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燥邪究竟属阳邪抑或属阴邪,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从六气生成与阴阳五行关系、六气应四时阴阳、寒暑统六气、燥与寒热关系、六气的相生相制关系等五个方面探讨了燥属阴邪的立论依据;从燥与湿属性相反、燥邪致病特点和病证、燥证治疗用药分析等3个方面分析了燥为阳邪的原因,同时对燥兼阴阳也作了阐释.但由于<内经>对六气属性的划分亦多以四时、五行和阴阳之气的升降动静主论确定六淫邪气的阴阳属性,当以时令节气为依据,因而,燥为秋季主气而属阴是成立的.但应当明确的是,阴阳具有相对性,其所指不定,六淫邪气的阴阳属性仅是从某一方面笼统的概括,其所致病证的特点又与邪气本身的性质致病特点及其兼邪和在体内的转化等复杂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2.
清代著名医家石寿棠所著《医原》一书,其论述内容颇为广泛,然其中关于燥湿的论述别出心裁,观点新颖,并且颇具临床指导意义。石氏关于燥湿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以燥湿二气统天地阴阳之气,并将百病病因悉归燥湿二因;并以燥、湿之不同特质解释病机。在治疗上,详查诸病燥湿之属性,并在遣方用药上,将诸药性质或归于燥,或归于湿;临证选药或从燥解,或从湿解,多奏良效。石氏关于燥湿的理论自成体系,在前人的基础上,充实完善,形成了一套颇具特色的中医辨证思路,对后世医家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燥证及西北燥证病因病机研究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燥为六淫之一,五行属金,在季为秋,五脏关肺。以其自然性质而言,金本燥,为涸。性质类别属于秋阴,却异于寒湿,反同于风热火。自《内经》将燥邪为病的特点概括为“燥胜则干”,提出“燥者濡之”的治疗原则后,后世医家对燥证理论多有阐发,逐步发展完善了燥证理论。燥证是一类以津液减少,甚则枯涸为主要病理机制,以各种干燥性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中医证候。由于燥证在临床上极为常见,尤其我国西北地区更为突出,故对燥证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周铭心在多年研究燥证的基础上,对燥邪及燥证的认识较前人有所深入,从论燥证转入到论西北燥证,再次强调将燥邪作为独立病因,与风、热、火、湿、寒并列论述,是《内经》的基本宗旨。在确立西北燥证理论体系后,认为燥邪的阴阳属性为阴,本阴而标阳,以阳明燥金为名,与风相对而立,于寒热之性而属凉。其气化属性凡八:一为干燥,二为清冷,三为收敛,四为滞涩,五为外坚,六为急切,七为肃杀,八为皴揭。  相似文献   

4.
燥邪的阴阳属性,《内经》无明论,后世医家或认为属阴,或认为属阳,或认为具有双重属性。1978年以来,许多著名的学者就燥邪的阴阳属性各抒己见,发表了很多论文。主张燥为阴邪者有王汪、王洪图、鲁兆麟等。主张燥为阳邪者则以张年顺等为代表。也有主张燥有双重属性或非阴非阳的。  相似文献   

5.
基于"六气"一词在《黄帝内经》中出现的次数繁多、涵义复杂且概念较模糊等现象,本文通过对《黄帝内经》有关"六气"的内容进行剖析,并参考后世医家的注释,认为可将六气的涵义分为两大部分,即为自然之六气、人体之六气.其中,自然之六气将六气的涵义分为两部分,一是风、寒、暑、湿、燥、火,自然界的六种气候特征,二是在《黄帝内经》运气...  相似文献   

6.
燥为自然界六气之一,属于常气,禀“肃降收敛”特性,秋天为其所主。燥气起于秋,燥气有余或停留时间过长就会出现“岁阳明在泉,燥淫所胜,则雾霿(天色昏暗)清瞑”。肾气通于冬天,又在时刻维持着全身的活动。当冬天收敛过度,肾气就会内敛内郁,达到极点就会出现病理表现使人难以忍受。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化成肾中阳气阴津升腾滋润于上下内外。一旦燥邪侵袭于肾,或肺气肃降收敛太过,导致肾中阳气和津液内收而郁滞不能正常宣发,造成内蓄于水外现皮肤皴揭之燥象。治疗方法要运用辛以宣通气机,透达三焦腠理。  相似文献   

7.
关于便秘之因,《圣济总录》认为有风、冷、虚、热之别;李东垣认为有热燥、风燥、阳结、阴结之分;《济生方》则进一步提出风、气、湿、冷、热五秘。其后医家论便秘均提及“风秘”。而“风秘”一词始出何处?  相似文献   

8.
燥,为自然界六气之一,是秋之主气。岁金太过或岁木不及,则燥气可化为致病因素,称为燥邪,因其多伤于外,故称为外燥。其病理特点为燥胜则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笔者从外燥对气道粘膜功能影响的角度探讨燥胜则干的产生机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五运六气理论是《黄帝内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将其中的三阴三阳与六气相结合,更是三阴三阳理论发展的新的模式。三阴三阳六气具有阴阳属性和五行属性,五行的相生相克理论贯穿始终。本文根据《黄帝内经》中对三阴三阳六气的相关记载,以及对三阴三阳、六气的追根溯源,分别从三阴三阳六气的概念、阴阳属性、五行属性、致病特点等方面进行了论述,阐明阴阳五行学说是三阴三阳六气的根源,而五行学说又是三阴三阳六气致病的核心思想,其致病特点分为单独致病和相兼为病,复杂而多样,熟练运用三阴三阳六气致病特点,并对司天、在泉、胜气、复气等要素进行综合考虑,能为临床辨证论治及治未病提供全新的思路和视角。  相似文献   

