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观察反应停对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受体 (sTNFR)的影响及不良反应。方法 :对 4 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随机分化疗组和化疗加反应停组 ,采用夹心酶联法分别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sTNFR水平 ,并以 18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sTNFR水平均显著升高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P <0 .0 1)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sTNFR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化疗加反应停组患者血清sTNFR水平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结论 :反应停联合化疗可进一步降低sTNFR ,提高疗效 ,不良反应少。sTNFR血清水平检测可作为判定反应停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高脂血症患者瘦素与补体C3、C4及备解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高脂血症患者瘦素、补体C3、C4及备解素(Pf)表达水平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高脂血症患者31例,年龄、性别、体重相匹配正常人18例作为对照,用酶联免疫夹心法(ELISA法)测定血浆瘦素,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补体C3、C4及Pf,分析瘦素与补体C3、C4及Pf表达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高脂血症患者血浆瘦素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非正态分布,中位数为8849.50pg/mlvs5909.25pg/ml,P=0.039);高脂血症患者血清补体C3、C4及Pf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1.63±0.39)g/Lvs(1.31±0.29)g/L,(0.42±0.14)g/Lvs(0.33±0.10)g/L,(0.45±0.09)g/Lvs(0.39±0.06)g/L,P=0.004,0.014,0.017;血浆瘦素与补体C3(r=0.420,P=0.003)及Pf(r=0.435,P=0.002)呈正相关,与补体C4的表达不相关(P>0.05)。结论瘦素可能影响补体的表达和激活。  相似文献   

3.
辛伐他汀对高脂血症患者一氧化氮和C反应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长期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动脉内皮细胞损伤、功能紊乱和动脉内膜的慢性炎症反应。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为此 ,我们就高脂血症与血清一氧化氮 (NO)和C -反应蛋白 (CRP)的关系及辛伐他汀对其影响进行探讨。临床资料1.参加健康体检的城市职工、年龄 3 0~ 40岁 ,符合高脂血症诊断标准的 113例患者 ,并排除高血压、空腹或餐后血糖升高、吸烟、明确或可疑冠心病、明确的炎症性、感染性、肿瘤性疾病以及半年内有手术、外伤史者和长期服药者。对照组有 70例同龄组健康人构成。2 .高脂…  相似文献   

4.
他汀类药物对高脂血症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研究证明他汀类药物治疗可以显著降低脑血管意外的发病率,颈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增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和独立预测因子,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患者经过他汀类药物治疗以后动脉粥样斑块的炎症反应降低,从而增高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炎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慢性炎症状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2 5例和健康对照者 15例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α来评价慢性炎症状态 ,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和粥样硬化斑块来评价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结果发现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和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对照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 (取对数值 )与平均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呈显著正相关 (r=0 .792 ,P <0 .0 0 1)。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影响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因素有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 (对数转化 )、年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反应蛋白、磷、载脂蛋白B、前白蛋白和甘油三酯。结果提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存在慢性炎症状态 ,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害指标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水平与血清炎性反应指标C反应蛋白的相关关系。方法 入选新诊断空腹血糖大于10mmol/L的2型糖尿病患者93例,空腹取静脉血留取血浆及血清,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及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及血清C反应蛋白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相关分析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与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无相关关系。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害及慢性炎症反应,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与C反应蛋白是两个不相关联的致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因素。  相似文献   

