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索经鼻内镜翼腭窝、颞下窝恒定的解剖标志,为手术处理该区域病变奠定基础。方法对11例尸头行鼻内镜侧颅底解剖学研究。经鼻内镜经中鼻道、蝶腭孔、上颌窦后壁入路,暴露翼腭窝及颞下窝的重要血管、神经及骨性解剖标志,并测量各解剖标志间的距离。结果经鼻内镜可恒定暴露蝶腭孔、翼管、圆孔、蝶腭神经节、眶下神经、卵圆孔、棘孔等重要侧颅底标志。鼻小柱基底到蝶腭孔、翼管、圆孔、卵圆孔、棘孔、破裂孔的距离分别为(69±3)、(73±3)、(75±3)、(90±5)、(96±4)、(88±3)mm。结论经鼻内镜可显露翼腭窝及颞下窝重要解剖结构,且各解剖结构可通过相互之间的距离及位置在鼻内镜二维平面上互相定位,以更直观、安全的处理该区域的病变。  相似文献   

2.
鼻内镜下经鼻腔入路翼腭窝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入路对翼腭窝的解剖学研究,为临床内镜下翼腭窝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0具新鲜尸头采用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入路对翼腭窝进行解剖,观测手术径路中重要标志及穿经血管神经结构,并观测翼腭窝内结构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①翼腭窝及其周围结构解剖关系复杂,颌内动脉及其分支变异较大;②蝶腭孔、眶下管、圆孔和翼管是翼腭窝重要骨性标志,同时翼腭窝可作为进入颞下窝和蝶窦的通路。结论:①熟知翼腭窝及其周围恒定的解剖标志可保持方向感,提高手术安全性;②鼻内镜下经鼻腔外侧壁入路可充分暴露翼腭窝,视野清晰,术中对重要神经血管控制较好,可根据病变范围变通手术径路;③经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入路可进入翼腭窝临近区域,处理临近区域病变。  相似文献   

3.
翼腭窝是面深部的一个重要结构,与颅内外许多腔隙和窝相交通。经上颌窦径路处理翼腭窝区域病变由于手术径路深邃,视野受限,操作困难,易发生并发症。上颌窦径路上颌神经高位切断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手段。笔者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上述手术治疗的总结,为此区域手术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颞下窝-翼腭窝-咽旁间隙肿瘤手术进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如何选择最佳手术进路切除颞下窝-翼腭窝-咽旁间隙肿瘤,以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颞下窝、翼腭窝、咽旁间隙肿瘤患者,包括组织学诊断、影像学检查及手术人路。结果:50例良性肿瘤患者术后随访2~5年,均无复发;16例恶性肿瘤患者,术后随访2~5年,生存期不足1年4例,2~4年8例,5年及以上4例。结论:扩大上颌骨切除术适于上颌窦原发恶性肿瘤侵及翼腭窝、颞下窝和(或)咽旁间隙的患者;面正中揭翻术适于鼻腔、鼻窦、鼻咽及翼腭窝良性肿瘤及局限的恶性肿瘤患者;颈侧高位切开下颌骨外旋人路术适于咽旁间隙肿瘤累及翼腭窝和(或)颞下窝的患者;颈颌径路-下颌骨截骨术适于咽旁间隙-颞下窝良、恶件肿瘤侵犯侧颅底及翼腭窝的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和讨论经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经上颌窦后外侧壁切除累及翼腭窝及颢下窝神经鞘瘤手术结果,探讨手术方法及适应证.方法 病例资料来自2004年至2011年住院接受经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翼腭窝和颞下窝神经鞘瘤切除手术患者6例,其中男性和女性各3例,年龄29 ~ 59岁.手术前主要接受鼻窦CT扫描和MRI检查.采用全身麻醉下经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进入翼腭窝和颞下窝.手术后组织病理学确认为神经鞘瘤.术后定期CT或MRI检查随访观察.结果 6例患者实现手术完整切除.平均随访19.3个月无复发,有3例在术后第1~2周出现面部上颌神经分布区域较明显麻木感,随后逐渐减轻,仅1例随访终期遗留术侧口角轻度麻木.结论 内镜下经鼻开放泪前隐窝入路切除翼腭窝和颞下窝神经鞘瘤,完整保留鼻腔外侧壁,损伤小,并发症少,为经鼻进入翼腭窝和颞下窝的创新微创入路.  相似文献   

