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肝癌门静脉癌栓的CF表现,以加深、提高对门静脉癌栓认识。方法:对19例行螺旋CT增强二期扫描的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病例的门静脉癌栓直接及间接征象进行分析。结论:螺旋CT增强三期扫描能清楚显示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的直接及间接征象,有助于临床对肝癌进展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3.
肝癌门静脉癌栓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门静脉癌栓多层螺旋CT(MSCT)3D成傈的诊断意义。方法:搜集57例门静脉3D成像资料,包括6例正常,5例肝硬化门脉高压,42例肝癌门静脉癌栓,4例肝门部淋巴结肿大,所有病例来源于肝脏常规双期扫描。对比剂按1.5~2.0ml/kg,注射流率2.5~3.0ml/s,门脉期延迟时间60~70s。对肝癌形成的42例门静脉癌检进行轴位和3D成像观察,并行两组对照。结果:根据癌栓不同部位分为门脉左支(13例)、右支(20例)、主干(9例)3种类型。3D成像与轴位对显示门静脉癌栓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3D对显示主干栓塞形成的侧支循环优于轴位。结论:门静脉癌栓MSCT3D成像可较好地多方位显示癌栓部位及类型,CT3D成像和物位结合可更好地对门静脉癌栓做出判断,以进一步指导临床对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我院从1988~1994年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肝癌肝动脉-门静脉短路及门脉癌栓患者44例,并对其进行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本组44例,男性31例,女性3例,年龄27~68岁,平均50岁。肝癌的诊断均经临床、生化、B超、CT及DSA证实。肿块类型:巨块型16例,弥漫型28例。病变部位:右肝31例,左肝7例,左右肝均有者6例。1.2造影方法采用Selrdinger’s法,经股动脉插管,行肝总、肝固有及肠系膜上动脉DSA检查,以2~3ml/s的速率注入38%~76%泛影葡胺6~9ml,采像帧率为2帧人,共采像10~20s,观…  相似文献   

5.
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osis,PVTT)的形成是原发性肝癌血行播散、转移、复发的主要病理基础,在促使门脉高压进展、癌灶扩散、机体衰竭死亡的病理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是影响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原发性肝癌患者PVTT的发生率为62.2%~90.2%,若不治疗,合并PVTT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为2.4~2.7个月。PVTT是原发性肝癌治疗的难点之一,本文就近年来PVTT研究治疗的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门静脉主干癌栓的CT表现和特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相似文献   

7.
患者 男.35岁、于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腹痛.呈持续性纯痛.不向腰背部放射。无发热、恶心、呕吐.排便、排气无异常。于1天前行胃镜检查示:“慢慢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给予对症治疗后仍不缓解,13h前疼痛加重入院。血常规检查无明显异常.血、尿淀粉酶均正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门静脉癌栓螺旋CT及其门静脉血管造影(CTP)的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43例门静脉癌栓形成的患者作了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30例进行了多平面重组(MPR)和CTP成像,15例患者治疗的作了CT随访。结果:螺旋CT轴位和MPR图像能清晰显示门静脉癌栓,直接的CT征象为门静脉增粗及充盈缺损23%在动脉期癌栓有不均匀强化;间接征象包括门静脉管壁强化(42%)、侧支循环形成(100%)、门静脉海绵样变(44%)及周围肝脏血流动力学的改变。CTP能直观地评价门静脉的癌栓位置、管径及阻塞程度和侧支循环的情况。CT扫描可很好地显示门静脉癌栓治疗后的变化情况。结论:螺旋CT轴位图像结合MPR和CTP图像,可以便完整的提供门静脉癌栓的全面资料。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栓塞化疗后 ,易引起肝功能衰竭。我们回顾分析了首次超选择性插管栓塞化疗的 32例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疗效及肝功能变化。材料与方法患者 32例 ,男 2 9例 ,女 3例 ,年龄 36~ 78岁 ,平均 5 7岁 ,经病理学或血清 +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原发性肝癌 ,经DSA血管造影、MRI、CT或B超检查发现门静脉癌栓 :门静脉主干癌栓 9例 ,其中DSA间接门静脉造影发现杯口状阻断 5例 ,但 9例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可见门静脉血流 ;门静脉左支癌栓 14例 ,其中主干癌栓 9例 ,分支癌栓 5例 ,癌栓占门静脉管径百分比为 30…  相似文献   

10.
兔移植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模型的制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兔移植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模型的制作方法及相关病理特征。材料与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36只 ,分为 2组 ,采用经皮门静脉穿刺或剖腹门静脉插管的方法 ,直接种植VX2瘤株于兔门静脉内。分别于术后2~ 5周行B超、CT及门静脉造影 ,并分期处死后进行病理检查 ,观察肿瘤生长的影像学与病理特征。结果 两种方法接种的成功率分别为 89%、94 % ;术后 2周瘤体直径≤ 1 .0cm ,局限于门静脉分支内 ,3周肿瘤直径 >1 .0cm且向肝内生长 ,4~ 5周肿瘤在肝内呈弥漫性生长、癌栓累及门静脉主干或一级分支。结论 以VX2瘤株直接种植于兔门静脉能成功地制作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模型 ,其影像和病理特征与原发性肝癌相似  相似文献   

