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超声生物显微镜(UBM)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特征表现.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维吾尔族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54例(54眼)患者行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对测量所得的数据和结构进行分析.结果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前房深度为(1.67±0.31)mm ,房角开放度数(10.63±6.98)度,房角开放距离500(61±72)μm,虹膜晶状体接触距离(746±499)μm,小梁睫状体的距离(611±132)μm;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前房深度为(2.10±0.36)mm ,房角开放度数(18.85±8.67)度,房角开放距离500(74±81)μm,虹膜晶状体接触距离(735±328)μm,小梁睫状体的距离(625±145)μm.两组比较前房深度、前房角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青光眼是我国目前主要致盲性眼病之一,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是一种高频超声成像技术,为活体人眼前段解剖结构,特别是对房角及房角相关的解剖结构的适时观察和测量,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诊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在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并发睫状体脱离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8年8月-2012年12月本院眼科诊断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患者138例共169只眼作为研究对象,积极降低患者眼压,并对UBM检查发现的睫状体脱离患者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169只眼(急性发作期)中有43只眼并发睫状体脱离(25.44%);发生睫状体脱离者与未发生者在年龄、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者比较,角膜厚度、前房深度、巩膜与睫状体夹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睫状体厚度、小梁与睫状体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睫状体脱离患者前房角镜检查示房角均未完全关闭,至少有2个时钟点未关闭。结论:UBM可以对睫状体脱离作出客观准确的判断,指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前的治疗并随访观察,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 microscopy,UBM)在青光眼诊断分型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上拟诊为青光眼行UBM检查的365例(620眼)患者,依其影像学特征,结合临床表现进行分型并指导治疗.结果 365例(620眼)青光眼UBM分型中,符合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223例(421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55例(110眼),继发性青光眼81例(81眼),先天性青光眼2例(4眼),恶性青光眼4例(4眼);依据其分型结合临床制定治疗方案.结论 UBM对青光眼的分型具有实时、直观、准确的特征,与前房角镜检查、视功能及眼底等检查相结合,可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诊断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分析,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眼科2013年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20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其中急性62例,慢性58例)、正常人60例作为研究对象,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组设为观察组和正常人组设为对照组,应用 UBM对其进行检查并记录各项测量指标。结果:利用 UBM显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与正常眼相比,角膜小、相对晶体位置偏前、晶体厚、前房浅、眼轴短、睫状突肿胀、睫状体前置等症状。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在 UBM下的解剖特点与临床理论一致,UBM在诊断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上具有较好的指导性和实用性,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已诊断为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60例患者的72只眼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对房角关闭区域用粘弹剂、辅助钩和灌注头进行钝性分离。对比手术前后视力、房角镜下房角变化,对视野及眼压进行追踪随访时间≤2年者60眼,〉2年者12眼。结果有1只眼再发眼压升高,施行小梁切除术后眼压控制,其余患者眼压控制正常范围,50眼术后房角开放,除再发眼压升高的1只眼的视野继续损害外,71只眼均无视野缩小。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联合房角分离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根据房角粘连情况将患眼分为 A组(房角粘连关闭≤180°)72眼、B组(180°<房角粘连关闭≤270°)106眼、C组(房角粘连关闭>270°)60眼,均行超声乳化白内障联合房角分离术.术前及术后2年随访视力、眼压、裂隙灯、眼底、房角、视野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38眼中仅4眼视力无提高,无1例视力下降.3组术后眼压均较术前明显下降 (P<0.01),房角均不同程度开放.A、B组术后视野平均光敏度(mean sensitivity,MS) 较术前显著性增高(P<0.01),视野平均缺损(mean deviation,MD)较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MS较术前有下降趋势,MD较术前提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联合房角分离术,能有效控制眼压,提高视力,保护视功能,手术并发症少,可作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7.
