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俞华 《实用癌症杂志》2000,15(6):662-662
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当晚期子宫内膜癌累及邻近器官时 ,易发生误诊。我院 196 4年 1月至 2 0 0 0年 3月共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 498例 ,其中 43例术前被误诊 ,占8.6 %。现分析误诊原因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年龄 2 9~ 6 9岁 ,平均年龄 5 4.1岁。阴道流血 35例 ,白带增多 2 1例 ,腹痛 6例 ,下腹部肿块 3例。子宫正常大小2 4例 ,略小 2例 ,增大 17例。宫颈肿块 2 2例 ,盆腔肿块 3例。1.2 B超检查B超检查 30例 ,2 2例发现异常 ,其中子宫增大 14例 ,子宫内膜增厚 3例 ,肿瘤宫体侵犯 6例 ,附件肿块 3例 ,腹腔积…  相似文献   

2.
子宫颈癌放疗后子宫体恶性肿瘤4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宫颈癌放疗后子宫体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宫颈癌放疗后子宫体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诊断宫体恶性肿瘤的中位年龄为62岁,放疗后至确诊发生肿瘤的中位时间为14年。47例中,子宫内膜癌30例,子宫中胚叶混合瘤17例。30例子宫内膜癌的FIGO分期为IB期1例,IC期2例,Ⅱ期6例,ⅢA期4例,ⅢB期2例,ⅢC期11例,Ⅵ期4例,Ⅱ期以上者占90%;病理高分化2例,中分化9例,低分化14例,不能分级者2例,浆液性乳头状腺癌3例;7例疗后复发,中位复发时间为24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26个月,总3、5年生存率分别为60%、38%。17例子宫中胚叶混合瘤,中位生存10个月,6例疗后复发,中位复发时间9个月;复发者中位生存6个月,总3、5年生存率分别为12%、0。结论宫颈癌放疗后发生的肿瘤以内膜腺癌多见,内膜腺癌中具有高危因素者比例大,预后差;放疗后发生子宫肉瘤中以中胚叶混合瘤最常见,预后差。  相似文献   

3.
患者49岁,曾因早孕2个月难免流产。1968年3月28日,第一次住院。在清宫中发现除胎儿绒毛外尚有较多的烂鱼肉样组织。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腺癌合并早孕(病理号47651),后经再次刮宫均未查到癌细胞。住院半月治愈出院。患者自带病理切片,曾去北京各大医院会诊,均同意宫内膜癌诊断。经再次刮宫,仍未查到癌细胞,决定保留子宫严密观察。5年后顺产一男孩。现已16岁。近3个月,经血量明显增多,无排出烂肉样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紫杉醇联合化疗治疗晚期、复发子宫内膜癌的近期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25例Ⅲ、Ⅳ期或复发的子宫内膜癌行紫杉醇 卡铂(或顺铂)化疗,紫杉醇135mg/m2~150mg/m2,卡铂AUC 4~5,或顺铂70mg/m2.[结果]有可测肿瘤或CA125/CA199升高16例,共进行63个疗程化疗,完全缓解37.5%,部分缓解25.0%,总有效率62.5%.完全缓解者无进展期平均5.3个月.无肿瘤监测指标9例,进行29个疗程化疗,中数随诊11.5个月无复发.3、4级白细胞下降40.0%,3级血小板下降11.4%.[结论]紫杉醇 卡铂或顺铂联合化疗对晚期、复发的子宫内膜癌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5岁以下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21例资料.结果 本组21例占同期收治子宫内膜癌的13.9%,与以往资料相比,患者有年轻化趋势;≤40岁者和41~45岁者在临床分期、细胞分化、病理类型及肌层浸润深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15年,其中失访2例,死亡2例,复发3例.结论 45岁以下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临床期别较早,病理类型主要为子宫内膜样腺癌,分段诊刮是其诊断的有效方法,治疗以手术为主,对合并高危因素者辅以放、化疗.  相似文献   

6.
