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蒽环类药物等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和实体肿瘤,包括急性白血病、淋巴瘤、乳腺癌、软组织肉瘤等.以蒽环类药物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是一线治疗的经典方案,其抗肿瘤疗效确切,但会引起心脏毒性.蒽环类药物导致的心脏毒性呈进展与不可逆性,且第1次使用蒽环类药物就可能对心脏造成损伤,因此早期监测并早期预防蒽环类药物引起的心脏毒性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正>蒽环类药物是临床常用的蒽环类化疗药物,广泛应用于白血病、淋巴瘤、乳腺癌、胃癌、肉瘤等恶性肿瘤,该类药物主要不良反应为心脏毒性和骨髓抑制等,尤其是剂量累积性心脏毒性往往呈进展性和不可逆性,甚至初次使用蒽环类药物就可能造成心脏损伤,该不良反应有可能影响患者终生,因此早期监测和积极预防蒽环类药物引起的心脏毒性显得尤为重要~([1])。右丙亚胺是目前获批唯一临床上用于预防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药物,能络合蒽环-铁鳌合物中的铁,减轻脂质过  相似文献   

3.
正蒽环类药物作为血液系统肿瘤和实体瘤联合化疗的基础药物,应用日益广泛,疗效明显。然而由蒽环类药物引发的剂量累积性心脏毒性给临床应用带来了挑战。蒽环类药物致心脏毒性的机制迄今没有定论。目前,基本认可的理论是:超氧化物尤其是蒽环类药物-Fe3+复合物的形成导致机体产生大量活性氧自由基,并引发连锁反应,致内质网与线粒体膜过氧化。临床医师和研究者对降低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诉求促进了其发展,使其从第一代如柔红霉素、多柔比星发展到第二代如表柔  相似文献   

4.
蒽环类药物相关心脏毒性是接受化疗的乳腺癌患者生存期死亡的首要原因,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药物的临床应用,也对患者的远期预后、生活质量及生命造成了严重威胁。蒽环类药物相关心脏毒性的早期识别和干预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获益,逆转负性结局。该文对乳腺癌蒽环类药物化疗患者心脏毒性危险因素、评估工具以及预防措施进行综述,旨在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最大程度提高患者的生存获益,为临床进一步探索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蒽环类药物在非霍奇金淋巴瘤干预中的引入,被公认起到里程碑性的作用,尤其对于侵袭性淋巴瘤。但是它对心脏毒性的副作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尤其是老年淋巴瘤干预。因此,能否早期、密切监测心脏功能,及时预防及调整用药剂量或方案是减低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关键。本文通过对24例接受含蒽环类药物化疗的老年患者干预前后ECG异常发生率,血清心肌钙蛋白(cTnT)及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蒽环类药物对血液病患者心电图的影响,了解蒽环类药物对心脏的毒性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65例应用蒽环类药物治疗,既往无心脏病史血液病患者的心电图资料.结果:出现心电图异常46例(27.88%),其中心肌缺血24例(14.55%),心律失常22例(13.33%);未发生心力衰竭等其他心脏事件.结论:葱环类药物治疗血液病可导致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损害,治疗期间不能忽视心电图检查.  相似文献   

7.
化学治疗是目前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应用面广,见效快[1]。但许多化疗药物在治疗的过程中对心脏存在毒性作用,影响预后及生存率。临床观察和研究显示化疗药物如蒽环类药物导致的心脏毒性往往呈进行性与不可逆性,且第1次使用蒽环类药物就可能对心脏造成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监测乳腺癌术后患者采用蒽环类药物化疗前、后心功能(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心脏生化标记物[B型利钠肽(BNP)、肌钙蛋白I(cTnI)]水平的变化,评价其对乳腺癌术后患者蒽环类药物化疗所致早期心脏毒性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肿瘤医院的191例女性乳腺癌患者,术后均给予蒽环类药物化疗。所有患者均于化疗前及化疗1、4周期后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及血清BNP及cTnI水平检测。对所得结果进行详细分析。结果191例乳腺癌术后患者蒽环类药物化疗1、4周期后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分别为32.46%、39.79%,比较常见的心电图异常为ST-T改变、窦性心动过缓/过速。乳腺癌术后患者应用蒽环类药物化疗前及化疗1、4周期后的E/A比值呈进行性降低,血清BNP水平呈进行性升高(P<0.01),而血清cTnI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超声心动图中E/A比值及血清BNP水平可以作为乳腺癌术后患者蒽环类药物化疗所致近期心脏毒性的监测指标,而cTnI能否作为发现早期心脏毒性的指标,需增加样本采集时间及扩大临床病例数进一步观察验证。  相似文献   

