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物标志物在环境肿瘤分子流行病学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生物标志物对于环境致癌物的暴露估计、危险评价和预测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得到广泛应用。生物标志物的研究经历了血液(血清/血浆)标志、突变标志、基因组学标志和蛋白组学标志四个阶段,生物标志物可分为分为暴露生物标志物、效应生物标志物和易感性生物标志物三大类。  相似文献   

2.
探索疾病病因是流行病学的主要任务之一。随着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代谢组、暴露组等组学技术的进步, 肿瘤病因学研究进入系统流行病学研究阶段。基因组学研究致力于发掘肿瘤遗传易感位点及其致病机制。暴露组学研究探索环境因素对机体生物学过程的影响及其致病效应。而代谢组处于生物调控网络的下游, 反映了基因-环境及其交互作用的总效应, 有助于阐明遗传和环境因素的致病机制, 发现新的生物标志物。本文介绍基因组学、暴露组学和代谢组学在肿瘤病因学研究中的应用与进展, 总结多组学和系统流行病学在肿瘤病因学研究中的意义和价值, 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分子流行病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子流行病学(molecular epidemiology)是人群流行病学与实验室研究相互结合与渗透的一门交叉学科,借以阐明疾病病因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机制。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疾病发生的不同生物学阶段的生物标志物,并探讨其与外暴露和(或)疾病间的关联。采用分子流行病学设计研究生物标志物与疾病的关系,有利于深入阐明疾病发生的基因-环境交互作用机制,提高危险度评价的精度以及建立和发展可导向预防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胡志斌  沈洪兵 《中国公共卫生》2004,20(10):1264-1265
肺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在很多工业化国家已位居全部恶性肿瘤死因的首位。许多流行病学研究已经证实吸烟是肺癌发生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大约有 87%的肺癌可归咎于烟草暴露 ;同时也有大量证据表明 ,环境烟雾吸入(ETS)可以致终生不吸烟者发生肺癌。尽管烟草暴露致癌性已经无可争议 ,大量暴露者中却只有极少部分吸烟者 (<2 0 % )发生肺癌 ,说明不同个体对环境暴露的反应存在不同的易感性。近几年肿瘤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较多 ,标志物大致被分为四大类 :内暴露剂量、生物效应剂量、亚临床效应剂量和个体易感性标志物。1 内暴露剂量标志…  相似文献   

5.
代谢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基于代谢组学技术平台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快速发展,作为系统流行病学的重要分支——代谢组流行病学正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代谢组流行病学有助于更好地描述暴露特征,反映环境-基因相互作用的效应,阐明暴露与疾病的"黑箱"机制,并发现新的生物标志物。本文简要介绍代谢组流行病学研究的定义、方法、研究进展及展望。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居住环境工频磁场暴露与儿童肿瘤以及近年职业工频磁场暴露与成人肿瘤的流行病学研究进行了系统回顾。总结了研究的结果,经验和存在的不足,并对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外周血细胞中8-羟基鸟嘌呤的定量分析:在石棉肺患者中的应用TomoyudiHeanaokaetal.研制生物监测工具的生物标志物至其在分子流行病学中的应用,可提示肿瘤是多病因和多步骤进展。生物系统总是不断地暴露于氧化张力之下。许多资料表明活性氧自由基...  相似文献   

8.
“生物监测与分子生物标志物”专题讨论会于1998年5月15日上午举行,来自全国各地60余名代表参加了讨论会。会上发言踊跃,争论激烈,一些高等医学院校院系领导和长期从事生物监测和分子生物标志物研究和实际工作的专家分别从宏观管理和微观操作、基础研究和实际...  相似文献   

9.
生物标志物作为暴露与疾病之间的中间产物,在评价环境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方面有重要意义。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检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的生物标志物的种类越来越多,然而候选生物标志物被确定为有效的生物标志物之前必须经过来自实验室、流行病学研究或临床方面的验证。经过验证的生物标志物才能应用于预防医学和临床实践,发挥其在健康危险预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分子流行病学常用实验方法及其应用潘赛贻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使传染病的快速诊断更敏感、更特异,为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新方法,并提高了流行病学研究的能力。进入80年代以来,不少的流行病学研究是以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的。因此分子流行病学应运而生,它是将分子生物...  相似文献   

