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脑前动脉水平段(A1段)发育异常和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与颅内前、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形成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16例64排CT血管成像(CTA)的资料。①将216例中CTA发现有前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126例,分为前交通动脉动脉瘤(ACoAA)组69例和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AA)组57例,其余CTA检查无动脉瘤,但有头痛、头晕的9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②分析动脉瘤的有无,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和瘤颈的宽度、瘤顶指向及瘤体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等。③将判定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④同时观察大脑前动脉A1段是否存在发育不良或缺如,是否存在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结果①64排CTA共检出前、后交通动脉动脉瘤126例,其中ACoAA 69例,PCoAA57例,以DSA和手术为判断标准,64排CTA检出动脉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②ACoAA组中一侧A1段发育不良或缺如达81.7%,明显高于PCoAA组和对照组(P〈0.05);PCoAA组中胚胎型大脑后动脉达56.1%,明显高于ACoAA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①64排CTA检出动脉瘤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②一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或缺如及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与前、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诊断颅内动脉成窗变异及合并其他血管异常。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月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653例经头部CTA检查,并诊断为颅内动脉成窗的39例患者的影像资料,分析颅内动脉成窗的发生率、部位、形态及其他血管异常。结果 (1)653例患者共检出39例(5.97%)41个成窗动脉,其中基底动脉成窗检出率3.37%(22个),椎动脉成窗检出率0.31%(2个),大脑前动脉成窗检出率1.22%(8个),前交通动脉成窗检出率0.61%(4个),大脑中动脉成窗检出率0.76%(5个)。后循环成窗以凸透镜型为主(66.67%,16/24),前循环成窗以裂隙型为主(76.47%,13/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11,P0.05)。(2)39例中22例成窗患者合并其他血管异常,以单侧或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最多(10例),其次为颅内动脉瘤(5例)。5例动脉瘤部位均远离成窗部位,位于颈内动脉交通段3例、基底动脉顶端1例、双侧大脑中动脉M2段1例。结论 CTA可以直观、清晰地显示颅内动脉成窗及合并其他血管异常,但血管成窗与血管异常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自非优势侧眶上锁孔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动脉瘤(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 ACoAA)的手术方法、经验和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根据前交通动脉和双侧A2段形成的A2开放平面朝向选择经非优势侧眶上锁孔入路夹闭的ACoAA病例资料,对手术方法和经验进行分析,总结该方法的适应证和优缺点.结果 12例患者的ACoAA均经非优势侧眶上锁孔入路完全夹闭,优势A1段动脉均显露良好.术后随访4~29个月均未发现动脉瘤复发或再破裂,格拉斯哥转归量表评分5分11例,4分1例.结论 ACoAA可经非优势A1侧眶上锁孔入路完全夹闭,是一种能获得良好疗效的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DSA结合容积再现技术(VRT)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1月至7月入住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9例,均行开颅夹闭术。夹闭后即刻行DSA并利用VRT处理相关图像,对夹闭效果欠佳者调整动脉瘤夹后,直至造影证实夹闭满意。将动脉瘤无复发且格拉斯哥预后评分为4~5分评价为治疗效果良好。结果 19例患者共计26个动脉瘤,显微镜下观察均完全夹闭。