石艳  张楚  王志刚  李萍 《安徽医学》2021,42(7):784-787
目的 研究便携式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验房角关闭在闭角型青光眼筛查中的作用.方法 于2019年5~7月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分层整群随机抽样选取1400名40岁及以上的群众进行闭角型青光眼筛查.使用Van Herick法检查研究对象周边前房深度[以角膜厚度(CT)表示],以周边前房深度在1/3 CT和1/4 CT之间(包括1/3 CT)为浅周边前房人群,以周边前房深度小于1/4 CT(包括1/4 CT)为极浅周边前房人群.分别使用便携式UBM和前房角镜验证房角关闭情况,并对两种方式的检查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检查结束后3、6、12个月分别对以上人群行青光眼相关检查,调查房角关闭的人群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率.结果 对1400名群众进行闭角型青光眼筛查后,浅周边前房者445例(31.79%),极浅周边前房者126例(9.00%).使用便携式UBM验证浅周边前房人群有179例为房角关闭,验证极浅周边前房人群有109例为房角关闭.使用前房角镜验证浅周边前房人群中有160例为房角关闭,验证极浅周边前房人群有86例为房角关闭.便携式UBM与前房角镜验证浅周边前房人群房角关闭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862.便携式UBM与前房角镜验证极浅周边前房人群房角关闭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151.便携式UBM验证房角关闭的人群中,浅周边前房人群在随访3、6及12个月后闭角型青光眼发生率分别为1.68%、2.79%、5.03%,而极浅周边前房人群闭角型青光眼发生率分别为1.83%、5.50%、11.01%.前房角镜验证房角关闭的人群中,浅周边前房人群在随访3、6及12个月后闭角型青光眼发生率分别为1.88%、2.50%、4.38%,而极浅周边前房人群闭角型青光眼发生率分别为2.33%、4.65%、9.30%.结论 便携式UBM检查在验证周边前房深度小于1/4 CT(包括1/4 CT)房角关闭有更高的准确性,在青光眼筛查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晶体摘除手术治疗激光周边虹膜切除( LPI) ) 术后残余房角关闭的效果。方 法: 选择原发性房角关闭( PACS) 和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PACG) 病人 38 例 70 只眼行激光虹膜切除术治疗,术 后评估 24 只眼存在残余房角关闭,对其中 11 只眼残余房角关闭病人施行晶体摘除手术治疗。使用超声生物显 微镜( UBM) 检查前房的结构。在晶体摘除手术前和术后 3mo 评估眼压( IOP) ,对暗室俯卧试验的反应以及 UBM 的形态学分析。结果: 70 只眼中有 24 只眼( 34.2%) 出现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后残余房角关闭,并通过暗 室俯卧位试验和 UBM 形态学两方面得到证实。在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术前眼压>20 mmHg 或伴有青光眼视野 缺损的术眼激光虹膜切除术后残余角度闭合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没有这些术前结果的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在激光虹膜切除术后残余房角闭合的所有术眼中,经过超声乳化晶体摘除手术后对暗室俯卧位试验的 反应均为阴性,IOP 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后残余房角关闭较常 见,特别是在原发性房角关闭伴有晶体混浊和眼压控制不良或伴有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病人。超声乳化晶体摘 除手术有效完全地解决了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后的残余房角关闭,长时间的维持正常眼压。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观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前后的眼前节结构变化. 方法:对50例78只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实施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前及术后1个月进行UBM检查,观察眼前节结构的变化,同时监测手术前后的眼压和术后疗效. 结果:UBM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者手术后中央前房深度(ACD)、房角开放距离500(AOD500)、小梁虹膜夹角、小梁睫状体距离(TCPD)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巩膜睫状体夹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虹膜厚度(IT)、虹膜悬韧带距离(IZD)、虹膜晶状体夹角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脱离药物治疗后,手术后眼压稳定在正常范围(10~21mmHg),视力均好于手术前. 结论:单纯性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可使房角尚未完全粘连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眼房角开放、前房加深,有效控制眼压.利用UBM检查可快速、有效、准确地观察眼前节结构,有助于早期进行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手术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72例(81眼),行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比观察手术前后患者的视力、眼压、前房深度、房角关闭情况。结果治疗后,65.43%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视力有所提高,眼压控制良好,而且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组优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组,术后前房深度增加,房角开放。结论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术操作安全、简捷,能有效控制眼压,迅速提高视力,是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优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超声生物显微镜UBM直观动态地了解早期闭角型青光眼行YAG激光虹膜周切术前后前房角定量改变和虹膜膨隆形态的改变.方法:随机对确诊为早期闭角型青光眼的门诊患者15人24眼,裂隙灯下检查前房角均<1/3CT,经房角镜检查按Scheie分类法均为窄Ⅱ~窄Ⅳ之间.在行YAG激光虹膜周切术之前和术后,用UBM各行一次前房测量,同时观察虹膜膨隆形态的改变.结果:UBM测量显示YAG激光虹膜周切术后前房角明显增宽,周边虹膜不再向前膨隆,前房角>1/3CT.经配对t检验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提示早期闭角型青光眼行激光虹膜周切术后前房角明显增宽、虹膜膨隆变平.结论:YAG激光虹膜周切术对早期闭角型青光眼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吸出术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56例(61 眼),利用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术联合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其治疗,对比观察手术前后患者的视力、眼内压、前房深度、房角关闭情况.结果 治疗后,68.9%原发性青光眼患者的视力有所提高;眼压控制良好,而且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组优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组;术后前房深度增加、房角开放.