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MRI VIBE序列动态增强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目的 探讨MRI快速梯度回波的三维容积式插入法屏气检查(three-dimensional volumetric interpolated breath—hold examination,3D-VIBE)序列动态增强扫描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1例CT及US检查未明确诊断的肝脏局灶性病变病例相继进行常规自旋回波(spin—echo,SE)T2W、2DGRET1W平扫和3D-VIBE序列的钆剂增强多期(动脉早期、动脉晚期和门静脉期)扫描,分别观察各种病灶在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各时相的信噪比(SNR)、对噪比(CNR)、信号强度和强化规律,并与临床、手术病理结果等对照。结果 各种类型的肝脏局灶性病变的SNR和CNR,信号强度及强化特点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结论 MRI3D-VIBE序列动态增强对肝脏各种局灶性病变具有重要的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影像学特点和病理诊断结果,以提高肝脏占位性病变术前确诊率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诊治情况,总结患者术前不同影像学检查中肝脏占位性病变的特征表现,通过对比术后肝脏占位件病变的病理诊断结果,比较B超、动态增强CT和动态增强MRI的术前确诊率. 结果 40例患者均通过手术切除肝脏占位性病变,切除标本中经病理诊断原发肝细胞肝癌22例、肝脏巨大再生结节7例、局灶性结节样增生、胆管细胞肝癌、肝血管瘤和肝硬化结节各2例、肝腺瘤、肝紫癜症和肝内异物反应结节各1例.肝脏B超的确诊率普遍较低,只有20%;增强CT在原发性肝癌和肝脏巨大再生结节的鉴别诊断中准确率较低,分别只有45.8%和0,全部病例的确诊率为42.5%;MRI在各种不典型病变的术前鉴别诊断中确诊率高达92.5%.结论 某些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术前诊断较为困难,应加强对这些病变的认识和鉴别诊断,动态增强MRI对各种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率高.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对非肝细胞癌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753例行CEUS的非肝细胞癌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的超声造影进行回顾分析,将超声造影结果与诊断金标准对比,评价CEUS对非肝细胞癌肝脏局灶性病变良恶性及病灶类型区分的诊断价值。结果〓1753病例中,良性病灶1318个、CEUS正确诊断92.94%(1225/1318);恶性病灶435个,CEUS正确诊断88.74%(386/435);CEUS对非肝细胞癌肝脏局灶性恶性病变诊断的敏感度为88.74%(386/435),特异度为92.94%(1225/1318),准确率为91.90%(1611/1753),阳性预测值为80.58.7%(386/479),阴性预测值为96.15%(1225/1274)。CEUS对不同病灶病理类型诊断的准确率:血管瘤97.41%(640/657)、局灶性脂肪变96.43%(216/224)、MLC 84.81%(268/316)、FNH 85.55%(225/263)、炎性病变(包括肝脓肿)58.82%(40/68)、RN 57.14%(28/49)、DN 12.50%(2/16)。结论〓CEUS对非肝细胞癌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良恶性鉴别诊断有较高的价值,但对病种类型的定性诊断准确率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DWI(IVIM-DWI)对常见肝脏实性局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0例(61个病灶)肝内实性局灶性病变患者资料,其中肝血管瘤17个、肝细胞癌(HCC)31个、肝内胆管细胞癌(ICC)6个和肝转移瘤7个。采用IVIM-DWI测量表观扩散系数(ADC)、真实扩散系数(D)、假性扩散系数(D*)和灌注分数(f),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肝脏血管瘤与肝内常见恶性病变的ADC值、D值和f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845、-2.727、-2.067,P均0.05),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76,P=0.499)。ADC值诊断恶性病变的曲线下面积为0.820(P0.05),阈值1.30×10-3 mm2/s,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47%和79.55%。