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中医对败血症的认识败血症,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由于热毒炽盛、温邪,湿邪等所引起,属于温病、温毒、痈疽、疗疮走黄等病的范畴。其典型症候,在祖国医学的“疔疮走黄”,“疽毒内陷”等病证中可见到描述。《外科正宗》论疔疮走黄:“其形虽小,其恶甚大,再加艾灸,火益其势,逼毒,内攻反为倒陷,走黄之症作矣。既作之后,头目耳项俱能发肿,形如尸胖,七恶顿作。治虽有法,有百中难保一二”。又云:“日久原疮无踪,走散之处,仍复作脓,脉数唇焦终死”。《外科大成》论疔疮:“……迟则走黄,变异莫测”。这些描述与金葡  相似文献   

2.
疔疮走黄出处,大都谓始见于《疮疡经验全书·疔疮》,如《简明中医辞典》、《中医外科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外科学》等。唯一持不同意见的是《中医大辞典·外科骨伤五官科分册》,称首见于《仙传外科秘方》。笔者研读了上两本书,认为“疔疮走黄”出典于《仙传外科秘方》是正确的。 一、从成书的年代来比较:元朝杨清叟撰、明代赵宜真集《仙传外科秘方》刊行于  相似文献   

3.
当归四逆汤可广泛应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皮肤科等各科疾病。临证只需谨守“血虚寒凝,经脉气血痹阻”之病机,即可随证加减。  相似文献   

4.
祖国医学之“肌衄”,亦称“发斑”,属于“血证”范畴。肌衄,证名。非外伤之肤表出血。又名血汗,亦称红汗。《证治要诀·诸血门》:“血从毛孔而出,名曰肌衄。”气血亏虚,血随气散者,治宜补血固表,选用当归补血汤、黄琵建中汤、保元汤等方。阴虚火旺者,治宜养阴清火,用凉血地黄汤或当归六黄汤。由胆热而致者,用河间定命散(见《赤水玄珠》)。  相似文献   

5.
急性胆道感染是外科临床常见急腹症之一,在我院外科仅次于急性兰尾炎、急性肠梗阻。约占第三位。祖国医学认为急性胆道感染属于“结胸发黄”、“黄疸”、“癖黄”等辨证范围内。我院外科十几年来,共收治急性胆道感染250例,其中50例是属于重症胆道感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丁甘仁医案著作中外科病案的辨证规律。方法 采用Apriori算法建模,对丁氏外科医案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并结合传统的文献研究及频数统计,探索丁氏外科的辨病、辨证特色。结果 丁氏外科医案中疽为优势病种,痈、骨槽风、瘰疬等病也较为常见。与《中医外科学》中辨证对比,丁氏对疽的辨证更注重里证,而非表里同病;丁氏对大头瘟的辨证以表实热证为主要证型,而非内热证。此外,丁氏医案中辨证为血虚气滞或阴亏气滞的病案比气滞血瘀、痰瘀互结、气血两虚等常规外科证型更为常见。结论 丁甘仁外科医案所体现的辨证规律对当下外科疾病的辨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阴血亏与气滞两种病机的并存多出现在瘤、癌、瘰疬、附骨疽等病案中,反映了丁氏对“因虚而滞”和“因滞而虚”两种病变机理的认识,丰富了中医气血关系的理论,扩充了中医外科辨证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本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慧中 《基层医学论坛》2005,9(7):i001-i001
慢性肝炎是由病毒、药物或其它原因引起的肝脏炎症。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一般都概括在“黄疸”、“胁痛”、“郁症”、“痞块”等范畴之中。血瘀证是肝炎的常见证型之一,活血化瘀为治疗慢性肝炎的重要方法。笔者在辩证施治的基础上,用活血化瘀药治疗慢性肝炎,近年来收到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黄疸 ,是以身黄 ,小便黄 ,尤以目黄为主证的疾病。“黄疸”最早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 ,其云 :“目黄者曰黄疸”。但对其病因病机及治法均未论及。仲景禀承《内经》要旨 ,集秦汉证治大成 ,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火逆发黄、瘀血发黄、寒湿发黄、湿热发黄诸种类型。笔者在学习《伤寒论》的基础上 ,仅就湿热发黄一证的病因病机及其方治 ,浅书已识。谬误之处 ,望希指正。1 湿热发黄的病因病机“湿热郁蒸”而发黄 ,作为湿热发黄的病因病机而言 ,虽被历代医家所公认 ,然对原文中的“瘀热在里”的看法不一 ,注释有别。成无己认为“胃为土而色黄 ,…  相似文献   