结论 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术联合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能良好的控制眼压,迅速提高视力,而且操作安全简捷,可以作为本病的初始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已诊断为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161例患者的226只眼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对房角关闭区域用辅助钩和灌注头进行钝性分离。超声生物显微镜及房角镜观察手术前后的房角及前房变化,对视野及眼压进行追踪,随访时间≤3年者186眼,>3年者40眼。结果有1只眼再发作眼压升高,施行小梁切除术后又出现眼压升高,前房硅管植入后眼压得到控制。全部患者术后房角开放,中央前房平均加深1.1mm,周边前房平均加深0.2mm。除再发眼压升高的1只眼的视野继续损害外,215只眼均无视野缩小。结论除炎症引起的青光眼外,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方法,但具体适应证尚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叶宇峰  张惠成  王雅娜  项燕  董映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7):726-727,F0002
目的观察晶体超声乳化术治疗合并有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房角结构的变化。方法观察采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监测33眼合并有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单纯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前后中央前房深度(ACD)、前房角开距离(AOD500)、小梁睫状体距离(TCPD)、虹膜根部厚度(ID1)等指标的变化。结果30例(33眼)术后视力提高,眼压下降。UBM检查示手术后ACD、AOD500、TCPD增加(P〈0.05),且术后AOD500值与术后TCPD值呈正相关(r=0.575,P=0.006),而与术后ACD无相关性(r=0.299,P=0.188)。而ID1手术前后未见明显变化。结论单独采用透明角膜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能使合并有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前房加深,睫状体位置后移,房角开放度增加。且术后房角开放度与小梁睫状体距离相关,与中央前房深度无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探讨高褶虹膜构型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中的构成情况,以明确高褶虹膜构型对PACG的临床病程是否有影响。方法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测138只PACG的眼前节结构,其中慢性闭角型青光眼98只,急性闭角型青光眼40只。每例均扫描眼前节上方、下方、鼻侧、颞侧4个象限。采用高褶虹膜的诊断标准,至少2个象限符合所有条件才可诊断为高褶虹膜构型。结果共有30只眼诊断为高褶虹膜构型,其中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组24只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组6只眼,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高褶虹膜是PACG重要的发病机制,但是PACG临床表现为急性或慢性与是否存在高褶虹膜构型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Nd:YAG虹膜激光术前和术后的检查并观察前房、房角、虹膜的变化,探讨激光孔径的大小与手术疗效的相关性。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包括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共35例46眼。男16例,女19例,年龄48~72岁,平均57.88岁。其中临床诊断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眼球活体结构参数的变化及其在青光眼发病中的意义.方法:应用法国光太(BVI)眼A/B型超声诊断仪对98例(98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及100例(100眼)正常眼的活体眼结构进行角膜直径、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及前房角镜进行检测,并对两组测量参数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与正常眼相比,参数中的差异均具显著性(P<0.01),即与正常眼相比,角膜直径小、前房浅、晶状体厚、短眼轴及房角窄.而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前房较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前房更浅,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与自身的解剖结构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使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定量评估白内障手术引发的原发房角关闭患眼的前节结构及睫状突改变。设计:回顾性、干预性病例研究。受试者:31例接受白内障手术的原发房角关闭或原发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31只眼。白内障术前,10只眼接受了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1只眼接受了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方法:在白内障术前及术后3个月使用UBM检查前房结构。主要观察指标:使用UBM测量前房深度(ACD),500μm处房角开口距巩膜突的距离(AOD500)及小梁睫状突距离(TCPD)。结果:与术前相比,白内障术后ACD、AOD500及TCPD均明显增大(P<0.001)。术后AOD5…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晶体混浊病人32例46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22例34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0例12眼。合并皮质性白内障24例36眼,合并核性白内障8例10眼。术前视力:光感~0.4。眼压:25.00mmHg±14.75mmHg。行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结果:术后随访3~6月。所有患者术后眼压明显下降(〈21mmHg),较术前有显著性差异(t=8.75,P〈0.01)。最佳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前房深度加深,房角增宽,其中40眼房角完全开放,6眼房角开放〉1/2周。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治疗闭角型青光眼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超声生物显微镜对早期闭角型青光眼药物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用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早期闭角型青光眼药物治疗前后房角的变化.方法 30例(50只眼)早期闭角型青光眼分A、B、C三组,确诊后A组10例16眼使用1%匹罗卡品滴眼液滴眼,B组10例20眼使用0.5%噻吗心胺滴眼液滴眼,C组10例14眼使用1%派立明滴眼液滴眼治疗,用药前后均利用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房角开放度和虹膜膨隆度的变化.结果 A组房角开放距离增加129 μm,小梁虹膜角增加7°,晶体虹膜角减少9°,虹膜悬韧带距离减少24 μm,A组平均眼压下降8.1 mmHg;B组平均眼压下降6.4 mmHg,房角开放度及虹膜膨隆度无变化;C组平均眼压下降5.1 mmHg,房角开放度及虹膜膨隆度改变不明显.结论 1%毛果芸香碱使虹膜小梁角明显开放,碳酸酐酶抑制剂和β-阻滞剂对前房角无明显增大,三种药物局部应用完全可以控制早期闭角型青光眼眼压于目标眼压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