4种类型肝脏实性局灶性病变的ADC值和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553、8.569,P均0.05),其中肝血管瘤与HCC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肝血管瘤与HCC和ICC的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014)。结论 IVIM-DWI对常见肝脏实性局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有限,ADC值可能具有更高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Propeller LAVA序列MR动态增强对慢性肝病背景下动脉期强化小结节(≤3.0 cm)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32例经组织学和(或)临床实验室检查证实的慢性肝病者Propeller LAVA增强检查资料,观察动脉期强化小结节的血供特点、强化规律及程度。结果所有患者中,89例153个结节(0.5~3.0 cm)符合本组纳入要求,其中〈2.0 cm圆形或卵圆形结节62个,≥2.0 cm 55个,其他形状36个。90个肝细胞癌结节中,与邻近肝实质比较,62个在门静脉期和延迟期表现为低信号结节,21个略低于邻近肝实质,7个信号强度近似于邻近肝实质。肝血管瘤20个,15个T2 WI信号强度类似于脑脊液,5个略低于脑脊液;动脉期10个边缘结节状强化,8个均匀强化,2个周边见楔状高信号;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均表现为稍高于或等于邻近肝实质的强化结节。动脉门静脉分流40个,动脉期位于肝脏中心或周边部分的卵圆形、楔形或三角形强化影,随时间延迟与邻近肝实质信号强度一致。局灶结节增生3个,动脉期强化程度近似于同层面腹主动脉,门静脉期和延迟期与邻近肝实质信号强度近似。结论 Propeller LAVA序列可准确显示慢性肝病患者动脉期强化小结节的血供特点、形态、边缘及其组织学性质。  相似文献   

6.
《腹部外科》2012,25(3)
目的 总结肝脏结节性病变误诊的教训,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8年1月至2012年2月间误诊的12例肝脏结节性病变,所有病人均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确定病理结果.结果 良性病变误诊为肝细胞癌7例(2例为肝脓肿,2例为肝炎性假瘤,1例为局灶性结节样增生,1例为肝硬化结节,1例为血管瘤);肝细胞癌误诊为良性病变4例(3例误诊为肝脓肿,1例误诊为局灶性结节样增生);另1例肝细胞腺瘤误诊为局灶性结节样增生.结论 肝脏结节性病变的诊断应结合病人的病史、临床表现、化验、影像学检查及病理结果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一组肝脏局灶性病变进行实时超声造影检查,评价超声造影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66例肝脏局灶性病变进行实时超声造影检查,记录病灶的始增时间及始退时间,并分析病灶强化方式。结果原发性肝癌主要呈现整体均匀、不均匀或环状强化;肝转移癌主要呈现环状、整体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肝血管瘤主要呈现周边结节状强化;FNH主要呈自中央轮辐状强化。恶性病变组与良性组始退时间及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造影在显示病变内血流灌注特征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在肝脏局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上具有突出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肝脏占位病变在超声造影中的增强特征。方法对45例肝脏占位病变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并实时观察病灶内灌注过程及回声变化。结果肝细胞肝癌表现为动脉相快速增强,并在门脉相快速消退:肝血管瘤呈现自周围向心性缓慢充填式增强或周边增强,持续较长时间;肝局灶结节性增生(FNH)表现为快速增强,在实质相开始消退;肝转移癌表现为动脉相周边增强;肝炎性假瘤(IPL)和肝硬化增生结节大多在动脉相、门脉相及实质相均未见异常增强和廓清区。结论不同性质的肝脏占位病变在超声造影中有不同的增强方式,可为肝脏占位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超声造影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病变(FHL)的强化方式在其定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47例FHL病例(50个病灶),采用MRI三维容积式内插值法屏气检查序列(3D-VIBE)对病灶进行包括动脉早期、动脉晚期和门静脉期在内的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分析3D-VIBE序列所显示的病灶形态学特点和测量病灶的对比噪声比,重点观察病灶的强化方式和强化方式的动态演变过程。