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并发脑卒中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5例PV并发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73%)脑梗死,均符合PV的临床表现、体征、血常规、骨髓诊断;影像学检查显示脑梗死以多发性脑梗死,以脑叶、基底节为主,脑出血3例(20%);蛛网膜下隙出血1例(7%);本组采用治疗脑梗死同时小剂量化疗治疗,治愈7例,好转7例,未愈1例。结论PV并发脑梗死,以多发性脑梗死为主,治疗脑梗死同时加静脉放血疗法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周柏发  王志敏  肖玉  杜雪冰 《北京医学》2008,30(10):622-623
目的探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并发脑卒中的治疗措施。方法对16例PV并发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中并发脑梗死14例(87.5%),并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例(12.5%).均符合PV的临床表现及体征。影像学检查显示脑梗死主要为多发小梗死灶,常见于脑叶、基底节、内囊。应用Heamonctics MCS+全自动细胞分离机采集患者的红细胞,同时口服羟基脲0.5g,每日3次,4周后脑卒中痊愈13例.显著改善3例。结论PV并发脑卒中主要见于多发性小梗死灶。一旦明确诊断。应用红细胞单采术可迅速使患者红细胞恢复至正常水平.辅以羟基脲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以脑卒中为首发表现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 )的诊断和治疗特点。方法我院1995年1月至2013年10月共收治PV并发脑卒中患者25例,临床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头胀头晕无力健忘,以及皮肤黏膜红紫,同时伴有肢体麻木,皮肤瘙痒,脾肿大,高血压。脑卒中包括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出血,表现为头晕、头痛、肢体运动障碍、面瘫、意识障碍等。血液检查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慢性升高。骨髓检查显示各系造血细胞显著增生,红系明显,粒红比例下降。头颅CT或M RI检查提示丘脑梗死、基底节区脑梗死、脑叶梗死、脑干梗死、小脑梗死、脑出血。对于脑梗死给予抑制血小板聚集、低分子肝素、他汀类药物、改善脑循环、脑保护等治疗;对于PV的治疗:静脉放血,羟基脲治疗,干扰素治疗。结果25例患者经治疗,其中22例神经功能均获不同程度改善,达到临床缓解,2例病情加重,1例死亡。结论 PV并发脑卒中治疗困难,虽然有缓解的情况,但致残率高,预防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4.
马春蓉  龙继发  曹红  何秋连 《西部医学》2010,22(8):1477-1479
目的探讨骨髓增殖性肿瘤伴发脑卒中的相关性及其诊断与治疗。方法对18例骨髓增殖性肿瘤伴发脑卒中患者的发病及诊治和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患者均伴发脑卒中,其中脑出血2例(11.11%),脑梗死15例(83.33%),混合性卒中1例(5.56%)。对18例患者进行骨髓穿刺,6例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12例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采用急性脑卒中的常规治疗方案联合小剂量羟基脲化疗后所有患者达到血液学缓解,且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骨髓增殖性肿瘤与中风关系密切,并发脑卒中以脑梗死多见,脑出血较少,采用急性脑卒中的常规治疗联合小剂量羟基脲化疗及阿斯匹林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与病灶部位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病灶部位的关系。方法:采用头颅CT和(或)MRI确定脑梗死患者25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30例,脑出血患者20例的病灶部位,用简易精神状态智能量表、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作为认知功能的筛查工具,评定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病灶位于左侧半球者,丘脑、额叶、侧脑室周围白质和皮质下白质的腔隙性梗死者在语言能力、图像自由回忆、执行功能方面成绩均显著低于病灶位于右侧半球和双侧半球者(P均〈0.05)。结论:病灶部位是影响脑卒中认知功能的重要因素,病灶位于左侧半球、丘脑、额叶者侧脑室周围白质和皮质下白质的腔隙性梗死者更易发生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6.
