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2009~2013年我国分级护理相关研究文献资料,了解护理人员在该领域的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为分级护理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方法利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对2009~2013年国内正式发表的分级护理文献进行检索,利用Excel2003软件建立数据库对文献年度变化、地区分布、期刊分布、内容等进行计量学分析。结果2009~2013年国内共发表分级护理相关文献168篇;广东、湖北、北京、山西四省市的发文量较多,共62篇,占总文献量的36.90%;刊录文献较多的期刊是《护理研究》、《全科护理》、《中国护理管理》和《护理学杂志》,4种期刊共收录文献55篇,其载文量占总文献量的32.74%;文献合作度为2.71,合著率为66.07%;研究热点集中在分级护理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共76篇。结论目前国内关于分级护理的研究总体呈增长趋势;分级护理日益受到护理管理者及研究人员的重视;分级护理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是当前护理研究的热点;关于分级护理的研究跨地域、跨机构合作程度不够,地区及单位间的合作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2.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和临床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护理人员积极撰写护理论文的趋势有新的突破。我院护理人员1980~1991年共发表护理论文57篇,其中《中华护理杂志》发表25篇,占43.8%;《护理学杂志》等期刊发表32篇,占56.2%。现将护理  相似文献   

3.
《护理学杂志》是我国护理专业有影响的医学刊物。1986年创刊后,为普及护理知识,促进我国护理工作的提高起了积极作用。因此,笔者试图通过对1986~1991年该刊主要栏目论文引用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以评价该刊的学术水平。一、引文概况该刊6年23期,在专科护理等栏目中共发表论文920篇。其中列出引文的论文共108篇,占11.7%;无引文的论文812篇,占88.3%。引文总计284条,平均引文量为2.6篇。284条引文来自181种文献,其中期刊95种,占52.5%;图书79种,占43.6%;其它(内部资料)7种,占3.9%。在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我国护理教育领域中的开展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方法以关键词"综合性实验"或"综合实验"或/含"设计性实验"并且全文"护理"为检索式,精确检索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结果检出151篇,去除不符合标准的文献115篇,获有效统计文献38篇。2008、2009年有关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文献数量最多,达12篇/年;开展此两种实验的本科院校21所,大专院校5所。23.1%的学校在学生掌握了各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后开课;26.9%的学校以《基础护理学》技能训练为依托。结论护理专业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还需在调整实验难度、训练模拟病人、提高教师素质、完善评价指标等方面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我国护理科研中Meta分析法的应用现状。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1999年1月至2008年5月《中华护理杂志》、《护理学杂志》、《护理研究》等9种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上刊登的有关Meta分析法的文章以分析其应用现状。结果检索到16篇相关文献,介绍Meta分析3篇,专科护理实践8篇(其中2篇文章为同一作者),护理教育1篇,基础护理研究4篇。结论Meta分析在护理科研中的应用处于初级阶段,许多护理领域Meta分析的应用仍是空白。护理工作者应该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科研水平,应用Meta分析方法来汇总同类研究的不同研究结果,提高学科科研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护理学杂志》(下称《杂志》)1998~2007年所载文章被引率、被引区间分布及核心被引文献专栏分布,为护理人员了解护理学界探讨的热点问题及期刊工作者更好地了解读者需求提供实证参考。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对上述时间段内《杂志》所载文章及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杂志》10年刊载文章7709篇,4746篇文章被引用,被引用率为61.56%,被引用文献引用全距为1~112,引用总频次为22289次,年均总被引频次为2228.9次;被引文献位于外围区3605篇(75.96%),位于相关区970篇(占20.44%),位于核心区171篇(占3.60%)。被引核心文献分布在12个栏目,其中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护理管理、精神卫生、护理教育及健康教育6个栏目占90.06%,是被引核心文献中的核心。结论《杂志》信息密度大,被引用率较高,被引核心文献为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护理管理、精神卫生、护理教育及健康教育栏目,其所载文献可视为近年护理研究的主体和热点。  相似文献   

