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脑灌注成像及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在临床诊治短暂脑梗塞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发作时间≤48h的26例临床诊断为脑梗塞患者应用64排螺旋CT一次进行头颈CT平扫,脑部CT灌注成像及头颈部CTA检查,观察测量脑内感兴趣区的脑血流量、脑血容量、达峰值时间,并与CTA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异常区与对侧相比,表现为其责任血管的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但两者无明确相关性。结论:脑灌注成像能够提供脑血流动力学异常的信息,配合头颈部CTA检查了解其责任血管情况,具有临床应用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杨潮萍  芮汉臣  张红霞 《河北医药》2016,(11):1642-1645
目的 探讨320排CT在椎基底动脉短暂性缺血发作(TIA)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录椎基底动脉TIA患者89例,进行320排CT全脑灌注成像(CTP)及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观察全脑灌注及后循环脑血管情况.结果 CTA检查发现存在血管病变者患者64例(71.91%),CTP检查发现存在灌注异常者50例(56.18%),CTP异常与责任血管狭窄程度相关,责任血管中、重度狭窄者与责任血管轻度狭窄及无狭窄者的CTP异常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20排CT能有效评估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脑血管状况及早期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脑CT灌注成像与CT血管成像诊断颈内动脉狭窄及闭塞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本院进行颈内动脉狭窄及闭塞治疗的患者44例,将其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的患者进行两次脑CT灌注成像,对比剂的总剂量为70 mL,接着对颈内动脉颅外段进行CT血管成像。对照组的患者进行一次脑CT灌注成像,对比剂的总剂数量为48 mL,注射流率为4.4 m/s。观察患者由CT血管成像中呈现出的螺旋横轴面的图像,从而对管壁斑块的状态及性质进行评价。同时观察脑CTP的达峰时间(TTP)、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结果实验组总共发现28处斑块,其中硬斑14处,软斑10处,混合斑4处;对照组总共发现17处斑,其中硬斑6处,软斑8处,混合斑3处。实验组头颅CT平扫正常19例,异常3例,脑CTP检查正常7例,异常15例,患者患侧与对侧的TTP、CB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TTP、CBF患侧与对侧无明显差异。结论 CT血管成像可以很明显的观察到患者颈内斑块的数量,观察患者的颈内动脉是否狭窄及闭塞,脑CT灌注成像则可以清楚的了解脑血流量以及脑血容量。二者的结合可以对颈内动脉狭窄及闭塞的患者治疗提供更全面的资料,对病患的早期诊断及其治疗有极大的帮助,可以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CT灌注成像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所产生的脑血管痉挛(CVS)的诊断价值。方法 30例动脉瘤破裂SAH患者均在出血后急诊DSA造影和血管内栓塞治疗。分别于出血后3、7、10、142、1d行CT灌注成像(CTPI)检查。选择6例正常志愿者的脑CTPI数据作为对照。结果 30例患者中,10例出现脑缺血症状。与对照组比较,无脑缺血症状组脑血流量(CBF)值出血后第14天明显降低,造影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值于出血后第10、14天明显延长(P<0.05)。脑缺血症状组MTT值第7天开始即升高,且至21 d仍然高于对照组(P<0.05)。感兴趣区CBF值第10天开始降低,持续至第14天,脑血容量(CBV)值第14天起开始降低,至21 d数值仍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MTT是判断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比较敏感的指标。CBF对于检测脑组织异常灌注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稳定性。CBV显著下降是预测不可逆性脑梗死的较为准确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分析CT脑灌注成像(CTP)与CT血管成像(CTA)在颈动脉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的诊断意义.方法 选取本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40例颈动脉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全部患者均接受头颅CT扫描、CT脑灌注成像、CT血管成像检查,对兴趣区、对侧相应区局部脑血容量(rCBV)、局部脑血流量(rCBF)、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到峰值时间(TIP)等指标进行测定,科学评估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性质.