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非梗死相关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初发AMI住院并接受溶栓治疗冠状动脉再通的110名患者分为三组:持续性ST段压低组(1组)26例,一过性ST段压低组(2组)48例,无ST段压低组(3组)36例,随访30个月,观察3个组患者的存活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心功能与非梗死相关导联ST段压低的关系。结果 AMI溶栓治疗后,非梗死相关导联持续性ST段压低组的长期存活率(73%)显著低于2组(91.6%)和3组(91.7%)(P<0.05);而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NYHA)发生率显著高于2组和3组(P<0.05)。结论 统计学分析表明非梗死相关导联持续性ST段压低是AMI溶栓治疗后长期存活率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电图变化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危险分层的价值。方法自2006年1月-2007年7月,在我院因急性胸痛拟诊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而收入住院且记录资料完整的616例患者。人院后采集病史、查体,并在10min内完成常规18导联心电图检查,将患者人院时心电图的改变分为ST段压低组(包括伴有T波倒置者)、单纯T波倒置组、尚不能诊断的心电图组及正常心电图组;又将ST段压低组分为:胸前导联(V4-V6)ST段压低合并负向T波、胸前导联ST段压低合并正向T波、其他导联ST段压低合并正向T波、其他导联ST段压低合并负向T波4组。观察各组住院期主要心血管事件(心脏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反复缺血性心绞痛发作),并随访1-12(7.2±3.8)个月,观察主要心血管事件变化。结果与正常心电图组比较;ST段压低组的复合心血管事件明显增多。胸前导联ST段压低合并T波倒置组的患者较其他导联ST段压低合并或不合并T波倒置组的复合心血管事件明显增多。结论.心电图的ST段变化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危险分层及心血管事件预测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后心电图ST段回落不良的临床意义及其对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156例AMI患者分别计算PCI术前及术后2 hST段抬高相关导联的总和(ΣSTE),以后者ST段总和(ΣSTE)与前者相比,下降≥50%为ST段迅速回落(ST段迅速回落组)(n=124),下降<50%者为ST段回落不良(ST段回落不良组)(n=32).同时观察患者术前、术后7d脑钠肽的变化,以及1年后心室重构的发生率.结果:ST段回落不良组患者脑钠肽明显增高且呈正相关,1年后心室重构的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AMI再灌注后心电图ST段回落不良患者血浆BNP明显增高,与心室重构密切相关,是AMI后心力衰竭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墓碑形ST段抬高的临床意义. 方法 收治AMI患者468例,依据心电图ST段抬高特征,其中有墓碑形42例,根据年龄分墓碑形老年组30例,墓碑形非老年组12例,另随机选择其他形态ST段抬高50例为对照组进行多项指标分析. 结果 墓碑形老年组100%合并有基础疾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前心梗后心绞痛、并发症及死亡的发生率、心电图ST段抬高及出现病理性Q波的导联数、振幅明显高于墓碑形非老年组;而墓碑形组的以上各项临床及心电图指标亦明显高于其他形态组;且PCI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率亦是墓碑形老年组明显高于非老年组. 结论 墓碑形ST段抬高是AMI近期预后险恶的独立指标,尤以老年墓碑形ST段抬高者为甚,提示对此类患者应高度重视并积极预防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墓碑形ST段抬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墓碑形ST段抬高的临床意义。方法将86例AMI患者以ST段抬高的特征分为两组,墓碑形抬高组36例、其他形抬高组50例。观察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年龄、有否合并糖尿病),并比较两组AMI的发生部位、PCI前心梗后心绞痛、并发症及死亡的发生率、首次CK值、各项心电指标及PCI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率。结果两组各项临床指标及心电图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墓碑形ST段抬高组PCI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率亦明显高于其他形ST段抬高组。结论墓碑形ST段抬高患者梗死部位特殊而广泛、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易出现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对此类患者应高度重视并积极预防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ST段早期恢复反映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心肌再灌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比较溶栓再通后早期ST段恢复与未恢复者住院期间临床结局的差异,探讨ST段早期恢复在心肌再灌注中的作用。方法 108例溶栓经酶学等指标临床判定再通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按照有无早期(溶栓后2h)ST段恢复分为两组。连续测定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了解心肌酶峰出现时间及峰值;放射性核素评估左心室功能。观察4周住院期间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室壁瘤、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发生情况及病死率。结果 无论是前壁MI还是下壁MI,ST段早期恢复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均高于未恢复组(P<0.05);CK峰值则低于未恢复组(P<0.05)。住院期间ST段恢复组核素心肌显像充盈缺损、CHF及室壁瘤发生率低,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高(P值均小于0.05)。结论 同ST段未恢复组相比,溶栓再通后ST段早期恢复者临床预后好。心电图模式可以反映再灌注程度。  相似文献   

7.
