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非心源性胸痛和有烧心症状患者的观察,阐明胃食管返流疾病中症状性胃食管返流、食管粘膜酸敏感性及食管异常酸浸渍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受试患者50例,其中9例非心源性胸痛,41例可疑胃食管返流(有烧心病史)。采用(1)酸灌注试验:检查食管对酸的敏感性。通过导管在距食管下括约肌7cm处向食管注入NS,速度为6ml/min,共7min;如无症状出现,提高到14ml/min,共8min。然后注入0.1N HCI,6ml/min,共7min;如无症状引出,增加到14ml/min,共8min。在注入HCI时患者出现胸痛,不适或烧心为阳性。(2)23小时pH监测:检查患者食管的酸浸渍时间及症状性食管返流。采用内装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X线与胃镜诊断滑动性食管裂孔疝的对比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X线和胃镜诊断滑动性食管裂孔疝完整的对比资料。结果 X线检查:35例中显示膈上疝囊20例,最大5cm×3cm,最小3cm×2cm充满,膈上出现食管胃环17例,食管胃角成钝角35例,贲门口增宽35例。内镜检查:齿状线上移31例,可见疝囊19例,食管胃角变钝35例,贲门口扩大35例,食管腔见胃黏膜35例。结论两种方法对诊断滑动性食管裂孔疝都有肯定价值,各有优缺点。  相似文献   

3.
胃食管反流检查方法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评估不同的诊断方法在胃食管反流病诊断中的价值。对135全角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并经内镜证实有下段食管炎的患者X线钡餐确定反流,核素显像测定反流,24小时食管内pH监测,LESP测定及Losec实验性治疗。结果显示:X线钡餐检查27例,9例阳性,阳性率为30.3%,核素显像9例,7例阳性,阳性率77.7%;食管内24小时pH监测72例,53例阳性,阳性率73.61%;LESP测定25例,10例阳性,阳性率40%;56例行Losec试验性治疗,有效54例,阳性率96.4%。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所有的检查方法中,Losec试验性治疗阳性率最高,且不需特殊设备及操作技能,可作为临床上诊断本病的有效方法。食管内24小时pH 和核素显像测定胃食管反流阳性率近似,但后者设备昂贵,仅适用于有胃食管反流疾病的儿童,食管内24小时pH监测敏感性高,不失为诊断胃食管反流疾病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4.
对77例有持续呼吸道症状(白日或夜间咳嗽、哮鸣及/或反复肺炎发作)、内科治疗无效的病人进行了食管测压和食管内pH的24小时监测,以了解有无隐性胃食管返流。食管测压时令病人吞咽10次以上,看食管有无运动异常(同时及/或重复收缩)。若20%以上的食管收缩异常,则食管有运动紊乱。食管的pH<4表示有返流。返流后3分钟内发生咳嗽、哮鸣者表示症状因吸入返流的胃酸而引起。咳嗽、哮鸣在返流前3分钟内发生者则表示返流因咳嗽、哮鸣时胸、腹部压力变化所引起。若咳嗽、哮鸣时pH>4,或在监测期内无咳嗽、哮鸣表示症状与返流无关,而是由于肺部原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一种新型食管支架治疗狭窄和抗胃食管反流的作用。方法:17例(男16例,女1例)有梗阻症状的食管、贲门恶性肿瘤患者,在安装防反流型支架后,分别观察症状及体征,监测24小时食管pH(8例),并行食管内镜检查(9例)及胃肠X线检查(3例),以观察狭窄通畅情况及有无胃食管反流迹象。结果:置入支架后食管、胃、贲门通畅,无一例有胃食管反流存在。结论:此类新型支架有良好的抗胃食管反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胃食管反流病(GERD)三种亚型Barrett食管(BE)、糜烂性食管炎(EE)和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患者食管24 h pH监测与高分辨率食管测压结果,探讨不同亚型胃食管反流病食管酸暴露及动力学变化特点。 方法收集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90例GER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BE组28例、EE组35例、NERD组27例,通过食管24 h pH监测结果评价患食管酸暴露及反流特点,高分辨率食管测压检查评价食管动力学特点。 结果3组患者年龄及身体质量指数(BMI)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E组患者24 h食管pH监测中pH≤4(酸反流)、40.05);3组Demeest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ES长度3组无明显差异,BE组LES静息压及残余压较EE组和NERD组稍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在食管远端收缩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食管测酸检查在GERD临床亚型的鉴别方面并无显著差别;Barrett食管、糜烂性食管炎、非糜烂性反流病均存在抗反流屏障功能减退,但不同程度的食管粘膜损伤对食管动力学的影响并无差异。  相似文献   