经造影证实,18个动脉瘤首次完全夹闭,1个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其对侧大脑后动脉夹闭并伴有瘤颈残留,1个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将对侧A2夹闭,1个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将脉络膜前动脉完全夹闭,3个瘤颈部残留,1个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夹闭后上干血管狭窄,1个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夹闭后前交通动脉及对侧A2起始处狭窄。2个因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未能调整外,其余经调整后夹闭理想。2例严重脑血管痉挛中,1例经导管缓慢注射罂粟碱后好转,1例应用罂粟碱脑棉片局部湿敷后好转。术中DSA及VRT图像处理时间30~100 min,未发生造影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3~16个月,CT血管成像示均无动脉瘤再生长及狭窄血管闭塞,1例偏瘫,18例恢复良好。结论术中DSA结合VRT有助于术中实时观察夹闭效果、调整动脉瘤夹,可减少瘤颈残留、载瘤动脉和瘤周血管闭塞,从而改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对一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时颅内侧支循环代偿能力的评价。方法选择一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172例(病例组),健康体检者158例(对照组),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并根据临床上有无神经功能障碍和脑缺血发作体征将病例组又分为症状组100例和无症状组72例。结果病例组双侧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终末段的收缩期峰值流速、血管搏动指数不对称,患侧血流频谱异常。与健侧同名动脉比较,呈低搏动血流频谱,表现为收缩期峰值流速减低,峰时延迟,峰型平坦圆钝,呈典型低搏动性特征。病例组患侧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终末段的收缩期峰值流速、平均流速和血管搏动指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病例组有3种侧支循环建立方式,前交通动脉侧支通路开放者96例(55.8%),后交通动脉侧支通路开放者82例(47.7%),眼动脉侧支通路开放者69例(40.1%)。症状组患者52例未发现上述3种侧支循环开放,临床上均伴有不同程度神经功能障碍。病例组26例(15.1%)有1个侧支通路建立(前交通动脉或后交通动脉);其中症状组22例(84.6%),无症状组4例(15.4%);79例(45.9%)有2个侧支通路建立(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前交通动脉+眼动脉或后交通动脉+眼动脉),其中症状组26例(32.9%),无症状组53例(67.1%);15例(8.7%)有3个侧支通路建立(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眼动脉),均见于无症状组患者。结论经颅多普勒超声作为一种经济、无创的检查方法,它对于一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后不仅可以评估患侧大脑中动脉的灌注程度,直接反映侧支循环建立是否充分,而且可以确定侧支循环通路建立的方式,从而对患者治疗方法的选择、预后情况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6.
一侧大脑前动脉发育不良的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分析一侧大脑前动脉发育不良(细小支)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并探讨TCD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TCD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筛查的28例一侧大脑前动脉发育不良的患者,进行颈动脉压迫试验前后细小侧和对侧大脑前动脉交通前段(ACA-A1)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观察,并与28例健康者(对照组)比较。结果28例患者细小侧ACA-A1血流速度(62±17)cm/s显著低于对照组(87±15)cm/s(P<0.01),对侧ACA-A1血流速度(123±13)cm/s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细小侧ACA-A1血流速度平均为对侧的1/2。压迫对侧颈总动脉后,细小侧ACA-A1血流速度增高倍数(3.08±0.51)显著高于对照组(1.97±0.25)(P<0.01),对侧ACA-A1血流速度增高倍数(1.35±0.11)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细小侧ACA-A1血流速度增高幅度平均为对侧的2倍以上。