子宫内膜增生症临床常见,但发生癌变者并不多见,故易延误诊治。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讨如何早期诊断子宫内膜增生症癌变以便及时治疗。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从1986年1月~1998年6月共收治子宫内膜增生症局灶癌变患者19例,年龄为31~67岁(45岁者2例),平均56岁。其中15例在我院门诊行诊断性刮宫,病理诊断为(绝经后)子宫内膜腺囊型增生过长3例,子宫内膜腺瘤型增生过长4例,腺囊及腺瘤混合型增生过长2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3例和子宫内膜腺瘤型增生癌变3例;另4例中诊断为子宫肌瘤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各1例。所有病例均住院行手术治疗。本组19例患者子宫的切除标本病理检查结果,其中同时伴有子宫平滑肌瘤者3例(含1例红色变性)、子宫弥漫型腺肌病2例、子宫内膜息肉1例、子宫颈息肉2例。16例再次诊刮或子宫切除标本病理检查发现局灶癌变。均已婚,原发不育症2例,继发不孕1例。均否认家族中有恶性肿瘤患者。 1.2 临床表现 本级事伴有月经失调者11例,病程为9个月~7年,平均3.7年,其中3例经内分泌制剂治疗效果不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早期子宫内膜癌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可行性、有效性和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自1998年6月-2004年12月接受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12例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年龄21-35岁,平均29岁。其中33.3%合并不孕,41.7%合并多囊卵巢综合征。高分化11例,高一中分化1例;FIGO Ia期10例,Ib期2例;孕激素受体阳性10例,阴性2例。安宫黄体酮500mg/d或己酸孕酮250mg/d治疗3~10个月,完全缓解9例(75%),无缓解3例(25%);完全缓解的9例中复发2例(22.2%);最后行子宫切除术5例。随诊36—108个月,12例均无瘤存活,无1例妊娠。结论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对于仔细选择的年轻子宫内膜癌妇女是可行的。由于病理完全缓解的患者在长期观察中的复发率仍高.故应强调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8.
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的误、漏诊原因分析及早期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的误诊、漏诊原因进行分析以期提高早期诊断确诊率.方法对1980年~1997年间临床误诊、漏诊的18例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误、漏诊患者占同期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患者的67%,误、漏诊疾病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原发性不孕、继发性不孕、卵巢癌、肠癌、子宫肌瘤、上节育环后子宫出血等.结论反复月经失调、不育者并且卵巢增大的年轻妇女应警惕子宫内膜癌的可能性.年轻妇女在患子宫内膜癌的同时有患第二原发癌的可能性,特别是有癌瘤家族史者.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多数分化较好在病理上与复杂性子宫内膜增生过长,腺瘤样增生,重度不典型增生很难区分,必须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减少子宫内膜癌的误诊、漏诊,提高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率,并使其治疗更加规范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25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误诊、漏诊的13例进行分析。结果13例中术前诊断子宫肌瘤或子宫腺肌瘤8例,卵巢肿瘤2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2例,盆腔脓肿1例。术后病理证实,腺癌9例,管状-乳头状腺癌4例。结论对不规则阴道出血的患者,无论是否合并其他妇科疾病,应尽早行诊断性刮宫,有条件者应行子宫腔镜检查。术中切除子宫后,应剖视子宫内膜,疑诊者及时送快速病理检查,以免漏诊。  相似文献   

10.
现将我院1962~1987年收治的27例细支气管肺泡癌患者的误诊原因进行分析如下。 一般资料 男13例,女14例。35岁以上者26例,24岁1例,平均年龄44.9岁。误诊时间:1~2个月5例;2~3个月6例;3~6个月13例;6~12个月2例;长达7年1例。27例中:误诊为血行播散型肺结核17例;肺结核瘤6例;肺炎4倒;最后确诊均经细胞学及组织学证实。其诊断标准为:身体其它部位没  相似文献   

11.
