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病即止”是告诫医者治病不可孟浪从事。中医治病是利用药物的偏性,来调整脏腑阴阳的偏性。从某种意义上讲,药物都具有毒性,治病就是借助其毒性,以攻致病之邪气,病邪败退用药要适可而止。《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明训毒药治病不可过量,无毒之品亦不能尽  相似文献   

2.
浅议中药的毒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药毒性的有无及大小 ,在临床用药中有重要的意义。因而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在本草书籍中常在药物的性味之下 ,注明“有毒”或“无毒”字样。“毒药”一词 ,古今有不同的含义。在古代医药文献中常是药物的总称。如《淮南子·修务训》云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 ,……一日而遇七十毒。”《周礼·天宫篇》云 :“医师掌医之政令 ,聚毒药以供医事。”亦有指药物的偏性 ,这种偏性就是“毒”。如张景岳云 :“药以治病 ,因毒为能 ,所谓毒药 ,是以气味之有偏也。”在《素问》中有这样的记述 :“大毒治病 ,十去其六 ;常毒治病 ,十去其七 ;小毒治病 ,十去…  相似文献   

3.
素问异法方宜论原文:西方者,金玉之城,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在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考订:内经多言毒药,如五常政大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所谓毒药者,乃性味猛烈浓厚之药,故有大毒、常毒、小毒之分,如附子、细辛、干姜之类,其性多温,黄连、黄芩、黄柏之类,其性多寒,用之当则可治病,用之不当则可杀人,故谓之大毒之药亦可,非必皆如砒石巴豆等类之药也。考说文云:“毒,厚也。”  相似文献   

4.
中药毒性,即所谓的有毒无毒。有毒无毒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药毒性的认识,可以上溯到远古时代,早在东汉时,《神农本草经》就把所收录的365种药物,按无毒、有毒和毒性大小分为上、中、下品;其中下品就有125种,属于“多毒”不可久服的药物。古代医家针对中药的毒性大小分为大毒、常毒、小毒等三类,认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是说针对病体虚实,疾病深浅来适当选择药物和确定剂量,有毒副作用的药物治病收到相当效果后,就要停用,毒性…  相似文献   

5.
毒损肺络与SAR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中医对毒与肺络的认识1 1 毒的涵义中医学中毒之广义指对生物体有危害的各种病邪及物质 ,如外界致病的邪气 ,像《素问·生气通天论》 :“虽有大风苛毒 ,弗之能害” ;或有这种性质的东西 ,即毒物。《素问·征四时论》 :“诊病不问其始 ,忧患饮食之失节 ,起居之过度 ,或伤于毒。”此外 ,亦指药物的偏性 ,或峻厉猛烈之性。如《素问·五常政大论》 :“大毒治病 ,十去其六 ,常毒治病 ,十去其七。”《素问·脏气法时论》 :“毒药攻邪 ,五谷为养 ,五果为助。”1 2 肺络的涵义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之络包含“经络”之络和“脉络”之络 ,狭…  相似文献   

6.
中药毒副作用应引起重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达理 《光明中医》2000,15(3):31-32
大自然中一切草木根、皮、叶、茎、果、籽均可入药 ,五谷、五果、五虫、五金 ,乃至动物排泄物都可入药 ,因其各有不同性味、归经、功效 ,医者正是利用其不同的性味、归经、攻效针对不同的病人、疾病、证候等予以治疗。客观地说 ,药物的性味不同 ,内含着有不同的毒性。张子和说 :“凡药皆有毒也 ,非只大毒、小毒谓之毒。”张景岳说 :“药以治病 ,因毒为能 ,所谓毒药 ,足以气味之偏也。盖气味之正者 ,谷食之属是也 ,所以养人之正气。气味之偏者 ,药饵之属是也 ,所以去人之邪气。其为故也 ,正以人之为病 ,病在阴阳偏胜尔……是凡可辟邪安正者 ,均可称为毒药 ,故曰毒药攻邪也。”其说甚是。《素问·五常政大论》说 :“大毒治病 ,十去其六 ,常毒治病 ,十去其七 ,小毒治病 ,十去其八 ,无毒治病 ,十去其九。谷肉果菜 ,食养尽之 ,无使过尔。”告诫人们 ,用药要考虑毒性 ,不使太过伤人之正气。仔细体会 ,真辩证法也。不役使毒性 ,不能愈病 ;太过又伤正气 ,妙在“适度”尔  相似文献   

7.
九儿 《家庭中医药》2006,13(12):1-1
早在公元前两世纪,《素问》就有如此记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不但表明我们的老祖宗对中药毒性及其用药原则早就有清醒认识,也反映了中医中庸和谐的思想。饭菜吃多都伤人,何况是药!  相似文献   

8.
正《内经》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蔬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唐·孙思邈:"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脾爽志  相似文献   

9.
中药之毒,其说自古即有三:一曰“凡药皆有毒也”,“集毒药以供医事”,此乃广义之毒,泛指一切药物;二曰“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以气味之偏也”,此指药物之偏性;三曰“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神农本草经》将中药分成上、中、下三品,“下品之药不可久服”,则专指  相似文献   

10.
中药毒副反应的因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治病用药与之同理,药能治病,亦能致病,中西药物概莫能外。我国历代医学家体“药毒”早有一定认识,并告诫人们:“凡药三分毒。”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药的广泛应用以及人们对药源性疾病认识水平的提高,对中药应用中所出现的毒副反应,也引起了重视。1药材品种1.1品种混乱中药来源复杂,一些药物其基源往往有多种甚至数十种,药物基源品种不同,其所含的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及毒性也不同,中药因品种混乱或误服伪品而引起的毒副反应者甚为多见。如五加科植物细往五加和萝摩科植物杠柳之根皮均称五加皮(前…  相似文献   

