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抽动障碍症的定义抽动障碍症(TD)是一种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发病,有明显遗传倾向的神经精神性疾病,是一组原因未明的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不自主、反复、快速、无目的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性或发声性抽动,可伴有诸多行为问题,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障碍、睡眠障碍和情绪障碍等。抽动障碍一词由法国学者首次提出,并由此命名。1963年我国首例报道,1970年我国TD病例首次在国际上报道。近年来TD的发病呈增加趋势,文献报道年发病率为0.5~1/万,但实际发病要高于此数。2抽动障碍症的分类抽动被认为是固定或游走性的肌肉群出现不自主、无目的和快速的收缩动作,与其他运动障碍不同。抽动是在运动功能正常的背景下发生的,且非持久性存在。抽动通常被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运动性抽动是指头面部、颈肩、躯干及四肢肌肉的不自主、突发、快速的收缩运动。发声性抽动实际上是累及呼吸肌、咽肌、喉肌、口腔肌和鼻肌的运动,通过肌肉收缩使鼻、口腔和咽喉的气流产生发声,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均可分为简单和复杂两类,但有时这两类之间的界限不易分清。TD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程长短,又分为短暂性抽动障碍(TTD)、慢性抽动障碍(CTD)和多发性抽动症(MT)3类...  相似文献   

2.
王航雁 《人民军医》2008,51(2):88-90
6抽动障碍症的诊断 6.1 诊断原则 由于抽动障碍症(T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迄今尚未明确,各种检查包括神经系统体征、脑电图、诱发电位、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和神经心理测验等均属客观指标,仅能发现部分TD患者的非特异性异常,只能作为诊断的辅助依据。如常规头颅CT或MRI等检查的价值在于排除其他颅内器质性病变。  相似文献   

3.
王航雁 《人民军医》2008,51(1):20-21
1 抽动障碍症的定义 抽动障碍症(TD)是一种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发病,有明显遗传倾向的神经精神性疾病,是一组原因未明的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不自主、反复、快速、无目的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性或发声性抽动,可伴有诸多行为问题,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障碍、睡眠障碍和情绪障碍等.  相似文献   

4.
5.
肌少症是一种与恶性肿瘤及其治疗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是以进行性的全身广泛性骨骼肌质量下降和力量降低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可导致身体残疾、生活质量下降,甚至死亡等不良预后事件的发生。肌少症可能是由年龄、营养不良、炎症、肿瘤、消耗性疾病等多种因素参与的疾病状态,而恶性肿瘤及相关化疗所引起的肌少症多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线粒体损伤等有关。本文对近年来肿瘤相关性肌少症的检测方法、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干预措施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气管插管是常见的医疗操作,它可解除上呼吸道梗阻、气管内给药及进行机械通气。对于小儿,由于常常不能很好地合作及其独有的生理解剖特点,相对于成人更应值得重视。本文对小儿气管插管术中的麻醉用药、管径大小、插管的深度以及导管固定的研究现况综述如下。l小儿气道生理解剖特点小儿呼吸系统的生理解剖特点决定tJ,JL插管术有着不同于成人的特点。小儿特别是婴幼儿喉头位置高,容易造成插管困难;同时小儿的喉部相对较成人长,喉腔较窄呈漏斗形,声门裂相对狭窄,软骨柔软,黏膜柔嫩而富有血管及淋巴组织,因此,很容易引起水肿;对于6岁以下的小儿,其环状软骨处的喉部是最窄部位,最容易受压水肿。这些特点决定了在对小儿进行气管插管术时,要根据不同年龄段进行气管导管大小的选择和插管深度的个体化,以防止水肿等不良事件的发生。2小儿气管插管麻醉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8.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在婴幼儿期多为隐性感染,并且这种感染状态可能持续终生[1],一般对机体是无害的,但是在特定条件下可致病。若感染延迟至学龄儿童或少年时期则可能表现为急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IM),约占此种病例的20%-50%[2],近年来该病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有学者推测急性IM可能会永久的改变或减弱宿主机体的免疫应答[3],更可能是部分EBV相关疾病的主要发病起源[4]。  相似文献   

9.
streeter发育不良症,又名先天性束带综合征或先天性环状挛缩带畸形,是指肢体或手指的不同阶段上出现环状缩窄带畸形,该处肢体或手指皮肤环状凹陷,犹如扎带的压痕直径缩小,可以仅位于皮肤,皮下组织,也有深达筋膜和骨膜者,不及时处理,可严重影响患肢(指)的血运。畸形可以是  相似文献   