7.
《护理学杂志》1998~2007年文献被引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了解<护理学杂志>(下称<杂志>)1998~2007年所载文章被引率、被引区间分布及核心被引文献专栏分布,为护理人员了解护理学界探讨的热点问题及期刊工作者更好地了解读者需求提供实证参考.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对上述时间段内<杂志>所载文章及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杂志>10年刊载文章7 709篇,4 746篇文章被引用,被引用率为61.56%,被引用文献引用全距为1~112,引用总频次为22 289次,年均总被引频次为2 228.9次;被引文献位于外围区3 605篇(75.96%),位于相关区970篇(占20.44%),位于核心区171篇(占3.60%).被引核心文献分布在12个栏目,其中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护理管理、精神卫生、护理教育及健康教育6个栏目占90.06%,是被引核心文献中的核心.结论 <杂志>信息密度大,被引用率较高,被引核心文献为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护理管理、精神卫生、护理教育及健康教育栏目,其所载文献可视为近年护理研究的主体和热点.  相似文献   

8.
由护理文献看我国精神科护理发展现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解我国精神科护理事业发展现状,对1994~2003年的《中华护理杂志》、《护理学杂志》、《实用护理杂志》、《护士进修杂志》、《护理研究》5种护理杂志刊登的有关精神科护理论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国精神科护理文献在5种护理核心期刊发表的比例自1999年以来呈上升趋势;241篇文章中经统计学处理论文117篇(48.55%),有关社会心理护理干预内容的文章比例最多,其次是精神病人的基础护理和安全护理。提示我国精神科护理事业近10年来发展较快;我国精神科护理的主要手段是实施心理社会护理干预;做好精神病人的基础护理、安全护理仍然是精神科护理人员重要的工作任务;精神科护理继续教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中华烧伤杂志》(现《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过去22年间发表的文献进行分析, 探讨烧伤学科的发展趋势。方法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中华烧伤杂志》2000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发表的临床及研究相关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文献按研究类型、涉及研究领域及报道的致伤原因进行分类分析, 并按发表年份每3年1个时间段(将2021年文献纳入最后1个时间段中)进行比较分析。检出所有文献的关键词, 经勘正和转换后, 使用CiteSpace 6.1.R2软件对纳入关键词进行可视化聚类, 统计高频次、高中心度关键词, 同前对高频次关键词进行分时间段比较。结果共纳入4 485篇相关文献, 平均每年约204篇文献。文献研究类型分析显示, 临床诊疗文献占比最高, 达65.3%(2 929/4 485);其次为细胞实验、动物实验文献, 分别占18.1%(812/4 485)、13.2%(591/4 485)。各研究类型文献在各时间段的占比基本稳定。文献涉及的研究领域分析显示, 烧伤全身治疗领域文献占比最高, 达60.2%(2 699/4 485);其次为急性创面、整形美容领域文献, 分别...  相似文献   

10.
梅花  周立 《护理学杂志》2011,26(21):85-87
目的了解我国护理继续教育的研究现状并进行分析,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CSTJ)》为数据来源,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检索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检索出文献共计381篇;文献年度变化基本呈稳定状态;文献广泛分布于183种期刊,排名前12位的期刊载文占文献总量的39.11%;发文量排名前10位的省份发文225篇,占文献总量的59.06%;以第一作者发文2篇以上的著者共发文14篇,占总发文量的3.67%;文献的合作度为2.04,合著率为57.74%;有基金资助的文献12篇,占所有文献的3.15%;文献的研究内容主要以临床实践的经验介绍和现状及问题分析为主,分别占文献总量的29.66%、28.61%。结论我国护理继续教育研究的文献年发文量稳定,期刊分布合理,地域分布广泛,核心作者未形成,文献合作度和合著率低,资金资助少,研究的内容局限,研究者需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1.
In 1943, Gibson and Medawar opened the modern era of transplantation research with a paper on the problem of skin allograft rejection. Ten years later Billingham, Brent and Medawar demonstrated that it was possible to induce selective immune acceptance of skin grafts in mice, a state of tolerance. After over six decades, however, the precise mechanism of skin allograft rejection remains still ill-defined. Furthermore, it has not been possible to achieve reliably clinical tolerance allowing the widespread application of skin allotransplantation techniques. The first successful applications of skin allotransplantation have included the hand and face. However, complications from the chronic immunosuppression regimens limit the application of these techniques. Induction of tolerance to skin (and the other tissues in the allograft) would be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overcome all these difficulties, but this is yet to be achieved reliably, stimulating some to look for other ways to surmount the current limitations. This paper summarizes alternatives to enlarge the scope of skin allotransplantation techniques,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mechanisms of skin rejection, and the utility and limitations of animal models used to study skin rejection and tolerance induction. Finally, manipulation strategies to achieve skin tolerance are outlined.  相似文献   

