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本研究用HRP法对空家免肘关节滑膜层的神经分布进行研究,将辣根过氧化物酶注入肘关节腔内,确定了家兔肘关节滑膜层的躯体传入神经元胞体位于颈5,6,7,5和胸1,2脊神经节,内脏传出神经元胸体位于交感干颈上节至胸3交感干神经节。  相似文献   

3.
15只大鼠分别于左肺门区注入辣根过氧化物酶(HRP,5只)、快蓝(FB,5只),右肺内支气管腔内注入FB(5只),在房壁心内神经节发现示踪剂标记神经细胞。三组标记率分别为1.4%、2.5%及0.9%。标记细胞的出现证实心内神经节部分神经细胞亦是支配呼吸系统肺内、外支气管和肺血管壁、肺泡壁的局部神经细胞;提示心内神经节参与了心肺间功能相互联系及协调的调控。  相似文献   

4.
采用类霍乱原结合辣根过氧化物酶(CB-HRP)作为标记物,注入本组制备的内关穴得气的动物模型内关穴内。根据传入和传出神经对标记物的摄取和逆行传递的原理,追踪和观察了分布在内关穴内的各类神经纤维胞体在脊神经节、脊髓灰质、交感神经节中的节段性分布状况,从而探讨了内关穴与心脏之间的神经联系。  相似文献   

5.
应用辣根过氧化酶逆向运输技术(HRP法),研究了家兔颌下腺的神经支配,发现支配颌下腺的副交感节前神经元在脑干下端的位置靠前,紧邻面神经核的背外侧;腺包囊下感觉神经起自第2~4颈脊神经节,以第3节为主。  相似文献   

6.
腹腔镜胆总管支架术处理晚期壶腹周围癌胆总管下端梗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支架术处理晚期壶腔周围癌胆总管下端梗阻的手术方法。方法 采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结合斑马导丝、胆道扩张导管、塑料支架和自形式金属支架施行腹腔镜胆总管支架术,胆道扩张导管及球囊扩张后放置塑料支架或自形式金属支架,胆管切口4—0或5—0可吸收缝线即时缝合或同时放置T管引流。Win-slow孔附近常规放置腹腔引流管观察渗漏情况。结果 13例怀疑转移病灶腹腔镜取活检9例证实胰腺癌,1例梗阻处胆管内壁胆道镜取活检证实胆管癌,3例未证实。13例中10例手术获成功(胆总管支架通畅、黄疸减轻或消退),1例因狭窄上端波及肝总管而中转开腔放置塑料支架同时T管引流,1例胆漏腹腔引流4d后自愈,1例放置塑料支架同时T管引流术后15d死于胆道感染诱发肝肾功能衰竭。结论选择合适病例,采用腹腔镜胆总管支架术处理晚期壶腹周围癌胆总管下端梗阻这一术式有效且较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胆总管末端壶腹周围癌行Whipple手术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特点及措施.方法 对9例胆总管末端壶腹周围癌Whipple手术患者的临床护理进行总结分析.主要包括:术前耐心、细致的心理护理以及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严密的生命体征检测、切口与引流管的观察和护理、基础护理、并发症的观察以及营养支持、饮食宣教等.结果 本组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 胆总管末端壶腹周围癌采用Whipple手术治疗,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是目前治疗胆总管末端壶腹周围癌的有效方法.有效的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是防止术后严重并发症和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张冬梅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0):1299+1305
目的:探讨MR低张增强扫描在胆总管壶腹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胆总管壶腹癌,其中,男8例,女7例,年龄40~78岁,中位年龄为55岁,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采用低张、饮水、增强扫描。结果:全部病例均有肝内外胆管软藤状扩张。见"双管征"10例,见"指套样"改变2例,见"半月征"3例,在扩张的十二指肠降段可见乳头状软组织结节影8例,肿块有明显强化11例。结论:MR低张增强扫描在胆总管壶腹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9.
猫胆总管感觉神经纤维的来源—HRP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猫胆总管感觉神经纤维来自双侧T_3~L_3节段脊神经节和双侧迷走神经结状节。脊神经节内的标记细胞以右侧占优势,且双侧均以T_(10)和T_(12)为标记细胞出现的高峰节段。胆总管的感觉神经来源具有“既分散又集中的分布模式”特点。标记细胞在各节内呈弥散性分布,以中等大的椭圆形细胞占多数。  相似文献   