结论根据颈总动脉压迫试验前后双侧大脑前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结合血流信号强度、血流分布等辅助指标,TCD可诊断一侧大脑前动脉发育不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颈交界区硬膜动静脉瘘(CCJDAVF)的血管结构和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21例出血性CCJDAVF并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历记录、血管造影、手术录像和随访结果(9~45个月)。对20例行硬膜下引流静脉切断术,1例行硬膜下供血动脉切断术。其中7例行硬膜下引流静脉切断术+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或外科切除术。结果 21例患者中,18例(85.7%)瘘口位于枕大孔/颈1节段,3例(14.3%)位于颈2节段;9例(42.9%)瘘口位于左侧,11例(52.4%)位于右侧,1例(4.8%)双侧均有瘘口。13例(61.9%)为单纯硬膜外的神经根动脉供血,8例(38.1%)存在硬膜下软膜供血,供血动脉为来自脊髓前动脉或脊髓侧动脉的软膜血管,其中7例硬膜下供血动脉出现软膜动脉瘤,并且破裂出血。对5例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2例动脉瘤显微外科切除治疗。21例患者术后均康复,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均为5分,6个月复查DSA均无复发,随访均无再出血。结论 CCJDAVF可以存在硬膜下的软膜动脉供血,并形成软膜动脉瘤破裂出血。根据血管结构选择血管内治疗或手术切断供血动脉,能够有效防治再出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瘤体最大径≤3mm)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2月,45例(45个)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血管内栓塞治疗的资料。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29例,后交通动脉11例,大脑前动脉A1段3例,小脑下后动脉2例。其中单纯采用弹簧圈栓塞治疗28例,血管内支架置入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8例,球囊辅助技术栓塞4例,双微导管技术栓塞3例,单纯血管内支架置入2例。结果①动脉瘤达到致密栓塞28例,大部分填塞15例,单纯支架成功置入2例。②术中并发症情况:1例发生术中出血,经继续填塞弹簧圈后,术后恢复良好。1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术中发生同侧大脑中动脉急性血栓形成,经溶栓后再通,但术后头部CT显示有皮质梗死,患者遗有左侧肢体偏瘫。对5例脑室积血患者行脑室外引流。③出院时改良Rankin评分:0~1分28例,2分14例,3~4分2例,5分1例。④DSA随访24例患者,随访时间6~12个月,无一例复发;CT血管成像随访12例,随访时间为2~6年,未见复发。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有效方法,精确的微导管塑形,合适的弹簧圈选择,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减少并发症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评估老年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代偿能力。方法 对 80例老年一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 ,采用TCD技术检测脑底动脉环和眼动脉的侧支循环通路。根据临床上有无脑缺血和神经功能障碍体征将患者分为症状性闭塞组 (5 4例 )和无症状性闭塞组 (2 6例 )。结果 TCD显示 93%前交通动脉侧支开放 ,5 1%后交通动脉侧支开放 ,2 5 %眼动脉侧支开放。 4例 (5 % )症状性闭塞患者未发现侧支循环 ,31例患者 (39% )1个侧支通路建立 ,36例患者 (45 % ) 2个侧支通路建立 ,9例患者 (11% ) 3个侧支通路建立。无症状性闭塞患者的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明显高于症状性闭塞患者 (P <0 .0 1)。结论 TCD有助于了解老年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代偿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途径。方法对100例老年颅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技术评估侧支循环变化。结果大脑中动脉主干重度狭窄或闭塞59例,TCD显示软脑膜吻合侧支通路开放34例,占57.6%。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或闭塞30例,侧支通路开放24例,占80.0%,其中前动脉交通侧支开放8例,后动脉交通侧支开放2例,前动脉交通与后动脉交通侧支同时开放4例,眼动脉侧支开放6例,前动脉交通、后动脉交通和眼动脉侧支同时开放4例。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7例,TCD发现窃血改变4例,占57.1%。椎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3例中,2例椎动脉起始部闭塞患者出现颈外动脉-椎动脉侧支开放。