7.
泰脂安对老年高脂血症患者C反应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泰脂安对老年高脂血症患者C反应蛋白 (CRP)的影响。  方法  测定 45例老年高脂血症患者应用泰脂安治疗前后血脂、CRP水平的变化。  结果  经过 8周泰脂安治疗 ,总胆固醇、LDL、TG及CRP分别下降 2 8 13 % (P <0 0 1)、2 1 92 % (P <0 0 1)、13 3 7% (P <0 0 5 )及 13 75 % (P <0 0 5 ) ,而HDL升高 9 2 5 % (P >0 0 5 )。  结论  泰脂安不仅可调脂 ,也可降低CRP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四种临床类型高脂血症患者血清瘦素、脂联素(adiponectin,ADN)水平,并探讨它们在脂代谢中的作用。方法入选540例体检人群,其中正常对照组204例。高脂血症患者336例,其中高胆固醇血症组(高TC组,80例)、高甘油三脂血症组(高TG组,105例)、混合型高脂血症组(混合组,85例)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组(低HDL组,66例)4组,分别检测每组患者血清瘦素、ADN水平,并分析其在脂代谢中的作用。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除低HDL组ADN水平明显升高外(P〈0.05),其余各高脂血症组无论是血清瘦素水平,还是ADN水平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高脂血症各组之间两两比较可见高TG组瘦素水平低于低HDL组(P〈0.05);高TC组ADN水平低于低HDL组(P〈0.05)。无论正常对照组还是高脂血症组,血清瘦素与ADN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瘦素与ADN共同参与脂代谢的调节,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及动态平衡可能在高脂血症的发展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老年高脂血症患者补体与踝臂指数(ABI)的关系.方法 选老年高脂血症患者257例,正常对照组60例,测定补体C3、C4、备解素(Pf)水平及ABI,分析其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高脂血症组C3 、C4 、Pf明显升高[(1.46 ±0.40)g/L vs (1.21 ±0.26) g/L,(0.37±0.14) g/L vs (0.29 ±0.09)g/L,(0.39±0.11)g/L vs (0.35±0.06)g/L,P=0.000,0.000,0.007];ABI降低[(1.12±0.15) vs(1.21±0.11),P=0.037],ABI与年龄(r=-0.243,P <0.05)、hsCRP(r=-0.330,P<0.01)、性别(r=-0.284,P<0.05)、TC(r=-0.276,P<0.01)、收缩压(r=-0.228,P<0.05)负相关,ABI与BMI正相关(r=0.257,P<0.05),ABI与血清补体C3、C4、Pf不相关.结论 老年高脂血症患者ABI减低,ABI减低与补体C3、C4、Pf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血脂康对高脂血症大鼠的疗效,通过治疗前后脂联素、瘦素变化,探讨其保护内皮、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方法 实验用清洁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正常对照组饲喂普通饲料,余各组饲喂高脂饲料.高脂血症大鼠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2组,每组12只.正常对照组灌胃纯净水2 mL,1次/日;实验对照组灌胃纯净水2 mL,1次/日;血脂康组灌胃血脂康1 000 mg/(kg·d),1次/日.观察6周后血脂、脂联素、瘦素水平的变化,并作病理切片观察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结果 治疗6周后,血脂康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联素、瘦素与灌胃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对照组灌胃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康组动脉标本病理切片显示其病变情况较实验对照组明显减轻.结论 血脂康具有明确的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阿法骨化醇对老年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血尿酸(BUA)、补体C3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122例老年高血压合并CAS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65例患者口服阿法骨化醇加常规药物治疗3月。对照组:57例患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3月。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血压、血糖、血脂、肾功能、CRP、C3和BUA水平的变化。结果阿法骨化醇治疗组患者治疗后CRP、C3和BUA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CRP、C3和BUA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法骨化醇能够降低老年高血压病合并CAS患者的CRP、C3和BUA水平,可能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背景:近年来许多研究证明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6在炎症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目的:研究克罗恩病(CD)患者血清TNF—α和IL—6水平的变化,探讨它们在C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以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测定CD活动期和缓解期患者的血清TNF—α和IL—6水平,同时测定血沉(ESR)、血小板计数和C反应蛋白(CRP)。结果:活动期CD患者的血清TNF—α和IL—6水平均显著高于缓解期患者和健康成人(TNF—αP<0.05,IL—6:P<0.01),与ESR、血小板计数和CRP的变化一致。结论:TNF—α和IL—6在CD患者的炎症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CD活动期的新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脑梗死患者脑脊液中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水平的动态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30例脑梗死患者病期<1周与病期>4周以及20例健康老年人的脑脊液中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水平。结果发现,脑梗死患者脑脊液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8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增高、病期<1周者脑脊液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8水平较病期>4周者显著升高;病期>4周者相比无明显改变(P>0.05),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而且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脑脊液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8的含量呈明显正相关关系。结果提示,脑脊液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水平的动态监测对脑梗死发生、发展及预后判断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are associated with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s.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levels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IL-1b, IL-6, and TNF-a) in patients with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NAFL) and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NASH) compared to healthy individuals. Methods: This case-control study was conducted on 30 patients with NAFL, 30 patients with NASH, and 30 healthy volunteers. The plasma level of IL-1b, IL-6, and TNF-a were determined by ELISA, and biochemical parameters were measured using colorimetric methods. Results: IL-1b and IL-6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NASH compared with NAFL and control group. However, TNF-a levels had no significant variations in NAFL and NASH patients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 (p=0.903 and p=0.960,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evels of ALT activity and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were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NASH compared to control and NAFL subjects; Therefore, steatosis and inflammation develop as a result of excessive pro-inflammatory factors in NASH.  相似文献   