11.
分子遗传学机制在子宫内膜癌(EC)患者临床诊疗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EC患者的分子分型,可有效预测其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2013年,美国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项目拉开了EC分子分型诊疗序幕。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颁布《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分类(5版)》在EC患者分子分型中,将分子遗传学特征整合到病理形态学分型中。2021年,我国首次将EC的分子分型,纳入我国制定的临床指南中。基于EC患者分子分型的相关分子生物标志物研究,也正在进行中,许多新的EC诊治相关生物标志物不断被发现。但是,针对EC患者的诊疗,当前尚无常规应用的分子生物标志物,而且当前的EC分子分型方法多,临床上尚不统一。笔者拟就EC患者基因、蛋白及激素相关分子生物标志物的最新研究现状进行阐述,旨在为该领域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生物学标志物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物学标志物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雷秀芬综述王润田审校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等众多学科的发展,给生物学标志物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机会,使得生物学标志物成了许多传统的流行病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 ̄[1]。这些标志物通常是生化的、分子的、遗传...  相似文献   

13.
极低频电磁场暴露的健康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旨在使人们对环境极低电磁场暴露的健康效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流行病学研究和整体动物研究两个方面,对极低频电磁场暴露的健康危害进行了评价,提示环境极低频电磁场暴露与肿瘤的危险度,以及其他非肿瘤性健康效应之间的相关性是很微弱的,甚至是不确定的。  相似文献   

14.
分子生物标志物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子生物标志物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庄志雄张桥生物标志物(Biomarker)是近年来国内外预防医学界共同关注的一个研究领域。筛选和利用敏感、特异、简便和低损伤性的生物标志物,以便早期预测环境和职业有害因素对机体的可能损害、评价其危险度,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一、环境流行病学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根据美国NationalResearchCouncil对环境流行病学的定义[1],环境流行病学并不是证实特定环境因素是否为某一疾病或健康效应的病因 ,而是证实特定环境因素与一个或多个特定健康效应之间的相关关系。总之 ,环境流行病学是研究个体的居住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而非个体的个性或者生活方式等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因此环境流行病学有其独特性 ,主要表现为 :①暴露于环境有害因素的人群很大 ;②环境暴露为低浓度混合暴露 ,且在肿瘤和其他慢性病的研究中 ,暴露可能发生在很久以前 ;③所研究的暴露通常是非自愿暴露 …  相似文献   

16.
生物标志物在劳动卫生学研究和实践应用中的进展SchultePA近年来,对如何将生物标志物应用在劳动卫生学及环境卫生学研究和实践中的文献报道日益增多。已知生物标志物首先是由实验室研究人员提出的。近年来,流行病学家试图"更突出"分子流行病学在流行病学中的...  相似文献   

17.
来自于汽车尾气的交通污染已经成为城市空气污染主要来源和危害。目前的研究发现汽车尾气暴露与多种疾病有关,2013年国际癌症研究所(IARC)将柴油车废气列为一类致癌物。但在流行病学研究中,多以PM_(2.5)、NO_2或多环芳烃等作为汽车尾气的暴露因子,缺乏对汽车尾气特征性标志物有效的暴露评价指标,使得健康效应关系研究结果各异,难有大的突破。本文对汽车尾气的特征性标志物、内外暴露的评价方法的近期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希望能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若干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丙烯酰胺是经职业人群流行病学研究确认的对人类具有神经毒性的毒物,并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2A组“可能人类致癌物”,其生物标志物可被用来监测暴露水平、评价损伤效应及预测可能的作用机制.寻找丙烯酰胺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有助于准确地评价作业人员的暴露水平,有效地识别丙烯酰胺易感者,预防作业场所工作人员丙烯酰胺急慢性中毒.该文将...  相似文献   

19.
生物标志物作为暴露与疾病之间的中间产物,在评价环境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方面有重要意义。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检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的生物标志物的种类越来越多,然而候选生物标志物被确定为有效的生物标志物之前必须经过来自实验室、流行病学研究或临床方面的验证。经过验证的生物标志物才能应用于预防医学和临床实践,发挥其在健康危险预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回顾了近年来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与人群健康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内分泌相关的人群健康效应主要包括内分泌相关肿瘤,生长发育障碍,出生缺陷以及生育缺陷,同时本文还总结了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人群暴露和体内蓄积方式以及作用机制,并探讨了造成流行病学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