赵阿霞  于惠玲 《吉林医学》2005,26(4):375-375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克隆性以红细胞增多为主的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国内少见,而同时患有多囊。肾的患者更为少见.现将本院收治的1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并发脑梗死同患多囊。肾的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方法:收集74例经CT证实有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资料。对其各种可能的易惠因素、梗死部位、临床表现加以分析。结果: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年龄42~80岁,男女比例为3.96:1,病变部位以基底节区为最多,为58例(78%),其他为双侧脑室旁、内囊、丘脑。单个梗死灶46例(62%),≥2个梗死灶28例(37%)。并发症中,高血压病者66例(89.19%),糖尿病27例(36.5%),心脏病24例(32.40/0),高脂血症11例(15.3%)。结论:患者男性多于女性,病灶多位于基底节区,其次为双侧脑室旁和内囊,易患因素为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治疗期间并发梗死区外脑出血的原因。方法:收治急性脑梗死治疗期间并发梗死区外脑出血患者8例,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结果:8例患者中男6例,女2例,年龄52~73岁,平均62岁,8例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脑出血部位:3例位于基底节,2例位于脑叶,1例位于脑室内,2例位于桥脑。预后:3例死亡,其中2例位于桥脑,1例位于基底节;出院后3个月MRs评分3分4例,0分1例。结论:急性脑梗死治疗期间并发梗死区外脑出血常发生血压控制不良的高血压患者,且预后差,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9例血小板增多患者与脑卒中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01年1月~2001年6月间诊治的9例血小板增多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患者,男2例,女7例。男:女=2:7;就诊时平均年龄77.1岁。其中脑出血1例(11.11%),脑梗死7例(77.78%),混合性卒中l例(11,11%)。对6例患者进行骨髓穿刺,4例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1例真性红细胞增多,1例骨髓像正常,另3例治疗后好转,未作骨穿。结论:骨髓增殖性疾病与中风关系密切,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根据是否有血管破裂可以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又可以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死等;出血性脑卒中有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部分脑卒中患者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短时间内即可出现意识障碍,甚至呼吸循环衰竭,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脑心综合征(CCS)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21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心电图、心肌酶谱等资料结果:2l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合并CCS者122例(58%),脑梗死组、脑出血组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组中发生CCS者分别为47例(42.0%)、63例(76.8%)和12例(75.0%),其中心肌梗死患者分别为2、4、l例,出血性卒中发病率明显高于缺血性卒中(P〈0.05)。,12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合并CCS患者中死亡25例(20.5%),88例无CCS患者中死亡9例(10.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后CC$患者的心电图中以sT.T延长最为常见,、脑梗死组、蛛网膜下腔出血组患者CK、CK-MB、AST、LDH水平较脑出血组低(P〈0.01),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易合并CCS,应加强心脏功能的监护,保护心脏功能,防止心源性猝开据高最老辟存盎  相似文献   

12.
探讨西宁地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5月我科收治的21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磁敏感加权成像图像观察,将其中有微出血灶者60例作为CMBs组,154例未发现有微出血灶者作为无CMBs组,两组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合并脑微出血与高龄、高血压、脑出血病史、腔隙性脑梗死数目有相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高血压、脑出血病史、腔隙性脑梗死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合并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人尿激肽原酶(human urinary kallikrein, HUK)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其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根据病情给予两组患者相同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HUK注射液015 PNA U(p nitroaniline unit,相当于10 000国际单位)+生理盐水50 mL静脉泵入,1次/d,共21 d。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并比较。根据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试验(the 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 TOAST)、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xforshire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OCSP)分型标准对治疗组患者进行分型。结果: 治疗21 d后,治疗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临床总有效率(81.67%)高于对照组(51.67%)。