青年子宫内膜癌和老年子宫内膜癌临床和病理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妇科相对较少见的青年子宫内膜癌与老年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分析,以提高确诊率,减少误诊,漏诊率。方法对1980~1997年间收治的青年子宫内膜癌27例(≤40岁),老年子宫内膜癌30例(≥70岁)的特点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青年子宫内膜癌以不规则阴道出血为主要症状,伴原发性不孕者40.74%,卵巢异常增大者59.26%,病理诊断为卵巢滤泡囊肿者48.15%。无症状者占15%。以雌激素相关型子宫内膜癌为主,肌层浸润相对较少,分化较好。老年子宫内膜癌以绝经后阴道出血为主要症状。多数与雌激素和增生无关,肿瘤恶性高,分化差。结论青年子宫内膜癌与子宫内膜增殖症,不典型增生较难区分,诊断时应特别慎重。老年子宫内膜癌如能早发现.掌握手术适应症,仍能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自1986年3月-1997年6月住我院且资料完整的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患13例,现将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探讨其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3.
我院1987年6月至1994年10月共收治早期胃癌8例。均经病理连续切片证实。现报告如下,并就如何提高诊治水平,作一探讨。1资料1.1一般资料男6例,女2例,年龄在42岁~72岁之间,平均35岁。症状出现至首诊时间为2~30个月。首诊至确诊时间为11个月至9年,平均约3年。1.2临床症状及诊断上腹隐痛5例,上腹胀满3例。饥饿时症状加重2例,Ⅰ例有黑便病虫。术前Hb低于98%着1例。所有病例均有误诊过程,曾诊为慢性胃炎者4例,诊为胆囊炎1例,胆石症1例,多发胃溃疡1例,胃窦部息肉1例。其中2例曾行钡好造影检查均诊为慢性胃炎。经纤维胃镜检查者3…  相似文献   

14.
恶性胸膜间皮瘤21例误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于 1982年至 1997年间共收治恶性胸膜间皮瘤 2 1例 ,均误诊 ,影响了及时治疗 ,现将误诊原因分析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 2 1例均经病理证实 :手术 4例 ,胸膜活检 2例 ,胸水脱落细胞检查 15例。其中男性 13例 ,女性 8例 ,男∶女约为 1.6∶1,年龄 2 4~ 68岁 ,平均 45 .8岁 ,除 1例有短期石棉接触史外 ,其余均无明确石棉接触史。临床表现为胸痛 4例 ,胸闷、气短 15例 ,咳嗽 17例 ,咳痰带血 3例 ,上腹胀 3例。确诊时间最短 4个月 ,最长 18个月 ,平均 10个月。其中胸腔积液患者平均胸穿抽液并查脱落细胞 7次。曾误诊为肺结核 15例 (结核性胸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 72例子宫内膜癌病理分析 ,以探讨其早期诊断及术后病理指导下的治疗。方法 用分段诊断性刮宫活检而确诊。结果 分段诊断性刮宫确诊子宫内膜癌的阳性率可达 94%~ 97.5 %。结论 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可大大降低其死亡率 ,延缓生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方医院2005年至2011年接受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16例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孕激素受体(PR)阳性患者每日口服160mg醋酸甲地孕酮,若治疗效果不佳,排除疾病进展后短期联用30mg他莫昔芬或GnRHα,PR阴性者联用60mg枸橼酸托瑞米芬治疗。结果 16例患者平均治疗时间为8个月(5~14个月),获缓解11例(69%);平均随访时间为50个月(12~70个月),复发1例(9%),自然妊娠3例,成功分娩2例。结论 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可以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安全可行且有效,但需要严格筛选适合人群并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7.
