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rt-P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4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并与尿激酶比较。方法将9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rt-PA组45例、尿激酶组52例。rt-PA组在AMI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以rt-PA溶栓治疗;尿激酶组在rt-PA组的基础上改rt-PA为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胸痛缓解程度、消失时间;再灌注心律失常出现时间;心电图变化;溶栓开始至发病20h的血清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并发症发生情况等,并两组对比。结果rt-PA组总再通率为82.2%(37/45),溶栓开始时间<6h再通率为90.3%(28/31),与尿激酶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开始时间6~12h再通率为64.3%(9/14),与尿激酶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溶栓并发症情况比较,虽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rt-P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尿激酶组。结论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能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冠状动脉再通率,疗效明显优于尿激酶,但仍应强调早期溶栓,以争取更高的再通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rt-PA)溶栓治疗的观察与护理。方法对35例4.5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结果静脉溶栓再通率51.4%(18例),再通时间(90±30)min,再闭塞发生率8.5%(3例),无症状脑出血8.5%(3例),溶栓患者4周有效率74.3%(其中治愈率51.4%18例,显效率22.9%8例),无效率20%(7例),病死率5.7%(2例)。结论 rt-PA静脉溶栓治疗4.5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安全有效;在溶栓前、中、后做好相应的病情观察和护理,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选择12例发病时间在4.5h内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0.9mg/kg的剂量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溶栓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定(BI),评价溶栓治疗的效果。结果溶栓治疗后NIHSS评分和BI指数均明显改善,脑出血发生患者1例(6%)。结论急性脑梗死发病4.5h时间窗内按照0.9mg/kg的剂量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猝死型急性肺栓塞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06年9月至2010年5月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肺栓塞行溶栓治疗患者42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溶栓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20例(行rt-PA溶栓治疗),对照组22例(行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抢救后存活17例,死亡3例,存活患者中溶栓有效率为88.2%,对照组存活患者16例,死亡6例,存活患者中溶栓有效率为87.5%,两组溶栓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t-PA与尿激酶在溶栓效果及不良反应方面无明显差异,在抢救猝死肺栓塞患者方面,rt-PA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致过敏反应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1年3月该院不良反应监测网上报的他汀类药物致过敏反应病例,同时检索2000年1月至2021年3月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收录的他汀类药物致过敏反应文献,对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院上报他汀类药物致过敏反应4例,检索文献获得他汀类药物致过敏反应的个案报道26篇(26例),共30例;其中男性患者19例(占63.33%),女性患者11例(占36.67%);患者年龄为32~85岁,平均年龄为61.4岁;过敏反应发生时间最短为口服后5 min,最长为连续口服6个月,其中17例(占56.67%)发生于用药后≤3 d;过敏反应包括皮肤过敏(19例)、过敏性休克(3例)、血管神经性水肿(5例)、药物热(2例)和过敏性哮喘(1例);5例(占16.67%)报告了更换其他调节血脂药替代治疗方案。结论:他汀类药物可导致休克、血管神经性水肿和过敏性哮喘等过敏反应,用药时应注意患者的用药监护,特别是首次用药初期;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上报;对于应用他汀类药物利大于弊的患者,应阐明发生过敏反应时的替代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应用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AMI患者58例。