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对照研究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28  
目的 通过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有和无攻击行为患者资料的对照研究来探讨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相关的因素。方法 收集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口学和住院资料、BPRS、WCST、T3、T4、TSH等因子 ,用MOAS评定攻击行为并在有和无攻击行为组间分别进行显著性检验 ,然后通过回归分析 ,考察影响精神分裂症病人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结果 两组精神分裂症病人在BPRS、TSH、WCST等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BPRS的敌意猜疑因子、诊断分型、TSH及WCST的持续错误数能够用于预测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攻击行为。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可能有精神病理学、神经心理学和神经内分泌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及预测因子。方法:将13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修改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得分分为伴攻击行为(研究组)64例和不伴攻击行为(对照组)68例,分别进行一般人口学资料、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气质性格问卷(TCI)的测定。结果:一般人口学资料中既往攻击行为史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ANSS分量表中阳性症状分、思维障碍、激活性及偏执条目分值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t=-6.90,t=-3.41,t=-4.43,t=-4.40;P均≤0.001)。TCI各维度中寻求新奇得分(t=-6.74)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合作性、自我定向得分低于对照组(t=3.42,t=5.96;P均≤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寻求新奇、阳性症状和合作性对攻击行为的发生有预测意义(P0.05或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症状、思维障碍、激活性及偏执是引起攻击行为的重要因素;寻求新奇和低合作性可较好地预测患者的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特征及相关因素,以利防范。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表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调查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235例,以有攻击行为的52例为研究组,无攻击行为的183例为对照组。结果 两组在年龄、文化程度、既往攻击行为史、自知力、幻觉妄想、脑电图和地形图方面有显著性差异。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养育方式中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是多方面的,应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各种可能因素,对重点病人采取及时有效的药物治疗和心理疏导,并加强精神科监护,以减少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方法:调查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185例,分为攻击组(n=31)和非攻击组(n=154),采用SPSS13.0分析相关因素。结果:诊断分型、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总分及因子分、婚姻状态等两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诊断分型等是预测攻击行为的一个方法;家庭史、既往攻击史、入院态度是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婚姻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5.
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为了探讨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对43例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82例无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既往暴力史,EPQ—N分,BPRS的思维障碍、敌对猜疑和激活性三个因子,以及命令性幻听和被害妄想等精神症状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主要危险因素。提示这些危险因素对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对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攻击行为与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为近2年内我院住院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共410例,其中男230例,女180例;年龄16~60岁。采用外显攻击行为修订版(MOAS)。该量表由言语攻击、对财物攻击、自身攻击和对他人体力攻击等4个因子,以0~2作3级评分,总分≥4分为有明显攻击行为,<4分为无明显攻击行为。同时评定BPRS。采用SPASS 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2结果有明显攻击行为者150例,占36·6%,其BPRS中的思维障碍、激活性、敌对猜疑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为社区预防精神分裂症的攻击行为提供参考。方法对象为成都市金牛区各社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年龄18~60岁。其中男性178例,女性122例。分别采用外显攻击行为量表、PANSS、生活事件量表、社会支持量表、MMPI及自编调查表对有攻击行为的患者进行评定、调查,内容包括时间、地点、攻击的对象、方式、原因以及攻击行为造成的危害等;统计方法采用方差分析、直线相关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结果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与既往攻击行为史、精神病理分、生活事件量表分、社会支持量表分、MMPI的偏执等因子分相关,与性别、年龄等社会人口学指标无关。结论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发生是偏执冲动人格、心理社会因素、精神症状交互作用的结果。预防或减少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需患者家庭、社区、精神卫生工作者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青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支持、自我效能、临床症状以及执行功能与攻击行为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 16~44岁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107例,评估其一般资料、社会支持、自我效能、临床症状,采用箭头测验检测执行功能,并于首次检测 6个月后再次检测其外显攻击行为,比较 6个月后有攻击行为的患者与无攻击行为患者首次检测时的相关资料,并分析患者 6个月后攻击行为的预测因素。结果无攻击行为组患者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高于攻击行为组,阳性症状、一般病理症状得分、箭头测验 2干扰分(AT-2-I)低于攻击行为组(P< 0.05),青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客观支持、阳性症状、抑制功能可预测其 6个月后的攻击行为。结论青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客观支持、阳性症状、抑制功能是其 6个月后的攻击行为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以加强防范。方法应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及一般资料分析对45例(观察组)有攻击性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92例(对照组)无攻击性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临床对照研究。结果攻击行为的发生率为32.85%,一般资料显示:年龄低、受教育年限低,从事体力劳动,性格外向,家族史阳性,既往有攻击史是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的特点和易感因素(P<0.01 P<0.05)观察组BPRS中敌对猜疑、激惹性思维障碍、行为紊乱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P<0.01)。结论年龄低,受教育年限低,从事体力劳动,性格外向,阳性家族史,既往有攻击行为,敌对猜疑,易激惹,思维障碍,行为紊乱等可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早期识别,并进行有效的干预,可预防和减少其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 采用对照分析法,对50例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50例无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和显著性检验。结果 两组精神分裂症病人在BPRS和临床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提示BPRS的幻觉、敌意猜疑因子分和临床特征中既往有攻击史、易激惹、不合作、治疗依从性差及医务人员的强制手段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 及早对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及健康指导,可以将攻击行为减少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1.
