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00例儿童正常副鼻窦的MRI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1~14岁儿童正常副鼻窦的MRI表现.材料和方法: 观察和分析100例无副鼻窦炎的1~14岁儿童副鼻窦MRI图像.结果: 各窦腔气化及窦壁粘膜发育有差异,额窦及蝶窦窦腔气化比例随年龄增长呈逐渐上升趋势.结论: 熟悉儿童正常副鼻窦的MRI表现,有助于对其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作者分析了191例6个月~14岁儿童上颌窦密度及正常宽度,男106例,女85例。作者将儿童分为3组:(1)无副鼻窦和上呼吸道疾病病史及体征的正常儿童;(2)有肺炎史或提示肺炎、呼吸道疾病体征的儿童和(3)有副鼻窦炎、中耳炎体症和症状的儿童。结果表明,第一组54.2%(45/83)的儿童副鼻窦腔显示混浊,而第二组41.5%(27/65),第三组44%(19/43)有副鼻窦混浊。2岁以前正常儿童上颌窦混浊出现率最高(76.2%),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鼻窦真菌球的MRI表现。资料及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7年4月—2019年5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鼻窦真菌球60例,分析其MRI表现。结果 60例患者均为单侧发病,其中上颌窦57例,蝶窦2例,蝶窦累及筛窦1例。病变侧鼻窦实变,真菌球位于窦口附近,并突向鼻腔,T2WI均呈极低信号,T1WI呈低、等或高信号,周围窦腔内充满不同信号的炎性积液,增强后环形明显强化鼻窦黏膜包绕不强化的真菌球及其周围液体并可突入鼻腔,符合鼻窦黏膜下囊肿。结论 鼻窦真菌球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MRI能更好地显示真菌球的部位、范围及周围炎症情况,对于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鼻咽癌侵犯鼻窦的MRI表现(附86例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妍  梁赵玉  于小平  古善智  陈炼   《放射学实践》2010,25(10):1100-1102
目的:分析鼻咽癌侵犯鼻窦的磁共振(MRI)表现,探讨MRI在诊断鼻咽癌侵犯鼻窦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鼻咽癌并鼻窦侵犯的86例患者的MRI表现。结果:MRI表现为窦壁破坏100%,窦壁黏膜增厚52.3%,窦腔内软组织肿块65.1%,鼻窦内侵犯病灶与鼻咽肿瘤相连97.7%,合并积液25.6%。横断面T1WI、T2WI、CE-T1WI所示病灶三者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矢状面T1WI、冠状面FSIR和冠状面CE-T1WI示肿瘤侵犯蝶窦为100%,横断面T2WI和CE-T1WI对显示筛窦、上颌窦受侵最佳。结论:窦壁骨质破坏、连续性中断;窦壁黏膜不均匀性增厚;窦腔内肿块与鼻咽肿瘤主体相连,且有相同程度的强化;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为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是诊断鼻窦受侵犯的要点。因此,MRI的横断面T2WI、矢状面T1WI、冠状面FSIR及增强扫描在鼻咽癌鼻窦受侵犯的诊断中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结果单侧副鼻窦发病18例,双侧副鼻窦发病2例,全部病变均累及上颌窦,累及2个以上副鼻窦腔8例,病变侵犯后鼻孔2例。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主要为病变窦腔内充满软组织影,密度增高,不均匀,病灶内出现点状、条状钙化灶,窦腔骨壁增厚伴破坏,窦腔缩小。结论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具有单侧发病为主,窦腔内点状、条状钙化灶,窦腔骨壁增厚伴破坏以及窦腔缩小等特征。CT可为诊断本病提供重要信息,但确诊需要组织学和细菌学检查。  相似文献   

