视网膜病多中心筛查及发病率调查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多中心调查国内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发病情况,建立ROP筛查制度。方法 建立由11家医院参加的多中心筛查协作网,对200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合作单位出生或收治的出生体重<2000g的低出生体重儿进行ROP筛查。结果 在完成随访的621例研究对象中73例发生ROP,发病率为11.8%;出生体重在1500-1999g者25例发生ROP,发生率为5.9%;出生体重在1000-1499g者45例发生ROP,发生率为23.6%;出生体重〈1000g者3例发生ROP,发生率为60.0%。发生1期ROP24例,2期ROP35例,3期及以上ROP14例;激光治疗16例,冷冻术8例,玻璃体切除术1例,无失明病例。结论 出生体重〈2000g的早产儿ROP发生率为11.8%,筛查能使ROP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降低ROP的危害,可在全国范围推广。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 评价早产儿视网膜病(ROP)临床特点及远期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01-01—2009-07-31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07例ROP患儿临床资料、ROP分期、治疗情况及远期预后。结果 1期和2期ROP共64例,6例2期病变达Ⅰ型阈值前病变而采用激光治疗,其他均未进行特殊治疗;除失访和死亡病例外,所有随访病例ROP病变均消退,远期视力不受影响。3期病变15例,其中14例达阈值病变者给予激光或冷凝治疗,1例未达阈值病变者不需要治疗。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1例患儿中3例术后视力严重受损,仅存在光感,其余8例视力正常。4期和5期ROP共28例,随访的18例患儿中,仅1例手术后保存了正常视力(占5.6%),失明者达12例(占66.7%),其余5例虽保存视力,但视力极差,仅存光感(占27.7%)。结论 ROP防治关键在于预防ROP发生,当出现ROP早期病变时应严格筛查和及时干预,一旦疾病进入晚期,出现视网膜脱离时再治疗,则治疗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lCU)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高危因素.方法将2006年2月1日至2007年1月31日入住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NICU的胎龄≤34周或出生体重≤2000 g的早产儿纳入研究.应用超声诊断仪对早产儿进行系列床边头颅B超检查.同时收集临床资料,分析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危险因素. 结果 (1)328例早产儿完成系列头颅B超检查,141例(43.0%)发生脑室内出血(IVH),其中轻度101例,重度40例.9.8%的患儿(32/328)发生脑白质损伤(WMD).13.4%的患儿(44/328)发生持续脑室扩大.10.7%的患儿(35/328)在生后初次头颅B超筛查时即发现有颅内囊肿形成.(2)IVH组和WMD组患儿的出生体重和胎龄较未发病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出生体重、感染、小于胎龄儿、机械通气是IVH的独立危险因素.出生体重是WMD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NICU早产儿脑损伤发生率较高.出生体重、感染、小于胎龄儿、机械通气是IVH的独立危险因素.出生体重是WM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是发生在早产儿眼部视网膜血管的增殖性疾病,严重影响患儿生存质量.随着医疗及护理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得以存活,同时也带来了ROP发生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 BPD)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ROP)的围产期危险因素及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2年7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173例胎龄<32周的BPD早产儿的病例资料, 根据是否发生ROP分为ROP组(n=64)和非ROP组(n=109)。采用χ2检验、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neyU检验比较组间一般资料、治疗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BPD早产儿发生ROP的独立危险因素, 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估危险因素预测BPD早产儿发生ROP的价值。同时分析BPD严重程度与ROP发病的关系。结果 ROP组患儿的出生胎龄[(28.0±1.1)与(28.8±1.2)周, t=4.01]、出生体重[(1 075.9±141.4)与(1 143.2±168.6)g, t=2.68]、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间接检眼镜眼底成像技术支持下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筛查模式和特点.方法 采用双目间接检眼镜成像系统对250例早产儿进行ROP筛查.结果 250例早产儿检出ROP 23例,其中1期10例,2期5例,3期4例,急性后极部ROP 1例,5期3例.通过间接检眼镜成像技术,ROP 1期、2期、3期病变,附加病变等典型病变的特征图像均被捕获,并总结出正常早产儿和ROP患儿的眼底特征.结论 间接检眼镜成像技术支持下的ROP筛查模式能够清晰获取早产儿眼底图像,并准确记录ROP筛查结果.操作简单,可望成为ROP筛查项目开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目的:探讨上推膀胱直肠后再次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在宫颈疾病治疗中的可行性,评价其对年轻患者保留子宫及生育功能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4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就诊,因宫颈LEEP术后切缘阳性或术后随访复发、无法在门诊行常规LEEP而行上推膀胱直肠后再次LEEP的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了上推膀胱直肠后再次LEEP,术中均未出现膀胱、直肠损伤等并发症。手术时间38±7分钟,术中出血量20±5 ml,住院天数2.7±0.6天;其中1例患者术前病理检查为宫颈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术后升级为原位鳞癌合并原位腺癌行全子宫切除术,37例患者(97.4%)成功保留子宫,随访至今1例术后12个月低度鳞状上皮内瘤变行宫颈激光治疗,余均未见宫颈病变复发。12例患者有生育意愿,7例患者已成功妊娠,6例已分娩。结论:上推膀胱直肠后再次LEEP安全可行,可实现未生育妇女及年轻妇女保留子宫及生育能力的意愿。  相似文献   

16.
17.
Various gynecologic malignancies have been tested in the 6-day subrenal capsule assay, which is an in vivo test of human tumor responsiveness to drug therapy. Fresh surgical explants of ovarian, endometrial, and cervical tumors were implanted as 1-mm3 fragments under the renal capsule of normal mice and tested against a spectrum of clinically active agents. Regardless of the site of origin, human tumors showed variations in growth rate when implanted under the renal capsule that appeared to reflect both the growth potential characteristic of each tumor as well as the heterogeneity of the cell populations comprising each tumor. An average of 60% of tumors showed positive growth and 11% demonstrated no measurable change in size. The response rates of 18 ovarian, 28 endometrial, and 20 cervical carcinomas to clinically active chemotherapeutic agents were determined. A range of responses, in terms of drugs indicated to be active and of the degree of responsiveness to active agents, was obtained with each histologic type. Response rates varied from 6% to tamoxifen in cervical carcinomas to 80% to 5-fluorouracil in ovarian carcinoma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pport the variability in chemotherapy responsiveness observed clinically with gynecologic tumors and suggest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the subrenal capsule assay as a predictive test.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