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了解辽宁省城乡居民自杀死亡的状况,为预防自杀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999—2003年城乡自杀死亡资料及公安部门提供的人口数据,对辽宁省城乡自杀死亡进行分析。结果辽宁省城市居民1999—2003年平均自杀死亡率为6.28/10万,农村为18.34/10万,农村高于城市(χ^2=1626.74,P〈0.0001)。自杀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男性高于女性,但农村15~24岁女性高于男性(χ^2=5.48,P〈0.05)。城乡间自杀方式构成存在统计学意义(χ^2=778.75,P〈0.01)。农村自杀死亡时间季节性较城市明显。结论辽宁省城乡居民自杀死亡率差异显著,应重点对农村、老年、男性及15~24岁农村女性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以降低自杀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014—2019年武汉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自杀死亡率变化趋势,了解武汉市老年人群自杀死亡疾病负担,为开展老年人群自杀干预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利用武汉市死因监测信息系统收集的2014—2019年武汉市户籍居民死亡年龄≥60岁的老年人群自杀死亡个案资料。分别计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早死所致损失寿命年(YLL)和平均减寿年数(AYLL)。使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对不同性别与地区间老年人群自杀死亡率进行比较,采用年度变化百分比(APC)进行趋势分析。结果2014—2019年武汉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共报告自杀死亡1010例,自杀粗死亡率介于(7.60~10.77)/10万,老年男性自杀死亡率高于老年女性,农村老年人自杀死亡率高于城市老年人,农村老年人自杀死亡率呈下降趋势。武汉市老年人自杀死亡率整体上随年龄的升高而显著升高,2014—2019年老年男性和老年女性平均自杀死亡率各年龄组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2014—2019年武汉市老年人自杀死亡YLL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AYLL整体保持小幅波动,YLL率和AYLL变化趋势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武汉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自杀死亡率较高,尤其是农村老年男性,老年人自杀死亡导致的疾病负担较重,需采取多种针对性措施以预防和减少老年人自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5.
辽宁省城市居民全死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因而居民疾病谱及死因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传染病为主转向以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为了解我省居民死因的变化情况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 ,本文对辽宁省 7城市 12年的居民全死因资料进行了分析。资料来源于全省生命统计报表 ,标化死亡率采用世界人口年龄构成进行标化。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1 死亡率水平1 1 总死亡率水平 辽宁省 7城市 12年累计死亡 6 0 110 6人 ,其中男性死亡 343 0 5 0人 ,女性死亡 2 5 80 5 6人 ,年均总死亡率 5 32 6 …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七城市1988-2000年居民自杀死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杀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精神问题,是潜在寿命损失的主要原因。由于自杀与地理环境、风俗、民族生活以及社会人文、居民信仰有密切的关系,自杀死亡率的地区分布存在差异。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我国东北地区的重工业城市经历了很大的兴衰变化。为了解自杀对辽宁省城市居民生命的影响及其特点,我们对1988—2000年辽宁省城市死亡统计年报资料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2014—2019年朝阳市主城区户籍居民肝癌死亡率进行趋势分析及预测,旨在为制订疾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4—2019年朝阳市主城区居民中死亡原因为“原发性肝癌”的人口死亡数据,采用Joinpoint Regression 4.7.0.0及灰色模型GM(1,1)对肝癌死亡率进行趋势分析及预测。