结果 病灶侧TFP、MTT、rCBF与对照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CB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期、Ⅱ期MTT、rCB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CB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CT各项技术诊断颈动脉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科学评价脑组织血流动力学和颈内动脉血管形态变化情况,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科学参考,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头颈部血管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30例临床怀疑或确诊为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30例患者均行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并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显示血管,对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头颈部血管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结果本组30例患者中8例患者行头颅CTA检查,其中6例患者为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22例患者行头颈部CTA检查,其中14例患者发育异常,17例患者显示颈动脉系统粥样硬化。结论 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具有无创、准确性高、快速、安全性高等多种优点,在头颈部血管性病变的诊断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4排CT全脑低采样灌注及血管成像在早期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0年2月-2011年2月急诊科诊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6例采用64排CT(Philips Brilliance 64)行头部血管成像(CTA)及Jog模式CT灌注扫描。于工作站对图像数据行后处理,观察血管狭窄情况,比较各感兴趣区CBF、CBV及MTT。结果 (1)CTA共发现30例患者存在血管狭窄,占83.3%。(2)CT灌注图像中,脑梗死区及半暗带区与对侧正常对照区相比,CBF及MTT均有显著性改变(P〈0.05)。脑梗死区CBV及CBF低于半暗带区,MTT长于半暗带区,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排CT全脑低采样灌注及血管成像可以为早期脑梗死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有利于患者及时、准确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Revolution CT低剂量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联合颅脑CT灌注(CTP)一站式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研究亳州市人民医院2019年2~5月临床诊断脑缺血性病变的50例患者,所有患者完成Revolution CT低剂量头颈部CTA联合颅脑CTP一站式检查,计算患者受检X线有效辐射剂量;统计分析头颈部血管狭窄情况;通过TMax伪彩图发现异常与正常灌注区,测量异常与正常灌注区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达峰时间(TTP)、平均通过时间(MTT)等数据,以确定异常灌注区梗死前期缺血程度(Ⅰ期、Ⅱ期)及急性脑梗死,以及确定TMax伪彩图提示异常区域的敏感性;同时测量低灌注及正常区域的TMax值,通过ROC曲线得出诊断Ⅰ期、Ⅱ期与急性梗死期的临界值。结果 颅脑灌注有效辐射剂量为(2.27±0.10)mSv,头颈部CTA及颅脑CTP总辐射剂量为(3.21±0.17)mSv。TMax伪彩图提示异常灌注区敏感性为95.16%(59/62)。诊断Ⅰ期、Ⅱ期、急性脑梗死的临界值分别为2.99 s、4.26 s、6.34 s。结论 Revolution CT头颈部CTA联合颅脑CTP一站式检查辐射剂量低,能够同时发现血管狭窄及灌注异常,TMax伪彩图发现灌注异常敏感性高,TMax值的测定对脑缺血低灌注程度有定性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 Revolution CT多模式“一站”扫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 2018年 12月至 2019年 5月 32例临床拟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在急性期内进行 CT平扫( NCCT)、磁共振成像( MRI)、 CT血管成像( CTA)和 CT灌注成像( CTP)检查,根据小剂量测试所得峰值时间,制定 CTA+CTP检查的个体化扫描方案。应用 CT Brain Stroke软件进行全脑灌注分析,应用数字减影后 CTA数据行头颈部血管分析及三维成像、最大密度投影( MIP)等后处理经,再 CTP各时相 Refomat-MIP成像及 4D Neuro DSA软件对侧支循环进行动态观察,采用基于 CTA的软脑膜侧支评分( Pial Collateral Score)评价侧支循环,对侧支循环建立良好及不良组的病灶侧与对侧灌注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2例病人中 30例有灌注异常,且有血管狭窄 29例;随着血管梗阻程度的加重,有梗死区( P=0.037)、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DWI)高信号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缺血性脑卒早期诊断中16层螺旋CT全脑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发病在24h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头颅CT平扫及脑灌注成像(CTPI)检查,测定异常灌注区域及对侧正常对照区的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局部脑血容积(regional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和最大峰值时间(time—to—peak,1TrP)。所有患者一周内均行CT复查。