下壁ST段压低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电图下壁导联ST段压低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AMI)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评价 6 3例前壁AMI病人 ,选择病人就诊初始 4h心电图测量其ST水平。住院 1~ 2周行冠状动脉造影 (CAG)同位素心肌灌注显像检查结果对照分析 ;结果 ①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无显著差异 ,左心室造影下壁运动无明显减弱 ;②同位素心肌灌注显示下壁ST段压低组 86 2 1%无下壁心肌缺血表现 ;③下壁导联ST压低组V1 3 导联ST抬高的平均值明显高于不伴下壁导联ST压低组 ,ECG下壁ST段压低明显与V1 3 导联抬高有相关性 ,(r =- 0 5 2 ,P <0 0 5 )。结论 下壁导联ST段压低可能是前壁AMI时V1 3 导联ST抬高的镜影反映而不是下壁心肌缺血表现。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急诊介入术后ST段回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12导联动态心电图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l)患者急诊冠脉介入术(PCI)后24h内心电图ST段的回落,探讨ST段不同程度的回落对预后的影响。方法62例ST段抬高急性心梗(STEMl)患者,发病12h内进行急诊冠脉介入术治疗,术后梗死相关血管血流达TIMl3级,分析其12导联动态心电图中ST段的回落程度,结果分成ST段回落组(ST段回落>50%)及ST段无回落组(ST段回落<50%)。平均随访半年,比较二组的临床事件及预后。结果本组ST段回落主要发生于术后120min内,其中发病至冠脉介入术的时间、再灌注时间以及发病至CK-MB达峰值时间在ST段回落组均短,与ST段无回落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进一步分析显示,该组患者住院期间的总心脏事件发生率低于ST段无回落组,半年死亡率低于ST段无回落组。结论急性心梗发病至心肌再灌注的间期对ST段的充分回落十分重要,ST段早期及充分回落患者近远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直接冠脉成形术,术前和术后ST段变化对远期心血管事件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对54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直接冠脉成形术,观察术前和术后1h心电图ST段变化,计算ST段回落指数。对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观察12个月内心血管事件(猝死、心肌梗死、再狭窄、再次血管重建、慢性心衰)发生情况。对ST段回落指数和随访心血管事件行ROC分析,并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回归分析ST段回落指数对12个月终点事件的独立预测价值。结果在12个月的随访中,发生心源性死亡2例,再发心绞痛4例,慢性心衰7例。ST段回落指数临界点取63%时,对目标心脏事件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0.843,灵敏度76.9%,特异度78.0%。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ST段回落指数对目标终点事件具有独立预测价值。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直接PCI术,术前和术后ST段的变化即ST段回落指数对术后12个月预后具有独立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211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不同治疗方法临床结果分析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接受不同再灌注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来自国内12家医院的211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分别接受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溶栓治疗、溶栓+PCI治疗及未接受任何形式的再灌注治疗,分析各种治疗方法的分布、患的临床特征、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的预测因素以及患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出院转归情况。结果:接受PCI、溶栓、溶栓+PCI治疗的例数分别为98、27及27例,59例未接受任何形式的再灌注治疗。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患中女性占40%,远远高于另外三组中女性患所占的比例(P<0.001)。合并糖尿病的患在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组约占30%,与其他三组比较,统计学上有显性差异(P<0.01)。各组在年龄上虽然未显示统计学上的差异,但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组的平均年龄明显大于另外三组。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则更多地接受了溶栓治疗(11.1%),下壁心肌梗死患也较多地接受了溶栓治疗(55.6%)。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糖尿病病史及无胸痛症状是未能接受再灌注治疗的预测因子(OR值分别为1.061、2.122、2.310)。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组的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再发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肺水肿以及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率明显高于另外三组(P<0.01)。溶栓组再发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高于PCI组。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死亡率明显低于未接受再灌注治疗(P<0.01)。