6.
翼腭窝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翼腭窝内有上颌动脉翼腭段、三叉神经上颌分支及翼管神经、蝶腭神经节等重要结构,在鼻颅底相关外科中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翼腭窝的解剖结构及有关手术方法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侵及颞下窝和翼腭窝肿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例由邻近组织的肿瘤侵犯颞下窝和翼腭窝的患者行手术治疗。2例为腮腺粘液表皮样癌侵及者,其中1例采用颈颌入路切除腮腺和颞下窝与翼腭窝肿瘤;1例是因术后复发,术中对复发灶切除后,直接暴露颅底,手术缺损用胸大肌肌皮瓣和背阔肌肌皮瓣修复。另1例是由鼻咽和腭部肿瘤侵及者,采用上颌骨掀开入路切除原发病灶,同时切除颅底肿瘤。表明,对由邻近组织肿瘤侵犯颞下窝和翼腭窝者,手术治疗时,采用上颌骨掀开入路,只要将颅底手术野予以充分暴露,就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翼腭窝毗邻结构复杂,累及此处肿瘤的治疗方式包括传统入路和鼻内镜入路。就翼腭窝的解剖、翼腭窝肿瘤的种类以及鼻内镜手术治疗方式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
翼腭窝内有上颌动脉的翼腭窝段及其分支、上颌神经的翼腭窝段和翼腭神经节的节前、节后神经纤维等重要结构走行.同时翼腭窝与头颈部多个腔隙相通,是病变扩散的重要途径.随着以内镜为代表的颅底微创外科手术的发展,临床对翼腭窝及其通道的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就翼腭窝及其通道在解剖学和影像学方面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鼻内镜翼腭窝手术提供翼腭窝解剖学资料。方法:10%甲醛固定的15具成人头颅湿标本,从正中锯开,切除下、中鼻甲,前、后组筛房,上颌窦口后面腭骨垂直部骨质及上颌窦后外壁,暴露翼腭窝内的结构,逐层进行解剖,记录所涉及到的组织结构,探查其毗邻关系。结果:经鼻腔上颌窦入路可充分显露翼腭窝,翼腭窝内主要结构是上颌动脉、上颌神经及其分支,所有动脉分支直径都〈3mm。结论:鼻内镜翼腭窝手术在理论上较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测量翼腭窝(PPF)的骨性标志和血管神经,为PPF的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20具(40侧)干颅骨上对PPF的重要结构(翼腭裂、蝶腭孔、翼管等)的形状、大小及毗邻结构进行测量。在10具(20侧)4%多聚甲醛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上,进行模拟上颌窦手术入路的解剖,测量相关的参数。然后,对这些湿颅骨进行正中矢状切开,在手术显微镜下自正中向外侧打开上颌窦的内壁,PPF的内壁,观察PPF内三叉神经上颌动脉的走行,对上颌支的属支进行测量。结果:PPF呈一狭长的漏斗形间隙,经8个自然管道与鼻腔、口腔、咽、眶、颞下窝、颅中窝相交通,其主要内容物包括上颌动脉翼腭段及其分支,上颌神经及蝶腭神经节等。PPF内组织分为的神经层,血管层。结论:①对于PPF的病变可以采取上颌窦进路,在打开上颌窦的后外壁时,可以以上颌窦的内壁、顶壁和后壁三者的交点为解剖标志;用磨钻打开骨壁暴露PPF。②手术时可以以圆孔和翼管为安全标志,建立起手术的安全界限;有助于保护重要结构,防止手术误入颅内。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个体化三维数字模型(three dimension digital manikin,3D DM)在内镜经鼻翼腭窝、颞下窝解剖中的应用。方法12例(24侧)成人头部标本灌注后经CT扫描,将图像导入3Dview软件,重建出3D DM,然后在3D DM辅助下对翼腭窝、颞下窝进行内镜解剖,对头部标本解剖与3D DM视野及相关测量进行比较。结果头部标本解剖与个体化3D DM下视野高度一致,相关测量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3D DM为内镜下经鼻入路暴露翼腭窝、颞下窝提供详尽解剖数据,可以术前模拟翼腭窝、颞下窝解剖,对该手术入路的临床应用具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不同的内镜手术入路解剖翼腭窝及颞下窝,比较内镜下各手术入路的显露范围,为恰当选择内镜手术入路处理翼腭窝及颞下窝病变提供解剖学方面的依据。方法 4具8侧成人尸头标本,0°内镜引导下分别采取上颌窦后壁入路、扩大上颌窦后壁入路、鼻腔外侧壁入路、揭翻经上颌窦入路进行解剖学研究,观测各手术入路的有效显露范围。结果上颌窦后壁入路能显露翼腭窝上部和颞下窝内侧区深部;扩大上颌窦后壁入路在以上手术入路的基础上进一步显露翼腭窝下部;鼻腔外侧壁入路再进一步显露整个上颌窦和上颌窦底壁平面以上的颞下窝内外侧区;揭翻经上颌窦入路则能更进一步显露整个颞下窝。结论不同的内镜手术入路对翼腭窝及颞下窝的显露程度各不相同,以此为基础选择相应的手术入路处理不同范围的翼腭窝及颞下窝病变将有利于充分显露和有效切除病变,并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损伤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鼻咽部血管纤维瘤翼腭窝入路摘除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报道鼻咽部血管纤维瘤经翼腭窝入路的手术方法,可满意显露鼻咽、翼腭窝和颞下窝三个区域,将侵入上述三区的瘤体整体取出。这一入路无损伤颞颌关节、面神经、中耳和咽鼓管的缺点,手术时可窥及肿瘤与窝周诸壁的关系,可避免损及中颅底、鞍旁、海绵窦和破裂孔、颈动脉等重要构造。手术共4例,随访3~5年无复发。  相似文献   