结果 58例AMI患者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再通占69.0%(40/58),未通占31.0%(18/58)。其中,发病6h内溶栓再通率83.9%(26/31);6~12h溶栓再通率56.5%(13/23);12~24h内溶栓再通率25.0%(1/4)。死亡5例(8.6%,5/58),其中2例为心源性休克,2例死于心力衰竭,1例发生室颤抢救无效死亡。并发症发生率8.6%(5/58),其中血尿(+~++)3例,皮肤黏膜出血和轻微牙龈出血各1例,无过敏反应及脑出血、大量咯血及消化道出血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MI可明显改善幸存者心功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他汀给药时机对行rt-PA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实验室指标及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选择行rt-PA急性脑梗死患者共13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65例)和B组(65例);其中A组患者在rt-PA溶栓后给予他汀10 mg/d口服治疗,B组患者在rt-PA溶栓前给予他汀10 mg/d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预后良好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MMP-9、HMGB1、IL-17水平等。结果 B组患者预后良好率显著高于A组(P<0.05);B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均显著优于A组、治疗前(P<0.05);B组患者治疗后HMGB1、MMP-9及IL-17水平均显著低于A组及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溶栓前给药用于行rt-PA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有效降低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提高其日常生活质量,下调HMGB1、MMP-9及IL-17水平,改善其临床预后,且未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风险,优于溶栓后给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第三代静注溶栓药物瑞替普酶(rPA)和阿替普酶(rt-PA)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开放性临床研究方法,观察2007年3月至2009年12月期间在本院急诊室内接受rPA或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AMI患者,共55例,其中rPA组24例,rt-PA组31例,观察血管再通率、病死率、平均住院天数、心力衰竭及休克等并发症和出血不良反应。结果 rPA和rt-PA组的再通率分别为87.50%和83.83%,(P>0.05)。溶栓后30d内心力衰竭、休克及再梗死发生率两组相当,(P>0.05);病死率分别为8.33%(2例)和6.45%(2例),P>0.05;轻度出血发生率分别66.66%和48.38%,P>0.05;脑出血发生率为8.33%和9.68%,P>0.05;住院天数分别为(10.74±6.49)d和(13.09±13.36)d,P>0.05。结论瑞替普酶适合急诊室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静脉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Ig E介导的青霉素过敏患者能否安全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方法结合1例美罗培南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交叉过敏反应的临床案例,检索2015年1月之前国内外研究碳青霉烯类和青霉素类药物交叉过敏反应的文献,共收集到相关文献11篇(2 308例受试者),分别从"研究药品、纳入人群特点、交叉过敏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结论"等5个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亚胺培南与青霉素的交叉过敏反应发生率在0.8%~25%之间,美罗培南与青霉素的交叉过敏反应发生率在0~0.9%之间;交叉过敏反应的主要表现为皮疹、皮肤瘙痒、药物热、喘憋、中性粒细胞减少、面部水肿、呼吸窘迫、关节痛、急性中性粒细胞减少、急性肾功能衰竭和血管内溶血等。结论对于有青霉素过敏史或者皮试阳性的患者,医生应详细询问患者青霉素过敏情况(相关药品、发生时间和类型、严重程度等);确有必要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时,应谨慎使用并进行密切监护,必要时进行脱敏治疗或在床旁准备过敏抢救药品和设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rt-PA联合必存静脉溶栓治疗发病<6h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5月~2011年6月92例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其中45例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并与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发病<6h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应用静脉溶栓治疗率为38.6%,治疗无并发脑出血,但仍需一段时间恢复神经系统功能。60.0%溶栓患者20d基本治愈,26.7%效果显著,8.9%效果较好,2.2%无效果,2.2%恶化。结论给予发病<6小时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同时临床工作者必须提高对脑梗死的认识,尽早进行溶栓治疗,最大程度提高其预后。  相似文献   

11.