9.
乳腺癌属于全球最为常见的一种癌症,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妇女失去生命的主要因素之一[1].近年来,随着辅助治疗技术的发展,患者的生存率明显增高,15年的生存率高达78%[2].蒽环类药物是乳腺癌的一线化疗药物,其心脏毒性是影响患者生存、生存质量和预后的重要因素[3].应用蒽环类药物可导致心肌损伤,且对心脏的毒性常呈进展性,预...  相似文献   

10.
正临床上,化疗是肿瘤治疗中的一种常见方法。不少研究表明,对于大多数乳腺癌患者,化疗是其综合性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延长生存时间和改善预后[1-2]。在乳腺癌的化疗中,蒽环类药物可能是最常用和有效的化疗药物,但其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性,首次使用就可能引起较为严重的心脏毒性,因此目前常规使用右丙亚胺保护患者的心脏功能[3-4]。本研究主要观察参麦联合右丙亚胺对于蒽环类药物致乳腺癌患者心脏毒性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1.
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宏丽  周静  羊裔明 《华西医学》2003,18(1):147-148
蒽环类药物包括阿霉素 (ADM) ,阿克拉霉素 (ACM) ,柔红霉素 (DNR) ,米托蒽醌(MIT) ,去甲柔红霉素 (IDNR)等 ,是一类对造血系统肿瘤和实体肿瘤具有高效作用的抗癌药物 ,在临床化疗方案中呈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线性关系 ,但其心脏毒性却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 ,国内外对此进行了大量基础与临床研究 ,现就其心脏毒性作用的临床表现、机理、监测及防治等综述如下 :1 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临床类型及特征1 1 急性或亚急性心脏毒性 急性或亚急性心脏毒性在治疗中或治疗后立即产生 ,具有以下几种特征性表现 :(1 )非特异性ST -…  相似文献   

12.
蒽环类药物是一类临床疗效肯定、目前广泛应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化疗药物,但其剂量累积性心脏毒性的严重副作用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化疗中如能早期发现患者的心脏毒性并积极防治,将有助于治疗的顺利完成及提高化疗后的生存率.目前监控手段主要有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以及生化指标的测定等.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化疗前评估危险因素,化疗期间控制药物累积剂量、选用高效低毒的蒽环类药物,以及使用心脏保护剂.目前心脏保护剂的研究重点主要是抗氧化剂和铁螯合剂,其中右丙亚胺是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3.
经胸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蒽环类药物的早期心脏毒性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应用经胸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察冠脉血流储备(CFR)、冠脉管径及心功能,评价其监测蒽环类药物对心脏早期毒性作用的价值。方法:选择经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的肺癌患者,使用蒽环类药物治疗63例,每周期治疗前、后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实时检查CFR、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舒张早期流速峰值和舒张晚期流速峰值的比值(E/A)、冠状动脉主干、左前降枝内径及心电图。根据病理种类,蒽环类药物剂量相同。结果:本组治疗前CFR、冠脉内径、LVEF及E/A正常;治疗后第二周期即出现CFR值降低,随治疗周期越长,CFR值越低,第三周期出现E/A比值及冠脉内径变化,第四周期出现LVEF下降及心电图变化。结论:经胸冠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监测蒽环类药物对心脏早期毒性作用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蒽环类药物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方案的核心药物,但其心脏毒性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比如,柔红霉素(DNR)在儿童白血病患儿中的累积用量不能超过250 mg/m2.目前已研制出较多新一代的蒽环类药物,如表柔比星(EPI)、伊达比星和吡柔比星(THP)等,临床上已尝试用于替代柔红霉素进行治疗.为此,浙江大学医学院附童医院血液肿瘤科同时对新一代蒽环类药物吡星和表柔比星替代柔红霉素进行临床研究,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序贯化疗(诱导、早期和定期强化化疗)的VDLD方案吡柔比星或表柔比星代替传统的柔红霉素进行化疗,并对两组病例的心脏毒性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5.
蒽环类药物是最常用、广谱和有效的抗肿瘤药物,以其为基础的化疗方案能够显著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并降低复发转移率,但其可导致严重的心脏毒性且呈剂量累积性[1],因此监测心脏功能的早期改变至关重要.既往的研究均针对左室功能的改变,本研究拟应用斑点追踪成像(speckle tracking imaging,STI)技术评价接受蒽环类药物化疗乳腺癌患者的早期左房功能损害情况.  相似文献   