结论:再灌注治疗可以降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的住院死亡率,减少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接受PCI的住院期间效果要优于接受溶栓治疗。目前近1/3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未接受再灌注治疗,与患的年龄,是否合并糖尿病以及发作时有无胸痛症状有关。本组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接受PCI治疗较多,与患就诊医院均有导管室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中症状发作-球囊扩张时间(symptom-onset-to-balloon,SOTB)对再灌注后心电图ST段的回落、住院期间左心室射血分数、6个月内总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包括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因心血管事件再入院、心力衰竭和死亡等)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6年7月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行直接PCI治疗的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225例的基线资料、心电图资料以及随访资料,比较不同时间SOTB(>3 h及≤3 h)术前、术后1 h ST段抬高总和恢复百分比(sumSTR)%、住院期间超声心动图所测的左心室射血分数、随访6个月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SOTB≤3 h组PCI治疗后1 h ST段完全回落≥70%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SOTB>3 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7.4%vs.43.2%,P=0.005);住院期间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SOTB>3 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7.69%±7.64%vs.53.80%±9.03%,P=0.014);6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与SOTB>3 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9%vs.35.4%,P=0.001)。结论 STEMI患者PCI治疗中SOTB短,ST段回落就迅速而完全,住院期间的左心室射血分数高,6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塞(AMI)、特别是急性Q波心肌梗塞常伴有远隔导联ST段压低,据文献报道其发生率达48~100%。临床意义也日趋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本文对我院1989年1月至1992年12月收治的180例急性Q波心肌梗塞患者,分老年组与非老年组、就其远隔导联ST段压低与近期顸后的关系进行了回顾性研究、旨在探讨AMZ时远隔导联ST段压低及压低程度和压低持续时间对老年患者的近期预后有何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王江洪  徐力辛  黄伟剑 《心脑血管病防治》2011,11(2):99-101,I0001,I0002
<正>自1945年Wolferth首次报告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时心电图常出现"镜面"导联ST段压低,并往往利用这一心电现象判断犯罪血管位置、分析ECG镜段导联区是否存在缺血、估价患者的心功能状态和临床预后等,随着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发展,认识进一步深入。本文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之前,利用术前心电图(ECG)"镜面"导联ST段压低判断冠脉高危犯罪血管部位(左主干、  相似文献   

14.
齐丽平 《山东医药》2012,52(45):43-45
目的 探讨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高负荷量氯吡格雷对中高危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中高危非ST段抬高型ACS患者23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20例、对照组118例.行PCI前,观察组给予高负荷量氯吡格雷600mg顿服,对照组给予常规负荷量氯吡格雷300 mg顿服;观察两组行PCI后即刻病变血管的TIMI血流和心肌灌注指标,随访其行PCI后30 d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和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PCI后即刻,两组冠脉造影达到TIMI血流3级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心肌灌注TMPG 2级以上发生率高,校正TIMI计帧数小,PCI后30d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P均<0.05).两组30 d内出血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高负荷量氯吡格雷可显著改善中高危非ST抬高型ACS患者的PCI后心肌灌注,减少其PCI后30 d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对应性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23例首发AMI患者行常规心电图(ECG)检查,伴有对应性ST段压低>0.1mV为压低组(12例),不伴有对应性ST段压低为正常组(11例),比较两组间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之间关系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压低组ECG并发症多,冠状动脉造影多支(2支以上)血管病变及血清心肌酶CK—MB峰值明显高于正常组。结论 AMI伴对应性ST段压低可能具有较大的梗死面积,而且并发症多.