结果①17例(20个病灶)肝细胞肝癌(HCC)多表现为“动脉期快进、门静脉期快出”的强化方式,60%的HCC出现“假包膜”,65%合并肝硬变背景;②3例胆管细胞肝癌动脉期轻度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67%合并有病灶周围近侧肝内胆管的扩张;③12个(100%)转移性肝癌均表现为周边程度不一的环形强化;④肝血管瘤在动脉早期边缘呈周边结节样强化,并随时间推移出现向心性的“推进式”强化;⑤4例细菌性肝脓肿主要表现为脓肿壁的簇状或环形强化和内部纤维分隔的轻度强化,1例嗜酸性肉芽肿仅轻度强化。结论FHL的形态学特征以及动脉期的强化特点和强化演变方式对定性诊断帮助较大;MRI 3D-VIBE序列多期动态扫描是提供上述信息的最优影像学技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超声造影技术鉴别诊断患者肝移植术前肝硬化并发局灶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对104例患者肝移植术前的158个病灶进行超声造影检查。结果33个硬化结节以门脉期整体等增强为主要特点;2个不典型增生结节表现为门脉期中央低增强、周围等增强;106个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病灶表现为动脉期高增强、门脉期及延迟期低或等增强,HCC低分化组较高分化组病灶内造影剂到达时间及达峰时间比自身肝实质明显提前(P〈0.05);6个卫星病灶表现为三期低增强;3个肝脓肿病灶表现为动脉期及门脉期周边厚环状高增强;8个血管瘤病灶表现为三期整体或结节状向心性高增强。结论超声造影技术有助于肝移植术前肝硬化并发局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为肝移植术前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乳腺导管原位癌的MRI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乳腺导管原位癌的影像学表现及MRI的诊断价值,以进一步提高对乳腺导管原位癌的影像学认识。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为乳腺导管原位癌病人的临床资料,研究其乳腺磁共振图像的形态学特点、动态增强方式及扩散加权成像特点。结果:18例导管原位癌的形态学表现及增强方式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非肿块型13例(72.2%),包括不规则片状6例和段状改变7例,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Ⅱ型者12例,Ⅲ型者1例;另一类表现为肿块型,5例(27.8%),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Ⅰ型者1例,Ⅱ型者2例,Ⅲ型者2例。弥散加权成像发现病灶15例,检出率达83.3%,表面扩散系数(ADC)1.30×10-3mm2/s有10例。结论:乳腺导管原位癌MR图像上多表现为非肿块的段状分布及片状分布的异常强化,少数也可表现为肿块型改变,弥散加权成像在定性诊断上能起重要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2.
超声造影对肝脏小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分析较小肝脏占位性病变(直径≤3cm)超声造影表现,探讨超声造影对肝脏小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患者156个直径≤3cm的肝脏占位性病变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其中恶性病灶74个,良性病灶82个。利用TIC软件分析除外术后瘢痕、坏死结节及性质待定的病灶外的142个病灶造影剂灌注模式,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74个恶性病灶及除坏死结节、术后瘢痕外的72个良性病灶不同程度增强。动脉相原发性肝细胞癌(HCC)100%(49/49)增强,其中71.43%(35/49)呈整体增强;实质相85.71%(42/49)呈典型的"黑洞"征。转移性肝癌动脉相特征性地表现为厚环状增强者占52.00%(13/25);实质相88.00%(22/25)呈"黑洞"征。良性病变中动脉相后期呈整体增强、斑片状增强及环状增强者分别为48.61%(35/72)、18.06%(13/72)、33.33%(24/72);实质相呈"黑洞"征、强度低于、近似于周围肝组织者分别为1.39%、30.56%、68.06%。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和炎性假瘤造影呈快进快退,类似于恶性肿瘤。TIC分析良性病灶始增时间、增强时间及达峰时间均晚于恶性病灶,差异具有显著性,峰值强度在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HCC和转移性HCC上述参数无差异。血管平滑肌脂肪和炎性假瘤TIC上述各参数低于良性组其余病变。结论超声造影对提高肝脏小占位病变的定性诊断率有重要的价值,部分良性病变造影表现缺乏特异性,确诊仍须结合其他影像学方法或穿刺活检。  相似文献   

13.