10.
猫十二指肠感觉神经的来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标记法研究猫十二指肠感觉神经的来源。标记细胞以椭圆形和中型为多,分布在双侧T_3~L_4脊神经节和迷走神经下节,右侧多于左侧。脊神经节内标记细胞集中分布在T_6~T_(13)节段。标记细胞的分布显示了既分散又集中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应用辣根过氧化酶逆向运输技术(HRP和CT-HRP法)研究胆囊的神经支配,发现在两侧迷走神经结状节、右颈2~5脊神经节、两侧胸2~11脊神经节内出现数量不等的标记细胞。胸脊神经节内,标记细胞频率最高者集中在胸5~9。左胸5~8脊神经节内标记细胞数多于右侧相应脊神经节。腹腔节内发现大量标记细胞。  相似文献   

12.
以记录胆总管内压力为指标,观察激光照射期门穴区对胆道系统的影响,在激光照射免期门穴区后15分钟,胆总管内压力升高,60分钟达高峰,持续达2小时。压力升高可能增加了胆道排泄的动力,故本实验可为激光照射期门穴区,促进胆道结石排出提供初步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测定了8头实验猪应用阿托品前后的胆道静压、胆道括约肌开放压以及在一定压力下胆道的流量,同时观察了用药前后小肠内压增加时胆道返流情况。结果表明:用阿托品前后胆道静压无明显变化,用阿托品后括约肌开放压平均降低了35%,相同压力下的流量明显增加;当小肠内压达到19.614kPa时,用阿托品前后胆道均无返流。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正常胎儿、婴儿、成人胰胆管末端的生长发育和结构特点与功能的关系。方法:选62例无消化道畸形胎20wk至生后1mo内的婴儿尺体,10例成人的肝胆胰十二指肠段。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肝胰(Vater)壶腹内部结构。通过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观察肝胰(Vater)壶腹的内部结构。结果:Vater壶腹管壁增厚,由环行肌和黏腺组成,管脸突然变窄,管腔内充满黏膜瓣,胎儿为锯齿状,矢形突起,彼此重叠,成人为环形叶状瓣,近乳头部明显,胰胆管末端为锯齿状瓣,由结缔组织和丰富毛细血管丛组成。结论:肝胰(Vater)壶腹的结构特点,有抗反流的作用,其随生长发育功能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寻找使总胆管下端狭窄合并其它并存病的患者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途径。方法:采用十二指肠后壁胆总管纵切口吻合T管引流的方法,解除总胆管下端梗阻。结果:术后经6个月~7a随访,除2例失访,1例术后1a死于并存病,其余11例均获得满意疗效。结论:此术式对于胆总管内泥沙样结石、慢性胰腺炎所致的狭窄段过长、反复多次手术史、老年人或并存病较重不宜手术时间过长的患者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对43例病人胆囊切除术前后胆总管径的改变进行对照观察与测量。43例中,23例于手术前后分别行静脉胆道造影,20例于术中行胆道造影、术后行静脉胆道造影。结果,术后胆总管较术前扩张者13例(其中5例造影阳性),无变化者27例(其中2例造影阳性),缩小者3例。造影阴性者36例,其手术前后胆总管管径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说明作为生理现象,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的代偿性扩张在大多数胆道造影阴性病人是不存在的。提示将术后胆总管管径与其术前标准对照观察,对判断其病变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7.
胆囊切除在普外科中是常见手术,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胆管损伤的约占胆囊切除术的0.27%—0.81%。损伤原因多见于胆囊三角的广泛粘连,术者对胆囊三角的解剖关系不清,麻醉效果差等。为了有效地降低胆管损伤,必须要认真掌握胆囊切除术的适应症和急性胆囊炎的手术时机,术前熟悉肝外胆管的解剖关系,了解常见的变异,术中要仔细操作,避免在麻醉不满意的条件下进行手术。  相似文献   

18.
19.
对47例原发性胆管结石病人术中胆汁、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成份3(C_3)水平进行检测,并与胆汁细菌培养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显示此类病人胆汁中IgA含量明显增高,C_3明显下降,血清免疫球蛋白均明显增高,胆汁细菌检出率为95.7%,表明胆道体液免疫反应增加。提示胆汁的细菌感染、胆道局部免疫反应增强可能在胆道结石的形成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对30具新生儿(男18、女12)肝外胆道系统进行观察。胆囊形状分四型;以梨形(16例)居多数,占53.33±9.11%。胆囊底的体表投影点,位于腹直肌外侧缘内侧8.84±10.89mm,肋弓下方39.10±13.26mm。测量了肝左右管、肝总管、胆囊管及胆总管的长度和外径。胆总管的长度为21.59±2.32mm。外径为2.14±0.20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