左侧颈总动脉闭塞伴头臂干中度狭窄1例,TCD显示椎动脉-颈外动脉-颈内动脉侧支通路开放。结论 TCD技术有助于了解颅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前交通动脉动脉瘤(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ACoAA)瘤体指向与大脑前动脉A1段几何形态学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ACoAA患者的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和临床资料.ACoAA依瘤体指向分为前下指向、前上指向、后上指向、后下指向和复杂指向型.大脑前动脉A1段根据其几何形态分为弧形(Ⅰa型:上弧形;Ⅰb型:下弧形)、“S”形(Ⅱa型:反横“S”形;Ⅱb型:横“S”形)、“近线”形(Ⅲa型:内侧半向下的“近线”形;Ⅲb型:内侧半朝上的“近线”形;Ⅲc型:基本水平状的“近线”形)及不显影.结果 共纳入200例ACoAA患者,其中前上指向型93例,前下指向型76例,后下指向型8例,后上指向型8例,复杂指向型15例.大脑前动脉A1段形态分别为:Ⅰa型113侧,Ⅰb型8侧;Ⅱa型27侧,Ⅱb型70侧;Ⅲa型21侧,Ⅲb型46侧,Ⅲc型60侧;不显影55侧.ACoAA瘤体指向与优势显影侧A1段形态之间存在显著关联性(x2=215.582,P=0.000;Pearson列联系数C为o.665,P=0.000),与非优势显影侧A1段形态之间无显著关联性(x2=5.525,P=0.478).当ACoAA瘤体指向向下时,优势显影侧A1段一般表现为Ⅰa型、Ⅱa型或Ⅲa型;当瘤体指向向上时,优势显影侧A1段一般表现为Ⅰb型、Ⅱb型或Ⅲb型;当瘤体指向为复杂指向时,优势显影侧A1段可表现为各种形态.结论 ACoAA瘤体指向与优势显影侧大脑前动脉A1段形态之间存在显著关联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液态栓塞剂Onyx闭塞载瘤动脉治疗颅内远端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破裂动脉瘤患者(共29个颅内远端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动脉瘤位于小脑后下动脉17个,小脑前下动脉3个,小脑上动脉2个,大脑后动脉2个,大脑前动脉1个,大脑中动脉4个。对28个动脉瘤采用Onyx闭塞近端载瘤动脉及动脉瘤的方式治疗,1个大脑中动脉远端动脉瘤自行闭塞。结果所有治疗动脉瘤均完全闭塞。1例患者因术中出血死亡,其余患者术后随访8~67个月。23例患者最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为5分,3例为4分;17例患者术后DSA随访,5例患者术后CTA随访,动脉瘤均无复发;4例患者临床随访。所有幸存患者未见新的神经功能异常,无再出血。结论中-长期随访结果显示,Onyx闭塞载瘤动脉及动脉瘤治疗颅内远端动脉瘤临床疗效满意,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通过术前三维DSA模拟术中观察角度选择翼点入路侧别夹闭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75例翼点入路夹闭的Hunt-HessⅢ级及以下单发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患者,术前通过三维DSA模拟术中观察角度,选择利于暴露侧手术;收集所有患者性别、年龄、Hunt-Hess分级、动脉瘤大小、手术侧别选择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住院时间、动脉瘤完全夹闭比例及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比较左右侧及血管造影时不同A1优势侧入路动脉瘤夹闭情况及临床预后。结果 (1)左侧A1优势患者56例(74.7%),采用左侧翼点入路夹闭30例,右侧翼点入路夹闭26例;右侧A1优势患者19例(25.3%),采用右侧翼点入路夹闭15例,左侧翼点入路夹闭4例。(2)术中动脉瘤暴露满意,与术前三维DSA影像模拟情况相符;患者术后中位住院时间9(8,11)d;6例(8.0%)术后出现症状性脑梗死,1例(1.3%)并发颅内感染;65例术后复查头部DSA或CT血管成像,完全夹闭62例(95.4%),瘤颈处有残余3例(4.6%);出院时GOS评分5分69例(92.0%),4分3例(4.0%),3分3例(4.0%)。(3)左右侧及是否A1优势侧入路,患者手术并发症、动脉瘤完全夹闭比例、术后住院时间、出院时GOS评分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通过术前三维DSA模拟术中观察角度,选择利于暴露侧行翼点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重建结合颅内动脉瘤孤立术治疗前循环复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4例载瘤动脉远端侧支循环代偿不良的前循环复杂动脉瘤患者,行大脑中动脉血流重建和动脉瘤孤立术。依据动脉瘤部位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血流重建方式,包括对M2段及其远端的动脉瘤采用低流量旁路移植5例,对M1段动脉瘤采用中流量旁路移植4例,对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采用高流量旁路移植5例。术中或术后行脑血管造影和血管超声检查,以了解吻合口通畅与否及动脉瘤闭塞状况。本组患者随访期为2~60个月。