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癌的多层面螺旋CT增强表现及局部侵犯范围的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胃癌在多层螺旋CT增强早期的表现,评价多层螺旋CT增强早期对判断肿瘤局部侵犯范围的价值。材料与方法:29例胃癌病人术前1周内行螺旋CT平扫与增强扫描。CT所见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胃癌表现为局限(26例)或广泛(3例)的胃壁增厚,大多数胃癌在螺旋CT增强早期出现不同程度强化。印戒细胞癌CT强化均值为43.8 HU,低分化腺癌为36.2 HU,中分化腺癌为17.9 HU,高分化腺癌为19 HU。多层螺旋CT对胃癌浆膜侵犯、胃周脂肪间隙侵犯及脏器侵犯判断的准确率分别为89.6%、81.8%、93.1%。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早期胃癌的强化程度与其病理组织分化程度有相关性,对判断胃癌局部侵犯范围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CT表现。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5~40岁。术前其中13例均经CT平扫及双期CT增强扫描。其中2例仅行CT平扫。结果 15例中肿瘤位于胰头者8例,肿瘤位于胰体尾者7例。肿瘤直径约4~15cm。CT平扫肿瘤成囊实性,其边界清晰。增强扫描动脉期实性成分成轻度强化,静脉期强化程度增加。结论 CT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诊断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腹膜后间隙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CT表现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间隙SFT患者的CT表现及病理,包括良性SFT 3例,恶性SFT 3例,脂肪瘤型SFT1例.男5例,女2例,平均年龄54.7岁.6例行平扫与增强,1例平扫.结果 (1)7例中,盆部腹膜外间隙4例,腹腔腹膜后间隙3例.(2)CT表现为肿块境界清楚,内部密度欠均匀,见多发灶性或不规则形稍低密度区;增强动脉期见迂曲扩张血管影,实性部分不均匀斑驳样强化,实质期强化较均匀,囊变坏死区无强化.恶性SFT3例均伴有大面积出血、坏死.(3)病理表现为肿瘤细胞由梭形细胞组成,细胞间富有束状胶原纤维和分支状薄壁血管.免疫组织化学除1例恶性SFT的CD34及CD99阴性表达外,其余病例CD34、bcl-2、CD99、Vimentin均阳性表达.结论 腹膜后间隙SFT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但缺乏特异性,最终诊断需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  相似文献   

4.
巨大子宫肌瘤的CT诊断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CT在巨大子宫肌瘤的诊断价值及巨大子宫肌瘤的CT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的 10例巨大子宫肌瘤 ,所有病人均进行了CT平扫及增强扫描 ,并将CT表现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结果 肿瘤最大直径在 15~ 2 5cm者 4例 ,2 5~ 3 0cm者 3例 ,3 0cm以上者 3例。 7例位于浆膜下 ,2例位于肌壁间 ,1例位于黏膜下。 3例表现为与正常子宫等密度 ,密度均匀。 6例呈混杂密度 ,病理证实肿瘤内玻璃样变性 4例 ,液化坏死囊性变 2例。 1例呈囊状低密度 ,病理证实肿瘤内为黏液样变性。结论 CT对巨大子宫肌瘤的来源、其内不同性质的变性以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腹膜后神经鞘瘤的CT表现,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及良恶性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神经鞘瘤16例,男12例,女4例,平均年龄46岁;良性10例,恶性6例;术前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大多数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位于腹膜后;肿瘤呈完全实性5例,完全囊性8例,囊实性3例。恶性病变较大而不规则。平扫3例可见钙化。增强扫描16例强化均不规则。3例周围组织可见侵犯,1例可见椎体转移。结论:腹膜后间隙发生、有明显囊变、增强扫描呈斑片状渐进性强化应考虑神经鞘瘤,CT检查对本病诊断及良恶性鉴别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节细胞神经瘤的CT诊断(附7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提高对该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节细胞神经瘤7例,男4例,女3例,年龄27~59岁,平均42岁.7例患者均行CT扫描,包括平扫加增强扫描5例,CT平扫2例.结果:7例肿瘤中.2例位于纵隔;2例位于肾上腺;3例位于腹膜后间隙.7例肿瘤边缘清晰,呈椭圆形1例、类圆形5例、不规则形1例.CT平扫表现为肿瘤呈均匀低密度6例、混杂密度1例;增强扫描后呈轻、中度强化4例、不强化1例;伴有钙化4例.结论:CT有助于提高对节细胞神经瘤诊断的准确性,并可通过显示肿瘤与周围血管及器官的关系,为临床和手术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侵袭性胸腺瘤CT表现特征.