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音频、超短波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84例效果观察福建省立医院李英,季晓林带状疱疹神经痛临床治疗方法很多,但效果均不理想。本文采用音频、超短波对84例此类患者进行单项或联合治疗,观察其疗效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一、资料和方法本组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84例,均系...  相似文献   

2.
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中华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4):2111-2112
目的:探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麻醉科疼痛门诊收治的30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患者行神经阻滞治疗,用利多卡因,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B12、地塞米松,根据患者疼痛视觉模糊评分(VAS)及睡眠质量评分(QS)评价治疗效果。结果:30例患者VAS评分降低,QS评分升高。结论: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实施简易,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超激光照射联合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效果.方法 2017年1月到2021年5月该院收治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抗病毒、镇痛、营养神经等基础治疗;将盐酸利多卡因、甲钴胺与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加入1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沿疼痛部位相应的支配神经...  相似文献   

4.
针灸联合超短波治疗周围性面瘫60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海雁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2):3399-3400
目的比较针灸联合超短波治疗周围性面瘫与单纯药物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单盲、随机、对照的方法,将60例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针灸联合超短波治疗)和对照组30例(单纯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时间和治疗效果有无差异。结果治疗组30例中治愈25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30例治愈17例,有效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6.67%。针灸联合超短波治疗面瘫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面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超短波治疗周围性面瘫安全舒适、无痛苦、不良反应小、疗效好,患者易于接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带状疱疹的物理治疗.方法 对60例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0例带状疱疹患者中仅4例遗留了后遗神经痛,在经过营养神经和物理治疗后最终治愈.结论 药物联合物理治疗可提高带状疱疹的疗效,缩短病程并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实施氦氖激光结合中西医治疗的疗效.方法 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101例随机分成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抗病毒、止痛、神经营养及中药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另外给予氦氖激光局部物理治疗.治疗两周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患者疼痛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0.39% vs.5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氦氖激光结合中西医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疗效明确,无不良反应,是目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于鹏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6):864-864
目的:观察肺部频谱超短波理疗联合药物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肺炎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肺部频谱超短波理疗,1次,天,共5天。结果:治疗组患儿整体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平均住院时间治疗组明显比对照组短,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肺部频谱超短波理疗联合药物治疗小儿肺炎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张薇 《现代临床医学》2011,37(3):203-203
目的:探索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40例带状疱疹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70例,治疗组在抗病毒、营养神经等基础上加针灸治疗,观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缓解情况.结果:治疗组70例经治疗后,痊愈即症状完全消失65例,有效即疼痛症状明显减轻、夜间能正常入睡5例.痊愈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26例急性期带状疱疹应用抗病毒、营养神经、止痛剂、针刺、放血拔罐、微波综合疗法治疗的体会。方法所有患者采用药物治疗与物理治疗相结合方法。结果 26例患者治愈25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100%。自出疹至皮疹消退时间平均(7±0.4)。结论带状疱疹综合治疗病程短,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治疗。方法选取我院2007—2011年收治的79例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将79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与对照组(36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加腰椎旁神经阻滞治疗;对照组患者则仅采用药物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跟踪观察,比较疗效。结果经过治疗,两组患者的病情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观察组治愈23例,显效11例,有效6例,无效3例;对照组治愈15例,显效9例,有效4例,无效8例。结论在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疾病的过程中,采用常规药物加腰椎旁神经阻滞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对于患者病情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有较大的帮助,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综合性治疗面颌部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6例面颌部带状疱疹患者,其中9例为单纯性面颌部带状疱疹,30例伴有同侧角膜炎,但未累及前房,16例伴有同侧面瘫、耳鸣和听力下降,1例伴有腰部、臀部大片泡性皮损.所有病例均进行局部利巴韦林棉片湿敷,全身进行抗病毒、止痛、激素、维生素类、促进皮损愈合、中药等治疗.结果56例面颌部带状疱疹患者皮损均愈合,其中1例出现面颌部轻度疤痕,但不影响局部功能,2例出现愈后神经痛,25例患者角膜恢复透明,视力恢复正常,5例患者角膜形成云翳,视力有所下降,16例患者面瘫症状消失,耳鸣减轻,听力提高,总有效率100%.结论面颌部带状疱疹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常见病,如临床治疗不当,可引起较严重的面瘫、神经疼痛、耳鸣、耳聋、视力下降等并发症.经我们对56例面颌部带状疱疹的临床治疗观察,疗效显著,其方法简单,患者经济负担少,是值得推广的一种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神经妥乐平联合体外冲击波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2月80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治疗方法分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神经妥乐平+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体外冲击波疗法治疗.比较两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治疗效果;神经痛消失时间;治疗前后神经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神经痛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神经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神经痛评分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妥乐平联合体外冲击波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减轻疼痛,改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于2006年7月-2011年7月我院所收治的后遗神经痛患者51例应用神经阻滞方法 治疗,1次/3d,30d为1个疗程.结果 治疗前视觉模拟评分为(6.89+2.45)分,治疗后为(2.34±1.12)分,评分显著降低(P<0.05),基本不影响睡眠,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满意,但操作要求较高,必需明确诊断、定位准确、严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冯涛 《中国医药指南》2011,9(27):248-249
目的观察梅花针配合拔罐TDP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梅花针配合拔罐TDP治疗,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与总有效率分别为86.7%和96.6%。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梅花针配合拔罐TDP治疗带状疱疹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加巴喷丁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4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n=20)给予口服加巴喷丁治疗;B组(n=20)服用与A组相同剂量加巴喷丁,同时在其患处给予每日1次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后3d,5d,7d,14d,28d的疼痛程度变化,以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且B组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 加巴喷丁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超短波联合药物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DVT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2组均予低分子肝素钙、疏血通、拜阿司匹林等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超短波物理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短波联合药物治疗可明显提高DVT患者治愈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综合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1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0例和治疗组21例。对照组常规抗病毒、止痛、营养神经细胞、对症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0.1%利凡诺及2%利多卡因患部湿敷20~30min,每日2次,口服清火利湿的龙胆泻湿汤。分别观察两组疗效。结果在相同的疗程内,治疗组患者的皮疹干燥、结痂,疼痛减轻比对照组明显有效。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综合治疗带状疱疹疗效高,安全性好,经济实惠。  相似文献   