预后差,属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并对应导联ST段改变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伴有对应导联ST段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176例AMI患梗死部位对应导联ST段下移的程序,根据ST段下移的程度患被分为3组:无对应性ST段改变组(A组);伴对应导联ST段下移0.05-0.15mV组(B组);伴对应性ST段下移>0.15mV组(C组),并记录4周时发生的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率。结果:(1)AMI患有38.1%存在对应导联ST段改变;(2)A组与B组的并发症与死亡率无显差异(P>0.05),C组的并发症及死亡率A,B组相比有显差异性(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伴有对应导联ST段下移>0.15mV可作为判断病情严重程度与估计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对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后均进行PCI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n=60)和观察组(n=60)。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药物,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曲美他嗪。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心肌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变化,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肌梗死面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和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6 h、24 h的cTnI、CK-MB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3个月LVEF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 d、7 d的心肌梗死面积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前、后应用曲美他嗪进行治疗,能够有效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患者心功能,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1周及6个月时梗死区的室壁运动情况,评价TIMI血流及ST段回落与梗死区再灌注的关系。方法选择209例行急诊PCI和56例未行急诊血运重建的急性STEMI患者(对照组),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心肌梗死后1周及6个月时梗死区的室壁运动。将PCI患者分为3组,A组为PCI后TIMI血流2~3级且2h内ST段回落〉150%者;B组为PCI后TIMI血流2~3级且2h内ST段回落〈50%者;C组为PCI后TIMI血流1级且2h内ST段回落〈50%者。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组梗死后1周及6个月梗死区的室壁运动均明显改善(P〈0.01),B组梗死后1周梗死区的室壁运动无明显改善,6个月时梗死区的室壁运动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且与A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梗死后1周及6个月梗死区的室壁运动均无改善(P〉0.05)。结论急性STEMI患者成功PCI后,ST段迅速回落对于判断梗死区早期再灌注具有重要的临床预测价值,而对梗死区远期再灌注的临床预测价值较小;TIMI血流对于判断梗死区远期再灌注具有重要的临床预测价值,而对梗死区早期再灌注的临床预测价值较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经皮冠脉内介入(PCI)治疗达TIMI血流3级的急性心肌梗死(AMI)者的早期ST段下降幅度的临床意义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首次ST段抬高的AMI经急诊PCI且TIMI血流达3级的100例患者,测量并比较PCI术前、术后2h梗死相关导联ST段下降幅度,以∑ST段下降≥50%为A纽。〈50%为B纽,应用超声心动图分别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PCI2个月后的心血管事件,观察可能影响ST段下降的常见因素。结果急诊PCI的AMI者早期ST段下降幅度≥50%者心脏功能改善明显,且心血管事件较低。未发现常见的临床因素对ST段下降有影响。结论AMI者急诊PCI术后早期ST段下降的幅度是预测其预后的一项直观、简易、可靠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结合实验室检测肌钙蛋白Ⅰ与心电图aVR导联ST段抬高情况,探讨二者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入选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255例,采血检验肌钙蛋白Ⅰ,并详细测量心电图AVR导联ST段抬高情况,均行冠脉造影,根据具体情况分别行冠脉介入治疗、冠脉搭桥手术及药物保守治疗,随访6个月,观察终点为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肌梗死(包括再梗)、心血管死亡和血运重建。结果在随访的6个月内,肌钙蛋白Ⅰ值(OR=7.01,95%CI=1.22~12.63,P=0.02)和aVR导联ST段抬高值(OR=1.38,95%CI=1.084~1.751,P=0.009)是患者发生死亡和心肌梗死(包括再梗)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肌钙蛋白Ⅰ值(OR=1.249,95%CI=1.114~1.501,P0.01)和aVR导联ST段抬高值(OR=2.03,95%CI=1.20~4.29,P=0.04)亦是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及血运重建术)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在NSTE-ACS患者中,肌钙蛋白Ⅰ的升高的同时aVR导联ST段抬高者,其左主干病变或三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发生,以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再梗、血运重建)的发生均是最高的。结论在临床中结合肌钙蛋白Ⅰ和心电图aVR导联ST段变化,可以早期应用于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