CT检查已成为肝门部胆管癌术前检查的一种重要的手段.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20例经手术和活组织病理检查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的多排螺旋CT表现,探讨多排螺旋CT检查在肝门部胆管癌诊断与可切除性评估中的价值.所有患者在腹部平扫后行动态增强扫描,包括动脉期和门静脉期,6例行3 ~4 min的延迟期扫描.扫描结束后进行二维和三维重建.观察肿瘤的部位、大小、邻近血管受累的范围、肝门部及腹膜后有无淋巴结的肿大、肝脏有无转移癌.CT平扫仅发现8个肿瘤,表现为肝门部低密度结节样肿瘤.增强扫描所有肿瘤可显示.5例浸润型表现为肝门部胆管壁局限性增厚,动脉期即可出现环形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的强化则更为明显.8例管内生长型表现为胆管内乳头状或结节状的软组织影,延迟强化的特征非常明显,肝内胆管扩张也非常明显.7例包块型表现为肝门部肿瘤,可累及邻近血管和部分肝组织.所有患者显示弥漫性或局灶性的肝内胆管扩张.二维和三维重建结合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肿瘤以及肝动脉或门静脉受累、肝叶萎缩、淋巴结和肝脏转移的情况.多排螺旋CT横断面多期动态增强+多平面重组+ CT血管成像的“一站式”检查,可以更好地显示肝门部胆管癌肿瘤,进行术前准确分期,有助于外科精准化治疗方案的制订.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3.0T MR的T2加权成像(T2WI)、弥散加权成像(DWI)和三维容积内插屏气检查(3D—VIBE)在直肠癌术后肿瘤复发与良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2007年4月至2010年10月经MR检出的28例直肠癌术后病变患者的MR影像资料.28例患者均接受T2WI序列和DWI序列检查,其中有24例接受3D—VIBE序列检查。选取13例同时期因盆腔其他病变行MR扫描而直肠无病变的病例为正常对照组。测量计算T2WI中病灶或正常直肠壁与右侧臀大肌的信号强度比值(SIL/SIM)、表观弥散系数(ADC)值、髂外动脉增强达高峰后第2个序列的病变信号强度净增值与髂外动脉信号强度净增值的比值(SIL/SIA),观察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形态,划分良性型(平坦型和持续强化型)与恶性型(迅速强化型)。以手术病理结果或临床综合诊断结果为最后诊断。结果28例患者中共检出不同性质的病灶29个,其中直肠癌复发病灶17个,良性病灶12个,包括纤维瘢痕组织4个(其中陈旧性脓肿1个),慢性炎性病灶6个,瘘管1个,脓肿1个;有14个病灶经手术病理证实。SIL/SIM在良性组为2.84±1.52.恶性组为2.58±0.80,正常对照组为2.13±0.58: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620,P=0.211)。以(1.21×10^-3)mm^2/s为阈值,ADC值诊断恶性病变的敏感性为100%(17/17),特异性为91.7%(11/12).准确性为96.6%(28/29)(Kappa检验P=0.928),诊断一致性好;以0.28为阈值,SIL/SIA诊断的敏感性为100%(13/13),特异性为66.7%(8/12),准确性为84.0%(21/25)(Kappa检验P=0.675),诊断一致性中等:以TIC为诊断标准.诊断的敏感性为100%(13/13),特异性为83.3%(10/12),准确性为92.0%(23/25)。结论T2WI技术无法鉴别诊断直肠癌术后检出的良、恶性病变:DWI技术和3D—VIBE动态增强技术均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EUS鉴别诊断脂肪肝背景下低回声小病灶(直径≤3 cm)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脂肪肝患者共54个低回声小病灶的常规超声及CEUS表现。结果 54个低回声小病灶中,病理诊断恶性病灶15个,包括肝细胞癌5个,胆管细胞癌2个,转移癌8个,均表现为快进快出型增强;病理和综合诊断良性病灶39个,13个表现为快进慢出型,3个慢进慢出型,17个同步强化型,5个为无强化型,仅1个表现为快进快出型。实性良、恶性病灶的峰值时间及始退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始增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CEUS诊断脂肪肝背景下低回声小病灶的符合率为92.59%(50/54),而常规超声诊断符合率为62.96%(34/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US能为鉴别脂肪肝背景下良、恶性低回声小病灶提供重要诊断依据,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CT诊断肝结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肝结核CT表现,以探讨其影像诊断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皆经临床诊断、术后及经皮肝穿刺病理证实的肝结核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结果肝结核分为三种亚型:①肝浆膜型24例,为肝包膜增厚及包膜下孤立或多发丘状低密度病灶,增强扫描环形强化、分隔样强化或无强化。