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市城区1400例妇女腰椎骨量与年龄和绝经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分析妇女的腰椎骨量变化规律,为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依据。方法:对1400例20~85岁居住在北京市城区的妇女,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DEXA)测量第1~4腰椎的骨矿含量(BMC)和骨密度(BMD)。结果:(1)BMC和BMD在30岁以前随年龄增长而增加,30岁达高峰,50岁以后显著下降。(2)绝经前妇女,BMC和BMD达峰值后不随年龄增长有显著下降,绝经后10年内出现快速骨丢失,早绝经妇女的骨量较低(P<0.05)。(3)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病率17.40%。结论:绝经后10年内出现快速骨丢失,此期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2.
3种激素制剂用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7甲基异炔诺酮、结合雌激素、尼尔雌醇3种激素制剂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及改善围绝经期症状。本研究通过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服药前及服药6个月后桡骨骨密度(BMD)、骨代谢指标、血清性激素水平及外周血单核细胞白细胞介素6(IL6)的测定,探讨3种激素制剂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疗效。一、资料和方法1.研究对象:为1996年10月至1999年5月间就诊于南京铁道医学院及我院妇科门诊、年龄55~65(60.2±5.4)岁、绝经1~8年的48例健康妇女,其中自然绝经44例、人工绝经4例,经单光子骨密度仪测定桡骨BMD诊断为骨质疏松,志愿参加…  相似文献   

3.
应用放射免疫法和单光子骨密度测定法测定了113例绝经前后妇女的血清骨钙素水平(BGP)、尺桡骨平均骨密度(BMD),并测定了甲状旁腺激素(PTH)、降钙素(CT)、雌二醇(E2)等多种骨代谢参数。结果:绝经后妇女血清BGP升高,绝经5年内升高最为明显,BMD逐渐下降,BGP与BMD呈正相关,骨转换水平升高。提示绝经后妇女因缺乏雌激素存在骨质丢失。这一过程可能是在多种因素参与下,骨形成和骨吸收之间不平衡所致。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利维爱 1 2 5mg d和结合雌激素 (CEE) 0 6 2 5mg +安宫黄体酮 (MPA) 2mg联合钙剂对绝经后骨质疏松和低骨量妇女骨密度的影响。方法 绝经后妇女 30人 ,分为利维爱组和CEE组。利维爱组8例为骨质疏松 ,中位年龄 6 4岁 ,中位绝经年限 1 4年 ;9例为低骨量 ,中位年龄 5 2岁 ,中位绝经年限 3年 ,均给予利维爱 1 2 5mg d、Ca -D 6 0 0mg d口服。CEE组中位年龄为 5 1岁 ,中位绝经年限为 2 5年。治疗前及治疗 1年时用DEXA方法检查前臂远端骨密度各 1次 ,做为自身对照 ,对比骨密度变化情况同时每年通过阴道B超监测子宫内膜的厚度。结果 利维爱组骨质疏松患者 ,松质骨骨密度增长中位数为 +4 0 % ,密质骨为 +2 6 % ;低骨量者 ,用利维爱者分别为 0和 - 1 0 % ,用CEE者为 +0 3%和 - 0 7%。所有患者依从性好 ,无明显副作用发生。结论 利维爱 1 2 5mg d联合钙剂能够提高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的前臂骨密度  相似文献   

5.
体质指数对骨峰期及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 ,测量骨峰期妇女 10 12例及绝经后妇女 5 76例不同部位骨骼的骨密度 ,并分析体质指数 (BMI)对骨峰期及绝经后骨密度的影响。一、资料与方法1 研究对象 :自 1998年 1月至 2 0 0 0年 3月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横段面调查 ,从我院附近的机关、学校、社会团体共十几个单位抽取研究对象。骨峰期妇女按文献报道 ,选取 4个年龄段的妇女[1] ,且兼顾个体差异 (各年龄段前后各± 2岁 ) ;绝经后妇女按每 5岁为 1个年龄段选取。基本情况见表1、2。所有研究对象 (均为志愿者 )均详细填写表格、询问病史和进行检查 ,排除可能…  相似文献   

