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学文 《当代医学》2021,27(36):114-115
目的 探究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心脏介入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12月本院接收的70例冠心病心脏介入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双盲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每组35例.常规组采用阿司匹林进行抗血小板治疗,研究组采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比较两组凝血功能、血小板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用药后,两组PT、APTT水平均高于用药前,PLT、FIB水平均低于用药前,且研究组PT、APTT水平均高于常规组,PLT、FIB水平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心脏介入术后患者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减少血小板,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细胞色素P4502C19(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老年经皮冠脉介入(PCI)术后患者氯吡格雷血小板抑制率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8年6月河北省第八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部收治的老年PCI术后患者254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全部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后3...  相似文献   

3.
宋松根  陈魁  李涛 《黑龙江医学》2021,45(23):2522-2524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1月间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83例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按治疗方案分组,参照组41例采取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试验组42例采取替罗非班+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疗效、MACE发生率及治疗前后生活质量(WHOQOL-100)评分.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97.62%)较参照组(80.49%)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49,P<0.05).试验组MACE发生率(2.38%)较参照组(19.51%)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49,P<0.05).治疗前两组WHOQOL-100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18,P>0.05),两组末次随访WHOQOL-100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试验组WHOQOL-100评分较参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81,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采取替罗非班+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临床效果确切,能显著降低MACE发生率,且有利于提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患者心肌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接受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方案不同,分为替格瑞洛组(阿司匹林+替格瑞洛,n=57)和氯吡格雷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n=51).比较PCI术后血小板聚集率、冠状动脉血流灌注、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心脏超声指标和不良心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结果:替格瑞洛组PCI术后2 h、1 d、3 d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氯吡格雷组(P<0.05),PCI术后冠脉血流TIMI 3级比重高于氯吡格雷组(P<0.05).替格瑞洛组术后8~20 h CK-MB水平和CK-MB达峰时间均低于氯吡格雷组(P<0.05),术后4周LVEF高于氯吡格雷组(P<0.05).两组随访6个月MAC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对STEMI患者PCI术后心肌血流灌注和心功能的改善效果优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  相似文献   

5.
心血管病患者需不中断地终生使用阿司匹林.植入裸金属支架后6周、心肌梗死后3~6个月及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后至少12个月必须使用氯吡格雷(Clopidogrel)治疗.持续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支架植入患者,由于手术导致的易凝状态,早期停用用作心血管病二级预防的抗血小板治疗,使术后心肌梗死及死亡风险增加5~10倍.血运重建与手术间隔时间越短,严重心脏事件发生的风险就越高.择期手术应迟于这些时段,挽救生命的、半紧急或紧急手术需在连续使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情况下完成.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使手术出血风险增加约20%,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使手术出血风险增加约50%.现有的临床数据提示,除了密闭腔(如颅内、眼后房)或大出血及止血困难的手术,围术期停用抗血小板药的心血管事件风险要高于继续使用这些药的手术出血风险[1].  相似文献   

6.
