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特点和死亡原因,提高防治效果.方法 通过对我院2000年~2005年145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并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年龄、性别、梗死部位、死亡组死亡原因(心脏骤停、心力衰竭、心脏破裂、心外因素)等.结论 AMI患者住院病人女性死亡率明显高于男性死亡率,男、女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患者的死亡直接原因最主要的是泵衰竭(53.84%),心肌梗死梗死部位主要是前壁(包括前壁、广泛前壁、前间壁)(86.92%).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内科的危重症,死亡率高,我科1997年7月-2002年12月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521例,其中死亡49例,本文通过对本组病例的临床分析,探讨死亡的危险因素及减少病死率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4.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以致相应心肌发生持久缺血,引起的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我科2007年10月—2008年10月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62例,男42例,女20例,年龄42-76岁,平均住院25d,其中治愈好转58例(93.5%),死亡4例(6.5%)。现将62例AMI急性期的护理体会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6.
急性心肌梗死 (AMI)急性期冠状动脉造影 (CAG)因危险性高、技术难度大而限制了临床应用。近年 ,随着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发展 ,急性期CAG已作为AMI介入治疗的基础技术 ,临床应用逐渐增多。我院自 1995年 4月~ 2 0 0 0年 2月已对 2 4例AMI患者行急诊CAG。现将其结果及初步体会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病例资料 我院急诊住院AMI患者 2 4例 (男 19例 ,女 5例 ) ,年龄 (5 8.37± 10 .0 6 )岁 (36~ 74岁 )。其中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13例 ,前间壁心肌梗死 3例 ,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1例 ,下壁心肌梗死 7例。合并高血压者 6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血压控制的临床情况。方法利用24h动态血压检测仪分别对AMI急性期患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及正常对照组患者实施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AMI组与对照组1(不稳定性心绞痛)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等均有所降低,差异明显,与对照组2(正常对照者)对比,各项指标均有所降低,差异显著,同时AMI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结论严密观察AMI急性期血压动态变化,合理应用ACEI、β受体阻滞剂在控制AMI患者血压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电图改变与心肌酶学指标变化在AMI超急性期的诊断意义.方法 对我院从2005年1月到2009年11月共30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发病时间分为3组,A组(发病时间<2h,n=98)、B组(发病时间在2~6 h以内,n=129)和C组(发病时间超过6 h,n=79).分别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心电图和心肌酶学指标改变等情况.结果 发现各组之间J点抬高和ST段抬高的比例都明显升高,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ST段缩短和T波高尖的比例,三组差异明显,A组明显升高.三组患者心肌酶学指标的升高时间无明显差异.A组中高中或以上学历比例与B、C组比较明显升高,干部成分的比例也高于后两组.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前2h内,心肌代谢改变所导致的心电图改变远远早于心肌酶学指标改变,加强AMI超早期心电图特征的学习和应用,有利于AMI患者的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对住院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9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选与急性心肌梗死院内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926例患者中149例(16.1%)死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急性心肌梗死院内死亡相关的因素为:年龄(OR=1.073)、糖尿病(OR=3.813)、陈旧性心肌梗死(OR=7.314)、心率(OR=1.024)、收缩压(OR=0.98)、左心室射血分数(OR=0.857)、肌酸激酶同工酶(OR=1.003)、肌酐(OR=1.006)、室性心动过速及心房颤动(OR=2.814)、血管病变数(OR=2.974)、Killip分级(OR=3.381)、再灌注治疗(OR=0.404)。结论高龄、糖尿病史、陈旧性心肌梗死史、心率增快、收缩压降低、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肌酐升高、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及心房颤动、多支血管病变、Killip分级高、未行再灌注治疗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院内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23例死亡诱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晓晴 《南通医学院学报》2001,21(4):390-390,392
对23例急性心肌梗死死亡诱因进行了分析,发现有明确诱因者10例,诱发因素多为用力大便4例、饱食、情绪激动、过早下床或活动过度各2例。提示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需要重视这些诱因的预防。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探讨与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 2001年1月~2006年1月死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50例急性心肌梗死死亡患者平均64.2±7.9岁,男女之比1.631,60以上共37例(74%),男女比例相等,60以下共13例(26%),以男性为主.每例患者平均梗死面积2.1壁;再梗8例,占16%.就诊时心功能KillipⅡ~Ⅳ级占46%;死亡前心功能KillipⅡ~Ⅳ级占68%.发病到就诊时间5.2±4.1h、发病到死亡时间83.8±77.2h,其中24h之内死亡占24%.死亡原因中泵衰竭占60%、心脏骤停占32%、心脏破裂占8%.肺部感染与无肺部感染两组死亡患者在梗死面积上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肺部感染易发生在梗死面积较大的患者;排便患者与非排便患者两组死亡患者在心功能上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排便死亡患者的心功能较差.以上两者因素与低血钾、进餐、心理应激、不良药物使用是梗死后导致死亡不可忽视的诱发因素,其发生率52%,它们在不同程度上诱发及恶化心律失常、加重泵衰竭.结论从上述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急性心肌梗死知识的普及仍十分重要,除对糖尿病、高血压等冠心病易患因素应系统治疗外,进一步强调缩短心梗的就诊时间,争取早期开通梗死相关冠脉、防止梗死面积扩大、有效控制心律失常、保护心功能.对那些年龄大、梗死面积大、心功能差的患者一定要避免肺部感染、纠正电解质紊乱、防止饱餐、便秘等不良刺激、合理用药,上述措施可能减少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AMI)死亡率高,本文收集了AMI住院期间死亡病例20例进行临床分析,探讨AMI住院后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13.