6.
鼻硬结病CT和MRI诊断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鼻硬结病的CT和MRI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鼻硬结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起源于鼻腔7例,鼻窦3例。CT表现:鼻腔硬结病表现为实性软组织影2例,索条影5例,7例均见中下鼻甲破坏,4例鼻中隔破坏;7例均侵及邻近鼻窦,其中上颌窦内壁可见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其余各窦壁骨质明显增生硬化,以上颌窦、蝶窦最显著;2例侵犯眼眶,侵犯翼腭窝及颅内各1例。鼻窦硬结病表现为窦腔充以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相应处窦壁骨质破坏,同时伴周围骨质硬化,3例均侵犯翼腭窝,2例侵犯眼眶及颅内。MRI表现:T1WI呈等信号(与脑实质比较)3例,稍高信号4例;T277I呈等信号2例,明显低信号5例,但信号不均匀;均可见不同程度强化;窦腔外周伴阻塞性炎症,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有明显强化。结论CT可清楚显示骨质改变,是诊断鼻腔硬结病的主要影像方法;MRI能准确显示病变向邻近结构侵犯的范围,为临床分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CT和MRI两种影像方法结合能较准确地对鼻窦硬结病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7.
霉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霉菌性鼻窦炎CT特征性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霉菌性鼻窦炎CT表现,提出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结果 霉菌性鼻窦炎主要CT表现有:病变为单侧性,对侧鼻窦正常;病变仅位于上颌窦或以上颌窦为主,累及其他鼻窦;病变窦腔密度增高,不均匀,内有小团状,砂粒状,条状极高密度区;可有鼻窦骨质破坏。结论 霉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上有特异性,CT是诊断该病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检查对霉菌性鼻窦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资料完整的50例霉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重点观察鼻窦病变的范围、密度以及窦壁的骨质改变。结果:①霉菌性鼻窦炎的病变范围多局限于单侧,以上颌窦多发,②窦腔软组织块影内散在斑点状,星芒状钙化,③霉菌性鼻窦炎受累鼻窦窦口多数明显扩大,邻近正常结构受压移位或消失,④受累鼻窦窦壁骨质增厚硬化,可见骨质吸收或破坏。结论:鼻窦窦腔软组织影内散在不规则钙化是霉菌性上颌窦炎的特征性表现,窦壁骨质增生、硬化在霉菌性鼻窦炎时多见,有骨质吸收破坏时应与上领窦癌等病变鉴别。CT检查的价值在于确定病变的范围及病变的程度,对鉴别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9.
鼻腔及鼻窦神经鞘瘤两例郭睿,王恩彤,郭志祥,何招首耳鼻喉科主题词神经鞘瘤,鼻窦肿瘤,鼻腔例1,男,28岁,因右面部肿痛、麻木三个月入院。查体:右面部肿胀,上颌窦区有明显压痛,鼻腔内无新生物。右侧上颌窦穿刺及鼻窦内窥镜检查:窦腔内充满新生物,呈灰白色,...  相似文献   

10.
鼻窦曲霉菌病的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鼻窦曲霉菌病的MRI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 2 5例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鼻窦曲霉菌病的MRI表现。结果  (1)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鼻窦曲霉菌病 2 5例 ,其中上颌窦 2 0例 ,鼻腔上颌窦筛窦 4例 ,蝶窦 1例。 (2 )MRI表现 :T1加权像表现为中等信号 6例、偏高信号 10例、高信号 4例 ,T2 加权像均表现为低或极低信号改变。结论 磁共振T1加权像高信号钙化为鼻窦曲霉菌病较为特征性的MRI表现 ,此特征对正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鼻窦真菌球的CT、磁共振成像(MRI)特征性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经手术、组织病理学证实的鼻窦真菌球的影像学资料,35例患者均做CT平扫,其中4例做MRI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鼻窦真菌球的主要CT表现为:①病变为单侧性(100%);②病变部位以上颌窦为主(80%),部分突入同侧鼻腔;其次为蝶窦(14%);③病变窦腔内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影充填,其内可见呈斑点状、云絮状或条带状高密度钙化影(89%);④局限性骨质增生(74%)及破坏(9%)。 MRI表现为:病变中心T1WI呈等信号,T2WI呈低信号,周围增厚黏膜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病变中心不强化,周围增厚黏膜明显强化。结论病变内钙化影是本病特征性的CT征象,是诊断该病较为可靠的依据,CT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手段;MRI能显示病变内真菌球的范围,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2.
放射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与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放射性副鼻炎为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后的常见并发症 ,国内有关文献报道较少 ,本文报告 40例 ,并对其CT表现及临床特点进行回顾分析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1.1 资料 :本组病例原发病为鼻咽癌 31例 ,鼻腔淋巴瘤 2例 ,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 1例 ,左侧或右侧上颌窦癌 5例 ,右乳突癌 1例。其中男性 2 7例 ,女性 13例。年龄 8~ 82岁 ,平均年龄 47.9岁。以 40~ 6 0岁发病率最高 ,本组病例中有 2 7例 (占 6 7.5 % )。全组病例放疗前均行副鼻窦CT扫描 ,各副鼻窦表现正常。全组病例放疗后均出现副鼻窦炎的临床改变及CT表现。1.2 CT扫描…  相似文献   

