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64层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在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0例可疑下肢血管病变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0例患者经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扫描后,46例患者图像显示清晰,4例患者CT成像模糊,46例患者中下肢血管硬化现象35例(76.08%),其中16例(34.78%)为Ⅰ级动脉狭窄;19例(41.30%)为Ⅱ、Ⅲ、Ⅳ级下肢动脉狭窄。结论 64层螺旋CT造影技术具有无创、操作方便、检查准确率高等优点,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科用64排螺旋CT进行搭桥术后血管扫描的患者42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冠状动脉搭桥术前CT血管造影成像(CTA)与术中选择性冠脉血管造影(SCA)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与术后1年同时行CTA检查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检查者,在血管成功显示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CTA成像能准确显示冠状动脉的走行,以及是否有斑块形成、导致狭窄等,可以用于冠脉搭桥术后血管评价,作为随访的检查手段,是评价冠状动脉病变及桥血管的形态与功能的重要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对照,确定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诊断下肢动脉病变中的价值。方法选择行下肢动脉64层螺旋CTA及DSA检查的患者24例,DSA与64层螺旋CTA检查间隔时间2周。CT重建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及多平面重建技术。DSA采用步进跟踪造影技术,分段DSA进行下肢血管检查,将64层螺旋CTA与DSA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DSA显示34条共170段下肢动脉,69段血管存在狭窄性病变,CTA诊断血管高估8段,低估8段。以DSA检出血管狭窄程度≥50%为阈值,64层螺旋CTA对下肢动脉狭窄程度诊断的敏感性97.1%,特异性96.0%,准确率97.2%,阳性预测值94.4%,阴性预测值97.9%。结论 64层螺旋CTA是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评估的可靠方法,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的术前评估、诊断和筛选有较大的帮助,可为制订介入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
64排螺旋CT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优势分析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22  
目的 分析64排螺旋CT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优势.方法 选取经64排螺旋CT检查,怀疑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97例,其中常规头部CT扫描50例和横断面容积扫描冠状面重组20例,并与双螺旋CT检查70例相应病例的图像进行比较;头颈CT血管造影10例和全部脊柱CT血管造影7例,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临床资料对照;10例13次脑灌注成像,分析其成像优势.结果 50例64排螺旋CT常规头部扫描未见或仅有轻微颅后窝伪影,而50例双螺旋CT中32例有明显的颅后窝骨伪影.20例64排螺旋CT头颅冠状重组图像质量优良,而双螺旋CT冠状扫描的20例,9例扫描角度不够,7例有伪影,增强者1例效果差.5例头颈CTA异常(4例头颈动脉狭窄或闭塞,1例脑内动静脉畸形),4例脊柱CTA发现血管畸形(包括畸形血管位置、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均与DSA一致.10例(13次)脑灌注成像,7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表现有灌注时间延长,血流轻度减少或无减少,其中2例治疗后基本恢复正常;3例脑梗死灌注时间延长,血流明显减少.结论 64排螺旋CT能消除常规头部CT扫描时颅后窝伪影,平面重组可清楚显示颅底结构,可取代并且优于冠状位扫描;CTA能大范围准确显示头、颈和脊髓、脊柱血管病变;灌注成像范围显著扩大,准确度提高,可与静脉和同范围动脉CTA在一次增强后同时完成.  相似文献   

5.