结果 2014—2019年朝阳市主城区居民肝癌年均死亡率为17.43/10万(年均标化死亡率为17.43/10万),男性高于女性,随着年龄的递增,肝癌的死亡率逐渐增加,肝癌死亡率年均上升9.2%,女性死亡率年均上升11.8%,70岁以上人群肝癌死亡率、标化死亡率随年度呈上升趋势,分别上升15.9%及2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灰色模型GM(1,1)预测显示,2020—2024年男性女性及25~49岁人群肝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结论 近十年,朝阳市主城区居民肝癌死亡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且死亡状况呈“年轻化”态势,应做好居民防控,最大程度的降低居民肝癌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1990—1992年广西糖尿病死亡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1990 ̄1992年广西随机抽样10个市县的死因调查资料,分析广西糖尿病死亡率及流行病学特征。并对糖尿病的流行趋势及防治措施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苏州市居民自杀死亡的流行病学特点及自杀模式,为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苏州市2003-2012年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每年进行漏报调查、核对信息后对自杀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03-2012年年均自杀死亡率4.58/10万;10年间,自杀死亡率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2012年死亡率比2003年下降了54.88%,其中女性下降率(61.85%)高于男性(47.13%),30~40岁年龄组降低幅度最大(78.54%)。女性杀虫剂自杀死亡率高于男性,男性悬吊、绞勒和窒息自杀死亡率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3.57、4.32,P〈0.01)。自杀死亡率随年龄增长呈明显上升趋势(χ2趋势=1 772.04,P〈0.01)。农村居民自杀死亡率高于城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9.59,P〈0.01),其中,城市中第1位自杀方式是悬吊、绞勒和窒息自杀(38.88%),农村第1位是杀虫剂自杀(49.84%)。结论 2003-2012年苏州市居民自杀死亡率低于全国水平,老年人群和农村地区发生率较高,应加强干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辽宁省2002-2012年城市居民各类机动车交通事故死亡率变化趋势特征,为交通事故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根据辽宁省城市居民2002-2012年期间的交通事故死亡率资料,计算不同年代、性别和年龄别各类交通事故死亡率和变化情况。结果 10余年间,城市居民机动车交通事故死亡率由3.99/10万升至5.25/10万,标化死亡率由3.36/10万升至4.00/10万,升高了19.05%;青少年和60岁以上老年人死亡率增幅最大,分别为54.32%和55.26%,15~44岁组略有下降(-2.46%)。步行、小汽车和摩托车为主要的机动车交通事故死亡方式,小汽车、三轮机动车和轻型货车交通事故死亡率的增幅最大,分别为166.67%、166.67%和100.00%,公共汽车降幅达50.00%。结论应针对步行、摩托车、小汽车、轻型货车及重型运输车驾乘人员开展相应的干预措施,从而达到降低机动车交通事故死亡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2004—2007年邹城市居民自杀死亡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邹城市居民2004—2007年自杀死亡的流行特征,为该人群自杀行为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邹城市2004—2007年居民自杀死亡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研究。结果邹城市2004—2007年中,自杀死亡是伤害死亡的首位原因,占伤害死亡的44.88%,自杀年平均死亡率为34.79/10万,男女性自杀死亡率比例为1.11:1。自杀死亡率年龄分布高峰为60岁及以上年龄组。自杀死亡率与受教育水平之间呈负相关。自杀死亡高峰出现在夏季,自杀方式以服毒、自缢及投水为主,自杀原因主要为家庭婚姻纠纷,不同年龄组自杀原因存在差异。结论尽管邹城市近4年来自杀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但仍为高发地区。建立由国家政府支持、社区介入、各相关学科协同的危机干预和自杀防御体系是自杀预防的一种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1990—2019年江苏省居民自杀死亡率和疾病负担,为自杀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GBD 2019)中江苏省居民的自杀死亡和疾病负担数据,采用R 4.1.1和Excel2010计算1990—2019年江苏省居民自杀的死亡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早死损失寿命年(YLL)、伤残损失寿命年(YLD)等指标,并采用年度变化百分比(APC)评估江苏省居民自杀疾病负担的长期趋势。结果 2019年江苏省居民自杀死亡率为6.9/10万,80岁及以上人群自杀死亡率达37.1/10万。2019年江苏省居民DALY率为232.8/10万,DALY率分别在20~29岁、70岁及以上人群出现两个高峰。1990—2019年江苏省居民自杀标化死亡率和标化DALY率均呈下降趋势(APC分别为-4.42%、-4.41%,P<0.01),且女性下降速度均快于男性。结论 江苏省自杀疾病负担不断下降,但老年、青年、男性人群的自杀预防和干预仍需加强。 相似文献
13.