结果CT平扫显示脑缺血性改变为18例,其中责任病灶15例,未见异常8例,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断的敏感性为57.7%(15/26),特异性为73%(8/11)。CTPI显示灌注异常25例,均为责任病灶,灌注正常1例(CT随访证实为小脑梗死)。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断的敏感性为96%(25/26),特异性为100%(1/1)。20例脑梗死患者梗死区与缺血半暗带区rCBF、rCBV、TTP有统计学意义(P〈0.05),5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TTP(健侧/患侧)有统计学意义(P〈0.05),rCBF、rCBV无明显差异。结论16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能够早期诊断缺血性脑卒中,定量分析梗死区面积与判断缺血半暗带,为临床治疗和评估预后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黄林 《中国医药指南》2013,(23):549-549
目的浅谈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头劲部血管病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使用CT血管成像检查。结果 30例患者病情均呈阳性,其中3例的双侧劲内动脉狭窄,5例一侧颈内动脉狭窄,1例海绵窦瘘,15例患者脑内动脉瘤,2例双侧椎动脉狭窄,4例一侧椎动脉狭窄。30例患者在血管成像下可清晰显示病变的形态、大小及范围。结论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头颈部的优点包括:无创、扫描快、减少并发症发生,具有多角度、成面,可随意旋转,能清晰显示血管的形态与毗邻的关系,对诊断头颈部血管病具有很重要的价值,有助于病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CT angiograph,MSCTA)在下肢动脉狭窄及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2例有临床症状的下肢动脉病变行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查,并在1周内行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检查,CT扫描数据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及多平面重建技术,对比CTA及DSA两种成像结果.结果 CTA及DSA诊断22例26支下肢动脉共156个兴趣区内的狭窄或闭塞性病变有很好的一致性,并且CTA图像能够清晰显示血管壁的钙化范围.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够清晰显示下肢动脉狭窄及闭塞性病变的程度及范围,可为制定介入治疗方案及评价术后疗效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影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为脑梗死的因素。方法经临床检查确诊TIA患者及由TIA进展为脑梗死患者在急性期先行常规16排螺旋CT横断面平扫,然后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选择拟诊感兴趣平面,行脑CT灌注扫描(CTPI)和CT血管造影(CTA)。总结2组患者的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及危险因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由TIA进展为脑梗死组ArCBF值与发作次数呈正相关,2组患者的CTPI值、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及危险因素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09)。CTA检查显示由TIA进展为脑梗死患者均有与病灶区相关的脑动脉主干或分支的狭窄,而TIA患者中仅有2例患者大脑后动脉有轻度狭窄,且与患者临床表现不相符。结论TIA进展为脑梗死与ArCBF下降程度、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及颅内动脉狭窄有密切的关系。对于有多次或发作时间长的TIA患者,应进一步行头颅CTPI和CTA检查,了解颅内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及有无动脉狭窄,积极治疗以预防缺血性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比较分析68例脑血管疾病患者CT脑血管造影(CTA)及数字化血管成像(DSA)的诊断符合率。结果:CTA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符合率为100%,显著高于DSA的84%(P<0.05)。结论:将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作为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首要检测手段,可提高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颅内小动脉瘤患者的DSCTA诊断效果。方法:分析2016年1月~2018年8月在某院经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手术确诊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资料,筛选出颅内小动脉瘤患者101例,其中男56例,女45例,年龄35~60岁,平均年龄(51.8±4.3)岁。经过2周安全教育和临床观察,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56例,对照组45例。其中,实验组行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DSCTA),而对照组行正常的CT血管成像(CTA),通过对患者进行两种检查,比较DSCTA和CTA两种技术对颅内动脉瘤检测的准确性。