7.
非特异性食管动力障碍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非特异性食管动力障碍(NEMD)常见的临床类型,各类型与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关系。方法对食管测压检出的52例NEMD患者分别进行胃镜、食管内24h动态pH和胆汁监测,埃索美拉唑(耐信)治疗试验。结果NEMD主要类型有非传导性收缩43例、低幅性收缩39例、LES不松弛或松弛不全致LES残余压增高31例,多峰收缩9例。食管内24h动态pH和胆汁监测证实17例(32.7%)伴有病理性胃食管反流,伴有反流者多为不伴LES松弛功能障碍者,而LES松弛障碍者反流不明显,耐信治疗试验进一步证实了pH和胆汁监测的结果。结论NEMD部分与GERD相关,但更多可能为原发性食管动力障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贲门癌术后胸腔内残余食管胃的功能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研究对象56例,其中对照组15例为健康志愿者,行食管腔内压力测定和24 h pH监测;术后组41例为贲门癌切除术后患者,行上消化道X线钡餐造影、食管腔内压力测定和24h pH监测,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 测压显示41例患者术后吻合口压力明显低于对照组食管下括约肌和残余食管压力(P<0.05),术后组残余食管静息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食管静息压和胸腔内胃的静息压(P<0.05),食管体部蠕动收缩压术后组低于对照组;24 h食管pH监测结果表明,两组间pH<4的立位、卧位和总时间及反流次数与时间均存仵显著差异(P<0.01),卧位与立位pH<4的总时间有显著差异(P<0.01);术后组上消化道X线钡餐造影显示胸腔内胃体部无蠕动性收缩且胃排空延迟.结论 贲门癌术后存在食管反流,反流的发生与术后胃排空延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食管测压比较pH监测正常与异常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患者的食管动力学特征。方法按标准选取具有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的NERD患者35例和健康体检者10例,分别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24 h食管pH监测和高分辨率食管测压。依据动态pH监测Demeester评分将NERD患者分为pH监测异常组和pH监测正常组,比较3组患者食管动力的差异。结果 pH监测异常组食管下括约肌(LES)长度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LES压力(LESP)显著降低(P<0.05),pH监测正常组与对照组比较则无明显差异。pH监测正常组和异常组均存在食管体部动力障碍,表现为食管远端收缩波波幅及远端收缩积分降低和有效蠕动比例减少,pH监测异常组改变更为明显。结论 pH监测不同NERD患者间存在食管动力特征差异,pH监测异常NERD组患者存在LES长度和压力异常,食管远端动力障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功能性食管病指无病理性胃食管返流,病理基础的食管动力异常或食管结构,代谢异常情况下,出现烧心吞咽困难,胸痛等慢性食管症状。本病的诊断以症状为基础,采用排除法,首先要排除局部机械性障碍,如食管肿瘤、食管蹼、Schatzki环、食管狭窄,基次要排除病理除性返流和病理基础的食管动力异常。病理性返流指24小时食管pH监测酸暴露时间[pH<4总时间(%)、立位、卧位pH<4总时间(%)、pH<4返流次数、返流持续≥5分钟次数、最长返流时间]异常、或已产生返流性食管炎和食管溃疡。  相似文献   

11.
许多研究表明,通过抑制胃酸治疗食管炎或通过降低食管对酸的敏感性可改善胃食管返流患者的烧心症状。为评估抑酸治疗对食管对酸的敏感性,作者将25例(男14例,女11例,平均50岁)有胃食管返流典型症状、而内镜和食管粘膜组织学检查无炎症的患者列入研究。上述患者均有24小时pH检查异常和酸灌注试验阳性,分2组进行双盲随机研究。对照组11例,服用安慰剂;法莫替丁组14例,剂量为40mg,每日2次,4周为一疗程。在试验开始(0周)、4、5和8周时分别作单盲酸灌注试验和  相似文献   

12.
持续非卧床监测食管pH已成为诊断胃食管返流首选方法。通常,pH和压力传感器放置在LES上5cm处。本研究旨在测定食管下半段pH值及定量检测电极移至LES上10cm处时的数值变化。  相似文献   

13.
一些作者认为肺功能异常与胃食管返流(GER)之间有关联。这一观点经对返流者作手术或药物治疗后哮喘持续状态得以减轻甚至消失的报告而得到支持。为确定哮喘患者的GER发生率和检出其特征,24小时食管pH监测对哮喘者出现GER的机制有两种不同的假设:(a)微量胃内容物吸入肺部而引起粘膜渗出性反应;(b)GER激活食管至肺的迷走神经反射弧导致支气管收缩。  相似文献   