13.
副鼻窦癌钙化:一较少见的CT征象:附4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副鼻窦癌出现钙化或骨化属一较少见的CT征象。本文报道4例并探讨其病理机制。材料与方法:4例副鼻窦癌均由CT作出诊断。男3例,女1例,年龄49 ̄62岁。结果:3例位于右上颌窦,1例筛窦累及右上颌窦。未分化、低分化腺癌,粘液表皮样癌,囊性腺样癌各1例。4例癌体内均见钙化或骨化。结论:起源于上皮的腺癌可以出现钙化或骨化,并非是骨和软骨肉瘤的特有表现,不能以此鉴别肿瘤的组织学来源。  相似文献   

14.
鼻窦真菌病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鼻窦真菌病的CT表现特征。材料和方法:回顾分析103例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鼻窦真菌病的CT表现,其中累及上颌窦及蝶窦分别为93和10例。结果:病变未充满窦腔56例(54.4%),充满窦腔47例(45.6.%)。密度不均匀87例(84.4%),均匀16例(15.6%)。全窦腔受累者,基病变中心密度高于外周密度;病变涉及部分窦腔者显示为中央不规则的高密度软组织团块影伴窦壁黏膜增厚。93例上颌窦真菌中,  相似文献   

15.
鼻腔副鼻窦恶性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鼻腔副鼻窦CT检查方法和肿瘤的形态、密度、窦壁骨质破坏、周围脂肪层侵犯、窦腔外软组织肿块等征象在鼻腔副鼻窦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作用.材料与方法逐项对比观察分析经病理证实的鼻腔副鼻窦恶性肿瘤32例和良性肿物139例的CT表现.结果CT冠状位扫描显示15例恶性肿瘤破坏25个窦腔骨壁,20例腔外软组织肿块累及23个相邻部位.轴位扫描发现骨壁受累12例,有20个侧壁骨质显示破坏,15个腔外肿块累及18个相邻结构.恶性组和良性组突出于窦腔外的软组织肿块分别为71.9%和5.0%、窦壁骨质侵蚀性破坏59.4%和14.4%、窦腔周围脂肪层的侵犯消失56.3%和13.7%,而软组织肿块形态不规则和密度不均匀,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鼻腔副鼻窦腔外软组织肿块、侵蚀性骨质破坏和窦壁周围脂肪层的侵犯消失,是诊断鼻腔副鼻窦恶性肿瘤的可靠征象.冠状扫描观察解剖内容和病变侵犯范围优于轴位扫描.  相似文献   

16.
上颌窦是各组副鼻窦中发育最早的最大的窦腔。其大小形态个体差异很大,左右可不对称。作者对791例小儿上颌窦的发育,以Waters位平片进行了测量。其结果从图解上看出左右上颌窦、眼窝,头颅最大横径。颞骨间距离及颧骨弓间距离以14~15岁时最大。而且其增加程度每年大致一定。出生时上颌窦只有8×4×6mm,1岁时上颌窦外侧只达眶下孔内侧,2岁时与眶下孔平行,上颌窦横径发育较快,8岁时其横径大约与成人一  相似文献   