方法 经病理证实的15例侵袭性胸腺瘤均行CT平扫加增强检查,分别对病变的形态、密度、强化方式、周围结构侵犯及种植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肿瘤均表现为边缘分叶、不规则,密度不均,平扫CT值40~50HU,其中坏死囊变11例,点状钙化4例;15例均有纵隔结构侵犯,周围脂肪间隙模糊、消失,其中大血管侵犯9例,心包侵犯(心包积液)5例,胸膜肺界面不清8例,胸腔积液6例;增强扫描见肿瘤实质部分呈轻至中度强化,CT值增加10~20HU,坏死囊变不强化.结论 侵袭性胸腺瘤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螺旋CT能显示肿瘤内部改变,又能显示周围组织受侵犯情况,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腹膜后神经鞘瘤CT、MRI表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研究腹膜后神经鞘瘤的CT、MRI表现及良恶性鉴别。方法 :本组经病理证实 13例 ,男 10例 ,女 3例 ,平均年龄45 .0岁。 13例中良性 4例 ,恶性 9例。 11例进行了CT平扫 ,其中CT强化 4例 ;MRI扫描 4例。结果 :肿瘤多见于脊柱旁腹膜后区及侧盆间隙。肿瘤 12 / 13例质地不均匀 ,9/ 13例有明显囊变区 ,未见淋巴结转移。良性者较小 ,边缘光滑 ;恶性者较大 ,呈不规则结节状 ,3/ 9例平扫CT可见钙化 ,4/ 4例CT强化不规则 ,7/ 9例显示侵犯特征 ,3/ 9例术后复发 ,4/ 9例出现转移。结论 :腹膜后间隙发生 ,有明显囊变征象肿瘤应考虑本病诊断 ,影像学表现可鉴别肿瘤良恶性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内型侵袭性纤维瘤病(IAF)的病理及CT影像特征。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例侵袭性纤维瘤病的CT影像表现及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 2例病灶均为单发,1例位于小肠系膜,平扫呈囊实性混杂密度,增强实性部分渐进性强化,侵犯邻近小肠及横结肠,病灶内见多发积气;另1例位于小肠中段浆膜面,平扫密度略低于腹壁软组织,增强轻度延迟强化,与邻近小肠分界不清,病灶内有大片边界不清之低密度区。病理:肿瘤由纤维母细胞样的梭形细胞构成,呈束状或波浪状排列;免疫组化:vimentin阳性,β-catenin阳性,S-100阴性、Desmin阴性。结论 IAF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且与其病理特点密不可分,最终诊断有赖病理及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螺旋CT在肾癌检查中的应用价值和肾癌CT征象与组织病理学的关系.方法 279例做了CT平扫及增强扫描,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为肾癌.对肾癌的临床特征及CT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肾癌在CT增强扫描早期呈中度和显著强化者占90.32%,除颗粒细胞都为均匀强化外,其余细胞类型呈不均匀强化,32.26%肿瘤边缘有或多或少的短毛刺(χ~2=38.2,P<0.01),短毛刺征象与病理检查肾包膜侵犯有显著关系.CT定性诊断准确率为91.40%;CT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的相关系数为0.84;肾癌的CT分型与癌肿细胞类型没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能更好地显示出肿瘤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肾癌的诊断准确性和分期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卵巢卵泡膜细胞瘤(OT)的CT表现特点并与病理结果对照,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术前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OT的CT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对肿瘤大小与腹水量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CT平扫肿瘤密度不均匀型8例、均匀型4例.密度不均匀型中5例见斑片状低密度影,2例见斑片状高密度影,1例见钙化灶.以子宫密度为参照,肿瘤实质部分密度低于子宫者7例、等于子宫者3例及高于子宫者2例.(2)CT增强扫描早期肿瘤多为轻度强化,延迟期强化程度略有增加.(3)术后病理检查5例见囊变或坏死,3例见出血,1例见钙化灶,与CT显示肿瘤内低、高密度影及钙化灶的数目及形态基本一致.7例肿瘤细胞比例较高,胶原纤维较少,肿瘤实质密度低于子宫密度;3例肿瘤细胞之间有较多的胶原纤维,肿瘤实质密度与子宫密度相近;另2例合并肿瘤蒂扭转者因肿瘤内有出血,肿瘤实质密度高于子宫密度.(4)腹水量的多少与肿瘤大小无相关性(r=0.35,P=0.12).结论 卵巢OT CT平扫的低密度表现及乏血供的增强模式能较准确地反映其病理特点,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嗅神经母细胞瘤的CT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CT在嗅神经母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8例嗅神经母细胞瘤,均经手术和病证实,其中男3例,女5例,均行冠状位和横断位CT扫描,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5例肿瘤位于左侧鼻腔及左侧鼻窦,其中3例侵犯左眼眶,1例累及颅底骨质,3例位于双侧筛窦及鼻腔上部,其中1例侵犯右额叶,平扫肿瘤的CT值为35-44HU,增强后肿块有明显部分。结论:冠状位及横断位CT扫描可清晰地显示肿瘤向周围侵犯的范围,增强扫描有利于鉴别肿瘤组织与窦口堵塞引起的炎症。  相似文献   

13.