14.
滑动性食管裂孔疝为一常见疾病,X线特征为下食管括约肌的上升和收缩;膈上食管疝囊;食管裂孔扩大并胃粘通过。食管胃环等。临床症状表现以胃灼热,疼痛,吞咽困难,出血和贫血为主。X线检查可予确诊。既往对本病的误诊较多,在于临床医师认识不够和放射科医师重视不足。因此,本文共总结150例,重点分析其X线与临床表现特点,旨在提示对该病的认识。同时就其它相关现象亦做了较为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GER)常见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原因。方法:选择近5年我院接受胃食管动力检查并行胃镜检查明确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患者46例。食管pH监测胃食管酸反流阳性或胃镜检查存在反流性食管炎(RE)者为反流组,食管pH值监测胃食管酸反流阴性者为非反流组。比较两组食管下括约肌(IES)、食管体部及食管上括约肌(UES)等功能差别,同时对两组胃pH值监测进行比较。结果: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为GER/RE的高发人群,反流组与非反流组LES长度、功能压、食管体部清除功能、UES静息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反流组每日不同时限胃酸分泌高于非反流组。结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易合并GER/RE与胃酸增高有关,与食管动力变化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6.
放大内镜下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放大胃镜观察胃食管反流病内镜下表现,探讨其特征性微细结构表现。方法66例胃食管反流性疾病者(非糜烂性食管炎NERD44例、糜烂性食管炎EE12例、Barrett食管10例)和9名健康志愿者行24小时食管pH检测和放大胃镜检查,于病变部取活检行H.pylori检测。结果内镜下,NERD组77.2%患者齿状线呈锯齿状、三角形及舌形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EE组83.3%患者食管下段粘膜血管呈螺旋型、不规则型炎症性表现与NERD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Barreu组100%患者齿状线下黏膜小凹形态呈分枝状、斑片状或绒毛状,与EE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确切概率法P=0.0396)。结论放大内镜下胃食管返流病特征性表现对于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有证据表明,Barrett上皮形成是慢性胃食管返流所致。24小时pH监测提示,Barrett食管患者食管的酸廓清能力降低,食管接触酸的时间延长。然而,在以减少胃酸分泌为基础治疗的同时,对患者胃酸分泌的潜在异常却未引起注意。为此,作者分析伴或不伴有Ba-rrett上皮的返流性食管炎患者的胃酸分泌功能,并与正常人作对比。同时,评价组胺受体和胆碱能阻滞剂对患者组胃酸分泌功能的影响。材料和方法:17例有慢性胃食管返流症状患者中10例经内镜活检诊断为Barrett食管,7例无Barrett上皮化生,全部患者均无胃十二指肠溃疡、胃食管手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胃食管反流病(GRED)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Hp)是否会加重胃食管反流目前存在很大争议。本研究将采用食管内24h pH监测及食管测压检查的方法,定量观察GERD患者根除Hp治疗前后食管酸暴露及食管动力的变化。方法:连续选取我院门诊就诊的Hp阳性GERD患者。Hp感染诊断依据RUT和UBT或UBT和血清学检查。所有入选对象均在内镜检查后1~3d内行食管内24h pH监测和食管测压检查,同时评估反流症状。给予1周三联根除Hp治疗(奥美拉唑20mg,克拉霉素0.25g,阿莫仙1.0g,均bid)。疗程结束3个月后^14C—UBT检查,证实Hp根除者复查食管内24h pH监测和食管测压,同时重新评估反流症状。随访期间不用抑酸剂及促动力剂。结果:共23例Hp阳性GERD患者入选了本研究,其中19例患者完成了根除Hp前后的对比研究。在入选时有6例患者内镜下表现符合反流性食管炎,24h食管内pH监测提示病理性反流者10例。在确定根除Hp3个月后反酸、腹痛症状明显改善,食管24h pH监测各项参数与根除前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LESP根除前10mm Hg(7.7—15.9),根除后15mm Hg(10—20.6),前后相比有显著性差异。食管体蠕动无明显改变。结论:本研究在GERD患者根除Hp3个月后反流症状有改善,食管酸暴露情况无明显变化,LESP较根除前增高,提示在GERD患者根除Hp有可能改善胃食管反流症状。  相似文献   

19.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下段鳞状上皮细胞间隙的改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下段鳞状上皮细胞间隙的改变。方法11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非糜烂性反流病6例和糜烂性食管炎5例)及5名健康对照者行胃镜、24h食管pH值监测检查。于齿状线上方2cm处取活检,透射电镜下观察。结果健康对照组、非糜烂性反流病组和糜烂性食管炎组食管下段鳞状上皮平均细胞间隙分别为(0.374±0.073)μm、(1.308±0.079)μm和(1.332±0.144)μm,健康对照组和非糜烂性反流病组及糜烂性食管炎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糜烂性反流病组和糜烂性食管炎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糜烂性反流病及糜烂性食管炎患者透射电镜下均存在食管上皮细胞间隙的增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保留膈食管裂孔并行管状胃成形重建食管在胸段食管癌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5例胸段食管癌患者行根治性切除术,术中不行膈食管裂孔切开游离食管及胃,并行管状胃成形重建食管。观察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55例术后近期均恢复良好,康复出院。术后随访6~13个月,无吻合口瘘及狭窄、胸胃综合征、膈疝、反流性食管炎等并发症发生,无肿瘤复发。结论在胸段食管癌根治性切除术中不切开膈食管裂孔游离食管及胃,并用管状胃重建食管更符合人生理解剖要求,可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发生,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