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腰椎退变性疾病(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3 退变性腰椎滑脱 退变性腰椎滑脱是指因腰椎退变引起损害节段的上位椎 体向前或向后滑动;若伴有神经根压迫症状,称为退变性腰椎 滑脱症。 3.1 病理 由于腰椎椎间盘和两个小关节突关节软骨进行性退变, 关节囊及棘上、棘间韧带松弛,腰椎不稳,导致小关节突的相 互制约能力逐步减弱,损害节段的上位椎体向前或向后滑动, 但与峡部崩裂导致的椎体滑脱不同,退变性滑脱通常不超过 椎体前后径的30%,Ⅰ°为主,占90.5%,Ⅱ°仅占9.5%;后 者是椎节间丧失了制约关系,随着剪应力的加大,上位椎体前 滑脱可达Ⅱ°、Ⅲ °,甚至位移至下位椎体的前面。 发生退变性滑脱的椎节通常有节段性椎管狭窄,当两侧 关节突退变破坏不对称时,上位脊椎相对下位脊椎发生旋转, 导致侧隐窝和椎管变形和狭窄,引起相应的神经根压迫。  相似文献   

2.
腰椎滑脱与腰椎不稳的诊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远征  李大伟 《中国骨伤》2014,27(9):709-711
<正>腰椎滑脱和腰椎不稳虽然为临床中的常见疾病,但目前对其诊断和治疗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理清、界定和探讨,当然存在的争议问题也不是本文浅谈片语能够解决的。立足目前许多专家学者对腰椎滑脱和腰椎不稳的观点阐述[1-7],笔者仅对腰椎滑脱和腰椎不稳典型的几个问题梳理如下。1腰椎滑脱和腰椎不稳的诊断脊椎滑脱的英文名称为spondylolysis,其字根来源于希腊语,spondylo(椎体)和listhesis(滑移)。两个  相似文献   

3.
退行性腰椎滑脱手术治疗2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Degenarative Spondylolisthesis简称DS)是中老年人常见疾病之一,也是中老年人腰腿痛及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其主要特征是一个腰椎体于下位椎体之上发生向前或向后移位,伴有腰椎退行性改变或椎管狭窄,一般滑脱椎体椎弓峡部是完整的.临床上以L4-5滑脱多见.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撑开复位固定系统(Distraction Reduction Fixation System,DRFS) 椎体融合器(Bagby and Kuslich,BAK)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1999年7月~2002年6月,18例腰椎滑脱患者进,行减压、DRFS系统内固定和BAK椎间融合。按Meyerdin分类Ⅰ度14例,Ⅱ度4例;滑脱椎体L4 10例,L5 8例。结果:随访10~24个月,18例均完全复位,椎间融合率100%,优良率94.4%。结论:DRFS系统和BAK在治疗腰椎滑脱中具有协同作用,增强了脊椎固定后稳定性,提高了椎体融合率,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撑开复位固定系统(Distraction Reduction Fixation System,DRFS) 椎体融合器(Bagby and Kuslich,BAK)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1999年7月~2002年6月,18例腰椎滑脱患者进行减压、DRFS系统内固定和BAK椎间融合.按Meyerdin分类Ⅰ度14例,Ⅱ度4例;滑脱椎体L4 10例,L5 8例.结果:随访10~24个月,18例均完全复位,椎间融合率100%,优良率94.4%.结论:DRFS系统和BAK在治疗腰椎滑脱中具有协同作用,增强了脊椎固定后稳定性,提高了椎体融合率,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6.
退变性腰椎滑脱是在1955年由Newman首先提出,他记载了腰椎关节突关节退变性关节炎所产生具有完整椎弓的椎体的滑动。腰椎退变与退变性滑脱腰椎退变的病变基础是椎间盘,在其退变的基础上,脊椎的关节软骨、关节突及其韧带发生相关的变化,而出现神经根的压迫,腰椎的滑动。与之对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撑开复位固定系统(Distraction Reduction Fixation System,DRFS)+椎体融合器(Bagby and Kuslich,BAK)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1999年7月~2002年6月,18例腰椎滑脱患者进行减压、DRFS系统内固定和BAK椎间融合。按Meyerdin分类Ⅰ度14例,Ⅱ度4例;滑脱椎体L_410例,L_58例。结果:随访10~24个月,18例均完全复位,椎间融合率100%,优良率94.4%。结论:DRFS系统和BAK在治疗腰椎滑脱中具有协同作用,增强了脊椎固定后稳定性,提高了椎体融合率,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8.
脊柱滑脱撑开复位固定装置加椎体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介绍脊柱滑脱撑开复位固定装置(DRFS)加椎体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的方法与效果。方法:19例腰椎滑脱行常规椎管探查后,利用I)RFS进行复位固定,然后取自体髂骨作两侧椎体问植骨。结果:19例随访18~42个月,平均24个月。X线检查显示植骨无吸收,全部获得融合。无并发症发生。结论:DRFS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固定可靠,DRFS加椎体间植骨术是一种治疗腰椎滑脱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腰椎退变性滑脱患者腰椎终板的Modic改变情况,分析退变性滑脱与终板Modic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腰椎退变性滑脱症患者的MRI资料,观察腰椎滑脱节段与非滑脱节段终板Modic改变各型的发生率及分布情况,分析终板Modic改变与腰椎滑脱的相关性。结果:108例腰椎退变性滑脱患者共540个椎体中,Ⅰ度滑脱149个,Ⅱ度滑脱17个;L1椎体滑脱10个,L2椎体26个,L3椎体41个,L4椎体46个,L5椎体43个。108例腰椎退变性滑脱患者共计1080个腰椎终板,351个终板存在Modic改变,其中ModicⅠ型172个(15.93%),Ⅱ型144个(13.33%),Ⅲ型3个(0.28%),混合型32个(2.96%);L1/2节段34个(3.15%),L2/3节段61个(5.65%),L3/4节段65个(6.02%),L4/5节段77个(7.13%),L5/S1节段114个(10.56%)。腰椎滑脱节段终板的Modic改变发生率为75.30%,非滑脱节段终板的Modic改变发生率为1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检验表明Modic改变和腰椎滑脱程度呈正相关(r=0.613,P0.05)。结论 :腰椎退变性滑脱患者滑脱节段终板的Modic改变多见,各型中以Ⅰ型多发,Modic改变的发生与滑脱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195 4年 ,Killian提出 :脊柱滑脱是一个椎体与其相邻的下一椎体相对向前滑动。绝大多数病人滑脱在骶骨上 ,其次发生在第五腰椎上 ,还有发生在第四腰椎甚至更高的节段 ,已成为骨科常见病 ,在人群中发病率 5 % [1]。如今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对该病研究和认识进一步深入。一、按其病因及解剖学特征 ,Wiltse[2 ]将脊柱滑脱分为 型。(一 )先天性滑脱 :如椎体小关节突发育不良 ,椎体发育不全。(二 )退行性滑脱 :椎间盘、小关节突及韧带长期退变、松弛。Junghanns将此病命名为假性滑脱。 (三 )外伤性滑脱 :脊柱骨折、脱位等。(四 )峡部不…  相似文献   