18.
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勇 《中国医药指南》2010,8(24):113-114
目的探讨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4月至2009年4月南通市老年康复医院所收治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40例实施神经阻滞方法。利多卡因、维生素B1、维生素B12、地塞米松依据皮肤疱疹和疼痛区域结合神经皮肤支配区节段的体表标志,判断病变神经平面后确定选择实施神经阻滞。每隔3d实施1次,30d为1个疗程。结果采用视觉模拟尺度(VAS)由患者和医师综合评价疼痛面积及程度并分别记录,根据治疗前后的疼痛积分计算疼痛下降指数评价疗效。治愈10例、显效20例、良效4例、微效5例、无效1例,有效率75.0%(30/40)。结论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满意,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正>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的剧烈的、顽固性疼痛,可使患者极度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常规的方法治疗效果不佳。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6月,应用神经阻滞联合普瑞巴林的方法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26例,有效缓解了带状疱疹神经痛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并避免了带状疱疹神经痛迁延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带状疱疹神经痛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共26例,男性15例,女性11例,年龄4590岁,病程4 d至6年。全组病例均经口服2种以上镇痛药无效,其中7例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伤科接骨片辅治中老年人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中老年人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应用抗病毒、止痛对症、营养神经、外涂抗病毒软膏、物理治疗等;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内服外敷伤科接骨片治疗。观察2组治疗后疼痛疗效及后遗神经痛发生率。结果治疗组住院第3、7、14天疼痛分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半年,治疗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13.3%低于对照组的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伤科接骨片可有效治疗带状疱疹引起的神经疼痛,并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