杨爱萍  魏顺英  万颜婕  赵俊哲 《癌症进展》2021,19(21):2242-2245,2260
目的 分析行术后辅助治疗的伴有高危因素的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生存情况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80例伴有高危因素的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均接受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术后给予放化疗辅助治疗.随访20~72个月,记录8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3年总生存情况和3年无进展生存情况.结果 8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3年总生存率为91.25%(73/80)、3年无进展生存率为87.50%(70/8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存在中重度贫血、组织学分级为G2~3级、有淋巴脉管间隙侵犯、子宫下段受累子宫内膜癌患者3年总生存率分别低于术前无中重度贫血、组织学分级为G1级、无淋巴脉管间隙侵犯、无子宫下段受累患者(P﹤0.05);年龄≥60岁、组织学分级为G2~3级、有深肌层浸润、有淋巴脉管间隙侵犯、子宫下段受累子宫内膜癌患者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低于年龄﹤60岁、组织学分级为G1级、无深肌层浸润、无淋巴脉管间隙侵犯、无子宫下段受累患者(P﹤0.05).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存在中重度贫血、组织学分级为G2~3级、有淋巴脉管间隙侵犯均是伴有高危因素的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3年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年龄≥60岁、组织学分级为G2~3级、有深肌层浸润、有淋巴脉管间隙侵犯、有子宫下段受累均是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3年无进展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伴有高危因素的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行术后辅助治疗效果较好,其生存受年龄、组织学分级、深肌层浸润、淋巴脉管间隙侵犯及子宫下段受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9例煤矽肺合并肺癌的临床资料 从1980年~1986年共收治9例煤矽肺合并肺癌患者,而同期共有1239名煤矽肺患者住院,肺癌占0.73%。9例中7人死亡,其中病程<6月2例,7~12月2例,13~24月3例。9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最大者71岁,最小者43岁,矽肺Ⅰ期者3例、Ⅱ期6例、Ⅲ期未发现。肺癌,中心型肺癌8例,周围型1例,病理确诊者5例,其中鳞癌3例,腺癌2例。有4例合并肺结核。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性分析子宫内膜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评估早期诊断脑转移并积极给予治疗对于预后的价值。方法:我们回顾性分析并观察2015年至2017年在南京鼓楼医院确诊的3例子宫内膜癌脑转移的病人,总结其临床症状、诊断、病理学形态和免疫组化表型特征、生物学特征及其治疗、疗效及预后等临床病理特征,并对照子宫内膜癌脑转移的相关文献报道,对其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预后进行总结分析。结果:3例子宫内膜癌病例初治时均为早期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学分级2例为3级,1例为2级,其中2例Ia期患者术后未接受任何辅助治疗,1例II期患者行了术后辅助化疗及同步放化疗。3例患者分别在发病60个月、12个月、32个月时发现脑转移,1例为小脑转移,2例为顶叶转移,其中有2例伴有颅外其他部位转移。确诊脑转移后1例行了手术+TOMO(螺旋断层精确放射治疗),生存期约6个月;1例接受了IMRT(调强适形放疗),现已存活6个月至今;1例未治疗,生存期仅12天。结论:子宫内膜癌脑转移发生率低,经过个体化多模式综合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脑部转移病灶,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并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20.
结肠癌误诊为胆囊结石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从1996年1月至1997年9月发生结肠癌被误诊为胆囊结石的患者共15例,现就误诊的原因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5例中,男5例,女10例;年龄47—76岁,平均61岁.从解剖部位看,以横结肠癌(包括肝、脾曲结肠癌)的误诊率最高,其次是升结肠癌.1.2 误诊时间 误诊时间最长者8个月,最短者4天,平均2个月.其中于门诊就诊时误诊者8例,占53.3%;住院检查时误诊者3例,占20.0%;手术时误诊者4例,占26.7%.1.3 主要临床表现 主要为腹痛者14例,占93.3%;发热9例,占60.0%;腹部包块2例,占13.3%;便血7例,占46.7%;贫血6例,占40.0%.无以肠梗阻表现而误诊者.1.4 检查与结果 经X线钡剂灌肠者11例,确认为结肠癌9例(81.8%),疑诊2例;纤维结肠镜检查者12例,确诊为结肠癌12例(100%);手术时探查者3例,确诊为结肠癌2例(66.7%),1例因肿块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