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李春红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10):1187-1188,1190
目的 了解烟台地区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整合子的分布及耐药基因盒携带情况,探讨整合子与菌株耐药的相关性.方法 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VITEK 2全自动细菌分析仪.整合子及可变区检测采用PCR法,并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和测序分析进一步确定可变区耐药基因盒类型.结果 在100株铜绿假单胞菌中38株(38%)检出Ⅰ类整合子,未检出Ⅱ、Ⅲ类整合子.Ⅰ类整合子常见基因盒类型为aac(6′)Ⅱ-aadA13-clmA8-oxA10a和aac(6′)Ⅱ-aadA13-oxA10a,其中aac(6′)Ⅱ-aadA13-oxA10a基因盒为首次出现的新基因盒排列方式,并已登录Genbank:JN118546.结论 烟台地区铜绿假单胞菌整合子类型分布为Ⅰ类整合子,整合子携带菌株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整合子介导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及多重耐药的机制。方法 整合子PCR法扩增整合子的可变区;联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和DNA测序技术分析整合子可变区的耐药基因。结果 98株南京地区铜绿假单胞菌中有35株(35.7%)整合子可变区扩增阳性,扩增片段大小1.0-4.0kb。共检出6种不同的可变区,含有编码对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和磺胺类抗菌药耐药的基因,其中有3例为新型基因盒组合形式,包括aadA6-orfD、aadB-blaP1和aadB-aac(6′)-Ⅱa-blaCARB-8,Genbank基因号分别为DQ 091179、DQ 141316和DQ 288251。结论 整合子参与了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和多重耐药,主要携带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首次报道了3种携带新型基因盒组合形式的Ⅰ类整合子。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不同年度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整合子基因盒检测,分析其变化趋势及其与细菌耐药性的相关性。方法应用PCR对2006—2008年临床分离的420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整合子检测,对阳性PCR产物采用HinfⅠ内切酶作限制片段多态性(RFLP)分析进行整合子分类,并对整合子阳性株进行耐药基因盒的扩增与测序。结果 420株铜绿假单胞菌中116株(27.6%)检出Ⅰ类整合子,未检出Ⅱ、Ⅲ类整合子。对2006年及2008年的整合子阳性菌株可变区基因盒扩增得到7种不同的基因盒图谱,片段大小在710~2526bp,基因盒为介导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的aadB、aadA族和介导甲氧苄啶耐药的dfrA1和dhfrXVB。结论该院铜绿假单胞菌中整合子检出率随年度呈上升趋势,携带的基因盒与其耐药表型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1株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基因盒整合子分析。方法利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对整合子进行检测及分型,用长片段PCR(Long-PCR)扩增整合子的可变区并进行DNA测序,分析整合子可变区含有的耐药基因。结果该株铜绿假单胞菌PA27携带Ⅰ类整合子,其可变区大小为3.0kb,含有编码对氨基糖苷类、氯霉素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基因,经与gene bank数据库进行同源性分析(BLAST),确定为一种新型基因盒组合形式:aac(6′)-Ⅱ—cmlA8—OXA-10,gene bank登录号为EU708817。结论本菌株携带新型基因盒组合形式的Ⅰ类整合子为天津地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携带整合子的类型及耐药基因组合。方法 PCR检测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整合酶基因intI 1、intI 2、intI 3,Ⅰ类整合子恒定区基因qacEΔ1-sul1及可变区基因,扩增产物经胶回收、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及基因测序分析。结果 30株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中16株(53.3%)Ⅰ类整合酶基因及恒定区qacEΔ1-sul1基因扩增阳性,未检出Ⅱ、Ⅲ类整合酶基因。Ⅰ类整合子可变区共检出5种不同的耐药基因组合形式,含有对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抗菌药耐药的基因,其中有2种为新型基因盒组合形式,包括aacA4-VIM2和aadA2-OXA10-aacA4-blaIMP-9-aatI1,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GQ890658和GU122165,另外3种与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FJ917747、FJ817423、GU367339的序列基本吻合。结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携带的整合子主要为Ⅰ类整合子,在Ⅰ类整合子上首次发现2种新型基因盒组合形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广东地区医院分离铜绿假单胞菌整合子携带现状及其耐药基因与菌株耐药的关系。