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回顾分析单纯第一跖骨及联合第二和(或)第三跖骨基底截骨治疗!外翻的疗效。方法1994年1月至2003年12月,采用单纯第一跖骨及联合第二和(或)第三跖骨基底截骨治疗!外翻,其中35例56足资料完整并获得随访。行第一跖骨基底截骨术26例43足,行第一跖骨及联合第二和(或)第三跖骨基底截骨术9例13足,患者第二和(或)第三跖骨头下存在疼痛性胼胝体。患足均于手术前、后摄负重正侧位X线片。结果行第一跖骨基底截骨术患者术前!外翻角为30.1°±4.9°,第一跖楔关节角为12.2°±5.0°;术后!外翻角为14.7°±2.7°,第一跖楔关节角为6.9°±1.5°。术前AOFAS评分为(47.6±5.8)分,术后为(84.3±5.7)分。行第一跖骨联合第二和(或)第三跖骨基底截骨术患者术前!外翻角为35.0°±5.8°,第一跖楔关节角为16.7°±1.8°;术后!外翻角为16.7°±2.4°,第一跖楔关节角为7.8°±1.4°。术前AOFAS评分为(44.7±5.7)分,术后为(85.7±4.5)分。在手术前、后X线片上测量相关解剖角度,并进行比较。!外翻角、第一跖楔关节角、第一、二跖骨间角、第一、五跖骨间角、近端关节固定角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远端关节固定角手术前、后未见明显变化。AOFAS评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第一跖楔关节角增大的!外翻患者,应用第一跖骨基底截骨术矫正第一跖骨内收畸形可以获得优良的术后效果;而对于伴有前足疼痛性跖侧胼胝体者,建议联合行第二和(或)第三跖骨基底截骨术,以恢复正常的跖骨头平面足横弓。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拇外翻足负重位和非负重位X线测量指标分析,探讨拇外翻畸形时足弓塌陷程度与跖骨头下疼痛的相关性.方法:对2012年5月至2012年10月120例(240足)拇外翻患者跖骨头下疼痛观察并摄患足负重位和非负重位下X线正侧位片,分别测量拇外翻角(HVA)、1-2跖间角(IM1-2)、1-5跖间角(IM1-5)、内弓顶角和前弓角,比较其负重与非负重位下的差异,并分析其(除HVA)差值与拇外翻畸形、跖骨头下疼痛的相关性.结果:120例拇外翻患者240足中148足存在跖骨头下疼痛,拇外翻足负重位IM1-2、IM 1-5、内弓顶角较非负重位均明显增加,而拇外翻角和前弓角则反之;负重与非负重位下IM1-2、IM1-5、内弓顶角的差值与拇外翻畸形程度及跖骨头下疼痛密切相关.结论:拇外翻足弓塌陷程度随拇外翻畸形的增加而加重,跖骨头下疼痛随着足弓塌陷程度加重而加重.通过足负重、非负重位下X线测量指标分析可评价拇外翻足弓塌陷程度,对防治跖骨头下疼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治疗合并痛风的(足)拇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使用McBride联合Akin截骨治疗痛风的(足)拇外翻患者17例23足,取病变跖趾关节内侧弧行切口,锐性分离,彻底清除泥砂状物,切除增厚部分的关节囊。清理肿胀的滑膜组织,紧缩跖趾关节囊;外侧弧形切口,将足拇收肌腱移位至第l跖骨头外侧,同时切除外侧籽骨和内侧跖骨头突出骨赘,从而矫正第1跖骨内收畸形。再显露近节趾骨“V”形截骨矫正外翻角度,自制骑门钉固定,、结果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截骨处切口在12周愈合,第1跖趾关节疼痛消失,未出现术后转移性跖骨痛,术前根据患者足正位X线片测量拇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AV)为15~30°,平均26°,第1、2跖骨间夹角(inter metatarsal angle,IMA)为0°~12°,平均为6°。5例第1跖趾关节籽骨半脱位。美国足踝矫形学会拇外翻评分。结果手术前后IMA(分别为8°±1.5°,5.5°±1.5°)、HAV(分别为23.5°±5.5°,12.5°±1.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拇外翻评分优良率为92.6%。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切口全部一级愈合,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McBride联合Akin截骨方法治疗合并痛风的轻度拇外翻,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第一跖楔关节矢状面活动范围的研究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Gui JC  Gu XJ  Wang LM  Shen HQ  Yu Z  Ma X  Chen JS  Wang X  Huang H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4):259-262