15.
对30例冠心病高脂血症患者口服L-精氨酸治疗1月,观察其血脂,脂过氧化物,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及其与血浆精氨酸的关系。结果发现治疗后患者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明显降低,而高密度脂蛋白升高;脂过氧化物明显降低,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增高;全血粘度低切变,血沉,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比粘度明显降低;同时伴有血浆精氨酸浓度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6.
对30例冠心病高脂血症患者口服L-精氨酸治疗1月,观察其血脂、脂过氧化物、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及其与血浆精氨酸变化的关系。结果发现治疗后患者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明显降低(P<0.01),而高密度脂蛋白升高(P<0.05);脂过氧化物明显降低,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增高(P<0.01);全血粘度低切变、血沉、血汛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比粘度明显降低(P<0.05);同时伴有血浆精氨酸浓度明显增高(P<0.01)。结果提示口服L-精氨酸具有抗高血脂、抗脂质过氧化及改善血液流变学等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补肾宁心方对去势雌兔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将26只3月龄新西兰雌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去势对照组和治疗组(卵巢切除并灌以补肾宁心中药复方),除正常对照组外均于术后2周给予高脂饮食,治疗组同时灌胃给药,连续3个月。12周末测定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取主动脉行组织形态学及扫描电镜观察,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主动脉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的蛋白表达。结果发现,与去势对照组比较,补肾宁心方对血脂变化无明显影响,但能明显降低主动脉粥样斑块面积与动脉内膜比值,降低内膜中膜厚度比,减轻主动脉病理损害,抑制主动脉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的蛋白表达。结果提示,补肾宁心方可能通过抑制主动脉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的表达从而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补体系统在人类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激活情况及其作用。方法 分别于脑卒中后4h、12h、2 4h、4 8h、72h、7d、14d、30d抽血,检测新发脑卒中病人血液中补体C3 的表达情况及C反应蛋白(CRP)的表达情况。相同的血液标本从对照组获得。结果 对照组和病例组CRP的表达在早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 >0 . 0 5 ) ,CRP于卒中后2 4h显著增加,至4 8h仍增加明显,72h逐渐降低,至7d仍保持较高水平,30d基本恢复正常。C3 的浓度在卒中早期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 >0 . 0 5 ) ,从72h开始显著增加,7d达高峰,14d已有降低,以后逐渐恢复正常。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早期存在短暂的补体激活。  相似文献   

19.
常玉英  欧阳钦 《胃肠病学》2007,12(2):96-100
背景:炎症性肠病(I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最近研究发现其可能与天然免疫效应分子防御素异常有关。目的:探讨结肠炎黏膜中β-防御素-2的表达与促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β-表达的关系。方法:建立BALB/c小鼠噁唑酮结肠炎模型,并将其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噁唑酮结肠炎组,行大体和组织学评分,免疫组化、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结肠黏膜中β-防御素-2和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β-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结果:噁唑酮结肠炎组结肠黏膜可见明显的肉眼和组织学炎症,β-防御素-2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与结肠炎症程度呈正相关。β-防御素-2蛋白及其mRNA表达与TNF-α和IL-1β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β-防御素-2的表达与促炎细胞因子表达密切相关,两者相加可能是结肠炎症反应放大、持续迁延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背景:目前认为克罗恩病(CD)的主要病理机制是黏膜反应性T细胞过度增生和活化。调节性树突状细胞(DCreg)对CD4^+T细胞增殖具有强烈抑制作用。目的:探讨DCreg对病理改变与人类CD类似的白细胞介素(IL)-10缺陷小鼠结肠炎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以小鼠内皮型脾脏基质细胞诱导CD117阳性骨髓来源造血前体细胞分化为DCreg,通过观察其对CD4^+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进行质控。予IL-10基因敲除小鼠腹腔注射DCreg2×10^6/只.每周采集血清测定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第8周取肠组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和IL-6、TNF-α水平测定。结果:经DCreg治疗后,62.5%(5/8)的小鼠结肠黏膜腺体轻度增生,未见明显免疫细胞浸润,37.5%(3/8)肠道黏膜组织结构接近正常;对照组小鼠结肠黏膜腺体增生明显,伴免疫细胞浸润和成纤维细胞增生。治疗组小鼠血清和结肠黏膜组织培养上清IL-6和TNF-α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结论:DCreg过继回输对缓解IL-10缺陷小鼠结肠炎具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