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脱髓鞘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大量的研究表明,GBS与感染和感染后的机体免疫反应有关,病变主要累及周围神经。为提高对GBS的认识,将近三年来住院诊治的病例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1995年6月至1998年6月间,住院诊断的GBS患者28例,均符合格林-巴利综合症诊断标准[1]。男性15例,女性13例,年龄13~62岁,平均38.57±15.22岁。二、临床表现:急性起病者21例,其中1周内12例(42.9%),2周内9例(32.1%),亚急性起病(1月内)3例(10.7%),慢性起病(…  相似文献   

2.
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它包括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神经根性神经病(AIDP),急性运动轴索神经病(AMAN),急性运动感觉性轴索神经病(AMSAN),FISHER综合征,亚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神经根性神经病(SIDP),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神经根性神经病(CIDP)等多种形式。其临床表现都有对称性四肢软瘫,腱反射降低或消失,伴或不伴有感觉障碍等临床体征。是目前急性软瘫的最常见病因。我院近10年诊断GBS病人21例,现对临床表现、电生理检查结果、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分析54例以植物神经功能障碍(AD)为首发症状的Guillain—Bane综合征(GBS)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误诊率。方法:对54例以AD为首发症状的GB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4.舭的患者有肌无力,以肢体远端为主;83.3%患者有感觉障碍;电生理检查86.0%患者有周围神经脱髓鞘性改变;53.7%患者合并颅神经损害;心电图异常率为38.9%。结论:以AD为首发症状的GBS临床上较多见,早期误诊率高,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是一组原因未明的周围神经系统脱髓鞘病变,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四肢对称性下运动神经元瘫痪,部分患者伴有感觉异常、脑神经损害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典型病例诊断清楚,但在疾病早期,  相似文献   

5.
“急性脱髓鞘性脊髓病”临床与MRI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脱髓鞘性脊髓病的临床表现及MRI改变。方法:观察16例病人的临床表现,并均行脊髓MRI检查。结果:16例病人临床表现及脊髓MRI改变均不符合急性脊髓炎及多发性硬化的病情。结论:急性脱髓鞘性脊髓病是一类既不符合急性脊髓性亦不符合多发性硬化诊断标准的一类疾病,作者提出“急性脱髓鞘性脊髓病”这一诊断名词。  相似文献   

6.
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是一种累及运动和感觉,可不对称或对称,近端及远端均可受累的病情进展超过2个月的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1]。CIDP的临床表现与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神经根神经病(AIDP、GBS)相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儿及成人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临床特点,方法:对70例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儿GBS临床表现轻较,早期肌萎缩较少见,常以双下肢无力起病。成人常以复视伴颅神经障碍起病,病情相对较重。GBS合并植物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以窦性心动过速为常见。更多见于小儿;肝功能损害多见于成人。结论:了解小儿与成人GBS的特点,有助于临床医师的正确诊断和治疗。肝功能损害与存在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早期肌萎缩一起,可作为判断病情轻重的参考,尤对于成人。  相似文献   

8.
王庄  倪雅凤等 《医学文选》2001,20(3):282-284
目的:探讨老年Guillain-Barre(GB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途径。方法:对28例老年GB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其临床特征与一般GBS有所不同:(1)前驱感染情况多种多样;(2)起病形式多种多样;(3)出现肢体远端肌萎缩者较多,部分患者出现肢体瘫痪不对称;(4)感觉障碍出现率高;(5)并发植物神经功能障碍者多;(6)合并颅神经损害多;(7)并发症,合并症多见,死亡率较高;(8)脑脊液有蛋白-细胞分离现象者较少;(9)肌电图提示周围神经脱髓鞘性与轴索性病变同时存在。结论:老年GBS的临床特征与一般GBS有所不同,早期误诊率较高,预后较差,值得临床重视。老年GBS的治疗有条件则可首选大剂量人血丙种球蛋白静滴,同时强调综合治疗,慎用激素。  相似文献   