目的探讨第一跖楔关节(FTJ)矢状面的活动范围与拇外翻的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的关系。方法采用Lee方法对300例正常足和200例拇外翻足进行FTJ矢状面活动范围测量,并统计分析与其相关的因素。结果300例正常足的FTJ矢状面活动范围为8 4°±2 3°, 200例拇外翻足的FTJ矢状面活动范围为11 7°±3 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1)。FTJ矢状面的过度活动与跖楔关节的形态(P<0 05)、楔骨间隙有无分离(P<0 01)、有无转移性跖骨头下疼痛(P<0 01)、FTJ关节炎(P<0 01)有关, 而与拇外翻角(HVA)、跖间角(IMA)、第2跖骨干内侧皮质肥厚无关(P>0 05)。结论Lee方法简单,结果可靠。HVA、IMA的测定不能代替FTJ矢状面活动范围的测定,临床上应常规测量FTJ矢状面的活动范围,对于Ⅰ型FTJ的拇外翻患者显得尤为必要。对于FTJ增大,同时有转移性跖骨头下疼痛、楔骨间隙分离、FTJ关节炎的患者,应行Lapidus手术(跖楔关节融合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Chevron截骨治疗足拇外翻术中切断拇收肌和保留拇收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Chevron截骨治疗拇外翻畸形31例39足,术中拇收肌切断组15例20足(A组),保留拇收肌组1 6例19足(B组).结果:A组:拇外翻角、第1、2跖骨闻夹角分别改善(16.7±2.0)°、(5.1±0.7)°,第一跖趾关节功能评分提高(44.4±4.4),术后1足拇趾背内侧出现麻木,2足拇趾外侧麻木,1足出现跖骨头坏死,1足出现截骨端延迟愈合;B组:拇外翻角、第1、2跖骨间夹角分别改善(17.1±1.5)°、(5.6±0.8)°第一跖趾关节功能评分提高44.0±3.9,1足拇趾背内侧出现麻木.两组比较拇外翻角、第1、2跖骨间夹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跖趾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evron截骨治疗中度足拇外翻术中切断拇收肌和保留拇收肌的临床疗效相近,但是术中切断拇收肌存在并发症增加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Juvara截骨联合软组织松解术在治疗中重度足拇外翻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笔者自2014-02—2015-06对21例(25足)中重度足拇外翻行第1跖骨基底部Juvara截骨联合远端软组织松解(拇内收肌腱切断、籽骨悬韧带松解+内侧拇囊与骨赘切除)手术,术后采用美国足踝AOFAS评分与放射学检查评估。结果本组21例获平均11(5~16)个月随访,患者AOFA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58.03分提高到术后的93.81分。放射学检查:负重位足正侧位X线片示患者第1、2跖骨间夹角(IMA)与足拇外翻角(HVA)由术前的18.01°、38.62°降低到术后的平均7.93°与11.05°;第1跖骨头关节面外侧缘变成角形,关系稳定匹配。结论采用Juvara截骨联合远端软组织松解术治疗中、重度足拇外翻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足拇外翻应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改良第1跖楔关节融合术联合近节趾骨近端截骨术治疗中、重度足拇外翻畸形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3—2018-05采用改良第1跖楔关节融合联合近节趾骨近端截骨术治疗中、重度足拇外翻23例(27足)足拇外翻畸形。