6.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低骨量及快速的骨质丢失是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决定性因素。女性的峰值骨量明显低于男性,4 0岁后骨质还会伴随年龄的增长出现缓慢的丢失。绝经后由于卵巢功能减退,骨失去了雌激素的保护作用致使骨转换率明显增高,骨吸收增多,骨丢失加速,年丢失骨量约占全部骨量的2 .5 % ,甚者可高达5 % ,此过程持续约5~10年,尤以绝经后的前3年骨丢失速度最快。当绝经后妇女的骨量减少,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达到峰值BMD的- 2 .5S或以下即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osteoporosis,PMO)。  PMO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最常见的一种,其患病…  相似文献   

7.
年龄、绝经年限与骨代谢指标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妇女不同年龄段、绝经年限、初潮年龄的骨代谢指标的变化。方法 :随机选择年龄 2 0~ 75岁的妇女 2 10例 ,测定血清钙 (Ca)、磷 (P)、碱性磷酸酶 (ALP)、性激素 ,尿钙 /肌酐 (Ca/Cr)值。结果 :骨代谢指标与年龄、绝经年限、初潮年龄均呈正相关 ,40岁以上的妇女的骨代谢指标明显高于 40岁以下的妇女 (P <0 0 5 ) ;初潮年龄在 18岁以上的妇女骨代谢指标明显增高 (P <0 0 5 ) ;绝经后E2 水平较绝经前降低 (P <0 0 5 ) ,但不同绝经年限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绝经后骨代谢指标较绝经前增高 (P <0 0 5 ) ,尤其在绝经后 10年以上增高更明显。结论 :妇女在围绝经早期出现骨转换率增高 ,可能与雌激素下降有关 ,因此对围绝经早期妇女 ,尤其是初潮年龄晚者 ,应进行骨代谢指标测定 ,筛查并及时预防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绝经后低骨量和骨质疏松症(PMO)患者的血清白细胞介素-1,2,6(IL-1,2,6),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Ⅱ)及骨密度(BMD)的变化。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80例绝经后低骨量或骨质疏松症并伴有骨痛患者(双阳组,又分为倍美力组和倍美力加依屈磷酸二钠联合治疗组)的血清IL-1,2,6和IGFⅡ,选用单能X线吸收测定法测定跟骨骨密度,并与40例骨密度正常,无骨痛的健康绝经后妇女(双阴组)和30例健康女性青年(青年组)作对照。结果绝经后妇女无论有无骨质疏松均有IL-1,2,6和IGFⅡ水平上升;联合治疗后血清IL-2,6和IGFⅡ显著下降(P分别<0.01,<0.01,<0.05),倍美力组细胞因子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倍美力仅能延缓骨丢失,不能逆转已经存在的低骨量,联合治疗不仅能延缓骨丢失,而且使骨量增加,骨密度上升;双阴组6个月、12个月骨丢失分别为1.21%和2.86%。结论绝经后妇女的免疫活性细胞释放过多的IL-1,2,6和IGFⅡ,参与了骨骼系统的免疫损伤,峰值骨量低者则发生骨质疏松。联合治疗可使与骨吸收有关的细胞因子水平下降,骨密度上升,疗效优于倍美力组。  相似文献   

9.
骨质疏松是绝经后妇女的常见病。雌激素替代疗法除能解除绝经后综合征外,还可防治骨质疏松,但长期应用可能增加子宫内膜病变或乳腺癌的危险性。而雷洛昔酚(Ra)是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对骨与血脂代谢影响与雌激素相同,有良好作用。而对子宫内膜与乳腺与雌激素不同,有拮抗作用。为比较结合雌激素(CEE)与Ra在短期内对骨组织形态学,骨密度(BMD)与骨转换生化指标的影响。对51例55~85岁至少绝经5年的妇女用Ra 60mg/d,或CEE 0.625mg/  相似文献   