9.
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是一组免疫介导的炎症性脱髓鞘性周围神经病。文章报导6例GBS变异型,包括Fisher综合征,深感觉及小脑性共济失调伴多发性神经根炎,全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井周围神经炎。神经活俭具有炎症性脱髓鞘性的病理特点,本文结合每例临床特点对临床分型,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肌电图(EMG)检查在儿童瘫痪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556例瘫痪患儿进行周围神经传导及针极肌电图检查,其中20例进行了重复神经电刺激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EMG呈肌源性损害91例,临床确诊进行性肌营养不良(PMD)59例,皮肌炎(DM)6例,多发性肌炎(PM)11例,糖原累积病1例,14例诊断不明确。(2)EMG呈神经源性损害70例,临床诊断脊髓性肌萎缩(SMA)28例,急性脊髓炎(ATM)12例,脊髓灰质炎样综合征(PS)19例,11例诊断不明。(3)EMG呈周围神经性损害123例,临床诊断注射损伤16例,臂丛损伤26例,外伤性桡神经损伤8例,格林巴利综合征(GBS)36例,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HMSN)19例,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神经病(CIDP)2例,16例诊断不明。(4)EMG呈可疑异常10例,临床确诊PMD1例,PM1例,8例诊断不明。(5)重复神经电刺激(RNS)阳性2例,临床诊断为重症肌无力(MG),其中1例为眼肌型、1例为全身型。(6)EMG检查正常260例,临床诊断脑瘫(CP)16例,MG7例,GBS2例,其他疾病26例,209例诊断不明。结论(1)EMG检查对早期诊断因肌肉病变、脊髓前角损害引起的瘫痪非常有帮助。(2)EMG检查对周围神经损害所致瘫痪的定位、受损程度、诊断、鉴别诊断、分型、随访等有重要临床价值。(3)单纯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引起的瘫痪EMG一般呈正常。(4)MG患儿重复神经电刺激阳性率较低。  相似文献   

11.
张晓君  汤晓芙 《北京医学》1997,19(3):163-166
采用人群检测的方法从1993年1月1日 ̄1994年12月31日在北京郊区平谷和通县两县发病的急性软瘫患者中,筛选出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共21例,对其中19例进行了多项电生理测定,发现19例患者中17例符合周围神经脱髓鞘的电生理特征;其中10例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轴索损害;以轴索损害为主者仅1例,结果表明,脱髓鞘性GBS仍是我国北方GBS的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12.
张敏  李艳召  梁计萍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2):124-125,129
目的探讨因脊髓损伤而致机体电解质紊乱的发生机制与临床护理特点。方法给予37例脊髓损伤并发电解质紊乱症患者综合护理干预,并且比较护理前后的临床效果。结果37例患者电解质紊乱均得到纠正,并且经过1个月的护理干预,患者焦虑、抑郁的心理情绪得到明显缓解,脊髓独立功能评分得到明显提高。结论护理干预可以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电解质紊乱及负性心理情绪,提高患者疗效。  相似文献   

13.
崔志强  修波  萧凯  罗天宝  段宏宇 《北京医学》2010,32(10):792-794
目的评价骶管内囊肿伴有脊髓拴系显微外科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35例骶管内囊肿伴脊髓栓系患者,行神经系统检查和MRI检查,并行显微外科手术。术后评价:①按疗效包括显效、有效、无效和加重进行评定;②按复查后MRI影像学表现。结果手术疗效:显效14例(40%),有效20例(57.1%),无效1例(2.8%),加重0例(0%)。复查MRI结果:影像学检查显示脊髓均有不同程度的上移,囊肿均无复发。结论显微外科手术对脊髓拴系伴有骶管内囊肿的同时治疗是可能的,并且是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神经梅毒的临床特点。方法结合文献分析本院收治的6例神经梅毒的临床、影像学特点、治疗经过、预后等。结果6例患者,年龄25~70岁,均无明确梅毒感染的全身症状。其中脑血管梅毒3例,脊髓脑膜血管梅毒2例,脑膜梅毒1例。MR及CT表现有:单发的梗死灶、脊髓脱髓鞘样改变、颈段脊髓空洞、双侧脑室及3脑室扩张。结论神经梅毒以男性多见,尤其是青壮年,均以CNS症状起病,梅毒全身症状可不明显,容易误诊。  相似文献   