方法采用基因扩增法,对广东省5所医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三类整合子及耐药基因进行了检测,并检测阳性菌株整合子可变区。结果在30株铜绿假单胞菌中检出23株携带Ⅰ类整合子,有7株携带Ⅱ类整合子,有1株携带Ⅲ类整合子的基因。随机选取三类整合子携带菌各1株进行测序及序列分析,Ⅰ类整合子得到aac-3+aad2的组合形式;Ⅱ类整合子得到CmlA耐药基因盒;Ⅲ类整合子得到bla-MAP耐药基因盒。结论广东地区医院分离铜绿假单胞菌Ⅰ类整合子的检出率最高,检出1株携带Ⅲ类整合子基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分离于镇江地区的铜绿假单胞菌对13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明确Ⅰ类整合子基因盒结构及其在耐药基因播散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K-B纸片法检测71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煮沸法提取71株铜绿假单胞菌基因组DNA;PCR扩增Ⅰ类整合子基因,并通过测序分析其所携带耐药基因盒.结果 71株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的13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在18.3%~77.5%不等;Ⅰ类整合子检出率为38%,包括aadB、aac(6')-Ⅱ、PSE-Ⅰ、dfrA17和aadA5 5种基因盒,其中最常见者为dfrA17和aadA5.Ⅰ类整合子阳性菌株对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10种抗生素的耐药率明显高于整合子阴性菌株.结论 不同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株对13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各不相同,整合子阳性菌株耐药率明显高于整合子阴性菌株,提示Ⅰ类整合子是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I类整合子介导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寰  范晓磊  王海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12):1304-1305,1307
目的 检测铜绿假单胞菌(PA)的Ⅰ类整合子,探讨其与细菌耐药性的关系.方法以VITEK-AMS 微生物自动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PCR扩增Ⅰ类整合酶基因,电泳分析PCR扩增产物.结果 116株PA中,Ⅰ类整合子检出率为25.9%(30/116).Ⅰ类整合子阳性PA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及头孢菌素类药物的耐药率较...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1株临床分离携有多重耐药基因盒整合子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特性。方法应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对整合子进行检测及分型,用长片段PCR(Long—PCR)扩增整合子的可变区并进行DNA测序,分析整合子可变区含有的耐药基因。同时应用PCR扩增金属酶基因和oprD2基因。结果该株铜绿假单胞菌PA27携带Ⅰ类整合子,其可变区大小为3.0kb,含有编码对氨基糖苷类、氯霉素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基因,经与GenBank数据库进行同源性分析(BLAST),确定为一种新型基因盒组合形式:aac(6’)-Ⅱ-cm1A8-OXA-10,GenBank登录号为EU708817。oprD2基因检测阳性,未检出IMP-1、VIM-2和IMP-2型金属酶基因。结论该地区首次报道携带新型基因盒组合形式的Ⅰ类整合子的铜绿假单胞菌,并携有多重耐药基因,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的整合子Ⅰ和ISCR1的分布情况,并对其进行基因分型。方法分离临床234株铜绿假单胞菌,用WHONET5.4分析菌株药敏情况,PCR检测整合酶Ⅰ、整合子Ⅰ、ISCR1以及ISCR1携带的耐药基因。ERIC-PCR进行基因分型。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氯霉素、头孢唑啉、米诺环素、氨苄西林/舒巴坦高度耐药,对环丙沙星、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美洛培南较敏感,118株整合酶Ⅰ阳性,95株Ⅰ类整合子可变区阳性,3株ISCR1和ISCRI携带的耐药基因阳性。118株整合酶Ⅰ阳性铜绿假单胞菌分为89个基因型。结论Ⅰ类整合子广泛存在于铜绿假单胞菌中,ISCRI携带率较低,ERIC-PCR可用于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的基因分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PA 091701整合子携带耐药基因情况,探讨新的基因盒排列与多重耐药关系。方法药物敏感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方法,整合子及耐药基因盒的检测采用PCR方法。结果在所测试抗菌药物中,PA091701表现对多粘菌素敏感,对亚胺培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中介,对其它种类抗菌药物耐药;基因盒检测结果显示,PA091701所携带aac(6)’IIa、adA13和oxA10a基因盒为首次出现新的基因盒排列方式,并已登录Gen BankJ:N118546。