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免疫刺激DNA序列联合基因免疫在HBV转基因鼠的免疫应答。方法 :用人工合成硫代修饰的免疫刺激DNA寡核苷酸 (CpGODN)与HBVS区基因真核表达载体 (V HBs)联合免疫HBsAg转基因鼠 ,通过ELISA观察小鼠血清HBsAg及抗 HBs抗体水平 ,并用免疫组化 (SP法 )及病理HE染色观察小鼠肝组织HBsAg表达量的改变及肝组织炎症活动度。结果 :V HBs联合CpGODN组 6只免疫鼠中有 2只血清抗 HBs抗体阳性 ,其平均效价为 (5 6 2 1± 15 16 )mU ml,血清HBsAg浓度在免疫后第 8周时有 2只转阴 ,而单用V HBs组及V 10 12对照组小鼠血清抗 HBs抗体均阴性、HBsAg含量无明显降低。V HBs +CpGODN组肝组织HBsAg的表达量低于V HBs组及对照组 ,并可见大量炎细胞浸润 ,炎症组织活动度积分明显高于V HBs组及对照组。结论 :CpGODN联合V HBs可增强其免疫应答及抗病毒效应。  相似文献   

2.
调节性T(Treg)细胞是CD4+T细胞的一个小而关键的亚群,具有维持免疫稳态的作用,诸多研究已证明Treg在过敏性气道疾病中具有巨大的治疗潜力,在免疫抑制和炎症气道的恢复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变应性鼻炎(AR)中,Treg可抑制第2组先天淋巴细胞、辅助性T细胞、肥大细胞、树突状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B细胞,从而维持耐受性机制。本综述回顾总结了目前关于Treg在AR中如何调节过敏原引发的免疫应答和维持耐受性机制,对充分利用Treg生物学知识为临床防治AR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确定水通道蛋白(AQPs)在大鼠变应性鼻炎时鼻黏膜上的表达及分布,并观察地塞米松对AQPs表达的影响,探讨AQPs与变应性鼻炎时水液分泌的关系.方法:健康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假处理组、模型组、干预组,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各组组织形态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各组AQPs的表达并进行比较.结果:AQP1在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中表达较强;AQP4表达于上皮细胞和上皮内腺上皮细胞及部分上皮下的腺上皮细胞;AQP5在上皮下部分腺上皮细胞成簇表达.经地塞米松处理后,AQP1、4、5的表达均有明显变化,仅AQP4在干预组间的表达并无明显改变.结论:AQP1、4、5在大鼠鼻黏膜上有不重叠表达;地塞米松能调节AQPs在鼻黏膜上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和评价SD大鼠变应性鼻炎模型。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给予卵白蛋白(OVA)配合佐剂氢氧化铝全身致敏和局部致敏,建立SD大鼠变应性鼻炎模型;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代替OVA;HE染色检测鼻粘膜组织形态学变化;Wright’s染色检测模型组鼻腔分泌物和鼻粘膜组织嗜酸性粒细胞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外周血IgE水平;通过行为学总积分对动物模型进行评价。结果模型组鼻粘膜组织纤毛脱落、倒伏,粘膜下腺体数量明显增加;模型组鼻腔分泌物中检测到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模型组外周血IgE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滴鼻后模型组喷嚏、抓鼻的次数及流涕等行为学总积分较对照组组明显增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卵清蛋白配合佐剂氢氧化铝基础致敏和强化致敏,可成功建立SD大鼠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具有操作简单、重复性好、成功率高的优点,为今后变应性鼻炎的病变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及组织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变应性鼻炎是一种由变应原激发并通过Ig E介导的鼻黏膜炎性疾病,因其反复发作的鼻部症状和并发症,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挑战。免疫治疗是目前唯一能够改变变应性鼻炎自然病程、针对病因的治疗方法。近来,包括新的给药途径、变应原改造在内的各种新型免疫治疗方法大量涌现,给变应性鼻炎治疗提供更多有效和安全的选择。本文针对变应性鼻炎免疫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的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病因和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严怡  刘萍 《现代免疫学》1996,16(3):167-168,151