16.
阿霉素广泛用于肿瘤的化疗,但可引起剂量依赖性的心脏毒性。阿霉素引起心脏毒性的机制复杂且具有不可逆性,与其增加氧化应激、抑制拓扑异构酶2β、干扰线粒体功能等有关。在保证阿霉素抗肿瘤作用下减轻其心脏毒性是肿瘤化疗的研究重点之一。蒽环类似物、神经激素拮抗剂、他汀类药物等可减轻阿霉素的心脏毒性。本文就阿霉素引起心脏毒性的机制、监测方法及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检测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在蒽环类药物化疗心脏毒性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分析。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1月~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病理确诊为乳腺癌临床患者病例46例,依照其化疗后的心电图检测结果分成心脏毒性组和心脏正常组,对两组患者在化疗前后的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及化疗前、化疗1、6周期后及化疗后1年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统计发现,心脏毒性组患者11例,心脏正常组患者35例,且NT ̄proBNP水平显示毒性组高于正常组(P<0.05);两组患者的LVEF检测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蒽环类药物化疗心脏毒性患者展开血浆NT ̄proBNP水平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心动图对蒽环类化疗药物所致心脏毒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蒽环类药物化疗的乳腺癌术后患者136例,给予吡柔比星+环磷酰胺+多西他赛方案化疗6个周期。疗程结束后,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心脏毒性分为心脏毒性组(N=48)和无心脏毒性组(N=76),对比患者化疗前后的超声心动图参数,分析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在早期心脏毒性诊断中的价值。结果:心脏毒性组TAPSE、E/A和E/a,值显著低于无心脏毒性组(P0.05)。ROC曲线分析,TAPSE、E/A和E/e'对应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7(0.874,0.962)、0.902(0.853,0.957)、0.845(0.823,0.921)。TAPSE的截断值为20.78 mm、E/A的截断值为1.19、E/e'的截断值为8.59,Youden指数分别为0.842、0.761、0.712。结论:常规超声心动图在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3D-STE)评价乳腺癌患者蒽环类药物治疗前后心室功能改变。方法应用常规超声心动图、二维斑点追踪技术(2D-STE)、3D-STE分别在蒽环类药物化疗前24 h、化疗第2周期及化疗第4周期结束24 h内进行左心室功能检测,对各参数在这3个时间点进行纵向对比,分析其与蒽环类药物累积剂量的相关性,以及对检测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所致心脏功能早期损害的敏感性。结果3D-STE的左室整体面积应变(3D-GAS)、整体长轴应变(3D-GLS)在化疗第2周期与化疗第4周期结束24 h内均低于化疗前24 h(P<0.05);左室整体圆周应变(3D-GCS)在化疗第4周期结束24 h内低于化疗前24 h(P<0.05);而左室整体径向应变(3D-GRS)于整个化疗过程中无明显改变(P>0.05);在检测左心室功能早期损害方面,3D-GAS的敏感性为81.23%,特异性为81.98%;3D-GLS的敏感性为62.15%,特异性为65.02%;3D-GCS的敏感性为66.09%,特异性为55.08%;3D-GAS、3D-GLS、3D-GCS与蒽环类药物累积剂量成负相关(P<0.05)。结论3D-STE评价乳腺癌患者蒽环类药物治疗前后心室功能改变值得在临床影像学诊断中推广使用,是监测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功能损害的一种敏感、可靠的影像学手段。  相似文献   

20.
蒽环类药物(ANT)是应用最广泛的抗肿瘤药物之一,但由于其严重的心脏毒性,临床应用受到限制。早期研究认为ANT的心脏毒性作用与氧化应激及铁代谢失衡有关,新近的研究发现,ANT还可通过干扰基因的表达及加快细胞自噬导致心脏损伤,本文就氧化应激、铁代谢失衡、细胞自噬、基因表达等方面,对ANT致心脏毒性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