②肝实质型36例,其中又分为粟粒型21例、结节型5例、肝囊肿型10例。粟粒型表现为肝实质多发、散在大小不一的粟粒或小结节灶,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结节型表现为肝内孤立性低密度区,病变实质无明显强化或环形边缘强化。肝囊肿型表现为大小不等囊肿样病变,圆形或不规则形,增强扫描无强化,境界清晰。③混合型8例,同时具有肝浆膜型及肝实质型表现。所有病例均合并全身多脏器结核。结论 CT表现为粟粒影、大小不等囊性灶、孤立低密度区及肝包膜下丘状低密度区,合并全身多脏器结核,特别是合并胸内结核、多浆膜腔结核时,高度提示肝结核可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分析肝硬化性血管瘤与肝海绵状血管瘤、肝细胞癌、肝胆管细胞癌及转移性肝癌的影像学表现差异,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术前诊断水平。方法收集并分析自2000~2008年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肝硬化性血管瘤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包括CT、MRI表现。结果本组肝硬化性血管瘤缺乏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典型CT及MRI特征:CT增强动态扫描显示肿瘤动脉期、门脉期均无明显强化,延时扫描病灶强化较为明显;MRI T1加权像病灶为低信号,1、2加权像病灶表现为由多种信号组成,部分病灶呈高信号。其中3例误诊为肝细胞癌,2例误诊为胆管细胞癌,1例误诊为胆管细胞癌合并感染,1例误诊为肝转移瘤,1例误诊为肝脓肿,1例误诊为非典型性海绵状血管瘤,1例误诊为后腹膜肿瘤。结论认识肝硬化性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对于提高该病的认识和术前诊断水平,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肝脏占位性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对30例肝脏占位性病变病人经外周肘静脉注射造影剂Sono Vue行超声造影检查,依据病变的造影开始增强时间、达峰时间及开始消退时间对其进行良恶性鉴别诊断,并分析不同类型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增强模式。结果以手术或穿刺病理确诊病变类型:恶性病变21个(肝细胞性肝癌14个,胆管细胞性肝癌1个,转移性肝癌6个),以穿刺病理或随访MR/CT临床诊断良性病变11个(肝血管瘤9个,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1个,肝硬化结节1个)。超声造影正确诊断恶性病变21个,正确诊断良性病变10个。恶性病变开始增强时间(12.76±2.68 s vs. 16.12±3.82s)、达峰时间(23.18±3.57 s vs. 42.78±10.46 s)、开始消退时间(40.69±8.42 s vs. 78.35±14.63 s),大部分恶性病变明显早于良性病变,但有小部分不同类型病变间有交叉。结论超声造影对肝脏占位性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准确率较高,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胆管癌组织中肺耐药蛋白(LRP)和P糖蛋白(P170)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手术切除的21例胆管癌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组织中LRP及P170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LRP和P170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1.9%和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2.5%和25.0%(P〈0.05)。上述指标与性别、年龄、病理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均无关(P〉0.05)。结论:LRP和P170在未经化疗的胆管癌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高表达,胆管癌的原发性多药耐药可能与LRP和P170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