10.
初潮及绝经年龄等因素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Li HL  Zhu HM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5,40(12):796-798
目的探讨初潮年龄和绝经年龄、生育次数及哺乳时间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的关系。方法1999年5月至2003年4月,对已绝经的1472例妇女进行骨密度测定,并对不同月经初潮年龄、绝经年龄、生育次数及哺乳时间妇女的骨质疏松症发生率及骨密度进行分析比较。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为骨密度值低于或等于正常年轻妇女平均骨密度峰值减去2.5个标准差。结果1472例中,共发生骨质疏松症861例,发生率为58.5%。其中绝经年限为1~10年、初潮年龄≥17岁者336例,发生骨质疏松症119例(35.4%);初潮年龄≤13岁者276例,发生骨质疏松症75例(27.2%)。1472例妇女中,初潮年龄11~13岁者,腰椎骨密度为(0.83±0.16)g/cm2;14~16岁者为(0.82±0.16)g/cm2;17~19岁者为(0.80±0.14)g/cm2;初潮年龄11~13岁者与17~19岁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72例妇女中,年龄为55~65岁、绝经年龄≤48岁者156例,发生骨质疏松症98例(62.8%);绝经年龄≥54岁者80例,发生骨质疏松症33例(41.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472例妇女中,生育次数≥4次者225例,腰椎、大转子及W ard三角区骨密度分别为(0.76±0.16)、(0.49±0.10)及(0.38±0.19)g/cm2;生育次数≤1次者475例,分别为(0.85±0.15)、(0.57±0.10)及(0.52±0.11)g/cm2,两者各部位骨密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472例妇女中,哺乳时间≥36个月者249例,腰椎、W ard三角区骨密度分别为(0.76±0.16)及(0.40±0.10)g/m2;哺乳时间≤6个月者418例分别为(0.83±0.17)及(0.48±0.12)g/m2,两者各部位骨密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月经初潮时间晚及绝经时间早的妇女,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高;生育次数多,哺乳时间长的妇女的骨密度低于生育次数少、哺乳时间短的妇女。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小剂量结合型雌激素 (CEEs)与合用醋酸甲羟孕酮 (MPA ) (CEEs- MPA )对绝经后妇女脊柱、髋骨骨密度(BMD)、总骨矿含量 (BMC)和骨转化指标的影响 ,美国于1995年 8月~ 2 0 0 0年 10月间进行了一项为期 2年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病例纳入标准 :14 0~ 6 5岁健康绝经妇女。 2绝经 1~ 4年。3血 FSH≥ 30 IU / L。4血 E2 ≤ 185 pmol/ L ,5子宫完整。6体重不超出正常范围 2 0 %。排除标准 :1合并影响骨代谢的疾病或可能影响 BMD测定的腰椎退行性变等。 2腰椎 BMD基线水平低于健康青年妇女均值的 3个标准差。 …  相似文献   

12.
骨质疏松症是一个影响老年人健康的问题。最近几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不明原因的增高,引起更多的关注。骨密度是骨折危险度的一个重要参数,但对影响绝经前妇女骨密度诸因素所知甚少。雌激素替代疗法可阻止骨质丢失,复合口服避孕药的主要成分雌、孕激素影响骨代谢。本文探讨复合口服避孕药对绝经前妇女骨密度的影响。 45例未产妇女口服雌、孕激素复合避孕药(炔雌醇30~35μg,左旋18炔诺酮150~250μg或炔诺酮0.5~1.0mg)连续至少2年。40例未产妇女为对照组,另外17例妇女曾口服避孕药最少12个月,  相似文献   

13.
对采用 Norplant R埋植剂和仿制 Norplant的国产埋植剂 型避孕的育龄妇女骨密度和骨代谢改变进行了 1年的随机前瞻性临床观察。 6 1例正常妇女被分为两组 :Norplant埋植剂组 30例 ,国产埋植剂组 31例。两组于埋植前和埋植后第 12个月时采用双能 X线骨密度测定仪 (DEXA)分别测定了腰椎 L2 ~ L4、股骨近端骨密度和骨矿含量。两组妇女埋植后第 12个月时腰椎 L2 ~ L4骨密度和骨矿含量均较埋植前明显增加 (P<0 .0 1) ,Norplant组骨密度平均增加2 .40 % ,骨矿含量平均增加 3.34 % ,国产埋植剂组分别增加 2 .75 %和 4.47% ;从年龄分析 ,以 2 5~ 2 9岁组腰椎 L2 ~ L4骨密度埋植后增加最为显著 ,Norplant组 P<0 .0 5 ,国产埋植剂组 P<0 .0 1。国产埋植剂组妇女埋植后第 12个月时股骨大粗隆骨密度和骨矿含量较埋植前明显增加 (P<0 .0 1) ;国产埋植剂组妇女空腹尿羟脯氨酸 /肌酐比值埋植后第 12个月时较埋植前明显下降 (P<0 .0 1) ;对使用妇女腰椎、股骨骨密度和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影响 ,在两种埋植剂之间埋植前后比较均无显著差别 (P>0 .0 5 )。左旋 - 18甲基炔诺酮皮埋避孕剂对绝经妇女的骨骼是非有害的 ,对年轻妇女骨峰值的获得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索早期发现子宫内膜病变的无创伤性诊断方法 ,我们对 132例绝经后子宫出血妇女诊刮术前用阴道B超检测子宫内膜厚度 ,并与诊刮术后子宫内膜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性分析 ,以评估阴道B超检测绝经后子宫出血妇女子宫内膜厚度的临床价值。1 资料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 1996年 10月至 1999年 10月门诊及住院的绝经后子宫出血、无激素替代治疗的妇女132例。年龄 43~ 74岁 ,平均 (5 7 2 0± 6 86 )岁 ,绝经时间1~ 2 9年 ,平均 (8 40± 2 5 1)年。1 2 方法 所有患者在行诊刮术前 1天或当天行阴道B超检查 ,仪器采用德国生产的…  相似文献   