242例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进行分析,探讨与死亡率有关原因,总结经验,降低死亡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AMI患者242例,为我院1989年6月~1998年6月住院8周患者,男168例,女74例,年龄42~87岁(67±9)。所有病例均符合WHO的AMI临床诊断标准。1.2 方法:统计与观察9年来,对AMI发病年龄、性别、发病时间、梗死部位、范围大小及处理方法等作定量资料统计学分析。1.3 统计学方法:统计学处理采用卡方检验和二项分布法检验。2 结果2.1 死亡率:242例AMI患者住院期间8周内死亡46例,总死亡率190%。2.2 死…  相似文献   

14.
我院自1985年5月~1989年7月,收治经 CT 确诊的脑梗塞病人共646例,占同期神经内科住院病人的34.4%%.其中幕上者605例,急性期死亡28例,病死率为4.6%;幕下者41例,急性期死亡23例,病死率为56.1%。现将其临床表现及死亡原因作一初步分析.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男36例,女15例.年龄最小者24岁,最大者85岁,平均62岁,其中60岁以上者34例(66.7%).既往史:高血压25例,冠心病13例(其中3例合并房颤),风心病房颤4例,心肌梗塞3例,肺心病3例,糖尿病5例,肢麻、轻瘫13例,发作性眩晕16例,抽搐3例,大动脉炎1例,晚期妊娠1例。发病状态:睡眠中发病13例,晨起发病10例,进食中发病4例,休息及活动中发病各12例.二、临床表现起病形式:①急性型:突然起病,迅速出现神经系统障碍及意识障碍,经数分钟、数小时达高峰,此型33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血糖水平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入院即刻化验血糖,根据血糖水平分为正常组(6.1mmol/L)、轻中度升高组(6.1~11.0mmol/L)、高度升高组(11.0mmol/L),三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三组患者第7、30d时的全因性死亡、心源性休克、再梗死/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轻中度血糖升高组与正常组7、30d死亡、心源性休克、再梗死/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糖组与正常组7、30d死亡、心源性休克、再梗死/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度血糖升高组及高血糖组7、30d联合终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血糖水平越高,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越高,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6.
乡村地区由于经济条件受限 ,交通不便 ,及时就医困难 ,故可能不同程度地影响疾病的诊治 ,现将我院近 9年来收治的以农民为主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做一简要分析 ,旨在探讨死亡原因 ,提高防治对策。资料和方法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 1990年至 1998年 1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6 1例 ,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进行比较。死亡组 10例 ,男 7例 ,女 3例 ,年龄 33~ 76岁 ,平均5 9 3± 16 2岁 ;存活组 5 1例 ,男 32例 ,女 19例 ,年龄 38~83岁 ,平均 5 9 6± 14 3岁。两组年龄及性别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2 统计学处理 :心功能比较采用秩和检…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性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死亡的各种影响因素,阐明其相关性。方法66例AMI患者分为死亡组(16例)与非死亡组(50例),针对临床上常见的与AMI死亡相关的22项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心力衰竭、糖尿病、血清心肌酶峰值、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肾功能不全等7项因素在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心力衰竭、糖尿病、血清心肌酶峰值、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肾功能不全等是AMI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0年间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死亡病例的临床特征的变迁,为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防治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病史分析法,分为两个时间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病例在两个时间段内比较,血红蛋白、白细胞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死亡年龄平均值提高5岁,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住院期间阿斯匹林,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死因区别其中多脏器衰竭,急性左心衰竭,心律失常,心室纤颤死亡的比例比1996~2001年段上升,因心脏破裂死亡例数减少。结论:大于70岁以上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死亡比例上升,合并糖尿病死亡比例增加,死亡原因为急性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呼吸循环衰竭,多脏器衰竭。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在心血管病中病死率最高。近年来随着溶栓和介入技术的广泛开展,以及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应用,病死率由上世纪60年代前的30%~35%降至现在的10%~15%。我院自2001年1月~2004年12月住院的268例AMI中住院死亡49例,现对49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期间的死亡原因,以完善治疗措施,降低病死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导致急性心肌梗死院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总结43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分为院内死亡组(29例)及存活组(408例),对比临床资料,分析年龄、入院时心功能Killip分级、入院时心率、及非心脏合并症等情况,并分析29例院内死亡病例的死亡直接原因。结果死亡组年龄〉70岁,入院时心功能Killip分级在〉Ⅱ级,入院时心率〉100次/分,前壁心肌梗死,新发的阵发性心房颤动/心房扑动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70岁(P=0.0104,OR=4.68,95%CI1.286~15.792)、入院时心功能Killip〉Ⅱ级(P=0.0072,OR=6.93,95%CI1.647~19.314)、前壁心肌梗死(P=0.0247,OR=3.81,95%CI 1.165~11.389)、新发的阵发性心房颤动/心房扑动(P=0.0169,OR=5.26,95%CI1.401~16.129)是急性心肌梗死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在29例死亡病例中,心源性休克导致死亡的病例是16例(55%),心脏破裂导致死亡的病例是11例(38%)。结论年龄〉70岁、入院时心功能Killip〉Ⅱ级、前壁心肌梗死、新发的阵发性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是急性心肌梗死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