结果:在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海绵窦、交通动脉、基底动脉的在检出率上,DSCTA和常规CTA的检出率比较有明显差异,可见DSCTA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常规CTA,监测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对动脉瘤的大小检测率进行比较,发现在2~5mm和5~7mm上DSCTA和常规CTA相比检出率明显升高,监测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DS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优于常规CTA,尤其在颅底较小动脉瘤的检测率上明显优于常规CTA。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低剂量CT头颈血管成像(CTA)与高场磁共振MRA对头颈部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经某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检查确诊的100例头颈部动脉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时间设定2016年12月~2019年2月,并给予低剂量CT头颈血管成像与1.5T高场磁共振MRA检查,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检查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研究100例患者通过DSA检查可诊断出251支血管节段数,而通过CTA检查可诊断出250支,通过MRA检查可诊断出249支;CTA诊断敏感性、特异性、PPV、NPV分别为92.86%、87.50%、86.67%、93.33%,MRA诊断敏感性、特异性、PPV、NPV分别为85.71%、93.75%、92.31%、88.24%,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头颈部动脉狭窄患者均可采用低剂量CT头颈血管成像与高场磁共振MRA检查,各有优势,联合诊断准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与DSA和外科手术对比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脑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对471例临床怀疑为脑动脉瘤的患者全部行CTA和DSA检查.所有CTA及DSA图像由两位神经放射科医师独立进行分析评价.以DSA和外科手术结果作为参考标准计算多层螺旋CTA诊断脑动脉瘤的准确性.结果 多层螺旋CTA诊断所有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是97.0%、98.3%和97.6%,阳性和阴性预测率分别是98.5%和96.6%.多层螺旋CTA对于动脉瘤检出的敏感性与DSA的结果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A对于脑动脉瘤检出具有很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它在脑动脉瘤的筛选和诊断可以替代常规DSA检查.  相似文献   

18.
徐静  孙道东  张国庆 《安徽医药》2021,25(6):1144-1146
目的 评价颈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联合CT血管造影(CTA)检查在诊断颈性眩晕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1月至2020年11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58例临床诊断颈性眩晕病人,选取同期62例没有眩晕且来该院诊治病人,均行颈部血管CDFI、CTA检查,分析两组间椎动脉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的情况.评价椎动脉影像学特点与颈性眩晕的关系.结果 CDFI及CTA显示,颈性眩晕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减低且椎动脉狭窄、变异例数显著多于非颈性眩晕组(40例比5例,P<0.05),也显著多于同组PSV减低且椎动脉迂曲、正常病人例数(40例比10例,P<0.05).结论 应用颈部血管CDFI联合CTA,从椎动脉血管形态学到血流动力学综合评价,对临床颈性眩晕的诊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颈部动脉血管成像(CTA)对颈部动脉血管狭窄和闭塞筛查的临床应用。方法 28例临床资料完整的疑有颈部血管病变患者,行颈部CTA检查,图像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后处理,了解颈部动脉血管的正常形态走行、狭窄及闭塞情况,对颈部动脉病变进行初步筛查。结果 28例患者中2例颈部血管未见明显异常,13例单侧或双侧椎动脉狭窄畸形,10例颈部动脉硬化,2例动脉管腔软斑块形成,1例右侧颈内动脉闭塞。结论 16排螺旋CT颈部血管CTA可准确获得患者颈部血管的有效信息,对头颈部不适的患者进行初筛及病因诊断,指导临床医师选择治疗方案及评价疗效,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颈部血管彩超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51例经头部CT或MRI及临床确诊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均进行了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和颈部血管超声(CVUS)检查,以CTA为对照,评价颈部血管彩超的诊断价值.结果 CTA和CVUS发现颈动脉狭窄及闭塞分别为20例、17例,椎动脉狭窄或发育异常分别为29例、15例.结论 对于颈动脉狭窄的评价,颈部血管彩超和CTA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但颈部血管彩超对椎动脉病变的评价不足,联合使用CVUS和CTA可以更全面地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部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