林祜谆 《中外医疗》2012,31(24):42-43
目的探讨冠心病介入手术围术期的抗血小板、抗凝治疗方法。方法选取120例冠心病心脏介入手术治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三联抗血小板、抗凝治疗,观察组给予三联+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穿刺处伤口渗血、血肿形成、肉眼血尿、球结膜或牙龈出血、颅内出血等抗血小板、抗凝治疗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的差别。结果①观察组出血并发症3例,发生率为5.00%;对照组出血并发症1例,发生率为1.67%。两组患者抗血小板、抗凝治疗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7.2±1.3)d,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1.3±1.4)d,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脏介入手术围术期采用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三联疗法加用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进行抗血小板、抗凝治疗,可能增加患者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前,联合阿司匹林和P2Y12抑制剂的双联抗血小板方案已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患者,其中P2Y12抑制剂可以有效增强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降低阿司匹林抵抗率。但是,双联抗血小板的应用可能会增加出血风险,且有约10%的患者在随访过程中会发生显著心脑血管不良事件,故单纯的抗血小板治疗似乎不能有效防止术后血栓形成。术后应用双联抗血小板方案的治疗时间目前尚未统一。随着新型口服抗凝药的不断进展,未来新型口服抗凝药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可能是改善CABG后患者结局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陕西医学杂志》2014,(8):969-970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观察抗凝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120例ACS合并持续性房颤患者PCI术后随机分为两组:华法林组57例在给予PCI术后标准剂量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基础上,给予华法林(INR值维持在2.02.5之间),对照组63例给予PCI术后标准剂量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观察PCI术后6月内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体循环栓塞及出血风险。结果:两组均无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华法林组较对照组体循环栓塞风险无统计学差别(P>0.05),但出血风险明显升高(P>0.05)。结论: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凝治疗未明显降低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PCI术后体循环栓塞的风险,但却增加其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在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抗血小板效果、心脏不良事件评估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将2014年8月~2016年8月在我院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30例,给予单纯冠状动脉介入抗血小板治疗;干预组30例,在抗血小板治疗中给予血栓弹力图监测血凝状况,对手术治疗2个月后两组P、K、α角、血小板抑制率以及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评估。结果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TEG参数呈现出明显差异(P0.05);干预组治疗后的ARA途径、ADP途径血小板抑制率与对照组呈现明显差异(P0.05);且干预组抗血小板治疗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频率为2例,占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7%(P0.05)。结论对冠状动脉介入术抗血小板治疗中给予TEG监测,能够有效地了解患者的血凝状况,从而调整治疗方案、增强对血小板的抑制效率,降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细胞色素P450 3A4(CYP3A4)894C>T基因多态性与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患者心脏不良事件再发风险的关系.方法 入选275例接受标准双联抗血小板及PCI术治疗的ACS患者.在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前及7d后检测每位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PAR).采用基因芯片及PCR技术检测每组内患者CYP3A4基因894C>T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通过PCI术明确患者的冠脉病变数目并计算其Gensini评分.出院后随访3~12月.结果 CYP3A4基因多态性在氯吡格雷抵抗(CR)组和非氯吡格雷抵抗(NCR)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YP3A4基因894C>T位点中携带T突变基因与ACS患者发生CR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359,P>0.05).随访3~12月后,CR组较NCR组均有更高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P<0.05),但与CYP3A4基因894C>T位点的突变类型无关.结论 CYP3A4基因894C>T位点的多态性对ACS患者PCI术后抗血小板效应及心血管发生风险无明确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魏永娜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6):1097-1098
目的探究血府逐瘀汤+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心功能及心肌酶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清丰县人民医院2016年2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53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26例采取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观察组27例采取血府逐瘀汤+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E峰与A峰比值(E/A)、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后LVEDD、E/A较对照组低,LVEF较对照组高(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CK、CK-MB、LDH水平较对照组低(均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采取血府逐瘀汤+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能改善心功能及心肌酶谱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围术期应用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与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血肿形成的关系。方法回顾2007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院植入或更换起搏器患者的临床资料,在不停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的情况下,对其中血栓高危患者术后囊袋血肿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共476例患者植入或更换起搏器,有14例出现围术期囊袋血肿并发症,发生率为2.9%,其中服用阿司匹林者6例,双联(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者5例,华法林者1例。进一步分析,双联抗血小板药物者血肿发生率较未服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者、单用阿司匹林者为高(发生率分别为17.9%,0.7%和4.3%,P<0.05)。所有囊袋血肿经适当处理后好转出院。结论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血肿的发生率较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明显增加起搏器术后囊袋血肿的发生,手术经验和恰当的术中操作有助于减少血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中国目前每年冠状动脉支架植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人数超70万,PCI术后需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6~12个月,大咯血是其罕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如得不到及时有效诊治,患者常因窒息或失血性休克而死亡.目前为止,有关PCI术后并发大咯血诊治报道少见,也无相关指南或专家共识.笔者近期收治1例因PCI术后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诱发大咯血并成功止血的病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抗凝治疗后出血和栓塞是瓣膜替换术后常见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占所有瓣膜替换术后并发症的75%[1]。因此正确地掌握术后抗凝治疗的观察与护理是提高瓣膜替换术后生存率的重要环节。1 临床资料我院自1993年9月~1998年9月,共施行心脏瓣膜替换术30例,全部为机械瓣。其中男7例,女23例。年龄13~52岁。二尖瓣替换术24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替换术5例,主动脉瓣替换加室缺修补术1例。术后均施行抗凝治疗,并发栓塞1例,并发出血1例。2 护理体会2.1 常用抗凝药物及给药方法 瓣膜替换术后常用抗凝药物有:①香豆素类:华法令,新抗凝片等;②抗血小板药物:…  相似文献   

15.