10.
基于古籍对燥邪的认识,探讨燥邪的阴阳属性,以期形成燥邪完整的阴阳理论体系,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金元明清医家辨治燥证的学术思想。[方法]通过学习古代医著,分析医家对燥证病因病机、理法方药的阐述,总结医家辨治燥证的特点。[结果]刘完素总结燥的病理为血枯、津亏,症候为内在脏腑组织干燥及外在皮肤干燥的紧敛燥涩之象,列治燥十一方;喻嘉言提出了秋燥病名,总结出"燥病必渴"的临床特点,提出治疗燥证多从肝肺入手,并自制清燥救肺汤用治温燥伤肺;费伯雄提出温燥和凉燥之分,并以五脏分证论治秋燥,强调"和法缓治";叶天士指出燥证有内伤、外感之分,以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为核心,提出上燥治气、下燥治血,并制定了具体的治疗方法;吴鞠通将秋燥按上、中、下三焦辨治,指出秋燥可沿三焦次第相传,并创立杏苏散、桑杏汤、沙参麦冬汤。[结论]金元明清医家在辨治燥证的理法方药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发挥和创新,对后世医家研究和诊治燥证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搜集整理古今关于燥邪阴阳属性的文献,从中医理论体系的角度重新认识燥邪阴阳属性的理论观点,为以燥邪为病因的病证提供临床治疗理论依据。方法确定检索词与检索条件,通过《中华医典》(第5版)电子丛书获取新中国成立前的文献;同时,通过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超星移动图书馆获取当代文献,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结果通过《中华医典》(第5版)获得目标文献条目36条,通过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超星移动图书馆获得目标文献29篇,文献中对燥邪阴阳属性存在不同认识。结论 "燥邪属阴"的观点目前更受认可,笔者亦提出相应支持依据;"燥邪属阳"的观点日趋式微,但仍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治疗十二律     
此为叶执中由博返约治学方法的代表之作。其以风、寒、暑、湿、燥、火、痰、食、气、血、虚、虫12种病因为纲,将其治疗分为12律,54法,54方。如风之治疗律约为宣肺疏风、调和营卫、追风达邪三法;寒之治疗律,约为疏解表寒、温运中宫、温暖下焦,温降厥阴、温散表里五法;暑之治疗律分宣热清暑、清心涤暑二法;湿之治疗律括为六法:芳香化湿、温燥湿浊、下引利湿、逐湿利水、发汗祛湿、清化湿热;燥之治疗律分为上、中、下三法:润上清燥、润中清燥、润下清燥;火之治疗律约为五法:宁静君火,苦泄相火、承制实火、宣发郁火、潜养虚火;痰的治疗概括为八法:宣散化痰、清热化痰、肃气化痰、燥湿化痰、温化痰饮、清降热痰、攻逐痰积、消磨痰核等;食之治疗律分消化食积、攻下食积、助脾消食三法;气之治疗律分为疏利气机、镇静气浮、升举气陷三法;血之治疗律括为六法:清凉血液、温和血液、通经祛淤、攻破血积、利气散淤、收敛血管;虚损治法唯补,但有阴阳之别,温凉之异,约之为八:补肺养阴、补益中气、补卫固表、生津滋液、养营补血、滋阴填坎、固摄精气、温补下元;虫之治疗律有直接、间接二法:消积杀虫和辛酸苦降法。  相似文献   

14.
总结分析了历代医家对气分病的不同认识,提出气分病即是由于各种致病因素所导致的阴阳之气不相协调,人体气机升降出入失常的一种病证。治疗当祛除病因而协调阴阳。  相似文献   

15.
1.关于少火生气 “少火生气”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经云:“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文中“少火”、“壮火”指什么?历代医家久有争议,一是李中梓、李士材、  相似文献   

16.
自从成无己提出“风为阳邪”之说,后世医家多从其说。然仔细推敲,此说问题有二:第一,其阴阳划分标准是什么?第二,后世不同概念的风邪阴阳属性是否相同?本文以人体感受风邪后之首发症状的阴阳属性作为风邪阴阳属性划分的标准,认为外风属阴邪,内风的阴阳属性应根据其不同的病机而定。  相似文献   

17.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个极其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为中医从事医疗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了基本思想,又作为重要的理论工具,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各个方面。近现代以来,众多医家学者围绕阴阳学说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笔者查阅了近十年来国内关于中医阴阳学说研究的部分文献,从阴阳起源及历史沿革、史学和哲学的角度、数理和生命科学的角度和中医经络、臧象、五运六气、养生等角度对阴阳学说进行了简单综述,以期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8.
阴旺则多寒,能受热药; 阳旺则多火,能受凉药。阳虚则易生湿;阴虚则易交燥。《医门棒喝》此条言人体内的寒、热、燥、湿四气与阴阳盛衰的关系。人身阴湿之气偏盛,则阳气偏衰而多寒,故能受温热之药,以热药能益气而散寒;人体阳热之气偏旺,  相似文献   

19.
燥、湿二气的病因、病机学说起源于秦汉,发展于金元,争鸣于明清.清·黄元御<四圣心源>"医家识燥湿之消长,则仲景之堂奥可阶而升",强调辨别燥湿为辨证论治的捷径与升堂入室的台阶,将燥湿之辨提高到纲领的地位.清代新安医家余国珮创造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燥、湿"理法方药思想,其后石寿棠大加阐发.  相似文献   

20.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个极其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为中医从事医疗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了基本思想,又作为重要的理论工具,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各个方面。近现代以来,众多医家学者围绕阴阳学说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笔者查阅了近十年来国内关于中医阴阳学说研究的部分文献,从阴阳起源及历史沿革、史学和哲学的角度、数理和生命科学的角度和q-医经络、臧象、五运六气、养生等角度对阴阳学说进行了简单综述,以期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