15.
骨质疏松是绝经后妇女常见的疾病。绝经后10~15年,骨密度约是年青人的1/3~1/2。骨质疏松妇女极易骨折,绝经是雌、孕激素缺乏状态。雌激素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防治作用已肯定,但可以增加子宫内膜癌及乳腺癌的危险性。近年来的研究说明孕激素与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系。孕激素可促进骨形成,而且可以阻止子宫内膜过度增生,防止子宫内膜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口长寿社会老龄化进程,骨质疏松的发病率在世界常见病中已跃居到第7位。本研究对云南玉溪地区的2590例妇女骨量变化与相关因素分析,旨在为基层开展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工作总结经验。1-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为1996年10月至1998年8月在我院体检及就诊的2590例玉溪妇女,年龄25~70岁。1-2 方法 以BH-6012型单光子骨密度仪于非优势侧前臂中远1/3交界处测定桡骨骨密度(BMD)并对其中年龄40~70岁妇女265例填写调查问卷,部分行性激素测定,对46例BMD降低的妇女作治疗前…  相似文献   

17.
乔林  熊英  徐克惠   《实用妇产科杂志》2020,36(7):481-484
正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退化性骨骼疾病,是威胁广大绝经妇女健康的重要公共问题。本文将对骨质疏松症及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定义、流行病学和发病机制、高危因素、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简要概述。1定义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定义为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院(NIH)提出定义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骨强度  相似文献   

18.
绝经后妇女雌孕激素连续联合补充治疗一年对乳腺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长期 (5年以上 )性激素补充治疗 (HRT) ,乳腺癌危险性有所增加 ,相对危险性 (RR)为 1 2 6[1] 。因此 ,HRT中乳腺的监测倍受关注。有报道 ,HRT使用的近期 (1~ 2年 )约有17%~ 3 0 %的妇女X线平片检查乳腺密度增高[2 ] 。而超声下乳腺结构的改变报道很少。本研究就此进行探讨。一、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 :为 1997年 3~ 9月在我院就诊的绝经后妇女 ,60例 ,平均年龄 5 8 7岁 (48~ 64岁 ) ,平均绝经 8 3年(1~ 2 1年 ) ,身体健康 ,知情同意 ,由非研究方提供的随机表随机分组进入安慰剂和HRT组 ,两组间各参数比较 ,差异均无显著…  相似文献   

19.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张万钟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是中老年妇女的常见病,PMO引起的骨折是中老年妇女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迄今,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重建已经疏松的骨质,故对它的早期诊断、确定低骨量和快速失骨者尤显重要。近几十年无创性骨密度测量技术...  相似文献   

20.
端粒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一种重复片段 ,能够维持染色体的稳定和完整 ,避免其发生融合。端粒酶是一种逆转录酶 ,其活化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端粒重复片段扩增 (TRAP)的方法 ,对绝经前后妇女的子宫内膜、腺瘤型增生的子宫内膜及子宫内膜癌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 ,以期早期发现子宫内膜的癌前病变。现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 :自 1998年 4月至 2 0 0 1年 4月 ,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妇产科住院行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 12 9例 ,年龄30~ 6 2岁 (平均 4 7 7岁 )。其中绝经前妇女 5 2例 (增殖期2 5例 ,分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