于199.4~1995.7间对本科门诊千余例具有典型症状的可疑变应性鼻炎患者应用的1990年"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进行评分,对其中符合PAR诊断标准的350例患者进行分析,就PAR的诊断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盐酸非索非那定片对变应性鼻炎的前瞻性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盐酸非索非那定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6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盐酸非索非那定组(实验组)30例,盐酸氯雷他定组(对照组)30例.采用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 结果治疗2周后盐酸非索非那定片组症状总积分变化值与盐酸氯雷他定组无显著性差异 (P〉0.05),治疗后2周盐酸氯雷他定组的总有效率为70.83%,盐酸非索非那定片组为80.77% (P〉0.05).两组共发生不良反应2例,盐酸氯雷他定组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为4%,盐酸非索非那定组为3.7%.结论盐酸非索非那定片治疗变应性鼻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γ-维生素E对变应性鼻炎大鼠(AR)Th1型和Th2型主要炎症因子的表达影响。方法 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γ-维生素E组、AR模型组和阴性对照组,每组10只。AR组和γ-维生素E采用卵白蛋白(OVA)联合A1(OH)_3致敏法建立AR大鼠模型,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γ-维生素E组于激发21d后,给予OVA的同时口服2.5mgγ-维生素E,连续7d;各组于给药后30min内观察各组大鼠临床表现,于最后一次激发后48h,取大鼠鼻腔分泌物,用ELISA试剂盒和Western-blot法检测IFN-γ、IL-17、IL-4和IL-5含量变化。结果 AR组大鼠均表现出打喷嚏、鼻痒和流鼻涕等AR的临床表现,而γ-维生素E组表现明显减轻。ELISA和Western-blot结果显示AR组鼻腔分泌物中IFN-γ、IL-17、IL-4和IL-5含量和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经γ-维生素E干预后,其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γ-维生素E减轻AR的临床表现可能与降低AR鼻腔分泌物中IFN-γ、IL-17、IL-4和IL-5的表达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9.
CpG免疫刺激序列对DNA及蛋白质疫苗的免疫增强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pG免疫刺激序列是一些以CpG为核心的具有很强免疫激活功能的核苷酸序列 ,对DNA疫苗及蛋白质疫苗均有极强的免疫增强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强局部抗原提呈、诱发辅助T细胞活化及激活转录因子有关。CpG序列安全、经济、有效 ,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观察鼻炎清颗粒治疗大鼠变应性鼻炎(AR)后,细胞因子、血清特异性IgE和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的水平,了解该药治疗AR的部分免疫学机制.方法:用卵清蛋白(OVA)、氢氧化铝、百白破疫苗联合致敏大鼠建立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鼻炎清颗粒灌胃给药2周后,观察鼻黏膜组织学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IL-4、 IFN-γ、 IgE 和ECP的水平.结果:光镜观察发现,模型组鼻黏膜上皮细胞脱落、水肿、血管扩张、腺体增生,固有层内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浸润,治疗组大剂量和中剂量组及阴性对照组则无上述改变.治疗组大、中剂量组血清IL-4水平分别为(10.30±4.41) ng/L 和(12.42±6.55) ng/L,明显低于模型组(17.62±6.10) ng/L,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而IFN-γ水平分别为(34.19±6.16) ng/L和(27.92±6.47) ng/L,明显高于模型组(19.33±5.63) ng/L(P<0.01);3种剂量组的血清IgE水平分别为(26.46±6.12) μg/L、 (49.11±4.48) μg/L和(70.68±7.59) μg/L,与阳性模型组(81.03±7.54) μg/L,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血清ECP水平分别为(1.48±0.25) μg/L,(2.30±0.56) μg/L和(3.05±1.27) μg/L,与阳性模型组(4.23±1.20) μg/L比较,大、中剂量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小剂量组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鼻炎清颗粒通过调节Th1和Th2细胞因子的表达,纠正失衡的Th1/Th2的细胞因子网络,降低血清特异性IgE和ECP水平和抑制炎症细胞在鼻黏膜的聚集,防止其脱颗粒,对变应性鼻炎产生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白介素17单克隆抗体(IL-17mAb)的不同给予剂量及方式在变应性鼻炎小鼠气道炎症中的作用。