15.
脊髓空洞症102例临床与MRI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报告102例经磁共震成像(MRI)证实的脊髓空洞症,其临床表现形式复杂、多样。病因不一,包括炎症、肿瘤、外伤、骨关节病及先天畸形。作者认为,脊髓空洞症系一多种原因引起的髓内腔洞综合征,MRI为诊断本病最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脊髓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特点、MRI征象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MRI检查诊断,并经临床治疗证实为脊髓多发性硬化25例;其中男8例,女17例,年龄为21岁~64岁(平均年龄32岁),全部病例行MRI检查。结果脊髓多发性硬化主要临床表现为:四肢麻木、无力伴活动不良,颈部疼痛、感觉异常,视神经损害,共济失调,尿便功能障碍。病灶分布颈段脊髓最多(13/25),颈胸髓同时受累(9/25),胸髓受累(2/25),全身脊髓受累(1/25)。MRI特征性表现为:大多数病变矢状位长度小于4个椎体,长度大于宽度;急性期病变局部脊髓肿胀,病灶呈斑片状、条带状;T1WI呈等或界限模糊的稍低信号,T2WI为长短不一的条状高信号。轴位像病灶位于脊髓侧方和后方,一般小于脊髓截面1/2。静脉注射Gd-DTPA后,活动期病灶呈条状、片状强化,但强化区范围明显小于T2高信号灶范围。经激素正规治疗后病灶脊髓恢复正常,强化程度减弱或无明显强化。结论脊髓多发性硬化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MRI检查多方位、多序列成像,对其诊断、治疗及随访等有重要作用,因此脊髓多发性硬化的检查应首选MRI。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脊髓损伤的手术疗效。方法:1998年至2007年本院收治23例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其中前路减压脊柱稳定重建8例,后路减压9例,前后联合减压脊柱稳定重建6例,观察各组手术治疗前后及随访时JOA评分变化。结果:所有病例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JOA评分平均较术前改善。结论:对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脊髓损伤,根据病理基础及受伤机理选择手术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郑茜  王为珍  祝茗 《上海医学》2006,29(3):144-146
目的探讨脊髓缺血性病变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近3年收治的5例脊髓缺血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患者均呈急性起病,有明确的脊髓横贯性损害症状和体征,均由脊髓缺血所致。结论虽然脊髓血管性病变的发生率远低于脑血管疾病,但对于有明确的脊髓横贯性损害的急性瘫痪者, 除通常考虑脊髓本身病变外,还应更全面地想到脊髓缺血性病变发生的可能,及时识别,尽早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探讨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提高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特征及MRI表现。全部患者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其MRI影像学特征(主要包括部位、形态、大小、信号特点、有无流空血管、瘤周水肿以及脊髓空洞等)。结果 大囊小结节型3例(20%),实性结节型12例(80%);颈段9例(60%),胸段2例(13%),腰骶段4例(27%);单发13例(87%),多发2例(13%),其中1例合并VHL综合征(VHL)。6例(40%)肿瘤的最大径≥3 cm,其余肿瘤最大径均<3 cm;10例(67%)肿瘤内部及周围见增粗、迂曲流空血管影,4例(27%)肿瘤继发脊髓空洞,6例(40%)肿瘤周围广泛脊髓水肿,5例(33%)肿瘤未见脊髓空洞及周围水肿改变,其中1例脊髓空洞合并脊髓水肿。结论 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肿瘤内部及周围多见流空血管、增强以后显著强化,常伴发瘤周水肿或脊髓空洞。MRI对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鉴别诊断和术前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椎管内病变致急性及亚急性脊髓损伤的临床特点、诊治和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住院的46例椎管内病变致急性及亚急性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随访3个月以上.其中男27例,女19例,年龄10~70岁,平均40.7岁.入院时ASIA分级:A级9例(19.6%),B级6例(13.0%),C级12例(26.1%),D级19例(41.3%);椎管内病变包括胶质瘤10例,占21.7%;转移瘤5例(10.9%);神经鞘瘤11例(23.9%);脊膜瘤3例(6.5%);肠源性囊肿1例(2.2%);椎间盘髓核4例,占8.7%;血肿5例(10.9%);血管畸形7例(15.2%);46例患者术前均行MRI检查,均行椎管探查、病变切除和(或)椎板减压术.本组8h内手术者,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6例)75.0%);8~24 h内手术者好转2例(25.0%),超过24 h手术者好转25例(83.3%).结论 急性及亚急性脊髓损伤患者应及时行MRI影像检查,明确诊断后急诊行椎管探查、病变切除和(或)椎板减压手术是治疗急性及亚急性脊髓损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