9.
茵陈治黄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茵陈在临床上广泛用于发黄诸证,被誉为“退黄要药”。但也并非是“黄”皆宜。通过对茵陈性能、作用以及发黄诸证原因、病机、病位和特有症状的分析,可以看出,清热利湿退黄为茵陈性能之要,利小便是其祛除湿邪之主要途径;所治之黄当以湿蕴肝脾为用药之本,无湿之黄则为茵陈用药之忌。使用茵陈要随证配伍,并应有适宜的煎煮方法以充分发挥药效。  相似文献   

10.
<正> 本人对盆腔炎的治疗,从“湿热蕴结下焦”着手,创制了“银甲煎剂”或“银甲丸”。此方不仅仅限于”盆腔炎。”对西医诊断的“子宫颈糜烂”、“肾盂肾炎”、“膀胱炎”等亦可施用,功效显著。兹选三例以“银甲九”或“银甲煎”及随证辅佐药为主而获全愈的病例,叙述如下: [例一]黄××,女,24岁,已婚,门诊号123687。因婚后未受孕,月经后期带下,黄臭量多,少腹及腰部疼痛半年未止,于1963年5月2日来我院初诊。经量少,色黯,质稀薄,伴有头痛,倦乏多梦,心烦口渴,溲黄便结,腹痛拒按,面色萎黄,苔薄黄,舌尖红,有小蕊,脉弦数。  相似文献   

11.
谈谈四逆散     
四逆散的适应证《伤寒论》少阴篇(第318节,赵本,下同)说:“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这是四逆散主要的适应证。但这里所指出的证候,如从表面来看,可以使人产生下列看法:(一)骤看“少阴病、四逆”五字,似属一个严重证候,因经文没有指出这是因下利而引起四逆之证,因而容易联想到少阴病恶寒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经文298条)的严重阶段。(二)细读本节全文,则觉得与第298节所指的  相似文献   

12.
考前贤对因瘀致眩晕,较少有专题论述。明确指出瘀滞致眩晕者,始倡于明,杨仁斋《直指方》曰:“瘀滞不行,皆能眩晕。”到清代,瘀血眩晕因证脉治渐趋成熟,如潘楫注释的《医灯续焰》(明、王绍隆传)对病机、征候颇多阐述:“眩晕者多属诸风,……有因于死血者,……血死则脉凝滞,脉凝则上注之力薄矣,薄则上虚而眩晕生焉。其脉必涩,涩为滞涩,征死血之不流行也;或兼见胁痛,善忘,目黄,大便难等症。又为枯涩,征死血之不充足也,谓之血虚眩晕。”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书中特立通窍活血场,治头面四肢周身血管血瘀之症。唐宗海认为,…  相似文献   

13.
徐少鳌主任医师生前系芜湖中医院副院长,在四十载外科临证生涯中,屡起沉疴,名噪城邑。由其门人肖波医师整理的《徐少鳖外科治验录》,集中地反映他了的临证经验。反复拜读,收悟颇多,试作一刍议。 一、治疔疮,审轻重,巧于化裁 明代外科大家陈实功曰:“夫疔者,疡科迅速之变也”,“疮色猪肝紫,无脓必定死”。徐师通过长期临床实践,进一步强调说:“疮面色如猪肝,板硬不痛,肉肿疔不肿,均属逆证、败证、难治,治疗中更应慎重。”主张以察证之顺逆为首务,量病轻重用药。盖头为诸阳之会,是气血汇聚之所在,故认为颜面疔尤易生变端,每投大剂七星剑汤(野菊花100g,紫花地丁60g,苍耳子、半枝莲、豨莶草、草河车、麻黄各适量)加金银  相似文献   