结果低和中流量旁路移植的9例患者术后经过顺利,术后造影示吻合口均通畅。5例高流量旁路移植的患者中3例术后经过顺利,2例术后即刻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超声检查显示移植的血管内血栓形成。再次手术取栓后,神经功能障碍1例完全恢复,另1例大部分恢复;术后复查造影示4例吻合口通畅,1例吻合口不通。结论大脑中动脉血流重建结合动脉瘤孤立术是治疗载瘤动脉远端侧支循环代偿不良的前循环复杂动脉瘤的有效方法,应根据动脉瘤部位和侧支循环状态,可选择高、中、低不同流量的旁路移植术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单侧颈内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患者侧支循环状态的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单侧颈内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患者的DSA,判定单侧颈内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后,侧支循环是否存在及存在的主要方式。结果单侧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患者侧支循环出现频度,前交通动脉58例(83%),后交通动脉18例(26%),大脑前、后交通动脉均显影11例(16%),眼动脉70例(100%),脉络膜前动脉37例(53%),脉络膜后动脉5例(7%),同侧大脑前、后动脉或中动脉之间吻合12例(17%),同侧大脑前、中动脉之间吻合14例(20%),椎动脉造影示软脑膜吻合支3例(4%),基底节区前组和后组异常血管网(MMD)血管9例(13%)。结论DSA检查发现单侧颈内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患者均存在不同的侧支循环。通过准确分析病变侧侧支循环形成状态和脑血管代偿能力,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侧支循环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脑动脉闭塞或严重狭窄时侧支循环的代偿作用及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均经头颅CT和(或)MR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术检查确诊,脑血管造影检查发现有1支以上脑动脉闭塞。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例,反复抽搐1例,眩晕1例,一侧肢体持续瘫痪2例,无症状3例。脑血管造影发现一侧颈内动脉闭塞5例,一侧大脑中动脉闭塞2例,双侧椎动脉闭塞1例,基底动脉闭塞1例,一侧锁骨下动脉闭塞1例。10例患者侧支循环代偿充分,均通过保守治疗,控制危险因素,预后良好。1~33个月随访,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并未再复发。结论一侧脑血管发生闭塞时,可通过多个途径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从而避免或减轻神经功能缺失的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方式的血管旁路移植术加动脉瘤切除或孤立术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以远梭形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1月—2010年10月北京三博脑科医院采用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9例未破裂大脑中动脉分叉部以远梭形动脉瘤,其中8例为单发,1例为多发。中型动脉瘤1例,大型2例,巨大型5例,蛇形1例。颅内局部血管旁路移植术7例,颅内一颅外血管旁路移植术2例,同时行动脉瘤切除或孤立术。结果①术后DSA和(或)CT血管成像(CTA)检查显示,9例动脉瘤均不显影;7例移植血管通畅,2例移植血管不通。血管不通的2例中,1例术后10个月CTA显示移植血管再通;1例术后17dDSA显示移植血管不通,动脉瘤远端皮质由侧支血管代偿供血。②术后1例肌力轻度下降,出院前完全恢复;3例有短暂口周抽搐,1例发生静脉出血性梗死。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4分1例,5分8例。③9例获6个月至4.5年随访,GOS均为5分。结论脑血管旁路移植术尤其是颅内局部血管旁路移植术,是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部以远梭形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合并单纯颅内血肿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10月至2018年12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颅内破裂动脉瘤住院患者410例,其中表现为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单纯颅内血肿的颅内破裂动脉瘤8例,分析该类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心脑血管危险因素、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影像学征象、颅内动脉瘤特征、手术方式及随访结果等。