11.
腰椎滑脱和腰椎滑脱症(一)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1 腰椎滑脱研究简况腰椎滑脱是指因椎体间骨性连接异常而发生的上位椎体与下位椎体表面部分或全部的滑移 ,spondyl -,-olisthesis为希腊文词根 ,分别为“椎体”及“滑移”之意。妇产科医生Herbiniaux于 1784年注意到了此种病变的存在 ,Killian于185 3年首先提出腰椎滑脱的名称。至 1882年 ,德国人Neuge bauer研究认为腰椎滑脱是由于先天性的椎弓发育不良所引起 ,从此成立该诊断 ,对其病因 ,Putti ,Willis及Roche ,Siard先后提出了先天发育异常学说及创伤学说。随着放射…  相似文献   

12.
脊椎滑脱症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Killian在1854年首先使用脊椎滑脱(Spondylolisthesis)一词,并将其定义为“一个椎体在相邻的下一个椎体之上向前或向后滑脱”,其常见的病因是椎弓不连或称峡部裂,最常见的部位在L5S1。但直到近20年,才逐步认识了脊椎滑脱症的各种病因,建立了正确的分类方法,Wiltse提出的分型很有临床意义:Ⅰ型,发育不良型:为S1上关节突或椎弓有先天性缺损。Ⅱ型,峡部型:病变在关节突间(峡部)。Ⅲ型,退变型:继发于已长期存在的退变性关节炎,由于关节突和椎间盘的不稳定而发生滑脱。Ⅳ型,创伤型:椎弓根、椎板和关节突(不包括…  相似文献   

13.
腰椎滑脱症的手术疗效及并发症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腰椎滑脱是指因椎体间骨性连接异常而发生的上位椎体与下位椎体表面部分或全部的滑移,Killian于1853年首先提出腰椎滑脱的名称。随着放射诊断学原理的建立和矫形外科手术的开展,对腰椎滑脱已有了较深入的了解。腰椎滑脱好发于L5和L4椎体,约占95%,其中L5椎体的发生率为82%~90%。其他腰椎少见,偶尔也可见发生于颈椎、胸椎。近年来,随着脊柱内固定技术的发展,腰椎滑脱症的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其手术治疗仍存有较多并发症,直接影响手术的疗效。笔者对腰椎滑脱的手术适应证、手术疗效和手术并发症的临床研究作一综述及分析。1腰椎滑脱…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应用Cage联合SRS(脊柱滑脱复位固定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的适应症与优缺点;方法对13例腰椎滑脱患者行Cage联合SRS脊柱滑脱复位固定系统对滑脱椎体进行复位固定,常规行椎管减压及将椎板碎骨块和自体髂骨植入Cage内,并行植骨融合;结果随访6~26 个月,所有患者的腰腿痛等临床症状明显缓解,腰椎滑脱复位率为92%.术后3~8 个月复查X线片显示13例患者均达到椎体间骨性融合.其中1例单侧提拉螺钉松动,经腰部支具制动4个月后达到骨性融合,1例复位有Ⅰ度丢失;结论应用Cage联合SRS脊柱滑脱复位固定系统治疗腰椎滑脱能有效撑开提拉滑脱椎体,操作简便,明显增强术后融合节段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腰椎滑脱症的回顾与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腰椎滑脱是上位椎体相对于下位椎体的滑移。正常情况下,腰椎上位椎体的下关节突与下位椎体的上关节突相互交锁,防止了椎体向前滑动。由于先天性、创伤性或退行性变等因素,关节突关节失去交锁作用,就会形成腰椎滑脱。“脊柱滑脱”概念最早是Kilian在1854年提出,由希腊文spondylo(椎体)和Listhesis(滑移)集合而成。腰椎滑脱是临床上常见的骨科疾病,是慢性腰痛的常见原因,发病率约为5%。  相似文献   