结果 2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6.9(12~36)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第1跖楔关节均骨性融合,未出现螺钉断裂或内固定失效。末次随访时第1跖趾关节外翻角为(16.2±2.4)°,第1、2跖骨间角为(8.5±1.0)°,跖骨远端关节固定角为(8.5±1.2)°,足踝功能AOFAS评分为(88.2±4.7)分,以上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改良第1跖楔关节融合联合近节趾骨近端截骨术治疗第1跖楔关节松弛的中、重度足拇外翻患者效果良好,但该术式对术者要求较高,特别是行近节趾骨近端截骨术时一定要把握截骨的分寸。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第一跖楔关节融合重建足横弓治疗拇外翻合并第一跖楔关节不稳的疗效。方法2003年1月至2005年6月,手术治疗合并第一跖楔关节过度活动、足横弓塌陷的拇外翻患者23例32足,均为女性;年龄46-72岁,平均(60.3±9.3)岁。第一跖骨头下压、外移及旋后并与失稳的第一跖楔关节融合,融合关节采用AO“T”形钢板固定。拇外翻畸形采用改良McBride软组织手术矫形。术后石膏固定6周,随后部分负重2周。结果20例患者28足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6-22个月,平均13.3个月。X线片显示第一跖楔关节均获得良好融合。拇外翻角从术前的平均51°±12°减小到术后的平均22°±6°;第一、二跖骨间角从术前的平均15°±5°减小到术后的平均9°±4°。患者主观评价,优15足,良9足,可4足,优良率为85.7%。患者前足底疼痛均有明显好转,4足有不同程度的第一跖趾关节疼痛,1足足中部不适,取内固定后消失。结论第一跖楔关节融合治疗拇外翻合并第一跖楔关节不稳能很好地纠正足横弓的塌陷、第一跖骨内翻畸形,对恢复第一跖骨头的负重功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采用钢板内固定能有效提高融合部位的稳定,利于前足的早期负重。  相似文献   

9.
小趾囊炎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 临床资料患者 ,女 ,47岁。因“右小趾跟部外缘肿痛 10个月余”收住。入院检查 :患者一般情况良好 ,右足第 5跖骨头外缘突出 ,皮肤角质增生形成胼胝 ,压痛明显 ;小趾内收 ,活动受限。X线片示 :右第 5跖趾关节半脱位 ,跖骨干远 1/3向外成角 ,第 5跖骨干纵轴与小趾近节趾骨纵轴的夹角约 40° ,第 4、5跖骨干纵轴的夹角约 30° ;前足张开 ,趾外翻畸形 (见图 1)。入院诊断 :小趾囊炎。常规术前准备后 ,在硬膜外麻下行右足第 5跖骨头外侧髁部分切除、跖骨内移截骨术 ,石膏托保护 6周。术后 7个月随访 ,局部疼痛消失 ,前足外形改观 ,X线复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第一跖楔关节融合重建足横弓治疗外翻合并第一跖楔关节不稳的疗效。方法2003年1月至2005年6月,手术治疗合并第一跖楔关节过度活动、足横弓塌陷的外翻患者23例32足,均为女性;年龄46~72岁,平均(60.3±9.3)岁。第一跖骨头下压、外移及旋后并与失稳的第一跖楔关节融合,融合关节采用AO“T”形钢板固定。外翻畸形采用改良McBride软组织手术矫形。术后石膏固定6周,随后部分负重2周。结果20例患者28足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6~22个月,平均13.3个月。X线片显示第一跖楔关节均获得良好融合。外翻角从术前的平均51°±12°减小到术后的平均22°±6°;第一、二跖骨间角从术前的平均15°±5°减小到术后的平均9°±4°。患者主观评价,优15足,良9足,可4足,优良率为85.7%。患者前足底疼痛均有明显好转,4足有不同程度的第一跖趾关节疼痛,1足足中部不适,取内固定后消失。结论第一跖楔关节融合治疗外翻合并第一跖楔关节不稳能很好地纠正足横弓的塌陷、第一跖骨内翻畸形,对恢复第一跖骨头的负重功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采用钢板内固定能有效提高融合部位的稳定,利于前足的早期负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