心脑血管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病、糖尿病等病史,影像学征象包括出血特点、位置等,颅内动脉瘤特征包括动脉瘤大小(纵横比)等,手术方式包括初次手术与再次手术的方式,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患者治疗3个月预后。结果 (1)单纯颅内血肿的颅内破裂动脉瘤占同期所有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比例为2.0%(8/410),8例患者初诊或首诊时颅内动脉瘤漏诊5例:1例首次诊断为急性创伤性硬膜下血肿,经CT血管成像(CTA)进一步确诊为后交通动脉动脉瘤;1例首次诊断为自发性基底节脑出血,经CTA确诊为大脑中动脉瘤;1例在外院初次诊断为自发性基底节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中发现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术后2周DSA检查显示合并前交通动脉动脉瘤;1例在外院因头痛诊断为自发性额叶脑出血,经CTA确诊为大脑前动脉瘤;1例首次诊断为自发性基底节脑出血,经头部CTA确诊为大脑后动脉瘤。(2)影像学特征:头部CT平扫均无明显蛛网膜下腔出血征象。有2例患者血肿边缘可见类圆形稍高密度影,后经CTA和手术证实为动脉瘤体部;大脑中动脉瘤导致的基底节区血肿边缘紧邻外侧裂,部分血肿扩展至颞叶;大脑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导致的额叶血肿中心则位于额底直回;脑室出血的血肿贯穿颞叶皮质充满侧脑室颞角,颞角血肿多于侧脑室体部;硬膜下血肿患者无颅骨骨折征象。CTA显示,有5例患者动脉瘤生长方向朝向脑叶,3例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动脉瘤朝向硬脑膜面生长。2例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朝向颞底外侧硬脑膜方向生长,1例大脑前动脉A3段动脉瘤朝前纵裂硬脑膜上方生长。(3)随访3个月,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2例,预后不良(mRS评分3~6分)6例。结论对初诊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自发性颅内血肿患者,应尽早行头部CTA或DSA检查,尤其对于基底节区血肿紧邻外侧裂、血肿边缘存在类圆形稍高密度影、无颅骨骨折的硬膜下血肿者更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9.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脑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例术中行ICG造影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其中16例手术直接夹闭动脉瘤,1例手术切除动脉瘤,3例行动脉瘤切除或孤立+血管重建术。术中造影时,将即时稀释的对比剂(25mg的ICG加入到2ml注射用水中)一次性快速注入肘静脉,荧光手术显微镜下观察造影血管。术后行DSA造影。评价术中ICG造影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作用。结果16例行动脉瘤夹闭手术患者中,1例小脑下后动脉动脉瘤患者,夹闭后ICG造影发现动脉瘤残余,经调整动脉瘤夹后再次ICG造影,证实动脉瘤夹闭完全;1例颈内动脉动脉瘤夹闭后术中造影发现颈内动脉狭窄,调整动脉瘤夹后再次造影证实无狭窄。1例大脑后动脉瘤患者,术中ICG造影发现动脉瘤内完全血栓形成,载瘤动脉近端闭塞,远端通过血管吻合支供血,遂术中决定行动脉瘤切除术。3例动脉瘤切除或孤立+血管重建手术患者中,2例术中ICG造影证实吻合口通畅,远端血供良好;1例术中造影发现吻合口功能不良,但同侧额叶脑组织供血良好,故未进一步调整吻合口,术后患者无明显神经功能缺损症状,DSA证实同侧大脑中动脉侧支供血。16例术后行DSA检查者,均证实术中ICG造影结果。结论ICG血管造影是颅内动脉瘤术中监测动脉瘤是否残留、载瘤动脉是否狭窄及吻合血管是否通畅的重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诊断永存三叉动脉(PTA)中的价值,提高对该血管变异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734例行头颈64排螺旋CTA检查中的5例PTA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PrrA的发生率、起源、走行、后循环供血及合并其他血管畸形的情况。结果①PTA的发生率为0.18%(5/2734),其中3例位于右侧,2例位于左侧。②三叉动脉均起自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血管走行外侧型4例,内侧型1例;按Saltzman分型显示PTA后循环供血情况:I型1例,Ⅱ型1例,Ⅲ型3例。③吻合点近端的基底动脉及双侧椎动脉发育不良3例,吻合点近端基底动脉完全萎缩1例;合并PTA的动脉瘤1例,合并对侧大脑中动脉成窗1例。结论64排CTA能清晰、快速、无创、准确地显示PTA及其走行。在鞍区或鞍上区手术及介入治疗前,了解这种异常血管的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手术和介入治疗方案,避免因操作不当所致的危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