糖尿病及TOAST分型与HUK临床疗效相关(P<0.01);其他因素如年龄、性别、高血压、心脏疾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性脑梗死、OCSP分型与治疗组临床疗效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非糖尿病患者及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使用HUK的临床疗效优于糖尿病患者及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结论: HUK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效果;糖尿病及TOAST分型可能是HUK的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和探讨同型半胱氨酸、抗心磷脂抗体与脑卒中的关系,为预防和治疗脑卒中提供依据。方法:选择127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情分为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对同型半胱氨酸、抗心磷脂抗体水平进行测定和比较。结果:脑出血组同型半胱氨酸为(24.77±12.72)μmol/L,脑梗死组同型半胱氨酸为(20.77±11.75)μmol/L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9.82±2.53)μmol/L。脑梗死组患者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率为30.11%,与脑出血组患者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率8.8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抗心磷脂抗体与患者脑梗死和脑出血发病存在密切关联,及早进行同型半胱氨酸、抗心磷脂抗体检查对于预防和治疗脑卒中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卒中住院患者的各型构成比。方法采用英国苏格兰脑卒中登记法、CT分型和英国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分型法,对住院的159例脑出血和247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前瞻性的登记和分型。结果脑梗死组完全前循环梗死9.7%,部分前循环梗死37.3%,后循环梗死3.2%,腔隙性梗死49.8%。脑出血组壳核出血60.4%,丘脑出血27.0%,脑叶出血5.7%,小脑出血2.5%,脑于出血3.1%,脑室出血1.3%。结论前循环梗死病冽约占脑梗死住院患者的50%,腔隙性梗死所占比例最大。脑出血部位以壳核及丘脑最为多见,其他依次为脑叶、脑干、小脑、脑室。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持续康复对脑卒中患者功能结局的影响。方法对28例脑梗死或脑出血患者给予系统康复治疗(包括运动、作业、认知康复),应用功能综合评定表对康复治疗3个月和6个月的患者分别进行评估。结果28例康复治疗3个月和6个月时FCA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持续康复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的变化及其与脑梗死面积的关系。方法:测定59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和43名健康体检者血清Hcy和hs-CRP的含量,并分析两者与脑梗死面积的关系。结果:除腔隙性脑梗死患者(P>0.05)外,大、小面积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和hs-CRP的浓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并且随着脑梗死面积的增大,血清Hcy和hs-CRP含量亦明显增高(P<0.01)。结论:血清Hcy和hs-CRP与脑梗死面积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刘芳  曹晓轩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8):80-82,169
目的应用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分析隐匿性脑内出血(OCBs)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出血18例,多发腔隙性脑梗死伴OCBs58例,轻度颅脑损伤伴OCBs19例,脑胶质瘤伴出血24例,行常规CT、MRI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检查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常规CT及MRI检出部分脑内出血灶,SWI序列检出几乎所有出血灶,显示的出血数目多并且面积大。结论磁敏感加权成像对于OCBs的检测具有高度敏感性,为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根据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脑微出血的一般情况,分析其出血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脑梗死、防止脑出血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来我院治疗的78例脑梗死的患者进行SWI检测,观察其微出血情况,根据有无脑微出血而分为微出血组和无出血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高血脂、脑梗死、高血压、糖尿病、脑白质疏松症及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等情况.结果 微出血组患者的年龄低于无出血组,微出血组患者的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及脑白质疏松症的人数较无出血组比例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期脑梗死脑微出血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及脑白质疏松症等情况,临床治疗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时要注意以上危险因素,防止脑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报道冰毒相关性缺血性卒中1例,并进行文献复习。检索1978年至2009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Medline英文数据库,获得相关文献33篇,共报道冰毒相关性脑卒中47例,其中缺血性卒中13例,出血性卒中34例。14例(含本院1例)缺血性卒中,男∶女=9∶5,年龄19~45岁,主要为前循环病变(13例),多病灶责任血管存在闭塞或狭窄病变(10例),主要表现为偏瘫(12例)。34例出血性卒中,男∶女=12∶5;年龄16~60岁,≤45岁28例(82%),脑出血比例最多(85%),主要表现为头痛(76%)、意识障碍(62%)。冰毒相关性脑卒中在青年男性多见,缺血性脑卒中多累及前循环,临床表现以偏瘫多见;出血性卒中的出血部位广泛,临床表现以头痛、意识障碍多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