结论 PA091701携带的基因盒与其对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耐药有关,表明其多重耐药性除整合子外,还存在其它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2005—2006年度我院铜绿假单胞菌对几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分析我院三类整合子的流行情况;明确我院Ⅰ类整合子的基因结构。方法采用药敏纸片法检测10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头孢噻肟、庆大霉素和亚胺培南等的耐药率;用煮沸法提取100株铜绿假单胞菌的DNA模板;应用PCR技术检测三类整合子的流行率及其Ⅰ类整合子结构分析。结果10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几种常用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环丙沙星32%、头孢噻肟45%、庆大霉素82%、头孢西丁37%、妥布霉素39%和亚胺培南43%。三类整合子的流行率分别为Ⅰ类53%、Ⅱ类21%、Ⅲ类5%。序列分析表明,在Ⅰ类整合子可变区存在dfrA17、aadA2基因盒。结论4种药物的耐药率都有增高,以庆大霉素最显著,铜绿假单胞菌的多重耐药可能与Ⅰ类整合子的流行有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及相关耐药基因。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VITEK 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系统对其进行重新鉴定,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oprD2、金属酶基因、氨基糖苷类酶修饰基因。结果 4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的抗生素:厄它培南,亚胺培南(IPM)、头孢他啶(CAZ)、美罗培南、头孢吡肟(PEP)、哌拉西林/他唑巴坦(TZP)、环丙沙星、氨曲南(ATM)、庆大霉素(GEN)、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多粘菌素耐药率分别为100%、96.2%、92.0%、90.1%、84.8%、83.9%、83.1%、73.7%、65.1%、60.6%、58.0%、0%。PCR结果显示oprD2缺失率65.0%,整合子阳性率22.5%,发现金属酶基因IMP-1株,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nt3Ⅰ、aac6Ⅱ、aac6Ⅰ、ant2Ⅰ基因阳性率分别为36.0%、35.1%、26.2%,20.1%,同时携带2种或2种以上耐药基因占55.0%,携带2种以上氨基糖苷类修饰基因的有40.0%。结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高,携带多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外膜孔蛋白oprD2缺失在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很常见,另外携带多种耐药基因盒的整合子的存在也是细菌耐药的常见原因,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本院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基因的存在状况,Ⅰ类整合子的分布情况以及其与多重耐药基因相关性分析.方法 采用K-B法测定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15种药物的耐药性,筛选出35株多重耐药菌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OPrD2基因、氨基糖苷类修饰基因和Ⅰ类整合子基因.结果 35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CTX-M-1、TEM、SHV的检出率分别为51.4%、31.4%、14.0%;OPrD2基因的阳性率为28.6%;氨基糖苷类修饰基因aac(6′)-Ⅱ、aac(6′)-Ⅰ、ant(3″)-Ⅰ和ant(3″)-Ⅱ的阳性率分别为20%、2.86%、14.3%和17.1%;Ⅰ类整合子阳性的菌株中,CTX-M-1、TEM、SHV、aac(6′)-Ⅱ和ant(3″)-Ⅰ的检出率为45.4%、9.1%、27.3%、36.4%和27.3%,未检出aac(6″)-Ⅰ和ant(2″)-Ⅰ基因.结论 本院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存在多种耐药基因,常见的有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OPrD2基因和氨基糖苷类基因.Ⅰ类整合子广泛存在于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中,并携带多种耐药基因参与形成铜绿假单胞菌的多重耐药.  相似文献   

15.
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目的了解近3年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表型、产酶情况及Ⅰ类整合子在耐药基因播散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平皿二倍稀释法检测MIC;改良三维法对β内酰胺酶进行分析;应用PCR技术检测Ⅰ类整合子,并通过测序分析其所携带耐药基因。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率不断上升,细菌可产生多种β内酰胺酶,Ⅰ类整合子阳性率为42.4%,所携带耐药基因包括aadB,aadA2,aac6-Ⅱ和PSE-1。结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比例不断上升.这与细菌可产生多种β内酰胺酶及整合子可介导耐药基因横向播散相关,临床医师务必根据药物敏感试验和本单位耐药监测情况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以减少多重耐药菌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