方法 将48只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 B、 C、 D、 E、 F组,每组8只。分别于第0、 7、 14 d将20 μg卵清蛋白(OVA)加2 mg铝佐剂腹腔注射处理A、C、D、E及F组小鼠,间隔7 d,第22天开始进行鼻腔激发,每天每侧鼻孔各给予OVA 10 μl(共500 μg)滴鼻,连续7 d。A、C、D、E组小鼠于每次OVA鼻腔激发前1 h分别给予生理盐水、100 ng IL-17mAb、500 ng IL-17mAb、5 μg IL-17mAb滴鼻,F组小鼠于每次OVA鼻腔激发前4 h给予5 μg IL-17mAb腹腔注射,B组小鼠于相同时间点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及滴鼻。所有小鼠于最后1次激发后评估鼻部症状学变化,Diff-Quik染色观察鼻腔灌洗液(NLF)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情况,ELISA方法检测血清及NLF中IL-6、IL-10水平,鼻黏膜组织行甲苯胺蓝染色观察肥大细胞。结果 4周末A组所有小鼠症状学评分均>5分,提示造模成功。F组小鼠的挠鼻及喷嚏次数均少于A组(P<0.05);F组小鼠NLF中嗜酸性粒细胞数、血清IL-6水平低于A组,血清及NLF中IL-10水平均高于A组(P<0.05);E组小鼠血清中IL-10水平高于A组(P<0.05);A组小鼠鼻黏膜组织中肥大细胞数多于B组,统计学意义显著(P<0.01);F组小鼠鼻黏膜组织中肥大细胞数少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组小鼠鼻黏膜组织中肥大细胞数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剂量的(5 μg)IL-17mAb腹腔注射处于激发阶段的变应性鼻炎小鼠促使小鼠变应性鼻炎症状明显减轻,鼻腔灌洗液嗜酸性粒细胞减少。促使变应性鼻炎小鼠血清中IL-6表达降低,血清中及鼻腔灌洗液中IL-10表达升高,因此推测这些细胞因子的变化可能抑制Th17/促进Treg的分化,进而对变态反应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检测变应性鼻炎(AR)患者血清TNF-α、IL-10在治疗前后的表达变化,探讨二者在变应性鼻炎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33例正常健康对照组以及48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行脱敏治疗前后的血清标本,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测定血清中TNF-α、IL-10的表达水平,SPSS12.0软件进行统 计学分析.结果 TNF-α在AR患者血清中高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28),脱敏治疗后其表达下降,治疗前后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 =0.0032);IL-10在患者血清中表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8),脱敏治疗后其表达上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TNF-α、IL-10在AR患者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413,P<0.05).结论 TNF-α和IL-10在变应性鼻炎发病过程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艾叶挥发油对变应性鼻炎(AR)大鼠血清中IgE、IL-4和IL-5含量的影响。方法:60只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和阳性药对照组,每组10只。实验组用卵蛋白(OVA)、氢氧化铝和灭活百日咳杆菌皮下注射致敏,用10%的卵蛋白生理盐水溶液滴鼻激发,建立AR模型。正常对照组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治疗组和阳性药对照组分别灌胃给予艾叶挥发油和氯雷他定治疗10天,正常对照组用橄榄油代替药物;另外20只大鼠用于被动皮肤过敏原试验(PCA),检验大鼠模型制备及治疗情况;用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外周血清IL-4、IL-5和IgE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鼻喷嚏平均次数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治疗组和阳性对照组(P<0.05);模型组大鼠PCA试验阳性率为92%,其余三组全部表现为阴性;模型组IgE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组IgE、IL-4、IL-5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治疗组各项指标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艾叶挥发油可降低AR大鼠血清中IL-4、IL-5和IgE含量,减轻鼻粘膜变应性炎症。  相似文献   

15.