12.
It is envisioned that one day xenotransplantation will bring about a future where transplantable organs can be safely and efficiently grown in transgenic pigs to help meet the global organ shortage. While recent advances have brought this future closer, worries remain about whether it will be beneficial overall. The unique challenges and risks posed to humans that arise from transplanting across the species barrier, in addition to the costs borne by non-human animals, has led some to question the value of xenotransplantation altogether. In response, we defend the value of xenotransplantation research, because it can satisfy stringent welfare conditions on the permissibility of animal research and use. Along the way, we respond to the alleged concerns, and conclude that they do not currently warrant a cessation or a curtailing of xenotransplantation research.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 研究雄性激素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制作雄性兔股骨骨折模型54只,内固定后随机分为3组,A组手术切除性腺,B组肌注丙酸睾丸酮,每周2次;C组作空白对照.于15、30、45 d分别随机取样6只进行雄性激素、血钙、血磷、X线摄片及骨折标本的光镜观察,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与C组比较在X线片的检查中15、30、45 d时骨痂明显少于C组(P<0.05);检验:雄性激素两组有显著性差异;血钙、血磷无显著性差异;光镜观察:A较C组更晚地出现骨折愈合的组织学改变,A组有骨质疏松征象.B与C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雄性激素对骨折愈合有重要作用,缺乏会阻碍骨折愈合,有骨质疏松倾向.丙酸睾丸酮对雄性激素正常兔骨折愈合无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临床营养治疗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值得注意的是,传统或经典的临床营养实践和研究正面临着瓶颈和诸多挑战.所以,从细胞、分子、动物模型角度加深对临床营养的认识,从机制上深入了解临床营养对机体的作用和影响,是提高临床营养发展的重要一步,也是提升医师临床营养实践水平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7.
Despite the introduction of novel and more targeted immunosuppressive drugs, the long‐term survival of kidney transplants has not improved satisfactorily. Early antigen‐independent intragraft inflammation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the initiation of the alloimmune response and impacts long‐term graft function. Complement activation is a key player both in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RI) as well as in adaptive antigraft immune response after kidney transplantation. Since the alternative pathway (AP) amplifies complement activation regardless of the initiation pathways and renal IR injured cells undergo uncontrolled complement activation, we speculated whether selective blockade of AP could be a strategy for prolonging kidney graft survival. Here we showed that Balb/c kidneys transplanted in factor b deficient C57 mice underwent reduced IRI and diminished T cell–mediated rejection. In in vitro studies, we found that fb deficiency in T cells and dendritic cells conferred intrinsic impaired alloreactive/allostimulatory functions, respectively, both in direct and indirect pathways of alloantigen presentation. By administering anti‐fB antibody to C57 wt recipients in the early post Balb/c kidney transplant phases, we documented that inhibition of AP during both ischemia/reperfusion and early adaptive immune response is necessary for prolonging graft survival. These findings may have implication for the use of AP inhibitors in clinical kidney transplantation.  相似文献   

18.
19.
胶原蛋白肽(collagen peptide,CP)也称胶原蛋白水解物,可以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体外研究表明,CP对于成骨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成骨分化的增强作用是通过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otein kinases,MAPK)信号通路介导的。体内动物实验研究表明,CP对于去卵巢大鼠、维甲酸诱导的骨质疏松大鼠、自发老年性骨质疏松小鼠和自然衰老小鼠的骨骼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临床研究表明,CP或CP联合钙尔奇摄入可显著增加绝经后妇女的骨密度,骨肽注射剂或阿仑膦酸钠联合骨肽注射液可有效提高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密度。笔者主要从体外和体内研究两个方面对CP预防和治疗OP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CP对OP的防治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提供理论指导,为从事OP的基础研究人员、临床工作者和产品研发人员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