14.
阳黄用清热利湿法,这是常法,何以失误?首先是判断上的问题。如所共知,阳黄其色鲜明如橘子,阴黄其色黯晦。若仅据此一点即判断为阳黄阴黄,就有很大的片面性。阳黄阴黄的辨证,应以是否出现阳明证或太阴证来判定;换句话说,辨证要点是证候的出现,而不是黄色如何,若黄色鲜明如橘子,症见发热口渴,大便秘结,尿黄如茶,舌苔黄腻,脉弦滑(不必悉具),其为阳黄无疑;若虽色黄鲜明如橘子,而症见脘腹胀,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腻,脉沉细迟等。则是阴黄而不是阳黄。考《伤寒论》有“太阴当发身黄”的记载,《诸病源候论》阴黄条有“身面包黄”之说。两书都没有指出阴黄色黯晦。临证实践体会,黄疸型肝炎面及身黄大都鲜明如橘子,很少出现晦黯的;若见到晦黯,多已是发展到肝硬化或肝癌以及胆道慢性实质性病变等。可见黄疸型肝炎阳黄阴黄之分,主要在证候,而不是依据黄色的鲜与晦。 1972年5月,一黄疸型肝炎患者,发病仅5天,  相似文献   

15.
“五更泻”并非皆属脾肾阳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更泻”多属脾肾阳虚,后阴不固所致。治疗多遵温肾固泻之法,以“四神丸”、“真人养脏汤”为代表方。但是,临床也常常会遇一些特殊情况,其病位并不在于脾肾,而涉及于心、肝、肺等脏,病性亦并非虚或寒,而为实或热或虚实错杂等。所以,临证且不可拘泥脾肾阳虚一说,必须审证求因,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16.
阻塞性黄疸对心功能的影响—动物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阻塞性黄疸(阻黄)是外科常见的临床征象,它可能伴有潜在危及生命的并发症,阻黄患者术后易发生休克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据文献报道外科治疗中阻黄的死亡率可高达6~30%,过去认为阻黄患者的高死亡率是阻黄引起肝功能损害而导致一系列代谢功能紊乱,或肝功能不全导致肾功能衰竭所致。  相似文献   

17.
肿瘤患者肝细胞性黄疸的中医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其中,尤以目黄为主症。肿瘤患者的肝细胞性黄疸,尚有上腹包块、腹壁青筋暴露、腹胀大等症,当属祖国医学“肝积”、“黄疸”、“臌胀”、“积聚”等证范畴。《难经·五十六难》曰:“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  相似文献   

18.
黄汗辨疑     
黄汗一证,首见于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中。因其具有独特的“汗出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而命名;以状如风水,身面肿而列为水气病的一个类型。此病自仲景提出后,至随唐《诸病源候论》[1]、《千全方》[2]把黄汗列为黄疸之类以来,古今诸家多从其说,至余无言更强调说:“总之汗液之黄,乃胆汁为之,是可断言者,不能以其云‘汗出入水得之’,而即谓为非黄疸也”[3]。目前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中医内科学》,虽把黄汗列在“汗证”之中,而病机仍认  相似文献   

19.
<正> 急性腹膜炎是外科的常见急腹症,其发生与多种外科疾病有关。我们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过程中,以“甘遂黄硝散”治疗急性腹膜炎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简介于下。理论依据祖国医学虽无急性腹膜炎这一病名,但有该类病证的生动描述,如“大结胸”证便是。“结胸”证源出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大结胸”证为“结胸”证之一种。论中云: “……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  相似文献   

20.
病毒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发病率高、病程长、难治愈、易反复的常见病,到目前为止尚无特定的中医病名与其对应,临床上多以病位结合病性或以主证而确立中医诊断,包括在“胁痛”、“湿病”、“黄疸”、“痞证”、“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