《中国药房》2015,(32):4534-4536
目的:探讨重组人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高龄(≥75岁)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78例高龄ACI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按患者或家属溶栓意愿分为溶栓组40例与非溶栓组38例。非溶栓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200 mg,qd;溶栓组患者采用rt-PA 0.9 mg/kg(最大剂量为90 mg),先于1 min内静脉推注10%,余量在60min内静脉滴注,溶栓治疗24 h后无禁忌证者使用阿司匹林200 mg,qd。两组疗程均为14 d。比较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治疗前和治疗后24 h、7 d、14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治疗后90 d预后情况,并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溶栓组为67.50%,非溶栓组为5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24 h、7 d、14 d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0 d预后情况溶栓组优于非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4.5 h时间窗内rt-PA静脉溶栓治疗高龄ACI患者安全、有效,可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与尿激酶(UK)治疗AMI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62例AMI患者均行溶栓治疗,4组均用常规药物,此外,A组采用rt-PA50mg30min方案,B组采用rt-PA50mg90min方案,C组采用rt-PA100mg90min方案,D组采用UK方案。结果给药60min时A组的ST段回降率高于B组(P<0.05),且A组的冠状动脉再通率高于B组;B、C组冠状动脉再通率、溶栓时间均优于D组(P<0.05);C组的出血发生率高于B、D组(P<0.05);溶栓时间窗越短,效果越好。结论 rt-PA小剂量,短时间溶栓疗效最佳,且应尽早行溶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病因急性脑梗死血管再通治疗的疗效.方法 筛选收治的发病6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51例,其中17例有房颤证据并骤然起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首选机械取栓或动脉溶栓,其中机械取栓15例,动脉溶栓2例;34例非房颤相关脑梗死患者给予0.9 mg/kg的静脉rt-PA标准剂量治疗.完成术后24 h、72 h头CT检查,了解术后颅内出血情况;采用术后72 h NIHSS评分改善>4分及90 d改良的Rankin Scale(mRS)评分≤2分作为良好结局指标,评价不同病因急性脑梗死血管再通治疗的风险及疗效.结果 17例房颤相关急性脑梗死入组患者72 h颅内出血3例,其中症状性出血2例占11.8%,造影剂外渗3例,同单纯静脉rt-PA标准剂量溶栓相比颅内出血增加( P <0.05);90 d mRS评分≤2分、获得良好结局者11例占64.7%,明显高于单纯静脉rt-PA标准剂量溶栓获得良好结局的35.3%( P <0.05).结论 房颤相关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急性期(发病6 h内)首选机械取栓或动脉溶栓治疗是可行的,对于时间窗内的急性脑梗死,应根据不同病因,给予不同优先治疗方案,以期提高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医药科学》2017,(21):69-71
目的回顾性分析比较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与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溶栓药物将其分为rt-PA组(40例)和UK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前与溶栓后2h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水平,治疗前、溶栓后24h和7d时NIHS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rt-PA组与UK组患者溶栓前、溶栓后2h HR和MA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rt-PA组溶栓前、溶栓后24h和7d时与UK组NI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24h NIHSS评分下降≥4分例数和溶栓后7d NIHSS评分下降≥4分患者例数与UK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rt-PA组与UK组患者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结论 rt-PA与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均较好。  相似文献   

15.
张振宇  李锐 《中国药业》2012,21(3):62-63
目的 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并总结护理经验.方法 对2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结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定疗效,同时加强溶栓前后的护理.结果 27例患者中,基本痊愈10例,显著进步12例,进步3例,无变化2例,总有效率为92.59%.结论 应用rt-PA溶栓的疗效满意,可减少脑梗死并发症,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精心的护理对于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行rt-PA溶栓治疗的成功率可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常景环  戚志平 《中国药房》2012,(22):2067-2069