心脏嗜铬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描述心脏嗜铬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其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心脏嗜铬细胞瘤,着重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和意义。结果4例心脏嗜铬细胞瘤平均直径5.8cm,分别位于左房顶部、房间隔、升主动脉基部前方、主动脉弓和肺动脉之间。1例患者合并双侧颈动脉体瘤。肾上腺髓质显像1例阳性。生长抑素受体显像4例阳性。肿瘤CT平扫与心脏等密度,增强时有明显增强,均可见低增强的中心瘢痕。MRI显示与心肌相比为略短或等T1信号、长T2信号。冠状动脉造影4例显示肿物血供。结论心脏嗜铬细胞瘤主要位于左心房顶部及附近。肾上腺髓质显像和生长抑素受体显像结合可有效探查肿物位置和数目。增强CT和MR平扫可显示肿物细节,有助于手术评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与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鼻咽纤维血管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临床拟诊鼻咽纤维血管瘤25例,分别进行CT增强扫描与DSA检查,重点观察肿瘤大小、密度、侵犯范围、强化情况,以及骨质改变和血液供应等,再与手术或病理资料进行比对。结果:CT常规扫描结果均表现为鼻咽腔内软组织密度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沿周围间隙蔓延的肿瘤呈类圆形、分叶状、哑铃状或多头状,平扫密度类似周围软组织,CT值平均为39Hu;增强扫描后肿块均有明显强化,CT值平均为98Hu。DSA检查可见肿瘤呈明显造影剂浓聚,显示肿瘤供血动脉来自颈外动脉分支的上颌动脉和咽升动脉15例,来自颈内动脉翼管动脉、圆孔动脉等岩段分支4例,来自眼动脉筛支6例。两项检查结果均与手术或病理资料相符。结论:CT增强扫描结合DSA检查,对鼻咽纤维血管瘤的术前评估、分期及放疗定位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肺动脉恶性肿瘤的CT及MRI表现,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率.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肺动脉肿瘤患者资料.2例仅行心脏MR平扫及增强,1例分别行MRI及CT检查,1例仅做CT平扫及CT肺动脉造影(CTPA)检查.结果 4例经病理证实均为恶性肿瘤,其中3例行心脏MRI检查均诊断为肿瘤,表现为肺动脉腔内软组织信号,另1例行CT增强检查表现为肺动脉内充盈缺损,误诊为肺动脉血栓栓塞.结论 原发性肺动脉恶性肿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特征性,特别是MRI检查对本病的定性诊断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特征,提高其C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患者的CT表现,并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0例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均为单发病灶,术前均行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肿瘤直径2.3~6.4cm,平均3.8cm。6例cT平扫为相对均匀的低密度,低于腹主动脉,近似水样密度,3例合并点状、条状钙化。增强扫描4例动脉期表现为无强化,6例表现轻微强化。所有病例静脉期均为轻度强化,较动脉期呈逐渐强化改变。1例出现细线状、分隔状强化,4例肉眼观类似囊性肿瘤。所有病例边界清楚,肿瘤质地较软,3例瘤体较大沿周同器官间隙呈嵌入性生长,推压或包绕邻近周围血管但血管无狭窄。结论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瘤体较软,具有特定生长方式,瘤体较大时呈嵌人性生长。肿瘤平扫密度较低,部分肉眼观类似囊性肿瘤,动态增强扫描呈无强化或轻度强化,静脉强化呈渐进强化。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腺癌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分析原发性肾上腺皮质腺癌(ACC)的CT表现及其动态增强特征,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CC11例,术前均经CT平扫、动脉期(30S)和门静脉期(70—80S)扫描,复习CT扫描表现并和手术病理作对照。