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小儿肠套叠CT影像特点及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在小儿肠套叠的影像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小儿肠套叠术前CT检查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及MPR技术重建.结果 13例中,小肠型肠套叠3例,小肠结肠型10例.出现靶形征9例,慧星尾征8例,双晕征3例.结论 小儿肠套叠有特征性的CT征象,所以CT可提高肠套叠诊断正确率,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影像依据,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探讨CT对结节性甲状腺肿(NG)及其合并症的诊断价值。方法123例NC及其合并症患者的CT表现,统计病灶的密度;病灶边界(清楚、模糊)以及强化特点;有无钙化;颈部淋巴结等征象。结果CT对NG的诊断符合率约为95.12%,NG合并腺瘤诊断正确率约92.4%,而NG合并桥本甲状腺炎或甲状腺癌的CT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1.4%及41%。123例NG中49例甲状腺病灶内出现钙化,甲状腺良性病变相关钙化46例,与癌相关的钙化只有3例,良恶性病变的钙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对单纯NG及NG合并良性病变具有重要诊断价值,但是对诊断NG是否合并甲状腺癌仍比较困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结节性硬化症多器官损害的临床特点以提高诊断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结节性硬化症伴皮肤、大脑、肾脏、肝脏等多器官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特征性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改变。结果7例患者均有多器官损害,累及两个器官3例,3个及以上器官损害4例;皮肤损害主要为面部血管纤维瘤6例,皮肤色素脱失斑7例,鲨鱼皮斑3例,趾甲下纤维瘤1例;癫痫发作6例,智力低下4例,颅脑CT或MRI检查提示室管膜下结节4例,皮质结节2例;4例合并双侧肾脏多发错构瘤,1例合并肝脏错构瘤。结论特殊的皮肤损害、癫痫发作、智力低下,脑CT或MRI检查提示室管膜下结节或皮质结节或内脏多发性错构瘤为本病的主要临床特征,提高本病的认识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CT鉴别诊断,从而提高CT检查对甲状腺结节的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和59例结节性甲状腺肿腺体及病灶的CT影像特征.结果 结节性甲状腺肿和乳头状腺癌在发病年龄、性别比例、发病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甲状腺腺体体积、病灶体积大小及其在平扫和增强扫描时的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05);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在结节形态、边缘、内部密度、腺体被膜关系、周围晕圈、内部钙化特征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扫描对鉴别诊断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乳头状癌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的41例结节性甲状腺肿的CT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平扫,其中30例行CT增强扫描。结果 41例患者中单结节型4例,多结节型37例。病灶密度均低于正常甲状腺,呈单发或多发、散在、规则、大小不一的低密度结节,病灶密度不均,边界清楚32例,模糊9例,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甲状腺包膜显示清楚,边缘连线完整。钙化19例,囊变21例。结论甲状腺内多个、散在、规则的低密度结节为结节性甲状腺肿较特征性的CT表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诊断脑结节性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例结节性硬化患者头部CT图像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患者以癫痫、智力低下及头部外伤就诊,CT表现为双侧室管膜下多发大小不等结节影,多数结节见钙化,3例脑实质同时见多发结节影,1例双侧侧脑室白质区脱髓鞘改变,1例双侧侧脑室扩张。结论室管膜下多发结节状钙化影为脑结节性硬化的典型CT表现,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对本病可以做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螺旋CT不同机型胸部平扫对贫血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应用GE HiSpeed NX/I 2层螺旋CT机(2 SCT)和GE LightSpeed VCT 64层螺旋CT机(64 SCT)各进行133例胸部平扫,通过客观上测量计算主动脉腔内CT值、室间隔与房室腔CT值差以及主观上肉眼是否能明确分辨室间隔与房室腔、主动脉腔壁与腔内密度差别,比较和分析贫血组和非贫血组各主、客观指标来探讨螺旋CT不同机型胸部平扫对贫血诊断的价值。结果主动脉腔内CT值与血红蛋白定量值呈明显正相关(r2 sct=0.82,r64 sct=0.90,P=0.00),室间隔与房室腔CT值差与血红蛋白Hb定量值呈显著负相关(r2 sct=-0.71,r64 sct=-0.81,P=0.00)。