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大连市各医疗机构2007年收集的32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运用Excel对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评价。结果抗微生物药物居首位,其次是中药;药品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最多见,其次是全身性损害和胃肠系统损害;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联合用药占77.05%。结论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加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的传递。保障公众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
马晶  毕颖楠  王东芳 《齐鲁药事》2013,32(7):429-433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及特点,提高监测水平,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分别从药品不良反应涉及的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物种类及临床表现等方面,对天桥区2012年上报的1 13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药品不良反应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人群,成人组女性多于男性;静脉滴注给药为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途径;涉及药物以抗感染药为主;药品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其次是胃肠道损害。结论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知识的宣传,关注易发人群,警惕静脉给药风险,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药害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3.
2010年海南省1568例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海南省2010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特点和规律,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Excel电子表格筛选,按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类别、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类型、给药途径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岁的儿童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药品不良反应涉及的药品以抗微生物药最多,给药途径以静脉用药为主,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居多。结论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改变不良用药习惯,减少抗微生物药的应用和静脉给药比例,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4.
73例抗肿瘤药物致肝损害不良反应/事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抗肿瘤药物致肝损害的特点和规律.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4年至2010年6月江苏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的73例抗肿瘤药物致肝损害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进行综合分析.结果7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中涉及44种抗肿瘤药物,其中顺铂、吉西他滨、阿糖胞苷位居前三位;静脉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比例最高,占86.3%;...  相似文献   

5.
邹薇  徐月萍  吴海雯 《中国药业》2010,19(10):65-66
目的探讨血塞通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收集到的由血塞通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5例药品不良反应中,由血塞通注射液引起的43例(95.56%);累及的系统-器官主要为皮肤及附件损害(35.19%),其次是全身性损害(31.48%);大都由静脉给药途径所致(95.56%);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多(44.44%)。结论临床应重视血塞通所致药品不良反应,尽量减少合并用药,注意用药剂量以及稀释用液的选择,建议完善药品说明书。  相似文献   

6.
盛莉  任忠 《中国实用医药》2006,1(3):111-112
目的 了解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重庆市忠县人民医院2005年度收集的3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临床表现、药品种类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7例药品不良反应主要与抗感染药物的使用、静脉给药方式、患者年龄有关,药品不良反应最常见表现为皮肤损害.结论 应加强医疗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培养,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7.
2006年全国老年人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对老年人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的统计、分析,为促进老年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病例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6年收集到的1844例老年人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涉及的药品以抗微生物药物最多,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一器官以全身性损害最多,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最多。结论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保障老年人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2004年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分析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目的 了解我省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及危害,为相关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利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软件,对2004年全省2064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按照专业分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抗感染药物居首位,其次为中成药、抗肿瘤药物;合并用药占32.51%;给药途径以静脉用药为主: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损害,其次是全身性损害和胃肠系统损害。结论 加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的传递,提高报告的分析评价能力,为保障公众安全用药及维护公众身体健康服务。  相似文献   

9.
陈海云 《中国药物警戒》2013,(11):676-678,682
目的对淮安市抗肿瘤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情况及特点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类统计,对淮安市2004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474例的抗肿瘤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病例报告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抗肿瘤药品不良反应涉及中老年患者最多;顺铂、紫杉醇、奥沙利铂所致药品不良反应居前3位;静脉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抗肿瘤药品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器官以血液系统损害最常见。结论临床上应加强对抗肿瘤药品不良反应的预防和监测。  相似文献   

10.
我院30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进一步促进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合理性。方法对我院近2年收集的304例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静脉给药方式导致的不良反应例数最多(占97.04%);导致不良反应的药品以抗微生物药物最多(占58.81%);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全身性损害为主。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22.52%,全身性损害占20.54%。结论医务工作者应进一步加强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以期更大程度地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1.
189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华 《中国医药指南》2008,6(2):184-186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对上海市普陀区桃浦镇卫生服务中心2004年-2006年189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药品不良反应,以抗感染药最多,其次是中成药、心血管类。ADR病例中以静脉用药为主。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损害、消化系统损害等。结论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保证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我院2009-2010年151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金 《中国药业》2011,20(20):47-48
目的 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收集的151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主要与抗菌药物、静脉给药以及患者年龄偏大有关,最常见的损害发生在皮肤及其附件和胃肠道系统.结论 临床应注意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1956例抗肿瘤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戈  孙骏 《中国药物警戒》2009,6(4):231-235
目的探讨抗肿瘤药品发生不良反应/事件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江苏省2003年12月至2008年2月收集的1956例抗肿瘤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病例报告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抗肿瘤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涉及中老年人最多;奥沙利铂、顺铂、紫杉醇所致不良反应/事件居前三位;静脉用药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最高;抗肿瘤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累及的系统一器官以消化系统损害最常见。结论临床上应加强对抗肿瘤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预防和监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本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调查本院2006~2009年各科室呈报的16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按照患者年龄、性别、药品的种类、给药途径、不良反应涉及系统、临床症状等进行分析;并采用国家ADR监测中心制订的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估方法,对ADR因果关系进行初评。结果 16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抗感染药物占49.69%,91.41%为静脉给药,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65.31%),严重程度多为一般;因果关系评价肯定9例,很可能24例,可能128例。结论本院应加大对抗感染药管理力度,减少不必要的静脉用药,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12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表进行分析。结果涉及ADR药品有30种。抗感染药物居首位,其次为中成药;静脉沣射引发的ADR有95例占79.17%;ADR的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等皮肤及其附件损伤为主,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结论应注意合理用药,以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6.
100例药品不良反应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对10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100例药品不良反应中,31岁以上的药品不良反应病例发生率相对比较高占87% 皮肤及其它附件的损害占30% 静脉途径给药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占82% 涉及药品不良反应的药物共150种,其中抗感染药占65%,其次是中药注射剂占10%.结论 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和报告工作,以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临床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7.
赵起  孙骏  郭艳  董铎 《中国药物警戒》2009,27(3):137-140
目的建立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救济制度,使《药品管理法》更加完善。方法从药品不良反应、药品不良反应损害救济,以及现行《药品管理法》的法律缺失造成的社会问题出发,探讨如何从完善法律这一层面解决药品不良反应损害引发的问题。结果建议《药品管理法》应增加药品不良反应损害救济相关内容,并提出了修订方案。结论《药品管理法》中增加药品不良反应损害救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应尽快修订完善,更好地保障公众权益。  相似文献   

18.
323例儿童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统计分析广东省2006年儿童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据,为确保儿科临床安全、合理用药,减少或避免儿童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广东省2006年1~12月收集的323例儿童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结果本组资料中儿童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主要为全身性损害;涉及的药物以抗感染药物为主,其中又以头孢菌素类为多;用药途径主要为静脉给药。结论加强儿童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应成为药品安全性再评价研究领域的重点工作之一。  相似文献   

19.
104例肿瘤病人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霓  赵秀莉 《安徽医药》2017,21(2):368-370
目的 探讨肿瘤病人住院期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104例肿瘤病人发生ADR的病例按病人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类型、ADR 涉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 10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静脉给药导致药品不良反应为96.15%;由抗肿瘤药物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最多,占48.08%;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24.41%.结论 医院应加强与重视肿瘤病人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保证肿瘤病人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陈孝虹 《中国药业》2012,21(5):38-39
目的 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原因与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医院2009年1月至少2011年8月上报的22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剐、给药途径、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l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2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涉及的药品共有94种,静脉给药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占72.27%),抗感染药物引发的比例最高(占44.09%),药品不良反应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31.36%).结论 临床必须重视药品不良反应,并做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完善相关报告分析制度,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