11.
12.
门静脉癌栓(PVTT)是肝细胞癌(HCC)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伴有PVTT的HCC患者,肝功能差,肝内外转移及合并门静脉高压的风险大,预后通常较差.西方指南推荐索拉非尼为标准的治疗方案.然而,临床上有很多种治疗方法可供选择,本文对各种疗法作一探讨,就目前热门的系统治疗、门静脉血管腔内治疗及局部治疗联合系统治疗的最新进展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报道两种针对肝癌门静脉癌栓的治疗技术,并比较其疗效.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162例肝癌合并门脉癌栓的患者.治疗组中80例患者在经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TACE)基础上接受了直接微波消融术、射频消融等治疗方案,对照组82例患者仅接受TACE术.结合文献报道及医疗实践,我们探讨了合理的标准手术流程并分析了临床结果.结果 未观察到严重并发症.术后3个月时复查肝脏增强MRI显示5例(6.2%)患者静脉癌栓完全消失,14例(17.5%)患者静脉癌栓明显缩小,43例(53.8%)静脉癌栓稳定,18例(22.5%)静脉癌栓进展.治疗组门静脉癌栓进展显著慢于对照组(P<0.001).结论 直接微波消融术用于肝内段门静脉癌栓,经皮肝穿刺门静脉消融导管术用于肝外段门静脉癌栓上较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PVTT)外科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7例均行肝癌连同PVTT切除或经门静脉断端取栓或切开主干取栓。术后18例同时行肝动脉及门静脉化疗,单纯行5例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TACE),未做化疗4例。结果: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6.7%(18/27)、29.63%(8/27)、11.11%(3/27)。结论:外科手术是治疗肝癌合并PVTT的有效方法,术后辅以门静脉化疗及TACE术能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经动脉化疗栓塞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对肝癌并门静脉癌栓(PVTT)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对106例肝癌并门静脉癌栓患者行TACE治疗。治疗前后观察肝癌病灶及门静脉癌栓的变化。结果23例肿瘤缩小50%以上,50%以下的有25例,不变的有44例,增大12例。门静脉癌栓14例消失,39例缩小,51例不变。2例术后1周内死亡。结论TACE治疗肝癌并门静脉内癌栓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治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肝癌患者常合并门静脉癌栓。由于门静脉癌栓可导致肿瘤细胞在肝内播散和转移,并加重肝硬化患者门脉高压,从而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甚至导致肝功能衰竭。门静脉癌栓是肝癌治疗的难点之一,关系到患者的预后。本文就目前肝癌门静脉癌栓的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肝癌成为人类死亡的第二大死因,据统计,每年新增的肝癌患者中45%发生在中国大陆。近年来,随着放疗介入生物技术及相关科学的发展,使肝癌的预后有明鼎的改善,但术后复发率仍高达60%,严重影响疗效。其原因之一就是肝癌细胞极易侵入门静脉系统,形成门脉癌栓PVTT,使门静脉压力升高,腹胀腹水加重,易发生消化道出血,是肝癌患者短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不同肿瘤靶区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联合介入的临床疗效。方法30例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患者,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进行治疗,根据肿瘤靶区分为2组:肿瘤靶区包括肝内原发肿瘤+静脉癌栓者为A组(15例),肿瘤靶区只包括静脉癌栓而不包括肝原发灶者为B组(15例)。2组病例均于TACE 1~2次后开始放疗。结果A、B两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33.3%和53.3%,1、2年生存率分别为26.7%、6.7%和40.0%、13.3%,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放射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对于晚期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特别是肝内多发或大病灶、肝功能差的患者,在联合TACE有效治疗下,对静脉癌栓的局部放射治疗仍能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门静脉癌栓所致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rtal vein,CaTPV)侧支循环血管的构成及螺旋CT特征。资料与方法:搜集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肝细胞癌伴门静脉主干癌栓5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病理所见有无肝硬化背景分为肝硬化阳性组(n=26)和肝硬化阴性组(n=31);另选择15例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而无肝细胞癌和CaTPV的病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病例均行标准化上腹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观察CaTPV侧支血管的CT表现,对比分析各组螺旋CT对CaTPV侧支血管的显示率。结果:门静脉胆支(胆囊静脉和胆管周围静脉丛)和胃支(胃左、胃右静脉及属支)是CaTPV最常显示的侧支血管。门静脉胆支的出现与CaTPV有关,而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无关(CT显示率81%-94%比0);门静脉胃支的CT显示率3组之间无差别(胃左静脉77%-87%,胃右静脉58%-60%)。结论:门静脉胆支和胃支是构成CaTPV侧支循环的最主要的血管;胆支开放仅见于CaTPV,而胃支开放与肝硬化开发门静脉高压以及CaTPV均有关系。二者在CaTPV造成的血液动力学改变中可能发挥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灌注^131 I-HAbl8F(ab’)2治疗肝癌合并门脉癌栓的价值。方法8例合并门脉癌栓的晚期肝癌患者行经肝动脉超选择灌注^131 I-HAbl8F(ab')2临床治疗性试验,剂量:0.75mCi/kg。分析症状、卡氏评分、肝功能、AFP及肿瘤CT等影像变化,随访近期疗效。结果7例疼痛患者中,3例症状缓解。3例卡氏评分增加、4例稳定。6例AFP异常患者治疗后3例下降。全组病例用药后肝功能损害均无明显加重。1例无明显症状的弥漫型肝癌患者治疗后病灶减少;余7例中,瘤体增大5例、缩小2例,其中,PR2例,临床有效率28.6%。本组1例1年随访时生存。结论经肝动脉灌注0.75mCi/kg ^131 I-HAbl8F(ab')2对合并门脉癌栓的肝癌患者肝功影响小,对门脉分支癌栓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