不同机型贫血组和非贫血对照组主动脉腔内CT测量值、室间隔与房室腔CT值差比较(2 SCT:t值分别为12.17、-11.08,64 SCT:t值分别为13.14、-13.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以主观指标房室腔低密度征联合客观指标主动脉腔内CT值≤36 Hu作为胸部CT平扫判定贫血的指标,统计分析全部266例患者结果表明其灵敏度为79.3%,特异度为98.6%,总的符合率为89.8%。结论利用螺旋CT不同机型胸部平扫通过肉眼观察房室腔低密度征联合测量主动脉腔内CT值可以作为较可靠判断是否贫血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CT平扫对闭合性腹部创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接诊的130例腹部闭合性外伤患者行急诊CT平扫,将平扫结果与最后经手术治疗和其他综合治疗诊断的结果比较。结果 130例患者中,检出阳性患者79例,检出率为60.77%,其中脾脏损伤21例(26.58%)、肝脏损伤16例(20.25%)、胰腺损伤12例(15.19%)、肠道及肠系膜损伤9例(11.39%)、胆道损伤8例(10.13%)、肾损伤5例(6.33%)、腹膜后血肿2例(2.53%)、膀胱破裂2例(2.53%)、无脏器损伤的腹腔内少量积血4例(5.06%)。其中61例(77.21%)伴不同程度腹腔积血、积液,25例(31.65%)伴肋骨骨折,6例(7.59%)伴胸腹壁积气。CT检出阴性51例,占39.23%。结论急诊CT检查可以作为急诊上腹部闭合性创伤患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诊CT平扫对闭合性腹部创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腹部闭合性外伤患者168例,均经手术治疗和其他综合治疗诊断为腹部闭合性创伤,患者入院后均行急诊CT平扫,分析急诊CT平扫对闭合性腹部创伤的诊断价值.结果 168例患者中,检出阳性患者98例,检出率为58.3%,其中脾脏损伤27例(27.6%)、肝脏损伤19例(19.4%)、胰腺损伤18例(18.4%)、胃肠道及肠系膜损伤15例(15.3%)、胆道损伤9例(9.2%)、腹膜后血肿3例(3.1%)、无脏器损伤的腹腔内少量积血5例(5.1%)、其他损伤2例(1.9%).阴性70例,占41.7%.CT 平扫诊断腹部闭合性损伤的灵敏度为90.8%,特异度为91.4%.结论 急诊CT检查可以作为急诊上腹部闭合性创伤患者首选的辅助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副鼻窦曲菌病为副鼻窦肉芽肿性病变,在CT检查中具有特征性改变,是临床真菌性副鼻窦炎的最常见病种,笔者收集了14例副鼻窦曲菌病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资料,回顾性总结评价CT影像对副鼻窦曲菌病的定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周洁  汪晓翠 《安徽医药》2015,36(8):951-953
目的 总结儿童结节性硬化皮肤和神经系统病变的临床特征,提高早期诊断率。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53例诊断明确的结节性硬化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其皮肤和神经系统病变的临床特征。 结果 大多数结节性硬化患儿在婴幼儿期起病(40/53,75.5%),皮肤损害以面部血管纤维瘤(42/53,79.2%)、色素脱失斑(38/53,71.7%)及咖啡斑(16/53,30.2%)为主。神经系统病变主要有癫痫发作、智力低下、神经影像及脑电图检查异常。51例有癫痫发作,发作形式主要有婴儿痉挛(16/53,30.2%)、全面强直阵挛(18/53,34.0%)、肌阵挛(13/53,24.5%)等,同一患儿可有多种形式的发作。神经影像检查(CT或MRI)以大脑皮质结节(18/53,34.0%)、皮质下结节(13/53,24.5%)、室管膜下结节(50/53,94.3%)为主;多数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EEG异常。 结论 结节性硬化皮肤和神经系统病变的发生率高,多在婴幼儿期发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CT对隐睾症术前定位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1例年龄在1~50岁,临床未能触及且B超未显示或不能肯定的隐睾症患者行CT检查,均经手术证实.结果 与手术发现对照,全部未降睾丸(23枚)均由CT正确显示,定位准确.21例中2例为双侧性,19例为单侧性(其中1例为同侧双睾症).结论 CT检查扫描速度快,分辨率高,主观性较B超小,能提供更好的睾丸和周围组织结构影像,特别是配合造影剂应用,在隐睾症术前诊断中定位准确性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结节性硬化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27例经临床证实的结节性硬化综合征的cT和MRI资料,分析病变影像学表现。结果CT和MRI显示本组27例(100%)患者存在室管膜下结节,MRI显示26例(90%)患者存在皮层及皮层下结节,表现为脑实质内异常信号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4例见室管膜下星形细胞瘤,4例合并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合并肺部血管淋巴管腺肌瘤病.1例合并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结论结节性硬化综合征有特征性的影像表现,CT显示室管膜下钙化灶敏感.对结节性硬化的诊断有特征性,MRI对非钙化性病灶敏感,能发现更多病变。  相似文献   

14.