杨浦区1992-2007年居民糖尿病死亡率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多种因素导致了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目前,糖尿病患病率、致残、病死率及总体健康危害程度已居非传染病的第3位这[1].是致死、致残并造成医疗开支急剧增加的主要疾病,糖尿病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公民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笔者埘杨浦区1992-2007年居民糖尿病死亡特点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以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2015—2019年甘肃省监测点居民自杀死亡特征,为制定自杀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死亡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口与死亡登记管理系统,选取甘肃省具有省级代表性的20个监测点2015—2019年自杀的死亡个案。应用Excel 2007和SPSS 22.0对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分析,计算自杀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构成比,运用Joinpoint 4.8.0.1软件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等指标,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2015—2019年甘肃省监测点居民自杀死亡率为5.98/10万,标化死亡率为5.89/10万,标化死亡率随时间呈下降趋势(APC=-4.7%,P<0.01)。男性自杀死亡率(7.16/10万)高于女性(4.74/10万),农村自杀死亡率(7.38/10万)高于城市(5.04/10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5岁组自杀死亡率最高,为16.61/10万。杀虫剂故意自害是最主要的自杀方式,占35.97%。自杀死亡季节分布以春季占比(26.19%)最高,冬季(23.70%)最低。结论 2015—2019年甘肃省监测点居民自杀标化死亡... 相似文献
15.
株洲市区是“90年代新中国人口死亡原因调查”课任的抽样调查点之一。于1993~1994年在省肿瘤防治办公室的指导下,严格按照全国人口死因调查方案展计完成了1990~1992年176万人口的死因回顾性调查。本市区曾于1973~1975年作为全国人口死因调查点进行过1973~1975年类似调查,现将两个时段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借以了解本市区居民的主要死因及其变化趋势,为制订卫生工作规划提供依据。1资料与方法1.190年代初(1990~1992年)死因资料来源于本次居民死因调查,70年代初(1973~1975年)资料由省肿瘤防治办公室提供。1.21990年的性别年龄… 相似文献
16.
广饶县1970~1992年主要恶性肿瘤死亡率动态变化分析广饶县卫生局隋广渤,李福金,高翠芹近年来的医学统计资料表明,恶性肿瘤已成为导致人口死亡的主要死因,并有日益严重的趋势,是造成我国劳动力损失的主要原因。为此,我县先后组织了三次死因回顾性调查,现将...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了解辽宁省居民大肠癌死亡特征及其变化趋势。方法分析1973-2005年辽宁省居民大肠癌死亡资料。结果30年间,城市粗死亡率上升了219.03%,标化死亡率上升了50.00%;农村粗死亡率上升107.10%,标化死亡率上升33.88%。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结论大肠癌死亡率呈现上升趋势。城市死亡率高于农村。大肠癌对男性的危害大于女性。 相似文献
18.
1980—1992年美国儿童青少年自杀情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料由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国家伤害预防和控制中心、暴力预防部提供。本文摘自MMWR1995.44(15):289-291同名报告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1995年收集的尚未公开的资料称。自杀居65岁以下人群1990年主要死因位次的第五位。1980~1992年间,有67369名25岁及以下的儿童青少年自杀.1992年该年龄段自杀者占所有自杀者的16.4%。从1952年到1992年,青少年自杀事件增加了近2倍。美国2000年卫生目标之一是将15~19岁年龄组的自杀率降低25%以上,降至8.2/10万(目标7.2a)。本报告总结了1980~1992年(为获得有关自杀完整资料的最近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成都市居民自杀死亡的流行病学特点及自杀模式,为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成都市2006-2010年居民自杀死亡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0年年均自杀死亡率5.58/10万;男性和女性、城区和农村居民的平均自杀死亡率分别为6.45/10万、4.70/10万和2.06/10万、7.00/10万,男性自杀死亡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73.80,P<0.01),农村居民自杀死亡率高于城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82.60,P<0.01);自杀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70岁以上增长明显,而且多为老年男性;自杀方式以服毒、上吊、淹溺沉没居多.结论 2006-2010年成都市自杀死亡率以男性人群、老年人群及农村地区较高,应加强干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沈阳市居民的死亡水平、死因模式以及死亡率的变化趋势,为积极有效开展疾病防制措施、延长寿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1992-2008年沈阳市居民死因监测资料,分析死因构成、死亡率及其变化趋势.结果 1992-2008年沈阳市居民年均粗死亡率662.4/10万,标化死亡率为615.7/10万,粗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年度变化百分比分别为1.8%和2%,标化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前5位的主要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占总死亡的83.7%.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的是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传染病、妊娠,分娩和产褥期并发症、精神障碍、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疾病(P<0.05),呈上升趋势的是损伤与中毒和其他疾病(P<0.05).结论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危害该市居民健康的主要死因,并且人口老龄化程度和损伤与中毒死亡有明显上升趋势,因此加强预防和控制慢性病是当务之急,同时建议关注人口老龄化问题并应尽快把伤害纳入疾病预防控制规划.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