11.
郭志远先生为江西名中医 ,现任井冈山医专教授。郭老认为 :药能治病 ,亦能致病 ;药治病而为药 ,药致病即为邪。药物致病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 用药不当 病之特性有寒、热、虚、实 ,治疗上当寒则热之 ,热则寒之 ;实者泻之 ,虚者补之。如不能正确辨明病性 ,用寒制寒 ,用热抑热 ,虚虚实实 ,必然“重加其疾” ,使小疾成顽病 ,令重疴成不起。2 用药太过 六气太过则为淫 ,用药太甚必成邪。用药过量 ,可因机体短时难以承受 ,从而导致一系列毒、副作用。如川乌、草乌 ,本为治疗寒湿痹证之良药 ,若用药过量 ,必有心烦、心慌、汗出等中毒表现 ,甚…  相似文献   

12.
食物疗法,又称食治、饮食疗法,是指以谷、肉、果、蔬等食物治疗疾病。最早的食疗是以酒为主,故古之“医”字又写作“臀”。食疗历史悠久,《周礼·天官》载周朝的医事制度就设有食医。《黄帝内经》明确指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知,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  相似文献   

13.
诊余随笔     
一、毒性药物的运用《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这是古人运用毒性药物治病的经验总结.笔者在这一经典理论的指导下,以毒性药物治疗风湿痹痛症,颇为得力.其法于祛风散寒除湿方剂中,重用川乌、草乌、马前子等毒性药品,一般症用川、草乌二、三钱(重者用四、五钱),马前子二、三分(用薏仁一两合炒至微黄,去马前子,仅用薏仁入煎剂).于连服三剂后,即改服甘淡渗利之剂.如茯苓、泽泻、薏仁、冬瓜仁、通草、丝瓜络之类,以渗利前药毒性.服甘淡渗利之剂二、三剂后,再服前药.如此轮换服用,既可发挥毒性药物之作用,又能防止毒性蓄积,效果甚佳.此即《素问·五常政大论》"……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之意.  相似文献   

14.
因毒致瘤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小军 《国医论坛》2001,16(1):25-26
肿瘤大致归属于中医的噎膈、失荣、积聚、胃反、乳岩等范畴。毒与肿瘤有密切的关系 ,《诸病源候论》说“诸恶疮皆由风湿毒所生也”;宋代杨士瀛更明确指出“癌毒上高下深 ,岩穴之状 ,颗颗累垂……毒根深藏 ,穿孔透里”。然而后世医家并未对肿瘤发生发展中“毒”的因素引起足够重视。笔者试从毒的角度对肿瘤的病因、病机进行初步探讨。1 毒的含义毒 ,在医学中其义非常广泛 ,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虽有大风苛毒 ,弗之能害。”《素问·五常政大论》:“大毒治病 ,十去其六 ,常毒治病 ,十去其七。”《灵枢·寒热》:“瘰病在于颈腋者 ,此皆鼠…  相似文献   

15.
“毒”的含义很广,凡“物之能害人者皆谓之毒”。《说文》训为:“毒,厚也。害人之。往往而生,从屮。”一般辞书释为“毒物;有毒的”“凶险,增恨”等。中医书中的“毒”除了上述含义外,还有其特殊意义。诸如指“药物毒性”、“病因”、“病名”、“病症”、“治发”等。现浅析如下,舛谬之处,冀海内贤达指教。1 药物毒性1.1 指药物牡性 张景岳《类经》说:“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  相似文献   

16.
正【经典提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有故无殒,亦无殒也。"《素问·五常政大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神农本草经》:"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  相似文献   

17.
药物能治病不假,但药物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也是明摆着的事,“十药九毒”这句话形象地表达了这个意思。有没有既能保健治病、又无毒副作用、且对身体有营养的物质呢?回答是肯定的。这便是有药用价值的保键食品。  相似文献   

18.
白珊 《气功》2009,(3):204-206
现在,生活富裕了,人们都很重视养生保健,有点儿小病就这里去看病,那里去吃药;有些人为了养生长寿,美容美体也要每天吃这个药,那个片,这个维生素,那个保健品的。这些做法对身体究竟好不好?答案是毋庸置疑的,这样做对身体肯定是不好的,甚至是有害的。中医养生早有“是药三分毒”,认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  相似文献   

19.
现在,生活富裕了,人们都很重视养生保健,有点儿小病就这里去看病,那里去吃药;有些人为了养生长寿,美容美体也要每天吃这个药,那个片,这个维生素,那个保健品的。这些做法对身体究竟好不好?答案是毋庸置疑的,这样做对身体肯定是不好的,甚至是有害的。中医养生早有“是药三分毒”,认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  相似文献   

20.
中医运用中药治病,并非完全着眼于药物的某种有效成分去抑制或杀灭致病因子,而是强调运用药物性味之偏去调整机体阴阳之偏。所以,张景岳说:“人之为病,病在阴阳偏胜耳,欲救其偏,则为气味之偏者能之。”所谓药物气味之偏,即指药物的寒热温凉之性和酸苦甘辛咸之味。中医认为,这些不同的性味之偏,正是药物发挥疗效作用的根本所在。因此,对于单味药要讲究它的性味偏性,对于由若干药物组成的方剂,也要讲究它的性味偏性。这样,才能收到“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