有报道,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其中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又高于其他精神障碍。为此,我们对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无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报道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为2007年8月~2009年3月住院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共302例,年龄18~56岁。1.2方法采用外显攻击行为修订版(MOAS)。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暴力行为的危险因素。方法:以外显行为攻击量表(MOAS)评分≥5分为界将22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暴力组(62例)和非暴力组(158例);对两组的人口学及临床资料进行收集、比较;采用多元Logitic回归分析探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暴力行为的危险因素。结果:与非暴力组比较,暴力组患者更年轻、内向型人格比率低、既往有暴力行为史、有敌对情绪、被害妄想、兴奋易激惹的比率高(P<0.05或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暴力行为史(OR=2.169,95%CI:1.095~4.296)、有敌对情绪(OR=2.561,95%CI:1.117~5.869)、非内向人格特征(OR=1.496,95%CI:1.021~2.191)和被害妄想(OR=3.800,95%CI:1.592~9.070)进入方程。结论:既往暴力行为史、有敌对情绪、人格特征和被害妄想是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暴力行为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14.
具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Y染色体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指出,染色体为XYY的个体常出现冲动行为,而大Y染色体与攻击性行为的相关性尚无定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受幻觉、妄想支配易发生攻击行为,但非每例患者均出现攻击性行为。为了探讨预测这种风险发生的生物学基础,笔者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现将结果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15.
伴攻击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伴攻击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加强防范。方法 对73例伴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组)进行一般资料、量表资料调查,并与227例不伴攻击行为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时分析攻击行为发生的易感因素。结果 攻击行为的发生率为24.3%;既往有攻击行为史、病前性格不良、男性患者、首发年龄低、阳性症状突出是伴攻击行为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点和发生攻击行为的易感因素。结论 需加强治疗和监护,防范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结构磁共振方法研究伴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Z)患者脑灰质结构特点,并探索其攻击行为与脑灰质结构的关系。方法收集伴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8例(SZ1组),以及性别、年龄与之相匹配的不伴有攻击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18例(SZ2组)和正常对照18名。采用Buss和Perry攻击问卷(BussPerry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BP)中文版评估患者的攻击行为,采用3.0 T磁共振对被试进行脑结构扫描,应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方法对影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灰质体积改变的区域主要位于双侧的额叶、颞叶和枕叶(P0.05,Alpha Sim校正);与SZ2组相比,SZ1组灰质体积增加的脑区主要位于右侧的缘上回、中央后回、双侧的岛叶、眶额回(P0.05,Alpha Sim校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BP评分与其右侧岛叶、中央后回、缘上回等脑区的灰质体积呈正关联(P0.01,Alpha Sim校正)。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与脑灰质体积改变存在关联,中央后回、岛叶和缘上回等脑区可能参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17.
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采用“修订的明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评定92例符合CCMD—2诊断标准的住院精神病人,发现攻击行为者(MOAS总分≥4)占38.0%。对照分析,结果显示:既往暴力行为史、住院方式、神经质水平研究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研究组BPRS总分以及思维障碍、激活性、敌对猜疑三个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组病人幻觉、妄想、易激惹、敌意、精神运动性兴奋等精神症状出现频率较高。上述诸因素对住院精神病人的攻击行为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
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三年来发生在我院的146例住院精神病人对医护人员的攻击行为进行了分析资料显示;女性病人、癫痫性精神障碍,40岁以下、待业、初中以下文化病人攻击行为的发病率最高。掌握这些资料对预测和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及采取预防措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暴力犯罪行为对社会的危害大,成为在各国刑事案件中居首位的精神疾病患者,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犯罪与多方面因素相关,本文对目前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犯罪行为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冲动伤人行为的发生率及患者的冲动性人格特点等相关因素。方法对195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冲动伤人行为进行调查,并用攻击性量表、冲动性量表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对其行为特征及症状进行评定。结果19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前56例(28.72%)有冲动伤人行为,住院期间20例(10.26%)有冲动伤人行为。分析显示,有冲动行为患者的冲动性量表中行为分量表评分和攻击性量表总分及身体攻击性、指向自我的攻击性两因子分均明显高于无冲动行为患者(P〈0.05)。两组患者PANSS量表总分及因子分差异不显著。冲动性量表和攻击性量表总分及因子分与PANSS量表总分及因子分相关性不显著。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冲动行为发生主要与其冲动性和攻击性人格特点有关,与患者精神病性症状直接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