PCI术后1年患者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依从性随访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1年患者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依从性状况及其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7年2月至2010年2月连续3年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老年病科接受PCI并植入支架的547例冠心病(Coronary hear...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PCI术合并瓣膜置换术的抗血栓治疗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2月~2011年12月冠心病患者共70例,上述患者均在我院实施经皮冠脉介入术又实施心脏瓣膜置换术。上述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在手术后拔除纵膈和心包引流管后即开始进行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长期口服治疗。观察组和对照组均采用华法令抗凝治疗,观察组患者INR为1.3~1.6为标准,对照组INR以1.8~2.5为标准。2组抗凝达标后维持,并动态观察INR。结果:70例患者均参与随访。70例患者瓣膜置换术后中没有出现左心房内血栓形成,术后均无血栓形成发生。对照组患者中,7例患者发生出血,其中消化道出血患者共2例,持续性鼻出血2例,皮肤黏膜紫癜患者2例,1例患者因为脑出血而抢救无效死亡,出血发生率为20.0%;观察组患者1例患者皮肤黏膜紫癜,出血发生率为2.8%;观察组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术合并瓣膜置换术的抗血栓治疗中采用小剂量华法令抗凝安全有效,不但起到抗血栓形成,还降低了出血事件发生率,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行PCI术的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与达比加群联合PCI术后双抗的效果。方法:掷币法将85例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分为两组,均行PCI术,并接受常规抗凝和抗血小板标准双联等治疗,试验组43例加用达比加群,对照组42例予华法林,对比两组治疗前及半年末凝血功能水平、出血和栓塞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治疗半年末PT水平及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0.05),TT、APTT、FIB水平及体循环动脉栓塞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房颤患者行PCI术后使用达比加群联合PCI术后双抗进行治疗,抗凝效果较联合华法林良好,且出血风险较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并发脑出血者接受急诊手术治疗的措施与疗效。方法择2016.7~2017.11期间在我院收治的30例有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经颅CT检查证实存在脑出血的患者,9例患者接受开颅血肿清除术,21例患者在CT引导下行血肿穿刺置管外引流术。围手术期结合患者病情实况决定受否给予常规止血药物、新鲜冰冻血浆等治疗方法,术后进行为期半年的随访,以观察疗效。结果 13例患者生活基本能自理,15例患者遗有程度不一的功能障碍,2例患者死亡。结论长期接受抗血小板治疗并发脑出血者急诊手术治疗需及时停用抗凝药物,尽早给予促凝药物,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血府逐瘀汤加减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1月许昌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AMI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PCI术后接受常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观察组PCI术后接受血府逐瘀汤加减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比较两组中医疗效、心功能[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每搏输出量(SV)、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体积分数(LVEF)]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86%(39/42)]高于对照组[73.81%(3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治疗1个月,两组LVEDD、LVEF、SV、LVESD水平均较术后1 d改善,且观察组LVEF、SV均大于对照组,LVEDD、LVESD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加减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能改善患者心功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约1/3的心房纤颤患者同时患有冠状动脉疾病[1].临床医师常遇见的难题是对有高危卒中风险(CHADS2评分≥2)需给予口服抗凝药物而同时有冠状动脉疾病又需给予抗血小板药物甚至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的心房纤颤患者如何治疗的问题,因为抗血小板药物联合口服抗凝药物的抗栓治疗可明显增加出血风险.此文对如何能够在取得降低血栓栓塞和冠状动脉事件获益的同时又能将出血风险降至最低的抗栓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