15.
翼腭窝是位于颅底交界处眶尖后下方的骨性间隙,由蝶骨体、蝶骨翼突、腭骨垂直板与上颌骨体围成,是头颈交界区颅底的重要结构,一些重要神经、血管走行其间,并与颅底、鼻腔、口腔、眼眶以及面颊等部位相毗邻.随着鼻内镜外科手术的发展,翼腭窝的临床应用解剖研究开始受到重视,已经对翼腭窝的解剖进行了较详细的观察研究,为鼻内镜下相关区域的手术提供了解剖学基础.本文现对这些研究加以系统的分析及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鼻一翼腭窝区域神经鞘瘤的临床病例回顾,探讨该部位神经鞘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5个鼻一翼腭窝区域神经鞘瘤的临床病例资料,并列举其主要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结果5例神经鞘瘤分别位于上领窦(1例)、蝶窦(1例),鼻腔(1例)、鼻中隔(1例)及翼腭窝(1例)。临床表现多由肿物的局部压迫所引起,包括眼眶深部隐痛、鼻塞、清水涕、嗅觉减退、额顶部头昏和头痛等。查体可见鼻腔神经鞘瘤呈灰白色,质软,表面光滑。神经鞘瘤在C1上主要表现为软组织密度影,并且伴有不同程度的周围骨质破坏,在MR此的的特点主要是T1wI呈等信号,T2wI呈不均匀稍高信号。5个病例均行手术切除治疗。5个病例的术后病理中HE染色的特点主要为梭形细胞肿瘤。术后随访中无1例患者出现复发,总体预后良好。结论鼻一翼腭窝神经鞘瘤临床表现较为隐蔽,影像学表现与其他类型肿瘤不易区分,因此直接诊断困难,需结合术后病理。手术为其主要治疗方式,并且总体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内镜经鼻经翼突(pterygoid process,PP)入路是颅底手术入路中的基本入路,可以单独或联合其他手术入路处理蝶窦外侧隐窝(lateral recess of sphenoid sinus)、翼腭窝(pterygopalatine fossa,PPF)、海绵窦(cavernous sinus,CS)、眶尖(obital apex)、Meckel’s腔(Meckel’s cavity)、中颅窝(middle cranial fossa)、颞下窝(Infratemporal fossa,ITF)、岩尖(petrous apex)以及岩斜区的病变。由于上述结构复杂,经翼突入路到达上述结构的研究成为近年来颅底外科热点。以往的研究局限于该入路与翼腭窝、颞下窝等靶区的关系。本文主要对经翼突至翼腭窝、颞下窝、颅中窝、海绵窦、Meckel’s腔、岩尖等区域的手术入路及其研究进展作一个综述。  相似文献   

18.
上颌窦后外侧壁位置深在,毗邻结构重要,常规的鼻内镜手术和传统的柯-陆手术对该部位的处理不多,所以对上颌窦后外侧壁的解剖学研究报道相对较小。但随着鼻内镜手术技术的发展和延伸,经上颌窦后外侧壁进行翼腭窝和颞下窝手术有明显的优势,其相应的研究近年有陆续报道。本研究根据经鼻内镜上颌窦后外侧壁入路进行翼腭窝区域手术的处理,对上颌窦后外侧壁解剖学结构进行研究,旨在为该手术进路提供解剖学的客观数据。  相似文献   

19.
颞下窝、翼腭窝占位性病变微创手术治疗(附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颞下窝、翼腭窝占位性病变的微创手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2007年2月我科收治的内镜下经鼻入路手术治疗的4例颞下窝、翼腭窝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神经纤维瘤3例,神经鞘瘤1例。结果该入路术中病变暴露良好。3例1次手术完全切除,1例因术中出血过多分两次完成次全切除手术。1例出现术后脑脊液耳漏,保守治疗5天后痊愈。术后随访12~45个月无复发和死亡。结论内镜经鼻入路对经过严格选择的颞下窝、翼腭窝占位性病变能够做到安全、有效、微创切除。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鼻内镜下经鼻径路观察翼腭窝区的临床解剖特点, 以期为手术提供参考。方法 5例(10侧)成人尸头标本经乳胶灌注后, 在0°鼻内镜下分别经蝶腭孔和上颌窦后壁两种手术径路显露翼腭窝, 再开放蝶窦, 充分暴露视神经、颈内动脉及蝶窦外侧壁相关结构, 观察各解剖结构的三维立体关系。结果 不同手术径路显露翼腭窝的范围不同, 祛除上颌窦内侧壁后能最大程度显露翼腭窝内所有解剖结构, 开放蝶窦后能观察翼腭窝与蝶窦区域相关结构的解剖关系。结论 只要熟悉鼻内镜下翼腭窝及邻近区域的解剖结构及关系, 选择合适的病例, 鼻内镜下经鼻行翼腭窝区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