10.
11.
患儿,女,9岁。发热伴颈部淋巴结肿大2周,于2010-09-12就诊。查体:体温37.3℃,双侧颌下可触及肿大淋巴结,左侧约2.0 cm×1.0 cm,右侧约2.0 cm×1.5 cm,局部皮温略高,伴有压痛,无液波感。双侧颈部锁骨上、腹股沟均可触及数个肿大浅表淋巴结,局部皮温不高。化验:WBC 12.1×109/L,N 0.22,L 0.68,异常淋巴细胞24%。超声所见:双侧颈部、颌下及双侧腹股沟可探及多个大小不等的类圆形较  相似文献   

12.
本文回顾性研究30例弥漫性特发性骨质增生症的临床X线表现。本病多见于老年人。它的临床症状轻微,且无特性。X线表现是脊椎椎体骨质增生,前、后纵韧带及侧韧带骨化和骨桥形成;在四肢骨关节亦可有骨质增生和韧带、肌腱附着处骨化。讨论了本病的命名、病因和病理改变以及鉴别诊断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CT引导下注射臭氧(O3)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CT引导下对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盘内注射以及椎体后路突出物内注射臭氧(O3)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结果治疗后30例患者经随访1个月至3个月,显效13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3.3%。结论CT引导提高了穿刺准确性,严格掌握适应证的情况下,椎间盘内臭氧(03)注射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较有效且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指(趾)节短粗症,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短指畸形(Brachydactylya),国内自1985年李尚顶报告以来,一直未再见报道.作者近年来见到2例,单发与多发各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大量骨质溶解症(附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骨质溶解症病,又称为特发性骨质溶解症、大块骨溶解、鬼怪骨、进行性骨萎缩、自发性骨吸收、髟子骨、Corham骨消失综合症等。Johnson和Mcclure于1958年将本病命名为大量骨质溶解症,现被多数人采纳。本文报告4例,结合文献对其病理、临床与X线表现诊断标准鉴别诊断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6.
CT引导下注射臭氧(O3)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评价CT引导下注射臭氧(O3)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在CT引导下对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盘内注射以及椎体后路突出物内注射臭氧(O3)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结果 治疗后30例患者经随访1个月至3个月,显效13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3.3%。结论 CT引导提高了穿刺准确性,严格掌握适应证的情况下,椎间盘内臭氧(O3)注射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较有效且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瘦素(Leptin)调控动物初情期以及繁殖轴的分子机理,揭示营养与生殖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为研究动物整个生殖活动的调节机理提供新思路。并将动物生殖内分泌学的研究引入更新领域,为发展动物繁殖营养学奠定理论基础,有助于提高家畜繁殖效率新方法的建立,对动物生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肺隔离症CT诊断(附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肺隔离症最初(1946年)由Pryce提出,属于肺先天性发育畸形,在肺发育过程中,因肺动脉发育异常,由主动脉分支供血,隔离肺组织与支气管不相通,形成无功能局限性肺组织.根据发生部位可分种肺叶内型和肺叶外型.过去一般用X线平片、体层摄影、支气管造影或主动造影检查.近年来采用CT检查,对病变定位、定性有更大的优越性.笔者结合有关文献复习,对7例肺隔离症CT影像表现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根据脊髓空洞症MRI的表现将其分类并观察其特点与疗效情况.方法:对123例脊髓空洞症患者(保守治疗观察81例、手术42例)临床及MRI表现进行病因分析.结果:123例脊髓空洞症患者中有66例单纯合并小脑扁桃体下疝,12例合并小脑扁桃体下疝及颅底发育畸形,3例合并小脑扁桃体下疝及纵裂畸形,3例合并脊椎侧弯及后凸畸形,9例合并脊髓脊膜彭出;11例合并肿瘤;12例有外伤史、其中6例脊椎骨折;7例合并脊髓拴系、圆锥低位.结论:MRI能直观全面显示脊髓空洞症范围和程度以及致病原因,为治疗提供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20例脊髓空洞症的分析,着重介绍了病变在高场MRI上的表现,并进行了分类:(1)交通性5例,(2)占位性6例,(3)外伤性2例,(4)特发性7例。证明高场MRI分辨力高,不仅能全面显示脊髓空洞,尤其是微小空洞的诊断更加明确。本文对各种病因学进行了介绍,并对病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