李晓乾 《中国基层医药》2008,15(7):1132-1133
目的 对甲状腺癌进行螺旋CT增强扫描,根据其强化改变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 22例甲状腺癌均行CT检查,对病灶行薄层(2~5 mm)增强扫描,动态分析增强扫描变化,评价CT强化方式及特点.结果 甲状腺癌各型CT影像强化密度不同,有助于对病变的定性诊断.结论 甲状腺癌CT增强扫描可反映病变的血液供应变化过程及强化特征,对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托吡酯治疗结节性硬化症合并癫痫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诊断明确的7例结节性硬化症合并癫痫患儿用托吡酯治疗,用药24周后评价其疗效.结果:接受托吡酯治疗的最小剂量是2.2 mg/(kg·d),最大剂量5.0 mg/(kg·d),平均剂量是4.2 mg/(kg·d).用药24周后6例患儿癫痫发作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其中2例完全控制,显效(发作频率减少>75%)3例,有效(发作频率减少>50%)2例;治疗后半年所有病例脑电图有不同程度的改善,2例面部血管纤维瘤逐渐消退.结论:托吡酯对结节性硬化症合并癫痫患儿有较好的疗效,且有助于改善结节性硬化症的面部血管纤维瘤等症状.  相似文献   

16.
周开渝  陈小余  肖红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6):2440-2442
目的:探讨CT在阑尾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CT诊断或阑尾炎并经手术病例证实患者4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为单纯性阑尾炎(29%),CT表现为阑尾增粗,壁增厚.24例为化脓性阑尾炎(53%),CT表现为右下腹部或盆腔炎性改变(如脂肪线增粗、肠周积液、邻近肠管增厚、蜂窝组织炎).5例阑尾周围脓肿形成(12%),CT表现为脓肿、淋巴结肿大、腔外积气.3例为慢性阑尾炎(6%),CT表现为阑尾壁及周围肠系膜不均匀增厚,右侧腰大肌前缘炎性渗出.结论:CT在诊断阑尾炎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经临床证实为DAI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 72例DAI早期CT均表现为弥漫性脑肿胀,脑室及脑沟池受压变小或闭塞;脑白质内单发或多发小出血灶64例,呈斑点状,直径多小于20 mm,主要位于胼胝体、皮髓质交界处、基底节区、脑干及小脑;蛛网膜和/或脑室出血56例;合并硬膜外血肿29例,颅底骨折33例.结论 DAI的CT征象有其特点,对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及评价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金跃兵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8):92-93,96
目的探讨硬化性肠系膜炎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硬化性肠系膜炎患者的完整的临床资料及多层螺旋CT资料,其中7例行平扫及增强扫描,6例平扫,所有图像均行多平面重组(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后分析。结果13例SM病变均起自肠系膜根部,且包绕肠系膜血管,有明显占位效应,平均大小约45mm×113mm,平扫呈雾状系膜,增强后强化不明显,9例有假包膜,6例肿块内可见血管周围脂肪环征。结论多层螺旋CT是诊断硬化性肠系膜炎的首选工具之一,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16层螺旋CT对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及其图像后处理技术对结直肠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结直肠癌患者螺旋CT检查、手术及病理学资料.结果:16层螺旋CT诊断符合率为100%,重建三维图像后发现45个病灶.螺旋CT检查可清晰地显示肿瘤及其向肠腔内突人生长情况、肠壁厚度、肠壁周围组织受侵程度以及有无远处转移.结论 16层螺旋CT扫描及其图像后处理技术有助于结直肠癌的诊断,建议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双源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窦口鼻道复合体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行副鼻窦CT扫描检查的患者100例,其中50例行DSCT双源模式双能量成像扫描,50例行单源模式常规剂量扫描。记录扫描窗口显示的容积CT剂量指数,评价OMC区域内中鼻甲、钩突、上颌窦开口、筛漏斗、额隐窝、筛板6个重要解剖结构及其变异的显示情况。比较2种扫描方法辐射剂量及不同扫描条件下所得图像质量显示正常结构及解剖变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双源CT双能量成像扫描,两组不同扫描条件下获得的图像及融合图像均能清楚显示OMC区的细微结构,图像质量良好,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需要,与常规剂量扫描图像比较,图像质量无明显下降(P>0.05)。常规剂量扫描时容积CT剂量指数平均为18.26mGy,双能量成像扫描时容积CT剂量指数平均为7.54mGy,较常规剂量扫描下降58.71%,两种扫描方法辐射剂量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双源CT低剂量扫描技术可明显降低患者在接受检查时的辐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