16排螺旋CT颈部动脉造影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在颈部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0例临床怀疑颈部血管病变的患者,采用GE Light Speed 16排螺旋CT行颈部血管造影检查,应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及高级血管分析(AVA)重建血管。结果正常9例,异常21例,共观察颈动脉60支,椎动脉60支,其中正常血管71支,狭窄血管41支,变异血管8支。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能清楚显示颈部血管,对绝大部分的颈部血管变异、狭窄能迅速、准确的诊断。结论16排螺旋CT的CTA检查是一种显示颈部血管病变有价值的检查方法,它较普通螺旋CT更快捷、更安全,相对颈部血管造影更具有价格低、无创伤的优点。对临床怀疑颈动脉、椎动脉狭窄的患者进行筛查及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糖尿病患儿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4年10月该院收治的40例经DSA(数字键影血管造影)确诊的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给予下肢血管彩超、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对3项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临床价值。结果 40例患儿经CTA检查后确定阳性者37例,未见假阳性者,同比DSA,符合率为92.5%;经彩照检查确定阳性者25例,同比DSA,符合率为62.5%。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糖尿病患儿下肢动脉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是值得临床使用和选择的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颈脑动脉联合成像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IC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34例ICD患者应用Siemens Sensation 16层螺旋CT行颈脑动脉联合CT血管造影(CTA)检查,扫描准直16 mm ×0.75 mm.以DSA为参考标准,分析颈脑动脉联合CTA的诊断价值.结果 134例患者中,86例存在动脉狭窄,仅颈部动脉狭窄25例,仅颅内动脉狭窄33例,颈脑动脉均有狭窄28例.颈脑动脉联合CTA对轻度动脉狭窄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分别80.9%、98.6%、73.9%、99.1%、97.8%;对中度及以上动脉狭窄分别为95.7%、99.3%、88.0%、99.8%、99.1%.结论 16层螺旋CT颈脑动脉联合成像技术能够全面评价ICD的狭窄动脉,且对颈脑动脉中重度狭窄和闭塞的诊断具有很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16排CT增强扫描技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以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4例患者先后接受16排CT增强扫描技术(16排CTA)和传统的选择性动脉造影检查技术(SCAG)的影像学资料的区别。结果以选择性动脉造影(SCAG)为金标准,64例冠心病患者208支冠脉血管的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的灵敏度为86.42%、特异度为96.06%、阳性预测值(PPV)为93.33%、阴性预测值(NPV)为91.73%。结论 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对于冠心病的诊断具有临床应用和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多层螺旋CT中,16层螺旋CT具有扫描速度快、扫描层薄、图像分辨率高、各向同性好等技术优势;配合强有力的计算机图像后处理功能,具备良好的人体各部位血管成像(CTA)的条件。本院自2006年开始使用16排螺旋CT进行CTA显示血管病变,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技术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周洁 《临床肺科杂志》2010,15(4):477-47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使用16层螺旋CT对20位肺动脉栓塞患者进行血管成像检查。应用准直1.0 mm,螺距1.25进行扫描,将得到的原始数据行层厚1.25 mm、3.0 mm轴面重建,MIP 2 mm、5 mm多视角多平面重组及MPR重组。不同后处理技术的检出栓塞动脉支数进行比较。结果多层螺旋CT扫描肺动脉主干、左右肺动脉及叶、段、亚段动脉显示良好,共累及肺动脉血管232支,以上5种重建方法对肺动脉主干及叶动脉的栓塞,显示检出结果一致。对段及亚段动脉的栓塞MPR优于其它后处理方法(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是肺栓塞安全、敏感性且特异性高的无创性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冠状动脉桥血管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冠状动脉旁路术后病人,共145条桥血管(其中内乳动脉46条,大隐静脉桥99条),进行64排螺旋CT造影(CTA)。CT扫描时病人的平均心室率为(60±5)次/min。42例中20例桥血管血管吻合口冠状动脉狭窄(≥50%)或闭塞的病人及7例吻合口远端狭窄或闭塞的病人同时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42例病人CTA均可评价。显示桥血管通畅125条.闭塞20条(其中内乳动脉5条,静脉桥15条)。CTA诊断冠状动脉桥血管狭窄(≥50%)或闭塞的准确性达100%。结论:CTA可以准确评价冠状动脉桥血管以及吻合口再狭窄的程度,桥血管近端吻合口的位置,可提示冠状动脉桥血管术后CAG的径路,是评价冠状动脉桥血管病变.创伤性小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16层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在诊断老年患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其它不同基础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85例临床疑似下肢动脉硬化的老年患者行16层螺旋CT下肢动脉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扫描,以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以及曲面重建(curved reformate,CR)技术重建.按糖尿病、高血压病因分组,比较下肢动脉CTA检查结果.结果 CTA检查可以清晰显示双下肢动脉及主要分支病变的部位、范围及侧枝循环.49例血管不同程度钙化患者中,高血压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较糖尿病组下肢动脉管壁钙化的病例出现更多(P<0.05).43例不同程度的下肢动脉狭窄及闭塞患者中,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较高血压组、糖尿病组的闭塞病例出现更多(P<0.05).结论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患者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表现较糖尿病组及高血压组患者更为严重.对存在易患因素的老年人群,尤其是同时具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因者,下肢动脉CTA检查具有筛选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诊断永存三叉动脉(PTA)中的价值,提高对该血管变异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734例行头颈64排螺旋CTA检查中的5例PTA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PrrA的发生率、起源、走行、后循环供血及合并其他血管畸形的情况。结果①PTA的发生率为0.18%(5/2734),其中3例位于右侧,2例位于左侧。②三叉动脉均起自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血管走行外侧型4例,内侧型1例;按Saltzman分型显示PTA后循环供血情况:I型1例,Ⅱ型1例,Ⅲ型3例。③吻合点近端的基底动脉及双侧椎动脉发育不良3例,吻合点近端基底动脉完全萎缩1例;合并PTA的动脉瘤1例,合并对侧大脑中动脉成窗1例。结论64排CTA能清晰、快速、无创、准确地显示PTA及其走行。在鞍区或鞍上区手术及介入治疗前,了解这种异常血管的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手术和介入治疗方案,避免因操作不当所致的危险。  相似文献   

14.