17.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经病理证实的6例原发性鼻腔鼻窦平滑肌肉瘤(LMS)的临床资料及CT、MRI图像特征。女4例、男2例, 年龄范围8~74岁。3例鼻腔LMS均位于鼻腔中后部或后鼻孔区, 病灶边缘光滑, 膨胀性生长, 向后突入鼻咽腔并堵塞对侧后鼻孔区。3例鼻窦LMS病灶中位于上颌窦1例、筛窦1例、后组鼻窦1例, 均伴鼻外结构的侵犯。CT示鼻窦LMS骨质吸收破坏更显著。MRI T2WI示鼻腔LMS呈稍高或高信号, 鼻窦LMS呈等信号, 增强后鼻腔LMS较明显强化, 鼻窦LMS显著强化。5例患者行扩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为(0.91±0.25)×10-3 mm2/s。1例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平台型。鼻腔LMS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而鼻窦LMS易与其他恶性肿瘤混淆, 确诊需依靠病理。  相似文献   

18.
患者 男 ,6 0岁。 1个月前感视物重影 ,渐发现左眼球外突、疼痛 ,眼睑水肿 ,但视力尚可 ,无明显发热及鼻腔出血情况。查体 :左眼睑肿胀、充血 ,结膜充血水肿 ,左眼球外斜 2 0° ,向内上转动受限 ,左鼻腔及鼻咽部未见异常。左侧筛窦压痛明显。实验室检查 :血、尿常规均正常。副鼻窦瓦氏位片示 :左眼眶内密度增高 ,双侧筛窦及上颌窦密度增高 ,左侧窦腔变小 ,左侧筛窦内侧壁骨质变薄且不规则。副鼻窦体层片示 :左筛窦内侧壁骨质吸收变薄 ,左上颌窦内密度增高 ,下壁骨质模糊。鼻窦CT扫描 :双侧中、上鼻道及筛窦均被软组织填充 ,以左侧为著 ,…  相似文献   

19.
鼻窦粘液囊肿的CT和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研究副窦粘液囊肿的CT和MRI表现,并探讨其鉴别鼻窦粘液囊肿与肿瘤的价值。方法 CT检查22例患者含37个粘液囊肿,其中10例含14个粘液囊肿同时行MRI检查,结合手术对照报粘液整肿的CT和MRI表现。结果 19个粘液囊肿发生在筛窦,9个在额窦,5个在蝶窦,4个在上颌窦。CT表现:37个粘液囊肿均有不同程度的窦腔膨大骨壁变薄,轮廓光滑,24个粘液囊肿窦壁骨质吸收缺损,粘液囊肿突入到邻近结构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隐匿性鼻窦综合征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8例隐匿性鼻窦综合征的CT和MRI平扫资料,观察病变部位和征象.结果 8例均单侧发病,累及眼眶、上颌窦、鼻腔与额面部.CT表现:8例眼眶底壁下凹、眼眶下直肌周围脂肪间隙比对侧增厚;8例上颌窦前后壁内缩、窦腔体积缩小及患侧上颌窦黏膜增厚.6例上颌窦后壁周围肌肉脂肪间隙较对侧增宽.8例鼻中隔偏曲并双侧颧面部不对称、患侧颧骨向内凹陷.MRI表现:8例眼球向下移位、眼眶底壁向下塌陷并下直肌周围脂肪间隙扩大;8例上颌窦黏膜增厚;5例患侧中鼻道扩张伴中鼻甲萎缩;6例窦口鼻道复合体阻塞;8例患侧颧面部不同程度凹陷、相应脂肪组织增厚.结论 患侧眼眶底壁下陷、眼球下移,窦壁骨质凹陷引起的上颌窦体积缩小、黏膜增厚以及额面部凹陷是隐匿性鼻窦综合征较典型的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