16.
环锯前路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峡部不连和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寿勇  刘晓平 《中华骨科杂志》1994,14(4):217-218,T002
环锯前路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峡部不连和腰椎滑脱症丁寿勇,刘晓平,傅祖国,曾跃林,陈强腰椎峡部不连及腰椎滑脱症是腰腿痛原因之一,占腰腿痛病人的4%~5% ̄[1,2]。自Kilian ̄[3]认定其临床本质以来,治疗方法很多。融合和固定不稳定的脊椎是目前公认...  相似文献   

17.
腰骶角与退变性脊柱滑脱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腰骶角与腰椎稳定性、退变性脊柱滑脱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14例退变性脊柱滑脱患者进行腰椎动力位X线摄片,测量每例患者不同体位的腰骶角度和椎体滑脱程度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腰骶角与前向椎间位移不稳及退变性脊柱滑脱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立位、过伸位的腰骶角度及椎体滑脱程度明显大于卧位。结论 腰骶角的大小与退变性脊柱滑脱的发生及椎体滑脱程度有直接的关系,腰椎动力位摄片更有利于脊柱滑脱的显示。  相似文献   

18.
1854年,Killam发现并报告了4例发生于产后的脊椎滑脱患者并提出了脊柱滑脱的定义。Robert于1年后证明本病的病因为椎弓崩裂。腰椎椎弓峡部是指上、下关节突之间的狭窄部分。单纯峡部裂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多在X线检查中无意发现。峡部发生断裂后,受累脊柱运动节段骨性结构发生破坏,最终导致腰椎滑脱。腰椎滑脱的临床症状主要是下腰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国产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采用椎板开窗减压或保留棘突的全椎板切除减压,国产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All Fix或GSS-Ⅱ)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45例。结果19例完全复位,26例部分复位。术后随访39例,随访时间平均3.5年,优良率84.6%。结论国产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固定坚固,能使滑脱的椎体复位,明显提高脊椎融合率。  相似文献   

2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1):1933-1937
[目的]探讨重度腰椎峡部裂性滑脱后路椎体间融合手术(PLIF)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表现。[方法]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共23例重度腰椎峡部裂性滑脱患者。男5例,女18例,平均年龄(51.83±8.82)岁。手术方式均采用腰椎后路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术和或椎体间融合术。比较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指数)和腰椎JOA评分来评估临床疗效,比较手术前后椎体滑脱程度,椎体融合率,手术前后腰椎前凸角(LL),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和骨盆入射角(PI)评估影像学表现,同时记录所有患者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VAS评分:术前为(7.54±0.39),末次随访为(2.68±0.32)(P<0.05)。ODI指数:术前(79.22±7.62),末次随访为(21.57±12.09)(P<0.05)。腰椎JOA评分:术前为(8.52±3.17),末次随访为(22.52±3.17)(P<0.05)。术前腰椎滑脱度平均为(3.22±0.60),末次随访为(1.09±0.79)(P<0.05)。LL:术前腰椎前凸角平均(52.34±13.79)°,末次随访为(42.13±17.55)°(P<0.05)。SS:术前骶骨倾斜角平均(36.83±11.31)°,末次随访为(36.85±9.99)°(P<0.05)。PT:术前骨盆倾斜角平均为(23.61±2.13)°,末次随访为(23.68±7.56)°(P<0.05)。PI:术前骨盆入射角平均为(54.32±13.55)°,末次随访为(54.35±17.78)°(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5例发生一过性下肢神经症状加重;1例发生轻微肺栓塞;1例第一次手术后滑脱纠正不多且未减压,患者症状改善不明显;2例发生螺钉断裂,再次手术。[结论]重度腰椎峡部裂性滑脱PLIF手术治疗疗效满意,手术应在不造成神经损伤的前提下尽可能进行滑脱的复位,但并不强求滑脱完全复位,同时有条件应尽量行椎体间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