目的:评价低于标准剂量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患者均于发病后4.5h内给予rt-PA进行溶栓治疗,将低于标准剂量的习惯剂量(0.6mg·kg-1,最大剂量60mg)设为观察组,指南推荐剂量(0.9mg·kg-1,最大剂量90mg)设为对照组。溶栓前、溶栓后4周及治疗2个月后根据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SS)对患者的脑功能进行评分,依评分结果判断疗效。结果:溶栓前2组C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4周2组CSS评分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前与溶栓后4周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CS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2个月后有效率分别为86.7%、90.0%(P>0.05)。结论:应用低于标准剂量的rt-PA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能收到和标准剂量相同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静脉rt-PA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梗死六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蓉  赵伟  程焱 《天津医药》2008,36(5):334-336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椎-基底动脉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发病12h之内的6例椎-基底动脉梗死患者,给予rt-PA0.9mg/kg静脉溶栓治疗,比较溶栓治疗前与治疗后24h、21d和90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治疗前与治疗后21d、90d的Barthel指数(BI)及90d综合生活能力(改良Rankin评分,mRS)。记录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果:本研究6例后循环梗死患者,溶栓前NIHSS评分为(12.17±5.58)分,其中有5例患者存在椎-基底动脉闭塞或狭窄,溶栓后24h为(6.67±4.57)分,溶栓后21d为(3.17±2.73)分,溶栓后90d为(0.50±0.76)分,有4例溶栓后90d随访mRS为0~1分(67%),无颅内出血和死亡患者。结论:椎-基底动脉梗死患者在12h之内应用rt-PA(0.9mg/kg)静脉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急性期使用rt-PA治疗后,磁共振检查DWI阴性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血管构筑影像学。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经卒中绿色通道就诊后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DWI阴性患者的临床表现、血管构筑影像学等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31例考虑缺血性卒中患者,5例(16.1%)诊断为非卒中,2例(6.5%)入院后复查磁共振DWI阳性。26例卒中患者:20例(76.9%)考虑为前循环,6例(23.1%)考虑为后循环;血管影像提示大动脉狭窄患者8例(30.8%)。5例患者(16.1%)溶栓时牙龈出血。结论 大部分患者仍考虑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但多数NIHSS评分较低,且无大动脉狭窄,在时间窗足够及有较快反应速度前提下,进行磁共振检查和血管评估可最大程度避免非类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时间窗不足的情况下,及时静脉溶栓治疗是合理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后脑出血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分析,纳入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行rt-PA溶栓治疗。检测患者溶栓治疗前、后Th17、Treg细胞含量,计算Th17/Treg水平。根据溶栓治疗后复查CT/MRI结果,将患者分为脑出血组和未出血组。采用点二列相关性检验Th17/Treg与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溶栓治疗后脑出血发生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治疗前Th17/Treg对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溶栓治疗后脑出血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 共纳入40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12例rt-PA溶栓治疗后发生脑出血,占2.98%。治疗前,脑出血组患者Th17/Treg高于未出血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Th17/Treg较治疗前降低,且脑出血组患者Th17/Treg高于未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点二列相关性分析,Th17/Treg与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溶栓治疗后脑出血发生呈正相关(r...  相似文献   

20.
李明春 《医药论坛杂志》2007,28(6):50-51,63
目的 对比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加补救性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或冠状动脉内支架(STENT)置入术与直接PTCA/STENT置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63例首次AMI患者随机给予静脉rt-PA溶栓加补救性PTCA/STENT(A组)和直接PTCA/STENT(B组).44例患者用阿司匹林和肝素后,接受治疗,19例直接PTCA和支架.术中分别应用冠状动脉造影(CAG)定位梗塞相关动脉(IRA),多道心电生理仪观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根据不同的心律失常类型予以相应的处理.术后10~20 d两组患者均做超声心动图,对比左心室射血分数(LVEDP)以评价心肌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 ①首次CAG显示A组IRA 51支,其中左前降支(LAD)29支,右冠状动脉(RCA)15支,左回旋支(LCX)7支;B组IRA24支,其中LAD13支,RCA7支,LCX4支;两组冠状动脉分支梗塞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A、B两组分别行静脉rt-PA溶栓加补救性PTCA/STENT和直接PTCA/STENT术中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A组为25%(11/44),其中心室颤动发生率为14%(6/44);B组为79%(15/19),其中心室颤动发生率为53%(10/19).两组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心室颤动发生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室颤动患者行电除颤后转复为窦性心率.③患者住院10~20 d,二维超声心动图显示,LVEDP达到或超过60%者,A组为64%(28例),B组为89%(17例).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直接PTCA/STENT和静脉rt-PA溶栓加补救性PTCA/STENT相比较,前者较后者治疗时间提前,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明显,急性期过后,患者心肌功能恢复的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