邱亚双 《医学信息》2019,(3):158-159
目的 分析辛夷鼻炎丸与布地奈德联合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112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6例。对照组应用布地奈德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辛夷鼻炎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患者血清IgE水平、LTE4含量及用药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71%,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观察组患者血清LTE4含量、IgE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36%,低于对照组的12.5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辛夷鼻炎丸与布地奈德联合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血清IgE水平、LTE4含量,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低温等离子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于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在我院耳鼻喉科门诊就诊的变应性鼻炎患者76例,在鼻内窥镜下采用低温等离子手术系统对鼻腔粘膜中筛前神经分布区,下鼻甲前端、鼻丘、中鼻甲后端、肥大鼻甲及息肉组织内部等进行治疗。治疗1w后进行近期疗效评定,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观察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变化,过敏症状改善情况与术后鼻腔变化。结果①治疗1 w后,近期疗效评价显示显效46例,有效2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3.4%(71/76);②1年后,远期疗效评价显示(失访11例)显效34例,有效21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4.6%(55/65);③部分患者在术后发生不同程度的鼻塞、流涕现象,检查鼻腔黏膜水肿,分泌物增多,3~14 d后以上症状消失,发生鼻腔粘连2例,大出血1例,治疗后均痊愈,未发生感染、鼻中隔穿孔等并发症。结论鼻内窥镜下低温等离子治疗变应性鼻炎临床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76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分二组进行脱敏治疗,甲组用粉尘螨注射液,乙组用吸入物抗原。甲、乙两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半年后记分别测定血清IgG、IgE。结果表明,甲、乙两组治疗前后记分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均<0.01)。两组间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在治疗前后血清IgG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血清IgE也有显著差异(P<0.05)。血清IgG上升与IgE下降与临床症状好转相一致。甲组具有治疗方便,疗程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螺旋藻对实验性变应性鼻炎大鼠血清TH1 TH2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以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 用卵清蛋白致敏大鼠制成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 ,口服螺旋藻治疗 ,观察其行为学差异 ;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鼻黏膜改变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对血清中TH1细胞因子IFN γ、IL 2和TH2细胞因子IL 4、IL 5进行检测。结果 行为学得分 ,阳性对照组 (7.8± 1.0 3)明显高于实验组 (1.6± 1.35 )和正常对照组 (0 )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实验组鼻黏膜炎性反应明显轻于阳性对照组 ;实验组IFN γ、IL 2水平明显高于阳性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实验组IL 4、IL 5表达水平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 ;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P <0 .0 1)。结论 螺旋藻通过调节TH1和TH2细胞因子的表达 ,纠正失衡的TH1 TH2的细胞因子网络而对变应性鼻炎产生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FOXP3基因多态性与变应性鼻炎(AR)的相关性.方法 临床纳入AR患者55例以及健康者55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为AR组和健康组.参考Hapmap网站公布的中国北京地区人群的FOXP3基因标签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信息以及Haploview 4.1软件运行的结果,选择rs3761547与rs3761548两个位点,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测序法进行相关基因型的检测.结果 rs3761547与rs3761548两个位点的杂合突变与AR的发生具有相关性,但是经校正P值后发现只有rs3761548位点仍均有统计学意义(OR值为3.10,95%CI为1.19 ~8.02,P<0.05).对不同过敏原进行分层分析,发现尘螨过敏患者中rs3761547与发病存在明显的相关性(OR值为1.98,95%CI为1.16 ~3.37,P<0.05).结论 rs3761548的AC杂合突变与AR发病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而rs3761547与尘螨过敏的AR存在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白芥子、延胡索、细辛、甘遂按2:2:1:1混合研为细末,对照组用面粉,两组药物均用鲜姜汁调成糊状,均于大椎、风门(双)、肺俞(双)、膏肓(双)、志室(双)等穴进行贴敷,每10d1次,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治疗前后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评分,并于疗程结束后3个月进行随访,随访指标为临床症状和体征。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及体征在治疗后和随访时分值均降低,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除流清涕与治疗前比较有差异外,其余症状和体征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症状总分、体征总分与对照组比较下降明显(P〈0.05)。结论穴位贴敷能有效地改善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