单纯性单侧肺动脉缺如的临床特点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提高对单纯性单侧肺动脉缺如(UAPA)的认识和早期诊治水平。方法:结合我院2009年经肺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的1例单纯性单侧肺动脉缺如的临床资料,和国内1999年至2009年文献检索到的13例单纯性单侧肺动脉缺如病例的详细资料,对UAPA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我院患者以胸闷憋气症状就诊,曾于外院误诊为"肺栓塞",行多排CT肺动脉造影(CTPA)、X线肺血管造影(CPA)最终确诊单纯性UAPA。总结14例病例后发现单纯性UAPA病例以成年人多见(10/14),女性8例,男性6例,左侧缺如6例,右侧缺如8例,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反复肺部感染(9/14),活动后胸闷、气促、喘息(9/14),咯血(3/14),最终以选择性肺血管造影检查和多排螺旋CT肺血管造影确诊病例为最多,分别为6例,5例。在8例有治疗资料中,对症治疗4例(4/14),手术治疗4例(4/14)。结论:UAPA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肺血管畸形,单纯性UAPA更为少见,症状以咳嗽、咳痰、咯血、反复肺部感染、胸闷及气促为主。目前X线肺血管造影仍然是诊断UAPA的金标准。近几年多排螺旋CT肺血管造影、核磁共振(MRI)肺血管造影正逐渐成为诊断UAPA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单纯UAPA的治疗方法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外科治疗可根据病情选择患侧肺动脉重建、选择性肺侧支血管栓塞和结扎、患侧全肺或肺叶切除术。  相似文献   

15.
64排螺旋CT评估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效果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评价冠状动脉支架通畅性的价值。方法:对70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9~12个月患者行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共106个支架),观察支架及其支架血管的通畅性。采用5分制计分法评价支架的轴位多平面重建图像,同时测量支架内管腔直径。计算支架内管腔直径与支架近端的管腔直径比值。结果:图像平均质量达到优良水平。支架通畅85个(80.2%),支架内狭窄3个,闭塞1个,支架前后血管狭窄18个。平均支架内腔直径比率为(78.3±12.6)%。结论:64排螺旋CT可作为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随访观察和了解冠心病进展情况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同侧肺叶切除手术后由于各种原因可能对同侧余肺再次手术切除完成不同期全肺切除与一次性完成全肺切除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本院40年来各种原因以同侧余肺切除完成不同时期全肺切除的患者36例(距第一次肺手术时间1~420个月)。结果全部患者均完成同侧余肺切除,手术后病理检查为余肺结核(31%,11/36),余肺癌(31%,11/36),余肺支气管扩张症(8%,3/36),多发性肺囊肿(8%,3/36),余肺感染、脓肿、坏死等(22%,8/36)。余肺切除后主要并发症有手术后胸腔感染(22%,8/36),支气管胸膜瘘(14%,5/36),严重心血管并发症并导致围手术期死亡(8%,3/36,分别为急性心肌梗死、肺动脉栓塞、恶性心律失常各1例)。结论同侧余肺切除完成不同期全肺切除的主要手术适应证是:①肺结核、肺癌复发;②支气管扩张症残留症状;③治疗肺叶切除术后余肺严重并发症。手术中出血较一般全肺切除多,术后主要并发症是胸腔内感染、支气管胸膜瘘及循环系统并发症。严格手术指征、了解第一次肺手术的全过程、提高手术技巧减少手术中出血、严谨的围手术期处理是余肺切除术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对于同侧余肺切除完成不同期全肺切除如果手术适应证正确,围手术期处理得当,其临床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64层螺旋CT肺容积成像技术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124例肺疾病患者应用64层螺旋CT对其进行肺容积扫描,同时给予常规肺功能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分析64层螺旋CT肺容积成像技术在COP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观察组FEV1和FEV1/VCMAX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肺功能分级、RV、TLC、RV/TLC、FEV1和FEV1/VCMAX与右侧、左侧、全肺E/L指标呈现明显的相关性(P〈0.01).结论 64层螺旋CT肺容积成像能快速、准确的测定肺气肿与肺总容积之比,对COPD的临床早期诊断具有明确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