结果11例ACC中,右侧5例,左侧6例。直径4.1—16.0cm,其中,〈5.0cm者2例,5.0—10.0cm者4例,〉10.0cm5例;肿瘤境界清楚3例,邻近脂肪间隙见条索状异常密度影3例,邻近实质脏器受侵犯5例。肿瘤实质成分平扫、动脉期和门静脉期CT值分别为21.9~46.7HU(平均35.3HU)、30.5~65.8HU(平均47.1HU)和52.6~97.0HU(平均74.2HU)。肿瘤中央坏死形成假囊肿4例,网络状改变6例,实质为主伴小囊变1例;6例网络状改变者动脉期可见显著强化的不规则肿瘤血管:结论ACC具有较明显的形态学和血液动力学特征,动态增强扫描尤其是动脉期扫描有明显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探讨结肠癌肠外静脉侵犯、肿瘤沉积的CT特征对诊断及患者预后预测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7年4月间收治的90例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分析结肠癌肠外静脉侵犯、肿瘤沉积的CT特征,并以5年随访结果建立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肠癌肠外静脉侵犯、肿瘤沉积与患者不良预后的关系;采用ROC曲线分析肠外静脉侵犯、肿瘤沉积的CT特征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CT检查结果提示肠外静脉侵犯阳性42例,阴性48例,诊断符合率为75.56%。CT检查结果提示肿瘤沉积阳性39例,阴性51例,诊断符合率为80.00%。病理确诊的肿瘤沉积阳性患者33例,阴性患者57例,病理肿瘤沉积阳性组的肿瘤静脉期不均匀强化、T分期中T3及T4分期的患者占比均显著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确诊的肠外静脉侵犯阳性患者36例,阴性患者54例,病理肠外静脉侵犯阳性组的肿瘤静脉期不均匀强化、T分期中T3及T4分期、静脉期CT值>64HU的患者占比均显著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T分期为T3及T4分期、发生淋巴结转移、肿瘤呈低分化、发生肿瘤沉积、发生肠外静脉侵犯、肿瘤静脉期强化不均匀、静脉期CT值>64 HU是结肠癌患者不良预后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肠外静脉侵犯、肿瘤沉积的CT特征预测患者预后的AUC分别为0.686、0.728,两者联合预测的AUC为0.802。结论:结肠癌肠外静脉侵犯、肿瘤沉积的CT特征对诊断与预测患者预后具有一定价值,可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CT表现特征,提高其CT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结果证实的8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的CT表现,并与病理进行对照性分析。结果8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均为单发病灶,术前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肿瘤直径1.5~6.4 cm,8例CT平扫为均匀或欠均匀类圆形低密度影,1例肿瘤内见点状钙化灶,所有病例为囊实性肿瘤,边界清楚,肿瘤质地较软。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肿瘤包膜清晰,内可见出血及部分囊变及钙化,肿瘤平扫密度较低,增强后可见轻度强化及强化,少数呈渐进性强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在胃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5例患者均行GE-Lightspeed 16排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在ADW4.2软件的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后处理。结果:15例患者均获得清晰的多平面系列(可图像,其中2例患者未发现病灶,13例患者发现明显肿块,其中8例有胃壁外侵犯,5例胰腺侵犯、1例肝左叶外侧段受侵,2例肝脏多发转移,4例胃周、腹膜后及脾门淋巴结转移。11例患者的CT表现得到手术和病理的证实,2例肝脏多发转移患者未手术,但得到胃镜和病理证实;其中胃腺癌10例、恶性淋巴瘤1例、息肉2例。结论:16排螺旋CT扫描MPR技术不仅能对胃部肿瘤病变治疗前进行较准确诊断,而且有助于对肿瘤进行TNM分期、治疗方案的确定、术中难易程度及预后情况的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